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石培欽 薛景益)「媽媽在哪裡,家就在哪裡!」當被問及這十年在貴陽的生活,貴陽市恆峰步行街「寶島阿嬤」臺灣餐廳的主人邱智良望著母親林素珍,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9月23日中午兩點,已過午市,作為餐廳大廚的林素珍依然在忙。最近餐廳接了24份臺式蘿蔔糕的訂單,要在中秋節前做完,因為手工每次只能做2份,她想先做一部分,這樣才能按時「交貨」。蘿蔔糕炒好後要上鍋蒸40分鐘後放涼,忙完這些,她招呼了另兩位餐廳員工,打起了「三丁拐」的貴陽麻將,「我8歲就會炒菜了,以前在臺灣也是當廚師。」餐廳進門的牆上掛著林素珍在臺灣的餐飲從業證。
說起為什麼會開「寶島阿嬤」餐廳,邱智良說,在大陸從事多年外貿生意的他,2010年定居貴陽,2015年阿嬤也從臺灣來到貴陽照看孫女。
「阿嬤來後,我經常帶朋友回家吃飯,他們很喜歡阿嬤做的飯菜。」邱智良說,之後朋友來吃飯還要預定排隊,於是大家紛紛提議開一個臺灣菜館,目前主營臺灣海鮮料理和臺灣特色熱炒,同時售賣各式臺灣小吃及伴手禮。
直到現在,餐廳一半以上的客人都是回頭客。這對熱情好客、健談開朗的邱智良兩母子來說,無一不是一種肯定,也是支撐他們一直想把臺灣菜在貴陽生根發芽的動力。
除了肉、海鮮、蔬菜等需要新鮮訂購的食材,店裡烹飪的臺灣菜所需要的原物料包括醬油、麻油等,都是從臺灣空運來貴陽。
「食物這個東西,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我為什麼要這麼嚴格,就是希望貴陽的朋友能品嘗到正宗的臺灣菜。」時至今日,「寶島阿嬤」儼然成了在貴陽打拼的臺灣人的「食堂」,「畢竟家鄉的美食最能一解鄉愁。」
開餐廳的這幾年,林素珍幾乎每天騎著電瓶車去貴陽交通街的菜市場訂購當天食材,「現在和很多菜攤老闆都很熟啦!」
提及在貴陽的生活有否不習慣時,林素珍雙手一揮:「不會啦,兒子兒媳還有孫子都在貴陽,早就把這裡當成第二個家了。」
「就連貴陽的折耳根我現在也吃得習慣!」邱智良接過母親的話繼續說道,說來也很神奇,以前小時候臺灣農村的河邊也會有魚腥草,當時不知道是什麼,但對那個味道印象很深,現在再吃,也算是兒時樂趣的一種回憶。」
這幾年為了堅持傳揚正宗臺灣菜的料理,餐廳的掌勺一直是母子倆。「以前也有請過貴州的廚師,但是在原料、調味等很多烹飪技術方面,會有很多摩擦。」邱智良說,當然這種碰撞也是好的,我能從貴州廚師身上,逐步改良更適合貴州人口味的臺灣菜。
在堅持臺灣原味的基礎上,「寶島阿嬤」餐廳還會客制化,像一些口味偏甜的臺灣菜,店裡就會適當按比例調味,甜度降低,辣味增加,以更好地融入貴陽人的口味。今年製作的蘿蔔糕裡,林素珍加入了貴陽脆哨,「就是想說變變口味看看,有比較香。」
「民以食為天,『兩岸一家親』的交流也可以從美食開始。」開餐廳的同時,兩母子結交了很多貴陽的朋友,今年疫情期間,邱智良和林素珍就帶著親手製作的臺灣菜去油榨街社區醫院,為醫生護士加油打氣。
「互相扶持嘛,這太正常不過了!」貴陽新結交的朋友,和以前在臺灣的老朋友,對邱智良兩母子來說,「情誼一樣,都很深。」
事實上,隨著國家「31條惠臺措施」以及貴州「64條惠臺措施」的逐項落實細化,對於在大陸創業的臺胞來說,無論生活還是營商環境,越來越便利向好。
明年,邱智良打算在貴陽開一家餐飲公司,將餐廳規模化,「國家對臺胞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也要抓住機遇,積極開拓自己的事業版圖。」邱智良笑著說,他們以後打算留在貴陽,不回臺灣了,陪著阿嬤在貴陽養老。
主創:石培欽 薛景益
一審:嚴 超 魯 禕
二審:唐海鷹
三審:譚 莉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