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妮是蕭山人,13歲,身高1米6,長得很漂亮。今年1月,小妮感覺右大腿下側老是酸痛,走路時特別明顯,有時半夜還會被痛醒。上個月,小妮到當地醫院檢查,確診為骨肉瘤,之後輾轉至市三醫院就診。昨天,小妮在醫院腫瘤病區病房裡溫習功課,因為住院時查出同時患有二型糖尿病,治療更要花費心思。
在市三醫院腫瘤科,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腫瘤科匡唐洪醫師介紹,骨肉瘤患者大多為10-25歲的青少年,可發生於骨的任何部位,但常見部位為膝關節周圍,早期症狀是不典型疼痛並伴有紅腫。由於孩子正處在長身體階段,因此常被誤認為生長性骨痛,未能引起家長的重視,一旦疼痛加重,前往醫院檢查,常常已到晚期。
骨肉瘤因為發病年齡輕,並且通過血液轉移,如果治療不得當、不及時,會很快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保肢治療已經成為主流趨勢,配合術前及術後化療,保肢治療可使病人的五年存活率由不足20%增加到50%以上。如果靜脈化療療效不佳,患者還可以考慮使用動脈灌注化療,以提高腫瘤的壞死率,減少復發,最大限度地保住患者的肢體和生命。
「一般來說,小孩患上骨肉瘤的概率還是比較小的。儘管如此,如果孩子膝關節周圍疼痛,走路時出現腿疼、腿酸等症狀,家長還是不可掉以輕心。」(據每日商報 記者 李思婧 通訊員 黃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