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由於普洱山頭茶的流行,一些表現出眾的名山古寨茶開始揚名,在臨滄茶中,又以冰島、忙肺、昔歸和小戶賽為代表的「四小龍」最為有名。
名茶之所以有名,都有各式各樣的理由,昔歸茶的冒尖,當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理由:
01、縣委名茶
小編曾經總結過,一個地區的茶要出名,除了品質過硬,必須具備4個條件中的一個:貢茶、古道、商號、文字至少佔一樣。
明代,冰島是當時勐勐土司專享的貴族茶園,這就沾了貢茶的光,雲南茶區歷史上只要向頭人、貴族、政府部門專供的茶都叫貢茶,所以有了「貢茶」光環的冰島很早就已是名茶。
再看昔歸,清末民初《緬寧縣誌》記載:「種茶人戶全縣約六、七千戶,邦東鄉則蠻鹿、錫規尤特著,蠻鹿茶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這裡說的蠻鹿,現稱為忙麓,錫規現稱為昔歸。1970年實行集村運動,忙麓山上的村民陸續搬到了昔歸村居住。從那時起,昔歸村每年精製100公斤昔歸茶上交縣上。當時茶農們稱之為「縣委茶」,縣裡之所以選中昔歸茶作為接待禮儀用茶,其原因莫不由此。
此外,歷史上,昔歸還是茶馬古道的重要古渡口。
昔歸茶有貢茶身份,有文獻記載,又是茶馬古道渡口,四個條件它佔其三,不出名才怪啦!
02、海拔奇葩
雲南普洱古茶樹的的品質與茶樹生長地的海拔有關,一般說來,在1600米-1800米之間,品質上乘的古樹茶較為典型,比如1750米左右的冰島和老班章,在此範圍內,海拔越高,品質越好,但邦東片區茶的品質與海拔的關係卻反其道而行之。
以邦東三傑為例,曼崗海拔在1600米左右,那罕海拔在1500米左右,昔歸海拔在850—1200米左右,可見,品質最好的昔歸海拔卻最低,邦東三傑中,海拔越低品質越好的趨勢。這當然與大雪山下,瀾滄江邊邦東茶區獨特的高山立體性氣候有關了。
03、橡膠孽緣
橡膠歷來是茶樹的天敵。歷史上橡膠和茶樹為了生存幾乎到了有你無我的地步,種植橡膠的地方基本上就沒了古茶樹的立錐之地,要麼拔出,要麼砍倒。另一方面橡膠樹和古茶樹共生環境極不和諧,要麼互奪營養,要麼互相汙染,往往造成是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的下場。
好在老天不忍暴殄天物,動了憐憫之心,橡膠樹適宜生長在1000米左右的海拔地帶,而雲南茶區大部分的優質古樹茶都高於這個海拔,幸運地逃過一劫。遺憾的是老天百密一疏,漏掉了昔歸這個奇葩,這貨的海拔恰好在此範圍之內!於是乎,昔歸變得不再純潔了!
茶價一漲,曼崗茶、那罕茶開始冒充昔歸,雲縣茶也蠢蠢欲動入侵了,好在昔歸村有覺悟的茶農在路上設置關卡,嚴防死守之下應該安分了吧,人算不如天算啊,瀾滄江邊的昔歸茶沒有被那些「外來戶」打到,卻被一個窩子裡的橡膠樹禍害了!昔歸茶樹和橡膠樹的這段孽緣,真是相愛相殺不死不休啊!
和早年相比,昔歸茶的品質有明顯下降,有人說與周邊的橡膠林有關,昔歸組的橡膠種植,始於2007年,有人認為變化從那一年就有了。不少茶友對昔歸沿江分布橡膠林,也有微詞。
因此,您在昔歸村買到的昔歸不一定是純正的昔歸,即使在昔歸村江邊的茶樹上採到的昔歸茶,也不是地道的昔歸了,您若前往昔歸,請務必辛苦一點,甩開橡膠林,爬到海拔稍高的忙麓山上,那裡的昔歸才是昔歸中的昔歸!
04、藤條故事
歷史上,昔歸還是茶馬古道的重要古渡,稱為嘎裡渡口。從這裡向南,出普洱;往北,達雲縣、鳳慶、大理等。1970年實行集村運動,忙麓山上的村民陸續搬到了昔歸村居住。便利的交通促進了人口的交流和遷徙,特別是昔歸上遊十多公裡處便是著名的大朝山電站,瀾滄江對岸鎮沅和景東地區的漢人陸續遷入,勤腳手快的漢人們把老烏山一帶的藤條茶採養技術也傳了過來,於是邦東茶區的一些村寨附近,很突兀地出現了藤條茶,昔歸首當其衝,成為臨滄邦東大雪山一帶藤條茶的典型了。
05、忙麓沱茶
臨滄地區製作的普洱緊壓茶,很少有製成球形、瓜形和沱形的,這當然與市場需求有關,而歷史上市場的需求,我們可以通過茶馬古道線路的指向而窺探一二。
臨滄地區歷史上與茶馬古道交集之地較少有關,雲南區域的茶馬古道五條主幹線,唯有往滇西(滇藏茶馬古道)的這一條在風慶經南澗到下關的順下線與臨滄沾點邊,其餘都是擦邊而過。
而昔歸古渡口,卻恰恰在水路上與茶馬古道不經意交匯,因和藏區與東南亞的茶馬互市,泰恆古鎮、嘎裡渡口、忙麓山崗,成為「茶馬古道」必經之地。昔歸先民以昔歸優質曬青毛茶為原料,土法蒸壓製成的昔歸團茶更利於長途運輸的保存和慢慢旅途中的自然發酵,天生成就了這一款在路上的茶葉,忙麓沱茶從此走進千家萬戶。
06、臨滄班章
班章茶最值得稱道的便是其凌冽的霸氣,昔歸茶號稱「臨滄班章」,源於其內質豐富十分耐泡,茶湯濃度高,滋味厚重,香氣高銳深遠,茶氣強烈卻又湯感柔順,水路細膩並伴隨著濃強的回甘與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
昔歸茶開湯,湯色淡黃清亮,入口即香,無雜味,味甘;
三泡後回甘更明顯,香氣高銳,兩頰與舌底生津,舌面感覺微澀,化得很快;
四~六泡,香氣如蘭,冰糖香漸顯,水質較粘稠,重手泡後苦現,較輕,易化;
七泡後湯色幾乎未變,淳厚,更佳,尚微澀,喉韻深,回味悠長;
十泡後水漸淡,甜味稍減,回甘好,冰糖香尚存。
「臨滄班章」,果然名不虛傳。
文:刀哥
(更多好文請關注新茶媒刀哥說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