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作為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對於寶寶和寶媽都有著不一樣的意義。特別是母乳不足的孩子會時常跟奶粉打交道。
我們都知道,奶粉的成分添加是根據母乳中含有的營養成分煉製的,寶寶吃進去同樣能夠健康長大。奶粉衝的好不好關係著孩子的身體發育。
兩個月大的樂樂出生時是一個6斤重的健康小夥子,家裡人都非常開心能夠有這麼一個健康的小朋友,但是由於媽媽的身體原因奶水不夠,所以吃起了奶粉。
本來吃奶粉就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但是最近卻因為奶粉樂樂出現了一點狀況。
媽媽發現孩子好像跟出生時候沒多大變化就打算給孩子稱一下體重,沒想到結果令人嚇了一大跳。孩子只比出生時重了一點點。
最後到醫院做了檢查發現是奶粉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家裡人對孩子的喜愛擔心孩子沒有母乳可能會營養不足,每次衝奶粉的時候奶奶都會給寶貝孫子多放點奶粉衝得濃濃的。
卻沒想到孩子並沒有因為濃奶粉的原因變得更健康,反而出現了相反的效果。
大夫解釋說,奶粉本身就不存在營養不夠的問題,而孩子之所以沒有增加體重是因為奶奶那多出來的奶粉的緣故。
剛出生的嬰兒腸胃功能都比較脆弱,孩子喝的奶會按照專門的比例進行調配,家長擅自調整奶粉的比例使濃度過高會讓孩子的腸胃吸收不了,營養肯定就跟不上,體重就沒有變化。
泡奶粉雖然看著簡單感覺誰都能泡似的,但是也講究方式方法,衝奶的方式不正確也會釀成嚴重後果。
衝奶粉要注意的關鍵點
1. 衝奶的水
首先是選用哪種水衝奶粉比較好。在這裡很多家長會有一個誤區,認為純淨水乾淨衛生、礦泉水含有很多礦物質,它們都比白開水更適合給寶寶衝奶粉。
其實不然,更適合衝奶粉的反而是平平無奇的白開水。礦泉水中是含有礦物質,但是喝礦泉水的群體都是成年人,那肯定這種水中的營養物質都是根據成年人的體質設置的,它富含的礦物質並不能被嬰兒吸收,吃了也會影響消化。
純淨水就是裡面什麼物質都沒有,更不能給孩子提供礦物質,還會帶走孩子身體裡的營養。
而最適合衝奶粉的就是我們日常喝的白開水了,因此家長們也不必追求更貴的高級水了。
除此外,衝水的溫度也需要注意。溫度過高會破壞奶粉中含有的營養物質;溫度過低會沒有衝開奶粉影響奶粉的口感。
專家建議,衝泡奶粉的水的溫度可以控制在50度左右,最高不要超過70度,最低不低於40度。
2. 衝奶粉的順序
對於衝奶粉是先放奶粉還是先放水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錯了,正確的操作是先加入適量的水,然後放奶粉衝泡。
如果是先放奶粉再放水的水的話,我們會發現瓶子底部的奶粉不能充分融化,這時候家長會採取搖晃的方式讓奶粉加速融化。
而搖晃奶瓶會使奶水中含有小氣泡產生氣體,吃進肚子裡會產生脹氣使孩子胃裡不舒服,還容易產生飽腹感,孩子沒吃飽後續也會影響睡覺質量。
先加奶衝出來的奶粉會更加濃一點,會增加孩子的腸胃和腎臟壓力,對身體是一個不小的傷害。
因此,奶粉的衝泡順序一定不要搞錯了,先放水再放奶粉記住了嗎?
3. 溫奶器禁用
很多媽媽會偷懶在睡覺前把奶就衝泡好放在溫奶器裡,等晚上孩子要吃奶的時候直接給孩子喂,這樣更加省事,也會在寶寶哭鬧的時候更好的達到安撫作用。
溫奶器的發明只是方便了媽媽,對孩子來說意義並不是很大。一般要使用溫奶器的都是奶粉已經提前泡好的,而溫奶器就給奶瓶裡的細菌提供了溫床,更加促進了細菌的繁殖。
而且一般配方奶需要隨時衝隨時喝,放太長時間奶會變得不新鮮,營養價值也會隨之流失。
對此建議各位家長可以買一個小型熱水瓶放在床邊安全的地方,當孩子因為餓而哭鬧的時候能夠及時餵孩子。
4. 給舀奶粉的勺子一個家
很多家長和我一樣都有這樣一個習慣,每次舀完奶粉後都會為了下次方便順手就把勺子放在奶粉桶裡。
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我們每次舀奶粉的時候不可能強迫症到戴手套吧,那麼手跟勺子接觸會讓勺子沾染細菌,您的隨手把勺子插進奶粉的舉動會讓奶粉被細菌汙染。
很多奶粉品牌會在設計瓶身的時候設計一個專門的槽,這個槽就是專門用來放勺子的。但是很多媽媽會忽視這一點隨手亂放。
對於有這一點的家長可以利用起來,沒有的話可以買一個專門的袋子或者盒子把勺子裝起來。
除了這些衝奶粉的注意點,衝泡奶粉的流程也需要注意
1.衝奶粉前一定要消毒,這裡需要給手還有奶瓶消毒。奶瓶的消毒方式自認為高溫消毒最佳。
2.把自來水燒開後晾涼至50度左右按照衝奶的比例放入適量的水。記住自來水就可以哦,可以不用純淨水或礦泉水。
3.按比例加入適量奶粉,這裡需要注意不用因為覺得奶粉營養不夠而多加奶粉,這樣會破壞奶粉本身的營養結構。
4.加好奶粉和水後蓋緊瓶蓋,可以順時針或逆時針輕輕搖晃之奶粉融化,或者可以雙手抱緊瓶身來回揉搓奶瓶至奶粉融化。
可以在手背上滴幾滴奶水試一下奶水的溫度,不燙手就可以給寶寶喝了。
這裡不需要大力搖晃瓶身,大力搖晃只會讓奶水裡產生氣體,讓寶寶脹肚。
衝泡奶粉在孩子3歲以前是一個大工程,奶粉衝得好壞與否影響著孩子的身體發育。正確的衝泡方式會讓奶粉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除了衝泡奶粉,在育兒的過程中還有更多的難題需要媽媽們去克服,今天就先從這裡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