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保護古茶樹,保護的到底是什麼?
,而是通過保護古茶樹,保護一個區域的生態,一個民族的生活空間,一片土地的文明生活史以及精神史。 宋永全:這個古茶樹保護,很多地方都有地方性法規,我從事古茶樹保護規劃,我認為保護並不是一個點,不是一顆樹,是保護一個空間,一個大的環境,外圍生態的系統保護。我們一些有名的茶區,比如小戶賽,十多年前非常窮的一個古村落,但是隨著茶葉經濟快速膨脹,別墅拼命蓋,生活垃圾也大量產生。
-
雲南古茶樹資源概況
《雲南省古茶樹保護條例》中定義:古茶樹是指分布於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半馴化的人工栽培的野生茶樹和人工栽培的百年以上的古茶園(林)。本文根據公開信息、刊物進行整理編輯,主要簡述了雲南古茶樹資源的構成、分布情況。
-
古茶樹研究中心在西南林業大學成立
近日,位於雲南昆明的西南林業大學古茶樹研究中心和世界茶葉圖書館正式成立,世界茶樹原產地古茶樹資源展也將展出。雲南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在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保山等地擁有古茶樹資源,所出產的紅茶、普洱茶等享譽海內外。
-
被忽略的秘境 — 臨滄
被忽略的秘境臨滄,讓我們用文字去丈量和記錄,讓每一片好茶,從土地,走向你。臨滄是世界茶樹最重要的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地區。臨滄茶樹質資源豐富,有茶組植物4個系,8個種。2.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野生古茶樹群落達80萬畝,分布在全市的七縣一區。在茶的世界裡,世人皆知老班章之盛名,卻不知道,臨滄才是普洱茶的幕後英雄。
-
依託茶葉資源優勢打造230億產值 雲南臨滄實現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
古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地區之一、世界公認的茶樹起源地理中心和核心地帶……這個天然與茶緊密不可分的地方就是雲南臨滄。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臨滄茶葉資源優勢,利用這些優勢,臨滄市不斷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從綠色有機茶園基地建設,抓好古茶樹資源地方立法保護,提升茶葉精深加工能力,抓初制
-
南澗請專家為古茶樹保護利用「把脈開方」
本報訊(通訊員 趙建鴻)南澗有豐富的古茶樹資源,僅目前已登記造冊、建立資料庫的就有11703株。該縣堅持「先保護後開發,先管護後利用」的原則,探索古茶樹可持續發展路子。12月1日,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生態茶學(森林茶)研究中心主任、古茶樹可持續利用與保護國家創新聯盟秘書長藍增全教授及其團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陳林波研究員及相關技術人員共13人組成的專家團隊應邀到南澗為古茶樹「把脈」。
-
我市舉辦農村青年香茶、紅茶製作技術和古茶樹保護利用培訓班
為有效推進茶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10月30日至31日,由市關工委、市農委聯合舉辦全市農村青年香茶、紅茶製作技術和古茶樹保護利用培訓班。來自市縣區茶辦、茶葉站負責人、古茶樹分布鄉鎮負責人、茶葉協會代表和古茶樹保護與開發企業代表等共50人參加培訓。
-
黔西南野生古茶樹的 前世今生
然而,歷史以來,因為偏僻遙遠導致的信息閉塞、觀念落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低等原因,我們雖然祖祖輩輩與野生古茶樹朝夕相處,卻沒有認識到其應有的價值,甚至棄之若敝履、暴殄天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破壞。等到終於醒悟過來,發現其不可多得的經濟、科研、歷史和文物價值並著手進行保護時,已有不少野生古茶樹,在人們的不經意之間被毀掉。
-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然而什麼對於茶友們常說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又應如何區分,功效又有什麼不同呢?提起茶不得不說普洱,提起普洱不得不說古樹茶。茶友們追求茶的品質,會經常談論野生型和栽培型。遊歷於悠遠的茶文化長河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古茶樹在茶友心中的份量之重。了解古樹茶,先要了解如何區分,茶友們所說的「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樹,應該按市場自然分類,而非茶樹進化分類。
-
古茶樹成了「致富樹」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 (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柯溢能) 古茶樹變成了「致富樹」——浙江大學在其定點幫扶的雲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打造「紫金普洱」茶項目,重點扶持具有當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的普洱茶產業,讓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日前,該項目獲評第五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
臨滄鄉村旅遊正當時
是一片令人如痴如醉的樂土,是一生不可錯過的好地方。鄉村旅遊為臨滄架起了綠水青山通向金山銀山的橋梁,讓宜居宜業宜遊的生動畫卷,成為「世界佤鄉好地方·避暑避寒到臨滄」的最好註解。 尋夢臨滄 豐饒資源厚植髮展根基 臨滄市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幾乎涵蓋了從亞熱帶到寒帶的所有自然生態,年均氣溫為18.5℃,溼度75%,森林覆蓋率68.78%,基準人體舒適度5級天數在210天以上,亞太環境保護協會、中國國土學會等機構把臨滄命名為中國「恆春之都」,是全國少有的避暑避寒雙宜的城市,「養胃、洗肺、好睡」成了臨滄休閒度假、養生養老的最佳註解
-
大雪山尋訪古茶樹
出縣城往西北,勐庫大雪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有1.2萬多畝。當地對古茶樹群落嚴格保護,除科研外不許採摘,故稱「不能喝的茶」。當你置身祖國大西南的這片崇山峻岭,聽著傳奇多彩的民族故事,品嘗著普洱春茶香,再和純樸善良的護林人聊聊,一定會和記者一樣,愛上這裡的風物,感慨不虛此行!
-
首屆「仙源紅」研討會:挖掘古茶樹文化 打造高端紅茶
元月七日,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關於「保護種植資源」的精神,旨在「挖掘弘揚古樹茶文化,打造天下高品質紅茶」的《首屆"仙源紅"古樹茶文化研討會》在華西希望特驅集團總部舉行。研討會由四川省食品文化研究會主辦、華西希望特驅集團仙源紅古茶樹茶業公司承辦、四川省食品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劉亞鵬主持。
-
高山出好茶!瑞安桂峰發現樹齡百多年的古茶樹群
在湖嶺鎮桂峰社區坳後村,兩位村民在深山老林裡發現了一片古茶樹。眼下這片高山古茶樹進入採摘後期,一起去那裡看一下。桂峰社區位於瑞安市西北山區,境內峰巒起伏。俗話說「高山出好茶」,桂峰坳後村的古茶樹群就是在這樣的地形當中孕育出來的。
-
金秋十月,大美臨滄迎國慶遊走攻略
臨滄佤山風情美食大觀園暨第十六屆美食節、中國佤族新米節暨滄源農民豐收節等著你! 一、臨滄佤山風情美食大觀園暨第十六屆美食節 2019年國慶「臨滄佤山風情美食大觀園」將於9月28日—10月8日在臨滄市文化中心廣場舉行。
-
安龍:古茶樹滋生綠色產業
下龍村茶農詹發斌忙碌著加工茶葉,對於銷售茶葉都有茶商聯繫方式,茶商對於古茶樹的茶葉品質很滿意。下龍村是安龍縣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典型的深石山區讓這裡村民一直以來廣種薄收,過著緊巴巴的日子。然而,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雲霧、溼度大的天然氣候條件,卻讓這裡成為了茶葉生長的理想之地。
-
古茶樹變成「搖錢樹」
村裡的一棵古茶樹,改變了楊幫彥的家境。 德隆鎮山高、路遠。隆興村平均海拔1200米,常年溼潤多雨,山坡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古茶樹生長。隆興村的古茶樹有千餘年歷史,樹幹需要兩人合抱才能抱攏,至今每年仍能產出3斤左右幹茶葉。
-
刀哥說茶丨臨滄昔歸茶,不可不知的6點乾貨
02、海拔奇葩雲南普洱古茶樹的的品質與茶樹生長地的海拔有關,一般說來,在1600米-1800米之間,品質上乘的古樹茶較為典型,比如1750米左右的冰島和老班章,在此範圍內,海拔越高,品質越好,但邦東片區茶的品質與海拔的關係卻反其道而行之。
-
遊記丨臨滄茶山行
此次為期8天的臨滄茶山之行,讓我對茶樹的歷史文化和生長環境,以及茶葉的加工有了新的認識。這8天我們共遊覽了當地有名的冰島茶五寨:冰島老寨、南迫老寨、地界、壩歪、糯伍,每個寨子都有冰島古樹茶。以及小多依樹、藤條、昔歸、邦東、鳳慶等古茶樹。
-
殘雪《古茶樹》:慣性錯覺的思維認知圖式
刊發於《作品》2021年1期的《古茶樹》,就是人類慣性錯覺的思維認知圖式解析。古茶樹是分布於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樹及其群落,有數千年的歷史,在小說中它象徵著永恆而被忽略、遮蔽的虛無性意義的目標,是不確定的精神瑰寶。榕城人之保留著對古茶樹找尋的夢,做著葉公好龍的夢,他們認定古茶樹在遠方在山裡,多次找尋而不得,夢中它的影子不絕跡。得不到,放不下,正是人類的一種心理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