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與大家分享的是,文化客廳第十六期的嘉賓匈牙利語譯者、作家餘澤民。
餘澤民,作家、文學翻譯,北二外特聘講課教授。1989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同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攻讀藝術心理學碩士研究生。1991年赴匈牙利,現居布達佩斯。主要譯著有馬洛伊《燭燼》,凱爾泰斯《船夫日記》等,艾斯特哈茲《赫拉巴爾之書》等,並創作長篇小說《紙魚缸》等和多部文化散文。2017年獲匈牙利政府頒發的「匈牙利文化貢獻獎」(PRO CULTURA HUNGARICA),表彰他多年來為匈牙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的卓越貢獻。
新京報:閱讀次數最多的一本書是什麼?
餘澤民:因為這些年好像沒有反覆閱讀的習慣了,如果說比較早就是,梵谷的《渴望生活》,可能讀了不下五遍。
新京報:您最欣賞哪些作家?
餘澤民:很難說,我覺得我翻譯的作家都是好作家。現在我覺得我最喜歡的作家,(就是說我翻譯裡的)就是納道詩彼得(即彼得·納達斯(Péter Nádas)。匈牙利人姓名排列方式與中國相同,均為姓在前,名在後,因此按匈牙利習慣應寫作納達斯·彼得(Nádas Péter),但英美等國習慣卻是名在前,姓在後,因此納達斯的著作被譯介到英美等國後,皆將姓名排列方式改為先名后姓,他的著作凡是從英語世界轉手引進中國,譯名也就寫成「彼得·納達斯」),他是一個非常原創性的作家,他又有很傳統的方式又有很現代的手法。他從個體出發,從人的身體出發,但是他可以寫一個世紀,他的文學含量非常大而且難度也非常高。
餘澤民推薦的書和作家
《渴望生活:梵谷的藝術生涯》
作者: 歐文斯通 譯者: 常濤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8
《渴望生活——梵谷傳》是歐文斯通僅二十六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餘年來,梵谷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了無數讀者。這部作品也成為歐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譯成八十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
納達斯·彼得
納達斯彼得,1942年出生於布達佩斯,匈牙利小說家、劇作家和散文作家。他的作品譯成英文的有:《回憶之書》、《家族故事之終結》、《愛》;散文故事集《火與知識》;和兩則短篇小說《攝影的迷人故事》、《納達斯彼得:自己之死》。
1986年納達斯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回憶之書》,寫作費時十一年,他在這本書中將世界描述為一個人與人連接彼此身體的關係系統,此書讓納達斯一舉成名。英譯本在美國出版後,蘇珊.桑塔格曾稱它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小說,本世紀最偉大的書之一。」
1993年,納達斯被選為塞切尼文學院院士。2006年,他被選為柏林藝術研究院院士,在德國享有崇高聲望。納達斯.彼得曾榮獲匈牙利藝術獎(1989)、奧地利歐洲文學國家獎(1991)、萊比錫圖書獎(1995)、法國最佳外國圖書獎(1998)、卡夫卡文學獎(2003)等。
近十年來,納達斯彼得每年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物。他與太太現在生活在匈牙利的貢博什塞格。
記者 | 徐悅東
視頻拍攝剪輯 | 劉詩霞
編輯 | 李陽
校對 | 薛京寧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