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以黃河國際生態城為「龍頭」,帶動全域旅遊多點突破,全力打造沿黃文旅產業帶,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頂層謀劃頂格推進,一張藍圖繪到底
齊河縣堅持頂層謀劃,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和區位條件,提出了「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生態之城」的戰略構想。
齊河縣編制了《全域旅遊發展規劃》《黃河國際生態城總體規劃》等,實現旅遊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發展規劃「多規合一」,勾勒出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美好藍圖。
為讓藍圖變為現實,2008年以來,齊河縣歷任領導班子都把文旅產業發展作為「頭號工程」。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搶抓戰略機遇,啟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大力實施「文旅活縣」戰略,打造名副其實的「全國旅遊名城」。
目前,齊河縣已進入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創建工作已通過初審,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工作正有序推進。
由點及線連線成面,服務走在項目前
隨著泉城海洋極地世界、泉城歐樂堡夢幻世界、泉城歐樂堡水上世界、泉城歐樂堡動物王國開園等大項目接踵落地,齊河縣黃河國際生態城實現了從「一個項目、一條路」到「一個集群、一大版塊」的華麗嬗變。其背後正是得益於「項目未動、服務先行」的營商理念。
政務服務走在前,引領項目落地。齊河縣對重大文旅項目全部實行專班負責制,提供「保姆式」服務。疫情期間,為坤河公司提供防疫應急保障資金100萬元,幫助企業從四川、遼寧等7省12市「點對點」接回2000餘名工人,助力企業及時復工復產。
要素服務走在前,加快項目推進。齊河縣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先後設立重大文旅項目專項扶持資金、旅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市場營銷推廣資金,全力扶持重點文旅企業茁壯成長;通過購買、挖潛以及向上爭取等多種方式,及時為文旅項目解決建設用地指標,有效破解了體量大、投入多的項目用地難題和建設瓶頸。
配套服務走在前,推動集群發展。齊河縣堅持基礎配套先行,切實提升產業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縣財政累計投資59.4億元,建成「五縱四橫」主道路框架,齊河黃河大橋、京臺高速生態城出口等先後開通,濟齊軌道交通完成立項,建設綠道、騎行專線、慢行系統近百公裡,搭建起「快進慢遊」「外聯內暢」的大交通體系。同時,新建旅遊停車場15處、通信基站9處、旅遊廁所230處、旅遊交通標識牌300餘塊,建成、在建主題酒店10家,構建起完善的旅遊綜合配套體系。
文化鑄魂生態賦能,涵養核心競爭力
齊河縣立足優秀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精心打造體現當地文化內涵、生態特色的旅遊品牌,使齊河文化旅遊有血有肉、更顯魅力。
堅持文化鑄魂。作為魯西北地區的沿黃縣,長久以來,齊河的歷史文脈中就包含「仁義禮智信」的齊魯文化精神,「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黃河文化精髓,以及「慷慨悲歌、尚義任俠」的燕趙文化風骨。在此基礎上,齊河縣深入挖掘以黑陶為代表的龍山文化,以康熙、乾隆南巡詩詞、《老殘遊記》為代表的清文化,以黃河號子、繡球燈舞為代表的黃河民俗文化等,打造黑陶博物館、民俗博物館、晏嬰祠、大清河歷史碑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孟家大院等,共同構建齊河版的「文化大觀園」。
堅持生態賦能。黃河國際生態城作為省會周邊天然的生態屏障,生態資源優勢非常突出。為進一步厚植生態優勢,齊河縣先後投資近10億元,累計綠化面積1300多公頃;投資10億元,建設了8000畝的安德湖;投資8.8億元,建設1.5萬畝的國家級溼地公園—齊河黃河溼地,黑天鵝、東方白鸛等110多種野生鳥類在此棲息,與濟西溼地公園共同構建起百裡黃河生態廊道。
高端項目親民路線,釋放比較性優勢
齊河縣毗鄰省會濟南,區位優勢明顯。為在省會周邊眾多縣區中脫穎而出,打造比較優勢,齊河縣探索了高端項目、親民路線的做法。
項目高端化。黃河國際生態城內布局的旅遊項目,都是大體量、大塊頭的「文旅航母」。截至目前,齊河共引進投資過億元的文旅項目20餘個,總投資額近900億元。根據科學評估,這些項目全部建成營業後,年接待遊客可達800萬至1000萬人次。
路線親民化。齊河縣落地的文旅項目覆蓋面廣、種類多樣,對不同年齡段的遊客都頗具吸引力。兒童可以到動物王國、海洋館寓教於樂,青年可以到夢幻世界暢快遊玩,中老年可以到博物館群體驗文化、到溼地感受靜謐;夏天能來水上世界衝浪、冬天能到溫泉小鎮泡溫泉,更有雲集全國各地特色小吃的中國驛?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足不出戶就可品嘗到百餘種著名地方美食,滿足「舌尖上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