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澤民在讀:人與人彼此的聯繫,構成了我們的世界

2020-12-12 新京報

第四期,與大家分享的是,文化客廳第十六期的嘉賓匈牙利語譯者、作家餘澤民。

餘澤民,作家、文學翻譯,北二外特聘講課教授。1989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同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攻讀藝術心理學碩士研究生。1991年赴匈牙利,現居布達佩斯。主要譯著有馬洛伊《燭燼》,凱爾泰斯《船夫日記》等,艾斯特哈茲《赫拉巴爾之書》等,並創作長篇小說《紙魚缸》等和多部文化散文。2017年獲匈牙利政府頒發的「匈牙利文化貢獻獎」(PRO CULTURA HUNGARICA),表彰他多年來為匈牙利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的卓越貢獻。

新京報:閱讀次數最多的一本書是什麼?

餘澤民:因為這些年好像沒有反覆閱讀的習慣了,如果說比較早就是,梵谷的《渴望生活》,可能讀了不下五遍。

新京報:您最欣賞哪些作家?

餘澤民:很難說,我覺得我翻譯的作家都是好作家。現在我覺得我最喜歡的作家,(就是說我翻譯裡的)就是納道詩彼得(即彼得·納達斯(Péter Nádas)。匈牙利人姓名排列方式與中國相同,均為姓在前,名在後,因此按匈牙利習慣應寫作納達斯·彼得(Nádas Péter),但英美等國習慣卻是名在前,姓在後,因此納達斯的著作被譯介到英美等國後,皆將姓名排列方式改為先名后姓,他的著作凡是從英語世界轉手引進中國,譯名也就寫成「彼得·納達斯」),他是一個非常原創性的作家,他又有很傳統的方式又有很現代的手法。他從個體出發,從人的身體出發,但是他可以寫一個世紀,他的文學含量非常大而且難度也非常高。

餘澤民推薦的書和作家

《渴望生活:梵谷的藝術生涯》

作者: 歐文斯通 譯者: 常濤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8

《渴望生活——梵谷傳》是歐文斯通僅二十六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餘年來,梵谷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了無數讀者。這部作品也成為歐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譯成八十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

納達斯·彼得

納達斯彼得,1942年出生於布達佩斯,匈牙利小說家、劇作家和散文作家。他的作品譯成英文的有:《回憶之書》、《家族故事之終結》、《愛》;散文故事集《火與知識》;和兩則短篇小說《攝影的迷人故事》、《納達斯彼得:自己之死》。

1986年納達斯出版了第二部長篇小說《回憶之書》,寫作費時十一年,他在這本書中將世界描述為一個人與人連接彼此身體的關係系統,此書讓納達斯一舉成名。英譯本在美國出版後,蘇珊.桑塔格曾稱它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小說,本世紀最偉大的書之一。」   

1993年,納達斯被選為塞切尼文學院院士。2006年,他被選為柏林藝術研究院院士,在德國享有崇高聲望。納達斯.彼得曾榮獲匈牙利藝術獎(1989)、奧地利歐洲文學國家獎(1991)、萊比錫圖書獎(1995)、法國最佳外國圖書獎(1998)、卡夫卡文學獎(2003)等。   

近十年來,納達斯彼得每年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物。他與太太現在生活在匈牙利的貢博什塞格。

記者 | 徐悅東

視頻拍攝剪輯 | 劉詩霞

編輯 | 李陽

校對 | 薛京寧 翟永軍

相關焦點

  • 翻譯家餘澤民來寧講述翻譯《撒旦探戈》背後的故事
    不久前,這一文壇翻譯難題被一位旅居匈牙利的華裔翻譯家餘澤民所攻克。前天下午,翻譯家餘澤民來南京先鋒書店與讀者見面,著名作家魯敏出席。活動間隙,餘澤民向揚子晚報記者講述了翻譯《撒旦探戈》前後的有趣故事。揚子晚報記者蔡震  留著披肩長發,膚色微黑的餘澤民,看上去有點像是從小說裡走來的人物,帶著幾分神秘。他似乎領會了記者好奇的眼光,便說,「我的頭髮不長,拉斯洛的長髮比我的還長。」
  • 北大校友餘澤民榮獲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翻譯獎
    餘澤民吳承恩為明代文學大師,《西遊記》作者,江蘇淮安人冷戰期間,他的作品在匈牙利被禁,去世後才解禁,並被匈牙利政府追授「科舒特獎章」,並設立「馬洛伊文學獎」,他被視為近些年世界文壇的重要發現。《燭燼》最能表現他高貴、孤傲的精神世界和莊重、華美的文學風格,以莎士比亞式的純粹到詩性的藝術語言,通過兩位老人41年後重逢和回憶講述了一個多層次的忠誠與背叛的故事,歌頌了至高無上、但已難倖存的人類友情。
  • 讀了《皮囊》後才明白;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擁有什麼樣的世界
    在讀了這本書後,我對人的一生有了新的認識。直到今天上午,我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寫的是每個人的一生。《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說過: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人與人就是互相利用的關係,是彼此的利益交換
    所有情感皆是因利相交,所有聯繫都是有利可圖,最好的關係就是互惠互利,利益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利益二字是個強大的名詞,涵蓋很多內容,它可以是有形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無形的精神給予。它是可以掂量的,也是無法評估的。人與人之間能長期保持情感,是彼此的利益點還一直存在並持續給予。有些情感走著走著就散了,處著處著就淡了的終極原因是互相之間沒有了利用價值。
  • 戀愛期間,時刻保持聯繫,對彼此……
    戀愛期,時刻保持聯繫,對彼此好嗎?我們大部分人,談戀愛時,都會時刻在一起,那麼長期的黏在一起有必要嗎?關於這個話題,有人支持,有人中立,也有人反對。中立的觀點:a.黏糊是彼此熱戀,習慣以來的階段,可以有,但是必須只是在特定的階段,一個跟對方一樣黏願意黏甚至主動黏的男生,往往也不容易在事業上投入太多的努力,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霸道總裁可以暖男範兒,但絕不是只黏糊糊的三請示常匯報,彼此知道在對方心裡最重要就可以了,距離產生美。b.不需要時刻保持聯繫,但是一次都不聯繫也不行。
  • 我們,沉默是彼此的默契
    越來越能深刻理解「身邊的人有兩三個知心的足矣」。當代年輕人處理人際關係或結束一段關係的方式是什麼?或許有人默默的拉黑,或許有人拉黑並刪除。以我自身為例的話,我會選擇沉默,從此互不打擾,但會保留其所有的聯繫方式。
  • 在讀博士為6萬元酬勞在黃石替人考研究生被抓
    在讀博士為6萬元酬勞在黃石替人考研究生被抓 2016-01-06 11:08:27參與互動    替考2016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如果順利通過,就能拿到6萬元酬勞,29歲某高校在讀博士續某禁不住誘惑而鋌而走險
  • 有一種默契,叫彼此不再聯繫
    成年人的世界,少了矯情,多了傷感,不會再哭的死去活來,只是會一個人默默地發呆,不是心裡不再難過,而是不會再表現出來。再想念,也不會說出來,再想見,也不會去聯繫,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聯繫,成了無言的默契。
  • 神、人、魔構成的世界 《魔力世界》背景介紹
    遙遠的中古世紀……存在著一個由神域、人世、魔界構成的魔力世界……美麗而古老的格魯多是世界上最富饒的大陸之一……太陽神阿波羅是神域中至高無上的存在,他統治著世界的一切,為格魯多大陸帶來了光明與秩序
  • 不聯繫,不打擾,是彼此最後的體面
    02不打擾,是彼此最後的體面曾經關係一般的同學,畢業後再無往來,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很多人皆是如此。我有很多曾經特別要好,如今再無聯繫的朋友,大多是以前的同事。那時候,我們不僅天天一起工作,就連下了班或周末也經常混在一起,這裡吃飯,那裡逛街,一路談談說說,笑語不斷,是真的很開心。後來,大家各自有了新的人生規劃,換工作,換城市,一別就是數年,很多人一輩子不會再見。
  • 所有翻譯我作品的人,都是我的親人(圖)
    餘澤民先生常被稱為中國的匈牙利聲音,匈牙利文學的許多代表作都由他翻譯,如今在中國可見的凱爾泰斯主要代表作,如《命運無常》、《船夫日記》等,都由余澤民操刀翻譯。  噩耗傳來後,餘澤民無法抑制自己的恍惚。在他回憶這位文學前輩的文字裡,是恍若隔世的鮮活記憶。對於餘澤民來說,凱爾泰斯離世後,他失去了一位文學親人。
  • 世界問候日來了,我們身邊還有這樣一些人
    「無論離得多遠,一聲問候,就能聽到彼此的心跳。無論分得多久,一聲問候,就能翻回彼此的昨天」——世界問候日。今天是世界問候日,我想到了《楚門的世界》。無論怎樣人是群居動物,有社會性屬性,必須面對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父母不會陪伴一輩子,朋友不會隨時出現,最基本的生存和自立就是頭等大事,麵包和啤酒不會說有就有的,愛情和事業不會說來就來的,這一切都需要交流溝通,合作競爭,一個人沒有辦法脫離世界,只要有呼吸,就會痛這個世界產生聯繫。
  • 兒子,讓我們成為彼此相處不累的人
    昨天媽媽又發火了,但是過後就後悔了,媽媽知道這樣對你,對自己都不好,媽媽也很想改變這一現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曾經認為你幼稚得可笑,但現在請你珍惜為你指出不足和錯誤的人,並克服這些小心機,不能以年幼為藉口,因為你總會長大。
  • 不打擾,是我們給彼此最後的溫柔
    我們就這樣,躺在彼此的朋友圈。我們就這樣,彼此沒有了聯繫。或許,這便是人們常常說的那句話,不打擾,是最後的溫柔。有太多人,在分手後選擇爭吵,選擇互相拉黑,選擇由愛生恨。但我想,這都不是最為殘忍的。在愛情裡面,最殘忍的是,兩個對彼此都難以忘懷的人,互不打擾。這是一種莫大的溫柔,和著心酸,一點點滲入心底。
  • 無論天地多麼遼闊,我們的世界只剩下彼此
    《身邊》:我們的遙望,是彼此靜靜的聆聽;我們相互聆聽,那些遙遠的故事,坐在我們之間;無論天地多麼遼闊,我們的世界只剩下彼此。這樣的一種遙望,彼此的呼應的表情,是一種相互的召喚。而靜默的時空之間,是彼此靜靜的聆聽。99我們靜靜地坐著,用一種遙遠的樣子相互思索。我們這樣近近的坐著,我們相互思索的時候,也在相互聆聽。
  • 非暴力溝通|是什麼讓親愛的人之間彼此傷害?
    當我們聽到批評時,不是反駁和申辯,而是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在我們傾聽他人和自己的同時,非暴力溝通培育互相尊重和關愛。通過聆聽彼此內心深處的需要,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際關係。這樣的溝通雖然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道德評判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 「寫給彼此愛過,卻無法做夫妻的人」
    其實有些人有些事或許只能在一個簡短的瞬間存在,而這相比我們的生命而言顯得稍縱即逝,只是舊時人已去,生活仍需繼續。每個人都在尋找真愛,可是當真愛真的到來的時候,一些人會變得患得患失,一些人則變得畏首畏尾,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有緣無份,也可能的確你們彼此無法給予對方充足的勇氣。或許動了心,卻沒有辦法在今生今世成為夫妻。
  • 與人相處,貴在接受彼此的不同,讓人感到舒服自在
    留給彼此相應的空間。我活潑運動愛好體育,你奉行「生命在於靜止」;我學工科,你是文科。我不會打擊你,你也不會抨擊我。我們欣賞彼此的優點,接受對方的不一樣。你聽不懂我的學術,我不明白你的專業。這些並不影響我們彼此相愛,沒有共同語言的方面可以不聊。我們偶爾約一場電影,吃一頓開心大餐,一直保持著戀愛中的甜蜜。(三)當我升級家長當我升級家長,我喜歡這樣的孩子。
  • 翻譯家餘澤民:記錄·疫情中的布達佩斯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政府以及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呼籲,世界各國應加強信息共享與多方面合作,共同抗擊疫情,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近期,新冠肺炎在世界範圍內的迅速蔓延,我們在繼續做好國內疫情防控的同時,也十分關切、牽掛各國的抗疫情況。為此,中國作家網特邀請在海外的華人作家、翻譯家談談自己在疫情中的生活,以及對當地抗疫情況的觀察與思考。
  • 夫妻之間離婚了,彼此之間還有沒有必要保持聯繫呢?
    我們都嚮往那種純真的愛情,嚮往可以相伴彼此到老的婚姻,的確,很多人也都戀愛了,不少人也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世事變化,在某個時間段,兩人還是選擇要分開。戀愛中的情侶分手了,就連結了婚了夫婦也離婚了,相信很多人覺得,既然不在一起了,就好聚好散,從此一別兩寬吧,畢竟深愛過的人是很難再做朋友的,但也有不少人,會藕斷絲連,認為有聯繫是對彼此的一種尊重。那麼,夫妻之間離婚了,彼此之間還有沒有必要保持聯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