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樹成了「致富樹」

2020-12-23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 (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古茶樹變成了「致富樹」——浙江大學在其定點幫扶的雲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打造「紫金普洱」茶項目,重點扶持具有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的普洱茶產業,讓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日前,該項目獲評第五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景東是普洱茶主產區,古茶樹資源豐富,涉茶農戶超23萬人,但當地茶產業長期處於效益低下的水平。浙大創造性地提出打造「紫金普洱」品牌,幫助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紫金普洱」茶葉原料採自景東優質古茶樹,採用浙大現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當地傳統制茶工藝相結合的加工工藝。

  截至目前,「紫金普洱」累計生產13.6萬多餅,累計銷售近3000萬元,帶動景東626戶茶農脫貧。

  浙大還從茶樹品種保護、茶產業規劃、茶產品標準制定、生態茶園建設以及茶品牌推廣等方面為景東開展一系列技術指導和幫扶工作。

相關焦點

  • 黔西南野生古茶樹的 前世今生
    興義紙廠野生古茶樹 普安馬家坪野生古茶樹 望謨鐵爐野生古茶樹 作為茶樹原產地的核心區域,黔西南是名副其實的古茶樹之鄉。雲頭大山出土的茶籽化石,用雄辯的事實證明,早在百萬年以前,茶樹就已經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長。
  • 古茶樹變成「搖錢樹」
    村裡的一棵古茶樹,改變了楊幫彥的家境。   德隆鎮山高、路遠。隆興村平均海拔1200米,常年溼潤多雨,山坡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古茶樹生長。隆興村的古茶樹有千餘年歷史,樹幹需要兩人合抱才能抱攏,至今每年仍能產出3斤左右幹茶葉。
  • 雲南古茶樹資源概況
    《雲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中定義:古茶樹是指分布於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林)。本文根據公開信息、刊物進行整理編輯,主要簡述了雲南古茶樹資源的構成、分布情況。
  • 立法保護古茶樹,保護的到底是什麼?
    田成有:我們保護古茶樹保護的是什麼?是只有少部分人才喝得起的那棵樹?是根本上屬於農民的樹嗎?怎樣淨化這個環境,就成了我這次的收穫和體會。我很擔憂破壞了產業健康的發展,更害怕的是因為變化犧牲了美好與寧靜,所以我在冰島村倡導人為素養的教育。古樹茶的價格很高,這是市場行為,我們不好去約束,但是利潤高了就會有很多問題,就會以假亂真,是不是真的冰島,是不是古茶樹?
  • 安龍:古茶樹滋生綠色產業
    「我們加工成了幹茶以後,就直接聯繫浙江和安徽、山東茶商,直接和他們對接。」下龍村茶農詹發斌忙碌著加工茶葉,對於銷售茶葉都有茶商聯繫方式,茶商對於古茶樹的茶葉品質很滿意。下龍村是安龍縣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典型的深石山區讓這裡村民一直以來廣種薄收,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 瑞安桂峰發現樹齡百多年的古茶樹群
    在湖嶺鎮桂峰社區坳後村,兩位村民在深山老林裡發現了一片古茶樹。眼下這片高山古茶樹進入採摘後期,一起去那裡看一下。桂峰社區位於瑞安市西北山區,境內峰巒起伏。俗話說「高山出好茶」,桂峰坳後村的古茶樹群就是在這樣的地形當中孕育出來的。
  • 大雪山尋訪古茶樹
    出縣城往西北,勐庫大雪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有1.2萬多畝。當地對古茶樹群落嚴格保護,除科研外不許採摘,故稱「不能喝的茶」。當你置身祖國大西南的這片崇山峻岭,聽著傳奇多彩的民族故事,品嘗著普洱春茶香,再和純樸善良的護林人聊聊,一定會和記者一樣,愛上這裡的風物,感慨不虛此行!
  • 殘雪《古茶樹》:慣性錯覺的思維認知圖式
    對於她來說,無象徵不成意義不成小說,甚至她的很多短篇都是寓言式解析文本。這個世界是她自己的,無關他人。這樣的作家擺脫了俗世紛擾,相對於眾多以寫作褻瀆文學的人而言,是值得尊敬的。刊發於《作品》2021年1期的《古茶樹》,就是人類慣性錯覺的思維認知圖式解析。
  • 古茶樹研究中心在西南林業大學成立
    近日,位於雲南昆明的西南林業大學古茶樹研究中心和世界茶葉圖書館正式成立,世界茶樹原產地古茶樹資源展也將展出。雲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在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等地擁有古茶樹資源,所出產的紅茶、普洱茶等享譽海內外。
  • 首屆「仙源紅」研討會:挖掘古茶樹文化 打造高端紅茶
    東道主特驅集團仙源紅古茶樹茶業公司總經理林子清,系統介紹集團的發展歷程後,重點分享了「仙源紅」古樹茶的現狀和走高端紅茶品牌發展的戰略。他說,「仙源紅」古茶樹生長在貴州習水縣雙龍鄉杉樹灣深山老林中,屬於大喬木。東漢末年,諸葛亮用這裡的古樹茶葉治好了將士的惡疾。
  • 古六大茶山分布區域,各茶山茶樹滋味特點
    古茶樹多為大葉種茶,以此採制的普洱茶,其條索肥大粗壯,在普洱茶界有著「香揚水柔」的泛稱。衝泡後,湯質柔和順滑、蜜香高揚、苦澀感低、滋味較為厚重、回甘生津持久,山野氣韻強。古六大茶山之倚邦倚邦山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倚邦茶山,南連蠻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東臨易武茶山。
  • 臨滄:保護好古茶樹資源
    近年來,臨滄市加強對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法規,認定第一批重點保護栽培古茶園16個35931畝,重點保護栽培古茶樹31株,重點保護野生茶樹群落22片32.5萬畝,實現了在保護中開發、可持續利用。
  • 茶樹千千萬,一鍵了解茶樹的三種形態!
    茶樹的品種達數百種之多,分類方式也不盡相同。根據茶樹的樹型可分為喬木型、小喬木型和灌木類,根據進化選擇方式(生物進化的方式一般分為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可分為野生型茶樹、過渡型茶樹和人工栽培型茶樹。喬木類茶樹一般以野生古茶樹主,是經長期自然選擇所保留下來的茶樹類型,數量不多。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野生茶樹的原始屬性,茶氣最足。喬木型茶樹植株高大,分支和主幹特別明顯,分支部位較高,枝葉稀疏。在茶樹原產地自然條件較接近的自然區域分布較多。
  • 南澗請專家為古茶樹保護利用「把脈開方」
    本報訊(通訊員 趙建鴻)南澗有豐富的古茶樹資源,僅目前已登記造冊、建立資料庫的就有11703株。該縣堅持「先保護後開發,先管護後利用」的原則,探索古茶樹可持續發展路子。12月1日,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生態茶學(森林茶)研究中心主任、古茶樹可持續利用與保護國家創新聯盟秘書長藍增全教授及其團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陳林波研究員及相關技術人員共13人組成的專家團隊應邀到南澗為古茶樹「把脈」。
  • 四川扶貧 書記代言 | 扶貧「茶」道 古藺古茶樹「粗茶」變上等紅茶
    封面新聞記者 鍾曉璐「古藺古茶樹製作而成的紅茶,香味回甘,非常耐泡!」「古藺高峰村的古茶樹資源豐富,是產業脫貧重要方向。」杜東升說,古藺縣高峰村的古茶樹,平均樹齡在500年左右,最高樹齡已達上千年。這裡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溫度溼度較為適中,獨特的地理條件賦予古茶樹獨特的香味。過去,當地人喜歡將它製成綠茶飲用。受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影響,不少當地村民將這些古茶樹砍掉,種上了其它農作物。
  •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然而什麼對於茶友們常說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又應如何區分,功效又有什麼不同呢?提起茶不得不說普洱,提起普洱不得不說古樹茶。茶友們追求茶的品質,會經常談論野生型和栽培型。遊歷於悠遠的茶文化長河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古茶樹在茶友心中的份量之重。了解古樹茶,先要了解如何區分,茶友們所說的「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樹,應該按市場自然分類,而非茶樹進化分類。
  • 我市舉辦農村青年香茶、紅茶製作技術和古茶樹保護利用培訓班
    為有效推進茶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10月30日至31日,由市關工委、市農委聯合舉辦全市農村青年香茶、紅茶製作技術和古茶樹保護利用培訓班。來自市縣區茶辦、茶葉站負責人、古茶樹分布鄉鎮負責人、茶葉協會代表和古茶樹保護與開發企業代表等共50人參加培訓。
  • 被稱為茶樹自然博物館的村落,有著萬畝茶園,世界古茶的發源地!
    當進入景邁山古茶區,你會覺得千年古茶應該高大茂盛,至少是數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大樹。不過看到的古茶樹和樹幹有水壺那麼粗,10米左右的高度看起來有點像灌木,水杯粗細的小古茶樹絕對不會這麼大。景邁山位於中緬邊境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鄉,東與西雙版納勐海縣接壤,西與緬甸接壤,是西雙版納、普洱、緬甸的交界處,景邁山海拔1000米至1700米,年平均氣溫21.2攝氏度,一年四季滿山都是雲,土壤肥沃,滿山都是雲,生態環境獨特,最適宜茶樹生長。在景邁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有一片世界罕見的大規模人工培育的古茶園,面積達2.8萬畝。
  • 農村種植茶葉樹,為何有些茶樹每隔幾年就要砍一次?
    農村種植茶葉樹,有些茶樹每隔幾年就要砍一次,這是為何?文/農夫也瘋狂在大姑父家附近有一個茶葉種植園,這是屬於他們生產隊的共同財產。有時候,路過這裡,還常看到有人拿著柴刀、鋸子把茶葉樹鋸掉。而且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是每隔幾年會發生,哪些被砍掉的茶葉樹枝,還被附近的村民搶著挑回家用來當柴火燒掉了。在當時我們這些小夥伴都很迷惑:農村種植茶葉樹,長得好好的,為何有些茶樹每隔幾年就要砍一次呢?多麼可惜啊?其實,這個就和果樹需要修剪一樣,茶葉樹也是需要修剪的。
  • 古丈:古茶寨炎家坪現千年古茶樹3百多株
    在一次走訪調研中,古茶樹群被古丈縣委組織部選派科技特派員發現,探尋茶群的「前世」,科技特派員尤為興奮。炎家坪屬高望界餘脈,山高林密,人煙稀少,自古多瘴氣,歷史上一直是生蠻地界。高望界有「古丈屋脊」之稱,舊時叫高望山,意即「峰巒秀特,可以望遠」。舊時,當地村民防瘴的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多喝茶水,歷代官府倡議村人廣種茶樹,民間想而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