文丨一鳴(富書專欄作者)
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感覺五味雜陳。
那天中午,在一本幼教雜誌上,我忽然看到一份很有趣的測試題:「 測測你的孩子,是否擁有完整的愛,是否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我急忙叫來兒子,因為第一部分的題是要求孩子答的。
父母中,誰教會你繫鞋帶,誰帶你放風箏,誰告訴你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兒子胖胖的手,捉著水彩筆,一格一格地打鉤。
每一個選的都是媽媽。我的心生出滿滿的甜蜜。
第二部分,要求家長選擇。孩子的心事會告訴誰,孩子的性格與誰相近,誰為孩子鼓掌最多……
我不假思索,飛快地打鉤,所有的題答完,依舊是同一個答案——媽媽。此時的我,胸中洋溢著無限驕傲。
比照評分標準,我樂滋滋地算分。滿以為會得優秀。
可結果,卻令我瞠目結舌,竟只得了可憐的五十分。
結論更是觸目驚心:「您的孩子,嚴重缺乏父愛,這將會影響孩子的心態,造成孩子性格的缺陷。」
不錯,孩子確實有些內向,也很膽小。我以為等他大些自然會好。
現在才明白,這根本不是年齡的問題。那樣疼孩子的老公,從何時起,離孩子越來越遠了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爸爸們越來越忙,忙著賺錢,忙著應酬,也忙著偷閒,忙著放空。
爸爸們和媽媽們一樣辛苦,一樣需要理解和體諒,但是這不意味著爸爸們就可以缺席孩子的成長,就可以不關心孩子的所做所想。
有人說,爸爸帶孩子是一場災難,
爸爸帶孩子不是災難,沒有責任的爸爸帶孩子才是災難。
爸爸,不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別讓孩子困在青春期》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蘇女士有個15歲的兒子小寶,上高一。
周末晚上,他躲到自己房間,打了好長時間電話。
還向媽媽抱怨:因為當歷史課代表的事,兩位女生爭得不可開交,紛紛找小寶評理。
可勸誰都不聽,小寶非常無語。
媽媽很疑惑地問:兩個女生鬧矛盾憑啥找你?你又不是班長!
小寶高興地跟媽媽解釋:自己是她們的男閨蜜,班上的好多女生有了問題,都願意跟他說。
看著兒子那張興奮的臉,蘇女士隱隱有些擔憂起來。
蘇女士的兒子生活中很少有男性陪伴,她老公經營著一家公司,天天忙的腳不沾地。
她的父親去世的早,也沒有兄弟,她有事晚歸或出差,就把兒子託付給姐姐或者母親照顧。
從幼兒園到小學,兒子的身邊基本都是女性,因此,他和女生交往起來比較自然。
有一次,蘇女士帶兒子參加朋友聚會,小寶表現的非常討人喜歡,朋友們都說,小寶長的又帥又文靜,又喜歡在女人堆裡混,像賈寶玉。
這句話讓她不安起來,她回到家向老公說出了自己的困擾,並抱怨老公不管孩子。
兒子的危險信號和妻子的不安情緒,讓蘇女士老公幡然醒悟,自己忽略兒子的成長太久了!
孩子的人生不會重來,每個時刻都是現場直播,爸爸可以偶爾遲到早退,但不能經常離線缺席。
每個孩子、每個家庭,都需要一個稱職的爸爸。
經過溝通,蘇女士夫婦二人迅速達成了一致意見。
蘇女士的老公適時推掉應酬,每周末陪兒子半天,還不定期帶兒子和朋友們一起去露營。
他們在山上挖蒜、吃燒烤、睡帳篷、在山泉裡洗澡。小寶興奮地說,和老爸出遊太爽了!
五一節,他們全家出遊時,他一路上幫媽媽背行囊,問路、找地方住宿……他都一馬當先。
後來,媽媽驚喜發現,兒子雖然還有女人緣,但更喜歡和男生一起踢球、侃大山,還特別喜歡和爸爸到大自然裡瘋玩。
看著兒子從賈寶玉變成了純爺們,蘇女士內心湧動著前所未有的幸福,她和老公感情也越來越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曾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父愛,是孩子的精神鈣質,不僅是現在為孩子提供物質保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影響。
一個好爸爸,就是孩子自信感和安全感的源泉。爸爸的位置不能缺。
一些家庭裡,孩子過於「黏糊」媽媽,讓爸爸沒有立足之地的家庭,最容易養出有問題的孩子。
所以要媽媽適當地注意:後退一步,把位置讓給爸爸。
作家魚爸講過一個故事:
有次,在一個晚上從鄉下回城。因為晚上晚了一點,兒子在路上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吵著說熱,然後他外婆就給他散風。
沒作用,還是吵著。我說我抱他一會,但是他不肯。
我知道這是起床氣,就跟他們說讓他哭一會。果然大哭起來。過了一會竟然還拳打腳踢起來。
這個時候就得好好管教了。
我跟他說「如果在1分鐘內還不控制自己的這種行為,那麼就停車,讓你自己走路回家」。
他媽媽全程也非常配合,沒有搭理他。
過了一會,他就恢復了,沒有再吵鬧。但是心情還是不好,回家的時候說要抱著上樓。我還是二話沒說抱了一會。
魚爸說,孩子因為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他們會掌握媽媽的軟肋。
有些孩子甚至能用媽媽的愛和溫柔控制媽媽。
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這個強有力的幫手,給媽媽支撐。一定要給孩子好的管教和規矩意識。
當然,爸爸的位置也需要媽媽」騰」出來。
如果媽媽強勢,爸爸處理孩子的任何事情,媽媽都要在邊上指手畫腳。
等於霸佔了家裡老大的地位,爸爸沒有權利管教孩子,久而久之,爸爸跟孩子的心也越來越遠。
健全的家庭教育,離不開媽媽的細心教導,也需要爸爸的引領教育。
美國耶魯大學曾經做了一個長達12年的調查,調查的對象是數千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通過這項調查,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
相對母親來說,由父親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具有更強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人格也更加健全。
很多爸爸都會說,下了班已經很累了,哪有精力陪孩子啊?
別讓忙,成為無視孩子的藉口。
孩子的尊敬也是父母的努力賺來的,一個長期缺席的父親是無法贏得孩子發自內心的愛和擁護的。
今天你在父親的位置上偷懶,明天你就會成為可有可無的陌生人。
作者簡介:一鳴,富書專欄作者,持續投稿變現營2.0學員,富小書的人,中年少女;左手執筆,右手養娃,用一顆執著的心來寫字,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