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做客《今日影評》回顧改革開放40年電影創作

2021-01-09 國際在線娛樂

  陳凱歌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邁進校園,又用獨特的中國風格在世界影壇中為中國電影開闢了一席之地。面對市場化改革的洪流,他秉持著一顆少年心,以天馬行空的姿態在銀幕上創造屬於自己的影像力量。為中國商業電影樹立了模範與榜樣。

  1984年,《黃土地》《一個和八個》兩部電影在中國影壇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個年輕的電影群體誕生了,第五代導演用他們的電影語言深刻地表達時代思考對社會的觀察,在世界影壇上颳起了一股中國風。

  為了回顧電影史上值得銘記的過往,《今日影評》推出一檔全新電影文化訪談特別節目《今日影評·鴻論》,節目以「學者+電影+當事人」的模式,通過紀實的拍攝手法,圍繞甄選出的四十部電影,以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與謝飛、陳凱歌、張瑜、盧燕、朱延平、姚晨、黃渤等電影史親歷者進行訪談的形式,通過直接、深刻的問題設置,挖掘當時真實情況的同時,通過對電影語言表達形式、電影市場發展、電影中體現的社會變遷等方面,全面剖析電影以及衍生話題,還原串聯出改革開放四十年這段相對短暫但卻急劇變化的中國電影史。

  陳凱歌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邁進校園,又用獨特的中國風格在世界影壇中為中國電影開闢了一席之地。面對市場化改革的洪流,他秉持著一顆少年心,以天馬行空的姿態在銀幕上創造屬於自己的影像力量。為中國商業電影樹立了模範與榜樣。11月9日,《今日影評·鴻論》特邀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帶領觀眾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社會、市場與電影本體的碰撞與進化。

  第一批大學生積極探索中國電影前行之路

  用中國文化與風格撼動世界影壇

  作為北京電影學院改革開放後第一屆大學生,陳凱歌與他的很多同學一樣成為了中國電影界的中流砥柱。在《今日影評·鴻論》中談到第五代的傳奇,陳凱歌認為是因為當時學生都希望能創作出影響中國電影發展方向並與前輩有所區別的作品,他引用魯迅先生的「寒凝大地發春華」這句詩來形容當時莘莘學子的向學之心。尹鴻指出這些特質在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在《黃土地》中觀眾能充分感受到導演的沖天豪氣以及用影像思考現實與歷史的思想深度。

  提及《黃土地》,陳凱歌感慨拜時代所賜才讓他剛踏出校門就能拍攝電影。電影原名為《深谷回聲》,但他認為中國人對羈絆最重的兩件事便是土地與人,中國人對土地懷有愛恨交加的原始複雜感情,愛源於土地對人的哺育,恨源於土地對人的束縛。出於這個考量,陳凱歌將電影更名為《黃土地》,這部電影在反應複雜情感的同時,也反映了1976年後中國人必定變革的決心。電影對國家歷史文化對人影響的深入思考直到今天仍能喚起觀眾的敬畏之心。提及電影中昂揚自由的安塞腰鼓,陳凱歌認為這是當地民眾借年節機會縱情宣洩快樂的一種手段。對這個場景的拍攝使陳凱歌久久不能忘懷,因為他用意象化的場景體現出了人民與力量兩個偉大的概念。

  尹鴻在《今日影評·鴻論》中也回憶,在九十年代初,他做訪問學者時外國電影教授告訴他,在《黃土地》之前他們根本不了解中國電影,而《黃土地》帶給他們一種風格與文化個性的震撼。也正是由於《黃土地》在夏威夷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獎,陳凱歌第一次意識到中國電影所代表的獨特文化與電影方式可以得到世界的接受與歡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獨領風騷,甚至成為電影節是否與時俱進的指標之一。這一方面因為第五代群體的獨特創作貢獻,另一方面也因為西方希望通過電影了解中國。在《今日影評·鴻論》中,陳凱歌認為當時中國電影人寫出了中國人的性格,並且願意與世界分享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內在創作衝動與激情呈現在影像中被世界所察覺。

  從視覺的力量到市場的力量

  陳凱歌心懷少年不為名所累

  在《今日影評·鴻論》中,尹鴻認為在第五代導演之前,中國電影主要秉承影戲美學傳統,用影視為戲劇服務,而在《大閱兵》《孩子王》等電影中出現的大量意象化鏡頭使影視本身成為傳達意境的載體。陳凱歌指出第五代最初的一些影片強烈的表達出影像自身的力量,但隨著好萊塢以故事主導的電影風格在市場佔上風時,視覺本身的力量又有所後退。隨著中國電影整體環境的改變,陳凱歌認為雖然直到現在中國電影都未曾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在當時中國電影已經醞釀著生成龐大市場的變動,這與改革開放的步伐相統一。

  《荊軻刺秦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後古裝歷史題材電影的創新先河,這部電影源於《史記》對陳凱歌的影響,他認為荊軻與秦始皇皆是司馬遷筆下的傳奇英雄,而兩人的碰撞擦出的火花將會恆久流傳,陳凱歌並非想藉助這部電影做出歷史判斷,僅將其作為一種具備史實特徵的電影題材進行創作,他認為電影的特點在於「子虛烏有」,不妨「天馬行空」地再創作。《梅蘭芳》這部電影時至今日對讓陳凱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正是因為梅蘭芳在極盛之時因為國家榮辱而罷演,其中辛酸苦楚才釀就了電影的內心掙扎與表達。

  隨著2002年市場化改革的開始,陳凱歌的作品也引起了一定爭議,其中以《無極》為代表。他認為時過境遷觀眾對電影的認知也發生了改變,時代賦予了觀眾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力,而對於爭議,陳凱歌做到了心平氣和。其實陳凱歌在報考北京電影學院時初試便被淘汰,因為增加了招生名額才得以入學。這個經歷讓他在導演生涯中保持了一顆少年心,對於電影他只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多做嘗試,而不願為名所累。手執導筒四十年,陳凱歌也經常面對市場、題材與自我表達的選擇困境,他坦言自己不會糾結算計,如覺得有價值就會去做。

  從《黃土地》到《妖貓傳》,陳凱歌四十年電影創作中隱藏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電影之路,未來的中國電影人要以此為基礎觀照中國與世界。當今中國電影市場雖然飛速發展,但海外影響力缺未隨之提升。對於中國電影未來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體現與增強海外影響的方式,陳凱歌認為中國電影始終要秉承自己獨特的精氣神,要有胸懷與眼界,用精神力量與世界交流和分享,而中國電影人要先從自己做起,將電影做好,才能夠與觀眾進行真正有意義的分享。

相關焦點

  • 趙薇做客《今日影評》 攜紀錄電影《星光》分享創作心路
    趙薇做客《今日影評》 攜紀錄電影《星光》分享創作心路 2020-01-16 16:28:39《今日影評》,以創作者及「星光隊員」身份介紹這部脫貧攻堅主題紀錄電影的創作感悟,同時也與觀眾朋友分享「星光」的內涵及參與「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的意義。
  • 劉勁父女做客《今日影評·我在暑假看電影》 「互懟」分享兩代人...
    八月第一周,《今日影評》欄目也新鮮推出特別策劃《我在暑假看電影》,邀請一群與眾不同的特殊嘉賓前來做客,暢談屬於他們的暑假光影故事。8月3日,演員劉勁攜女兒劉來恩受邀做客CCTV-6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特別節目《我在暑假看電影》,暢談兩代人與反法西斯題材影片的故事,在「互懟」的親切氛圍中與觀眾朋友分享電影的樂趣。
  • 姜廣濤做客《今日影評》 熱評明星配音動畫電影那些事
    此外,雷佳音、劉昊然、易烊千璽、陳飛宇、張子楓等明星都已經或即將參與到動畫電影配音大軍中。不過,明星配音在引發大眾關注的同時,也惹來了一些爭議。7月8日,配音導演姜廣濤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將從自身執業經驗出發觀察並評點明星為動畫電影配音的這股風潮,評點其間利弊的同時也為電影配音事業建言獻策。
  • 易小星攜《沐浴之王》做客《今日影評》
    12月15日,電影《沐浴之王》導演易小星做客《今日影評》節目,以創作者身份揭秘影片由搓澡折射的沐浴文化。坦然回顧失意過往的同時,他也與廣大觀眾朋友分享著自己對於喜劇電影的理解。
  • 李淼做客《今日影評》暢評驚悚片《隱形人》
    12月10日,專欄作家李淼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多角度評論電影《隱形人》驚悚質感的同時,也就電影恐懼感的營造方法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討論。 偷窺視角製造無聲驚悚 隱形共生令人毛骨悚然網友在《隱形人》中體驗到的驚悚感,做客《今日影評》的李淼也深有感觸。最令他感受到這一點的橋段,是女主角在閣樓之上感覺到有人在爬梯子而潑出白漆顯出人形一刻。
  • 《今日影評》解析《哆啦A夢》最新劇場版
    這部以《哆啦A夢》50周年紀念形式問世的作品,是《哆啦A夢》系列電影的第40部作品,講述了大雄和他的朋友們為尋找雙胞胎恐龍小啾和小咪的同伴而經歷的冒險故事。其宣傳語「你好!新大雄」,激發了與系列一同成長的粉絲們的強烈期待。
  • 《今日影評》解析《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之「新」
    這部以《哆啦A夢》50周年紀念形式問世的作品,是《哆啦A夢》系列電影的第40部作品,講述了大雄和他的朋友們為尋找雙胞胎恐龍小啾和小咪的同伴而經歷的冒險故事。其宣傳語「你好!新大雄」,激發了與系列一同成長的粉絲們的強烈期待。
  • 國漫經典不過時《今日影評》趣評暑假片單
    八月第一周,《今日影評》欄目也新鮮推出特別策劃《我在暑假看電影》,邀請一群與眾不同的特殊嘉賓前來做客,暢談屬於他們的暑假光影故事。8月6日,電影頻道總編室主任董瑞峰攜女兒董蕎做客CCTV-6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特別節目《我在暑假看電影》,趣評電影頻道暑假豪華片單之餘,也在父女「默契值大考驗」及「電影情節PK」等「突發」趣味環節下與觀眾朋友分享品鑑兒童電影的樂趣。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開播兩周年 尹鴻:用評論推動電影發展
    兩年來,《今日影評》共播出了523期節目,其中包括兩季共計21期《今日影評之表演者言》特別節目。在過去的兩年中,欄目不僅陪伴和見證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穩步發展,同時也為構建具有公信力的影評環境,發出自己的聲音,承擔媒體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在《今日影評》開播兩周年之際,節目特別請到開播首期的嘉賓,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與觀眾共話「影評的力量」。
  • 爭吵中誕生 朱婷沒在「演」 張冀、白浪攜《奪冠》做客《今日影評》
    國慶假期,CCTV-6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推出「光影贊中國」特別策劃,聚焦國慶檔影片中的祖國驕傲瞬間,由專家影評人與明星主創帶領觀眾深度通覽光影中的祖國與家鄉。  10月5日,電影《奪冠》編劇張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與廣大觀眾朋友一併暢聊女排精神,並通過劇作、表演等層面多維解析這部凝聚新老女排精神內核的電影。
  •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做客《今日影評》:強大祖國哺育優秀科幻
    郭帆在《今日影評》中認為,在這漫長的時間歷程中,中國人丟不掉的是對家的依戀。單純從物理角度分析,帶著地球沒有任何意義,但地球承載著人類心中關於家、情感與鄉愁的重要意義。郭帆在《流浪地球》電影創作初期一直尋找中國科幻的文化內核。
  • 清華大學副教授做客《今日影評》分析《地球最後的夜晚》的 錯判與...
    1月8日,《今日影評》特邀清華大學副教授梁君健,趣味解讀這部「晦澀難懂」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梁君健不僅是大學教授,還是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的導演,他將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從藝術和商業雙重角度分析《地球最後的夜晚》。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呂樂、李紅評《找到你》
    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在了女性在家庭和生活中的困境與抉擇,充分發掘了女性現實題材電影的閃光點。10月8日、9日,《今日影評》特邀導演呂樂與中央戲劇學院李紅老師為觀眾解讀《找到你》,呂樂提出了《找到你》中韓兩國一本兩拍電影的改編內核,李紅則為中生代女演員發聲,中國電影應當拓寬舞臺,培養更廣博審美觀念。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回顧
    首屆絲路論壇-改革開放40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活動,不僅是對過去40年崢嶸歲月的回顧與總結,更是繼續前進的動員和號令。未來,改革開放更需不斷深化,在黨的領導下,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必將為當代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塑造新的格局、開闢新的境界。  夏令敏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40年。
  • 陳凱歌將開拍首部英文電影
    中新網北京8月25日消息:導演陳凱歌即將開拍其首部英文電影「Killing Me Softly」(譯名未定),成為自文化大革命之後,首位執導英文電影的中國導演。  該部驚悚電影是陳凱歌繼去年《荊軻刺秦王》之後的最新作品,演員初步擬定由出演《伊莉莎白》(Elizabeth)、《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的英國演員約瑟夫·芬尼斯(Joseph Fiennes)和希瑟·格雷漢姆(Heather Graham)主演。
  • 新生代演員爭搶暑期電影市場 《今日影評》理性分析青年演員的自我...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特邀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星做客節目,深入探討青年演員的自我修養,理性分析:青年演員能否挑起暑期檔大梁。周星教授表示,青年演員只有放平心態,不斷磨礪,才能在新陳代謝迅速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 改革開放40年 雲南40部小說排行榜出爐
    雲南網訊(記者 王寧)近日,雲南大學雲南文學研究所「雲大評刊」論壇「改革開放40年雲南40部小說排行榜」出爐。  「雲大評刊」論壇於11月15日啟動該活動以來,受到各界的熱切關注。此前,特邀15位對雲南小說創作有深度了解的專業人士推薦作品,共推薦小說226部(篇),其中長篇小說72部、中篇小說106部、短篇小說48篇,為本次評選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雲大評刊」論壇這一活動旨在促使關心雲南文學發展的人士「重返」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現場,對雲南40年來的小說創作進行一次回顧。
  • 陳凱歌:重拾對電影的敬畏初心
    從1983年到2015年,陳凱歌已經踏入電影行業32年。在這32年中,他的人生幾經沉浮,其中既有《黃土地》《孩子王》不被觀眾理解時的孤獨苦悶,也有《霸王別姬》斬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時的意氣風發;既有因《無極》慘遭網友惡搞後的狂怒失態,也有憑《梅蘭芳》《搜索》重新得到大眾認可的喜悅。
  • 十幾首「阿卡貝拉」版老歌,串起改革開放40年幾代人回憶
    12月8日晚,「乘風破浪.匯夢想」2018上海市民文化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知識大賽百強頒獎暨阿卡貝拉主題音樂會舉行。活動現場用阿卡貝拉演唱改革開放40年歌曲改革開放40年間,也是中國文化藝術快速發展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