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茶葉資源優勢打造230億產值 雲南臨滄實現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依託茶葉資源優勢打造230億產值 雲南臨滄實現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共贏

  古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地區之一、世界公認的茶樹起源地理中心和核心地帶……這個天然與茶緊密不可分的地方就是雲南臨滄。

  臨滄市處於瀾滄江和怒江兩水之間,位於橫斷山系南末端,屬雲嶺山脈和怒山山脈的南延部分,境內山巒重疊,河谷縱橫,山區面積佔總面積的98%,是「滇紅」茶的誕生地、雲南普洱茶、蒸青綠茶的原產地。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賦予臨滄茶葉資源優勢,利用這些優勢,臨滄市不斷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從綠色有機茶園基地建設,抓好古茶樹資源地方立法保護,提升茶葉精深加工能力,抓初制產品質量,培育加工企業,研發創新產品,推進公共倉儲建設,打造綠色臨滄茶品牌等方面入手,實現了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大幅增加。

  如今,臨滄市共有栽培茶園164萬畝,其中擁有百年以上古茶樹的古茶園11萬畝,茶葉產量15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230多億元。預計到2025年,全市茶園面積將發展到170萬畝,茶葉產量達到17萬噸,茶葉綜合產值達到420億元;到2035年,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200萬畝,茶葉產量達到20萬噸,茶葉綜合產值達到1000億元。

  為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產業脫貧,臨滄市採取「茶產品+市場+公益+合作社+茶農+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方式,於2017年2月4日正式啟動了「10·17牽手號」扶貧臨滄茶的推廣工作,每賣出一餅茶,就提取相應數額的資金進入公益基金,用於精準脫貧事業。

  2019年底,臨滄市94357戶36894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62個貧困村、28個貧困鄉(鎮)全部退出,提前一年實現貧困人口和貧困村清零目標。

  資源豐富古茶樹遍布

  群山疊翠,河谷縱橫,林海莽莽,茶香四野。11月16日到19日,長江商報公益記者從武漢來到相隔2000多公裡的雲南臨滄,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

  行走在臨滄遮天蔽日的雨林中,一層層大自然鋪就的天然屏障將人隔絕在凡俗之外。隨處可見茶農挑著扁擔,裝滿了剛剛從山上採下的新鮮茶葉,承載著一年的豐收和喜悅。

  臨滄曾被著名氣候學家呂烔先生譽為「生物優生地帶」;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分析臨滄茶葉生產條件後,也曾撰文呼籲在臨滄建立世界第一流大茶園。

  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四季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使臨滄成為茶樹種質資源豐富、品質卓越、最適宜茶葉生產的區域,成為「滇紅」茶的誕生地、雲南普洱茶、蒸青綠茶的原產地。

  在這樣的天然優生環境下,當地村民幾乎家家有茶園,茶葉成為重要的經濟收入保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臨滄就是靠茶葉生活。」村民們告訴長江商報公益記者,一年純靠茶葉就能有幾萬元收入,如果家裡有茶樹,產量更穩定收入也會更高。

  村民口裡所說的茶樹遍布整座臨滄山上,這些歷經了千百年風雨洗禮的大茶樹,枝葉縱橫,蒼勁有力,散發出勃勃的生命力。

  臨滄是雲南省古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南起滄源縣單甲鄉,北至鳳慶縣詩禮鄉,綿延200多公裡,在海拔1050m至2750m之間,8縣(區)的9000多平方公裡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野生茶樹分布。

  臨滄馴化栽培茶樹歷史悠久,現存百年以上古茶園達11萬多畝。群眾世代有採摘習慣的野生茶林超過40萬畝,主要群落分布點達35個。

  「我們的茶葉都是生態種植,不打農藥。」臨滄市臨翔區螞蟻堆鄉螞蟻堆村村委會主任字紅梅告訴長江商報公益記者,全鄉14個行政村目前有2.4萬多畝茶葉,螞蟻堆村就有2870畝。目前村裡栽種的的茶葉都是古樹茶,和一般的臺地茶不同,這裡的古樹茶長期堅持不打農藥,也很少修剪,堅持生態種植,因此茶葉的品質非常高。

  在臨滄眾多的優良茶中,昔歸茶因口感蘭香清甜、茶樹歷史悠久、收藏價值高受到眾多茶人的鐘愛。

  臨滄市臨翔區商務局局長彭蓮萍向長江商報公益記者講述了「昔歸」普洱茶的故事:「崔灝的詩裡寫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昔人駕鶴一去不復返,他到底去了哪裡,誰也不知道。其實昔人駕鶴歸去,於是把找到他的那個地方叫做昔歸。而我們臨滄邦東鄉有個地方恰好也叫做昔歸,昔歸也許真的是崔灝所說的昔人就到了這裡,找到了蓬萊仙境。」

  「所以說臨滄和武漢幾千年前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彭蓮萍笑言,自己一喝上茶便愛上了,還慢慢從品茶變成了研究茶。她告訴記者,自己也有武漢的朋友,都很愛喝茶,她經常會跟他們交流分享臨滄茶葉的故事和小知識,尤其是這個黃鶴樓的故事。「希望大家遠隔千裡也能感受到臨滄茶業的魅力。」

  塑品牌重發展助力脫貧攻堅

  外界都知道雲南盛產茶葉,茶葉好,但提到臨滄的茶葉可能就陌生了。酒香也怕巷子深,臨滄的好茶也需要走出深山,讓更多的人知道。

  「臨滄茶葉想得到長遠的發展,必須要塑造品牌,品牌是發展的原動力,也是提升茶產業市場競爭利器。」 彭蓮萍說。

  作為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地區,臨滄在2012年獲得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紅茶之都」地域稱號,2014年被中國國際品牌協會等評為「2014中國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是普洱茶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國滇紅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其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目前,臨滄市確立了「天下茶尊」和「紅茶之都」兩大公用品牌,提升茶葉品牌競爭力,打造了鳳、勐庫、龍潤、瀾滄江、三寧5件中國馳名商標,擁有鳳牌滇紅茶中華老字號1件,鳳慶滇紅茶、鎮康馬鞍山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件,勐庫大葉種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1個,還擁有雲南省著名商標38件、雲南名牌農產品19個。如今,「冰島茶」「昔歸茶」「中國紅」等茶葉產品,已成為中國茶界的頂級產品,名冠全球。

  經過多年的品牌塑造,「天下茶倉」「紅茶之都」已成為臨滄茶葉的公用品牌和臨滄對外宣傳、交流合作的重要名片,茶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知名度不斷提升,在全省乃至全國已佔據重要地位。

  今年,臨滄還打造了「天下茶尊」茶葉節,除了常規的線下展覽展銷外,還特意安排了線上茶葉節,從11月6日至2021年3月1日,重點圍繞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雙11」、「雙12」、春節和元宵節等關鍵節點,力爭打造永不落幕的臨滄茶葉節。

  彭蓮萍認為,臨滄的茶好,需要被更多的人知道。目前臨滄市已擁有獲國家生產許可認證茶葉工企業255戶,CTC紅碎茶生產線30條,茶葉初制所4304個。「未來要建設更多的集專業倉儲、交易、金融為一體的交易平臺,把臨滄的茶葉推廣出去,還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大批企業入臨發展茶葉產業。」

  臨滄茶葉產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茶農,增產增收讓他們擺脫了貧困,改善了生活條件,逐步邁向小康生活。

  臨滄市地處雲南省西南邊陲,所轄8縣(區)均屬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滇西邊境片區縣,是雲南省市轄全部縣(區)均屬貧困縣的4個州(市)之一。為依託茶葉產業特色,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產業脫貧,臨滄市採取「茶產品+市場+公益+合作社+茶農+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方式,於2017年2月4日正式啟動了「10·17牽手號」扶貧臨滄茶的推廣工作,每賣出一餅茶,就提取相應數額的資金進入公益基金,用於精準脫貧事業。目前,全市茶園面積143萬畝,居雲南省第二位。

  良好的產業基礎不僅讓這裡的老百姓因茶致富,良好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更讓臨滄茶產業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通過以茶為媒,牽手消費者,牽動社會各界,與精準脫貧相結合,打造臨滄茶葉品牌;同時,與開拓市場相結合,力全社會公益愛心,把日常的茶產品消費轉化為推動茶產業發展、推動慈善公益的行動,臨滄市為走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產業發展與精準脫貧致富的多贏之路作出了有益探索。

  探索精深加工提升茶葉附加值

  茶產業已經成為臨滄的主導產業,「天下茶尊」的品牌也越喊越響,提升茶葉附加值,邁向更高品質的發展成為未來趨勢。

  「臨滄作為中國最大的產茶市、最大的紅茶生產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產業資源優勢和低成本優勢,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好茶,也適合作為一個茶葉長期存儲的倉庫。原產地集中存儲後,還可以為商家和消費者節省各種轉運費用。」雲南雲茶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客認為,促進茶葉價值,提升原料、加工、儲存,通過嚴格控制茶葉倉儲的生態環境等,使茶葉內含物質科學轉化,以實現茶葉保值增值的目的。

  2016年11月,雲南雲茶倉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落戶臨滄市工業園區。半年多的時間,建設了7412平方米、倉儲量達1600噸的可視、可控、可追溯、可交易普洱茶專業轉化智慧茶倉,開創了中國茶葉專業倉儲2.0模式,配套建設完成專業倉儲中心、實驗檢測中心、科研中心、雲茶倉文化推廣中心和茶葉展示品鑑交易廳3400平方米,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啟動了倉儲環境對普洱茶化學品質影響的研究。

  「雲茶倉」的建設正是按照「一縣一業、一園一特」的發展思路,著力構建以茶葉為主的產業資源精深加工體系,以園區集群化、園區化、專業化、特色化推動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已建成全國第一個以茶葉命名的產業園區——滇紅生態文化產業園,入園茶企業達14家。

  在茶葉質量的管控上,臨滄市3572個茶葉初制廠(所)實施規範化提升改造,規範茶葉初制所環境衛生、加工工藝、操作規程、採收管理、購銷行為,茶葉品質不斷提升,為茶產業發展提供紮實的基礎。現在,二維碼掃一掃,茶葉產地環境、生產記錄等,全部一目了然。全市40戶規模以上茶葉企業基本實現產品二維碼掃描追溯,實現「茶園」到「茶杯」可管控。

  同時,臨滄積極引導企業創新研發茶產品,進行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推進公共倉儲建設。支持瀾滄江茶業公司生產茶飲料,支持臨滄天下茶都茶葉有限公司、臨滄佳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茶粉、茶膏、茶籽油等產品開發。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開展「純造普洱」項目研究,利用現代生物科技研發高品質潔淨普洱熟茶產品,建成年產量60噸的純造普洱規模化生產車間。

  未來,茶葉作為臨滄最具國際國內競爭力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臨滄市委、市政府將茶葉產業的發展當作「富農惠民」的重要產業來抓,抓住國際、國內茶葉產業整合和轉型升級黃金戰略機遇期,科學規劃茶葉產業發展,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打好「三張牌」的部署要求,制定出臺《關於加快推進茶葉產業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打造千億元大產業,塑造「天下茶尊」品牌的發展目標,不斷夯實茶產業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動力。

(文章來源:長江商報)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讓群眾脫貧增收 雲南景谷全力打造肉牛養殖產業
    企業正規劃建設產品展示和品鑑體驗中心,最終將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全面延伸產業鏈,通過「雲嶺牛」種牛、肉牛、牛肉產品、精飼料、營養舔磚、有機肥的銷售,預計產值超過10億元。在發展過程中,普洱金孔雀綠色牧業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扶貧號召,公司旗下共有天賜牧業合作社等10家養殖專業合作分社,依託「雲嶺牛」產業,科學謀劃,以產業扶貧幫扶模式助力扶貧,即「公司+合作聯社+合作分社+建檔立卡戶」模式。通過訂單種植、訂單養殖和勞動就業等方式,帶動1724戶建檔立卡戶實現增收。
  • 今年江津富硒農業預計實現80億產值 帶動近萬戶貧困戶脫貧
    11-01 12:01:48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11月1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中國·重慶(江津)第二屆富硒產業發展大會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江津區富硒產值達到了43億元,全年預計實現產值80億元,帶動全區9030戶27951人實現脫貧。
  • 緊抓「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機遇 雲南臨滄將打造中國—印度洋會客廳...
    雲南臨滄旅遊綜合體佤山鳳城建設項目啟動儀式現場(供圖)雲南臨滄旅遊綜合體佤山鳳城建設項目示意圖(供圖)雲南臨滄旅遊綜合體佤山鳳城建設項目示意圖(供圖)11月18日,雲南臨滄舉行臨滄旅遊綜合體佤山鳳城建設項目啟動儀式。
  • 雲南將瞄準花卉茶葉打造5個現代農業創新示範園
    新華社昆明12月19日電(記者吉哲鵬)日前印發實施的《雲南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創新園(五個示範園)建設工作方案》提出,雲南將聚焦獨具優勢的花卉、茶葉產業,以做精做優全省花卉核心區、填補滇西北花卉園空白區、打造提升國家特色農產品(普洱茶)優勢區「三個區域」為對象,打造建設紅河開遠、麗江古城花卉和臨滄臨翔
  • 【聚焦新發展格局 展望「十四五」】雲南: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
    雲南的自然稟賦獨具「綠色 環保、原生態」的現代農業基因,是雲南發展的天然優勢。2018年1月,雲南省委、省政府在廣泛調研和系統總結雲南農業發展歷史經驗、發展狀況、資源條件的基礎上,作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戰略決策部署。
  • 雲南富寧縣:食用菌成為扶貧大產業
    據了解,富寧縣依託自身資源優勢,扶持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先後招商引資富寧永鑫糖廠、雲南強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雲南鴻浩水產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有效帶動了當地蔗糖、食用菌、漁業養殖等產業快速發展,拓寬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 雲南公安:精準幫扶出實效 全力護航助脫貧
    雲南公安精準幫扶出實效 全力護航助脫貧(供圖)2015年8月,雲南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展脫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工作。「改造芽茶後,一年四季都可採摘茶葉,畝產量也翻了幾番,以前每畝茶葉產值在1000元左右,現在可達到7000元至10000元。」雲南省公安廳派駐南糯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村委會第一書記龍明峰說。目前,平河村有茶地3000餘畝,南糯村有5200餘畝,那杏村有15000餘畝。經估算,僅這一項產業,每年就可為每戶村民增收5000元左右。
  • 雲南勐省農場茶葉公司「套種」堅果增收兩成 6000畝茶園實現質量...
    但其並不滿足,王正龍表示,公司產業產品已實現質量追溯,正從無公害食品到綠色食品轉型升級,「希望未來讓公司茶葉產品全球飄香」。  轉業軍官雲南邊陲屯墾戍邊  勐省農場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縣勐省鎮,處於滄源、耿馬、雙江三縣交界處,離中緬邊境僅70餘公裡,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 把臨滄建成最美麗的地方丨臨滄: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臨滄市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著力強化產業發展支撐,創新和改進鄉村治理體系,多舉措加快美麗幸福鄉村建設,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
  • 西海岸新區海青鎮全產業鏈發展茶產業 年幹茶產值3億多元
    近年特別是今年以來,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海青鎮立足茶的優勢,做好茶的文章,發展茶葉產業,打造茶韻小鎮,蹚出了一條全產業鏈發展茶產業、進而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打造獨具特色的「富春山居圖」。12月21日,記者深入探尋海青鎮一片葉子的鄉村振興傳奇。
  • 雲南勐省農場茶葉公司「套種」堅果增收兩成
    國營勐省農場茶葉公司所使用的生物質顆粒燃料,由雲南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該公司自2016年生物質顆粒車間建成投產後,每年可以生產生物質顆粒三萬噸左右,實現產值2400多萬元。
  •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幫扶和平村發展農業產業實現精準脫貧...
    (一)深入調研,眾智謀劃「好點子」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然而,不發展受罪,亂發展受累,只有科學發展才受惠。因此,在發展產業時,不喊「百萬畝、十萬頭」的大口號,不搞「一哄而上、一拍而散」的盲目跟風項目,以務實的作風、精準的舉措,按和平村和貧困戶實際施策。
  • 臨滄:旅遊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去年以來,臨滄市旅遊工作堅持特色優先、融合發展思路,按照「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具體化」要求,以鄉村旅遊為切入點,以「旅遊革命」九大工程為抓手,加快提升旅遊內涵,推動臨滄旅遊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 雲南水果產業發展的十年變化!
    雲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11年11月中共雲南省第九次黨代表會提出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並把水果列為八大重點產業,發展變化更是快而顯著。 三、已形成「一縣一業」的骨幹產業和鞏固脫貧的後續產業 在形成優勢產區後,進一步形成了「一縣一業」的骨幹產業和鞏固脫貧成果的持續產業。
  • 我國地理標誌產品相關產值突破1萬億 智慧財產權成脫貧致富「金鑰匙」
    例如,四川平昌把種植納入縣域旅遊景區規劃,打造一個景區一個產業,引導貧困戶利用青花椒產業、旅遊園區等鄉村旅遊景點;寧夏的「鹽池灘羊」出臺產品品牌戰略指南,加強從屠宰加工、銷售全流程的質量管控,廣泛運用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全方位開展品牌宣傳;廣西融安通過發展「合作社+產業+貧困戶」「基地+貧困戶+電商」等模式,帶動全縣44.1%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融安金桔」3.5萬畝,初步實現「萬畝金桔助脫貧」的目標
  • 雲南欲打造家具產值千億大省
    中國家具行業隨著改革開放起步,在40多年的發展中,從無到有,以年平均增長29.8%的速度高速發展,成為全球家具第一製造和出口大國,並將成為家具第一消費大國。2019年全國家具主營業務銷售額達16000億元,相關企業超過70000家,就業人員超過900萬。雲南作為中國林業資源大省,發展家具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12個典型項目一覽,教育部直屬高校這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景東縣是雲南省37個重點產茶縣之一,覆蓋全縣3鄉10鎮165個村,涉茶農戶達4.45萬戶23.3萬人,有茶葉千畝村90個、百畝組506個。茶產業是景東縣涉農最多、增加農民收入、培育地方財源、改善生態環境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也是實現產業扶貧的重要依託。
  • 為脫貧「造血」 讓致富「生根」——山西發展藥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太原11月19日電題:為脫貧「造血」 讓致富「生根」——山西發展藥茶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新觀察新華社記者王飛航、魏飈連翹、黃芪、沙棘、槐米……它們都是千年的植物,它們的葉、花、根、果最初是治病解毒的良藥。
  • 【雲南網專欄】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到的「三張牌」 雲南要怎麼打?
    一是打造綠色能源牌,做強綠色能源產業,把綠色能源產業打造成雲南重要支柱產業;二是打造「綠色食品牌」,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方向,把高起點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三是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大力發展從「現代中藥、疫苗、幹細胞應用」到「醫學科研、診療」,再到「康養、休閒」全產業鏈的「大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