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enry
獨立撰稿人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2020,教育公平爆雷之年。
每年的高考都是一場好戲,今年的這場大戲卻給了本不平凡的這一屆一個裡程碑式的意義。
問題接連爆出,引起了社會關於教育公平的廣泛質疑。
互不相關的事情由一條線牽著登上熱搜:
冒名頂替事件是體制內有人徇私舞弊,多年後東窗事發;
苟晶事件是教育公平的問責和公民道德之間的張力;
「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的造假,是父母給孩子裝點門面,撈取「升學資本」;
「日寫兩千首詩」的神童岑怡諾,是父母畸形的成功觀強加給孩子所造成的扭曲……
這些行為都與教育公平和素質教育背道而馳,作為一個學齡前小男孩的父親,我覺得這些事情只會貽害孩子的一生。
如果我想孩子走科研的道路,我不知道以後實驗室的同事,會怎麼拿他小學發表的「博士論文」來嘲笑他;
如果我想孩子學會演講,懂寫作,當記者,但他到處炫耀自己的一身假把式,當氣球被戳破時,我不知道他摔得有多痛。
我讓他拿著別人身份上大學,想靠僥倖心理逃過恢恢法網,日後只會害得我和他都丟了工作。
不管世道怎麼變化,教育的核心都是一樣的。 而早在三十年前,中國就有人獨自寫作一本雜誌三十年,在童話裡道出了教育的核心。
在紙媒時代,他僅靠紙筆,一點一點地把教育的真知灼見放在了幾百萬、上千萬字的童話裡,這不可謂不震古爍今。
昨天晚上我瀏覽一篇關於岑怡諾的推送,有人在底下評論說: 「這是中國教育的悲哀。我們不能夠嘲諷這個女孩,畢竟孩子如果是大人樣,那大人一定是孩子樣。」
這就是30年前鄭淵潔痛批「假神童」的話:
「如果一個國家的孩子說大人話辦大人事,這個國家的大人準說孩子話辦孩子事。」
看鄭淵潔長大我,覺得我也該給我的孩子上一上鄭淵潔的獨特的童話課。
但是,這事可不能夠隨意。現在的孩子已經有中外優秀的童書供給養分,鄭淵潔的作品又龐雜萬端。
因此我特意選擇了3組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看的鄭淵潔童話。這3門給家長和孩子必上的人生教育課,對於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並成為一個遵紀守法、有正義感和個性的人幫助巨大。
這3門課每一門都有一個或兩個關鍵詞,都是我們應該早早教孩子的核心問題,方便大家參考。已經讀過的家長在20年後回味,一定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如何看待童話和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學會正義
總結自己的成長,鄭淵潔說:「我的素質教育比正常上學的孩子多得多。」而總結什麼是素質教育,他說,是善良勇敢,幻想能力,吃苦精神。
鄭淵潔教孩子善良勇敢,那可是實打實做出來、與壞榜樣作鬥爭的。因此《人物周刊》評價他:「站在孩子一邊。」
2018年,鄭淵潔陷入「童書作家榜事件」中,他說:「孩子看書,應該是自己選擇:孩子於周末坐在書店的地上邊看書邊微笑然後讓爸爸媽媽買書。通過學校老師用向學生發購書單不買書見不到作家的方式讓孩子獲得童書,不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可以利用權威投機取巧不正當競爭的骯髒種子?」
此段話直指中國教育體制內利用職位之便,進校園賣書的作家。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這樣賣書就是「不勞而獲」。
鄭淵潔對這樣的風氣深惡痛絕。
在他最長最著名的作品——《舒克貝塔歷險記》開篇鄭淵潔就用令人落淚的故事教給孩子「不勞而獲的飯不香」的道理。
一天,媽媽第一次帶著小老鼠舒克出去客廳偷東西吃。舒克見識了人類的客廳,覺得世界很有趣,也看到了他從沒見過的那麼多食物。但當舒克和媽媽大吃他最愛的花生米時,黑暗中有一隻鸚鵡冷不防地對他說:「小偷!這麼小就學偷東西!」
媽媽跟疑惑的舒克說:「傻孩子,什麼偷不偷的,咱們老鼠世世代代就是這樣活下來的。」但是並沒有讓舒克安心。第二天舒克自己一個人出來找東西吃的時候又遇到另一隻鸚鵡說他是小偷。
舒克否認,但是鸚鵡說:「這些吃的東西是你勞動得來的麼?」「不是你勞動換來的,就是偷!」鸚鵡還說他們老鼠人人喊打,說得舒克委屈落淚。鄭淵潔寫道:
「他決定離開家,到外面出去闖闖,通過勞動換取食物。」他拔掉鬍子,在臉上塗上牙膏,穿上飛行服,駕駛人類床頭柜上的電動直升機飛出了屋子,並且剛飛沒多遠就救了一隻落水的螞蟻,螞蟻族群給了他一些飯粒和麵包碎,他覺得這比花生米還香。
「現在我已經不是老鼠了,是飛行員舒克。」
任誰讀到舒克起飛離去前一刻的這番話,都是為之既心酸又高興。這個小角色以其悲痛決絕,教給了孩兒時的我正義的含義,一個人要循正道獲得成功。
懂得這一點的孩子寧可自己懸梁刺股地學習,憑自己的努力考初高中,也不願意在爸爸為他寫的「博士論文」上籤上自己的名字;
同樣地,孩子也不會允許家長給自己冠上根本沒有的技能和榮譽,父親用成功學到處偷來的金錢和名聲,這個小孩應該有足夠的正義感去背棄。
更重要的是,一個十八歲的孩子了,居然知道自己頂替了另一個人的人生還能當沒事發生。不能不勞而獲和不應傷害別人,這是正義的兩條準則,為何沒有人教給孩子?
在《舒克貝塔歷險記》裡緊跟著舒克在第二章出場的貝塔,是一隻被貓堵在洞裡餓了三天以後,急中生智駕駛玩具坦克戰勝貓咪的小主角。他自從有了坦克以後天天把咪麗的飯吃掉,主人也不給飯給咪麗,還把咪麗綁起來拳打腳踢。
於是貝塔不能看咪麗這樣子,他把食物分給她,還咬斷她身上的繩子。但沒想到咪麗卻立馬想要傷害他,好險他逃脫了。
後來他明白了,只要他不挨餓,咪麗就會挨餓。另一晚他來到被綁著的咪麗跟前,把坦克裡的食物全都搬了出來,放到咪麗面前。在駕駛坦克離開家的時候,他第一次看到咪麗流淚了。
雖然這次他沒有再解開綁著貓的繩子,但依然選擇把自己所有的食物給她。鄭淵潔用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即使是不得不跟別人競爭,當中也有正義可循,只要可以,人也不應該傷害別人,熱愛和平善良勇敢的老鼠貝塔就是孩子的榜樣。
這些正義的榜樣在鄭淵潔的童話中比比皆是。在《皮皮魯與309暗室》裡,皮皮魯和魯西西在家裡衣櫃背後發現秘道,其中有一個金門裡面是金人的世界,他們每一個人都價值連城,但他們是活生生的人。
皮皮魯、魯西西和爸爸擊敗了潛入家中秘道想要綁架金人的罪犯,然後關上了金門。鄭淵潔寫道:儘管兩個小朋友想要擁有所有的遊戲卡和文具盒,但他們從未想過去金門裡拿一塊金子,因為他們知道,不是自己的勞動所得,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要;而當爸爸的看到孩子「守著一座金城吃熬白菜而毫無怨言時,就確信皮皮魯和魯西西是兩座金山」。
在《309暗室》的另一扇門裡,上帝在裡面做試驗,為把人類在2025年全部變成骷髏做準備,以懲罰人類的以貌取人。而皮皮魯在為人類求情的過程中,也認識到了以貌取人的惡習深重。
在《幻影號》中,鄭淵潔寫了皮皮魯和外星來的幻影號汽車前往海灣戰爭戰場,為了把戰爭對人類的傷害減到最低程度。在這個章節鄭淵潔用輕鬆明白的語言帶孩子思考了戰爭的雙重性,並且確定了戰爭是不正義的。
他的作品首先教給孩子的是做人應有的正義感,他的童話的是以道德的骨架構造起來的。有人因此詬病這種充滿教誨的童話。但是我認為這可以讓孩子領悟到故事只是一個殼,不要停留於荒誕的故事表面,而要去進行對情節對社會的批判性思考。
守法、自我保護
生於特殊年代的鄭淵潔,在他的童話作品中經常賦予法律重要的地位,很多荒誕的故事中主角的行為都以不違法為前提,他們會在懲惡揚善之前想到,這個合法嗎?
在另個一層面上說,強調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也是一種正義教育。但是這裡要說的兩本書,《皮皮魯與419宗罪》和《皮皮魯送你100條命》,鄭淵潔的目的還是教孩子保護自己。
保護自己的第一條也是要遵紀守法,認識到法律條文的適用範圍,同時識別他人行為是不是侵害自己的犯罪行為。
《皮皮魯與66宗罪》一開始叫《皮皮魯與419宗罪》,是鄭淵潔給兒子鄭亞旗的家庭教科書,當時還只有419條宗罪名的刑法現在有452宗。因此,法律細節的落後是這本書的唯一缺點。
在這本書中,鄭淵潔為66條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的、最常見的罪名編寫了故事,把枯燥的法律通過有趣的童話講給小孩子聽。
20年前就想要通過故事給孩子普及法律,野心之大,至今也沒有後來人寫類似的書。雖然最後沒有收錄很多條目,但是它仍然不失為兒童值得讀的第一本普法書。
這本書的主角是皮皮魯和病菌老大袁獵獵,病菌的信息網遍布所有人群,因此也就適合擔當刑偵故事的主角。故事的每一章按罪名命名,形式像西遊記的八十一難一樣,每一章主角們都將一個罪犯繩之於法。
書的主線是:神通廣大的病菌老大和皮皮魯一起幫助叔叔皮武偵破各種案子,最後皮武當上了檢察官,在這個過程中偵破了不少艱巨的案子,也遇上了不少讓人啼笑皆非的情況。離奇有趣的案情讓小孩子認識到,遇到特殊情況如果人起了歹念很容易就走到了法律的邊緣。
有些案子可以幫助學生在校園生活裡「避雷」。比如,第一宗就寫了一位老師,兩年內扣押學生信件數百封,因此犯了侵犯通信自由罪;此外,還有拐騙兒童罪、尋釁滋事罪、猥褻兒童罪等都與兒童的日常安全息息相關,看了這本書,孩子能學會辨認哪些行為是犯罪行為,從而及時告知值得信任的人來保護自己,危急時說出罪名也能起到對犯罪分子的震懾作用。
有些案子對於開拓孩子的法律視野起到很大的幫助。許多刑法條目就連我們都不知道,也並不了解它們的適用範圍,鄭淵潔就用故事的方式告訴我們怎樣做會觸犯這些「冷門」的條目:比如,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故意延誤投遞郵件罪、傳授犯罪方法罪、報復陷害罪等。每一章最後都有法律條文全文收錄,適用範圍和刑期等一目了然。
然而遵紀守法只是保護自身安全的免死金牌之一,有時有些安全問題微小而模糊,如果壞人頻頻打擦邊球,那麼這個時候孩子又應該掌握哪些應對的技巧呢?
我們就拿防範性侵犯來說。最近發生的幼兒園老師親吻男童事件就暴露出了兒童和家長在性教育方面的缺失,鄭淵潔近些年的新作品《皮皮魯送你100條命》就能夠填補這一個空白。
關於要不要以及多早給孩子性教育的問題,鄭淵潔在教育孩子鄭亞旗的時候就認真思考過。在一部童話裡他就寫了一個小主角,因為家庭性教育缺失,小夥伴突然對他說,其實爸爸媽媽們很骯髒,並且開始把一些事情告訴他,這個小主角就走上了對他人信任缺失等人格障礙的道路。
他認為,千萬不能夠等到孩子對這些事情有興趣了再告訴他們,那時候就已經晚了。當即下定決心的他就把孩子叫來,和媽媽跟他一五一十講清楚,並在亞旗的胸部上和大腿上畫了兩條紅線,說這部分區域不能夠讓別人碰。
因此我們有必要給孩子看這本安全教科書。舉幾個裡面關於性教育的例子:鄭淵潔告訴孩子,背心和褲衩覆蓋的地方別人不能夠碰;如果別人碰了第一時間不要告訴老師,因為老師很可能會息事寧人,要告訴家長或者報警。
他還教給孩子最有用的一條,那就是在侵害可能發生的時候,尋求其他迴避手段的同時,對壞人說:「我還不到十四歲,你想坐牢嗎?」這樣壞人就知道這個孩子是懂得法律的,並且具有最好的警告效果。
這種的小技巧在《皮皮魯送你100條命》中還有很多。我給孩子看的時候他都說:「爸爸,我學到了,以後你再也不用擔心我啦!」
建立個性
關於鄭淵潔的童話,還有一個關鍵的方面沒有講。在我看來這一方面才是他的童話跟別人最不同的地方,也是當年很多家長認為他的童話「兒童不宜」的原因。
這種兒童不宜的成分並不是什麼壞東西,偏偏是一件好東西,那就是個性。
他因為寫了一篇《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而被老師批評,因而退學的事情已經是廣為人知的趣聞。
他的教育成長之路如此特別,並不是因為他受命運捉弄,也不是沒有過害怕和懷疑。
只不過父母異常支持他當一個「另類」:作文事件後,儘管退學並非學校強制的,爸爸還是帶他回家,爽快地說「我們自己教」;當年開放高考時鄭淵潔最後放棄了參加,但其實他的語文自小異常優秀,數學也在空軍基地學得很好。
他說他的母親從小都給他講一個睡前故事,他百聽不厭。那個故事是講森林發大水了,所有動物都要逃到河另一,河上有一條陽關大道的橋,有一條獨木橋 。他回憶道:
「我媽媽告訴我,絕大部分動物選擇了陽關大道的橋,它們覺得那座橋安全。
只有一隻羊看到那麼多動物走陽關大道的橋,它選擇了獨木橋。我屬羊,我媽媽就讓我到故事裡客串了一把。
我媽媽說,由於走陽關大道橋的動物太多了,這座橋不堪重負,就塌了,這些動物就死了。只有那隻羊生存下來了。
從我一歲到六歲我媽媽一直給我講這個故事。
在這種教育下,我慢慢長大。我後來知道了,做事情有很多條路,但是人走得最多的那條路往往很難走,因為競爭非常激烈。
其實你可以選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就是獨木橋。
事實上,我媽媽是希望他的孩子與眾不同,她不希望她的孩子千人一面。」
我認為,所有想要孩子與眾不同的家長,都應該和孩子一起讀一讀這本書——《皮皮魯馴兔記》。
網上有一位老師在讀完《馴兔記》以後說當晚就辭職了:
那麼,鄭淵潔的這篇30年前的童話,是如何反映2019年的現實的呢?
故事講,皮皮魯上小學了,他是老師和家長眼中「頑皮、不聽話」的孩子。
第一天見到了教他們班的徐老師,皮皮魯就對老師的種種要求感到奇怪。隨後,老師選了一位上課以來在椅子上坐得最定的女生李小曼當班長。
李小曼的確是班裡最乖最聽話的孩子。過了一個月,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李小曼的耳朵變成了一隻可愛溫順的兔子。
徐老師不僅沒有驚慌反而欣喜若狂,「她萬萬沒想到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把新生培養成了兔子,這是奇蹟!過去,她起碼得花一年以上時間。」
而校長得知此事以後也大為嘉賞,讓全校向徐老師的班學習,讓學生聽老師的話,才會有「進步」,進步的標準就是變成兔子。
於是所有學生都努力地想要變成兔子,唯有皮皮魯不願意,他把這件事告訴爸媽,他們居然也感嘆碰上了好老師,要皮皮魯變兔子。
很快,除了皮皮魯,全班同學都變成了兔子。為了不讓爸爸媽媽的各種努力白費,他用橡皮泥做了兩隻假耳朵,沒想到還是沒能夠瞞天過海。
他聽到了徐老師跟爸爸媽媽真誠道歉時的哭聲,又遇到了徐老師的兒子,一個殘疾的小男孩,聽說了就是因為自己徐老師每天都不能給他講故事。皮皮魯感到非常內疚。他找了一身兔衣穿上了,即使怎樣辛苦他也不能脫下。
他變得沉默寡言,因為害怕說出自己的主見。所有人都為他開心,而只有他害怕還要穿這件衣服一輩子。
我們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變得跟別的孩子一樣,但是不管是應試教育也好,素質教育也好,無形中我們又用全部人同一套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應試教育固然扼殺孩子的個性,但是素質教育又何嘗不會?
讓小學生都必須發「博士論文」才能夠得獎,這背後是無數逼孩子拼命「提高科學素養」的家長;岑怡諾父親把女兒包裝成這樣,其動力就是無數家長會趨之若鶩,向他的神童成功學取經。
真正的神童成功學如果交給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來寫,一定是這樣的:爺爺當年帶父親小學輟學,父親每天寫4500字童話堅持40年;父親帶我讀完小學退學,而我現在是動畫文創公司CEO;我的妹妹,高中成績全級第一名畢業,現在在美國讀博士。
鄭淵潔對待兒子和女兒就是這樣因材施教。他用《馴兔記》告誡我們,要保護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做與別人不同的人,還有不要利用孩子善良的天性讓他們聽話。
我想起馬斯克的媽媽梅耶·馬斯克也有一樣的言傳身教,她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們看見你在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從他們還很小開始,他們就一直想做自己的事情,而且用自己的方式。」
當全世界優秀的家長都在鼓勵孩子做自己,並且當好孩子的榜樣的時候,反觀今年爆出的教育亂象,我們又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榜樣?
我想鄭淵潔還沒有過時,我們需要他提醒我們如何做到真正的素質教育,而該教給孩子的我們還是需要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