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典型項目一覽,教育部直屬高校這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020-12-25 中國教育在線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助力脫貧攻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組織研究生助力脫貧攻堅,不但為助力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研究生在實踐中也經受了鍛鍊、增長了才幹,把脫貧攻堅主戰場變成「立德樹人大課堂」,讓青春夢想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

  一是組建「研究生助力團」。2018年起,學校共計向陝西省合陽縣、鎮巴縣選派研究生助力團成員136名,赴鄉鎮和縣有關部門頂崗科技副鎮長或涉農部門副職領導,進行社會實踐鍛鍊,助力一線脫貧攻堅。學校採取制定和完善管理辦法、列支專項經費、選聘「校外實踐指導教師」、建立「研究生助力團科技示範田」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保證研究生助力團順利開展工作。累計建立研究生助力團示範田14個,幫助引進新品種100餘個,推廣實用技術60餘項,幫助銷售農產品600餘萬元。

  二是選派「研究生支教團」。近5年,學校向合陽縣、澄縣選派58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農村小學任教,學校對支教團全過程給予支持和關心。成員每人每學年教學工作量接近800課時,累計走訪121個行政村、1500餘戶困境學生家庭,幫助留守兒童完成「微心願」900餘個,利用業餘時間開展「愛心家訪」「愛心義賣」「彩虹課堂」「逐夢西農」等特色活動。

  三是開展來華留學生「感知中國——鄉村振興」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活動。自2018年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獲批「全國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基地」以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把脫貧攻堅主戰場作為培養「知華友華」國際友人的「第二課堂」,組織開展「聽」「觀」「詢」「品」「談」五位一體的社會實踐活動。至今舉辦活動20餘場次,參與活動留學生1000餘人次(本校留學生參與800餘人次),留學生參與中國扶貧的積極性明顯提升。

  項目運行4年,累計生產「紫金普洱」茶136000多餅,通過浙江大學師生校友直接眾籌1500多萬元,並帶來間接銷售、定製,累計銷售近3000萬元。截至2020年6月,「紫金普洱」項目帶動當地626戶茶農脫貧,對景東縣脫貧摘帽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下一步,浙江大學計劃以品牌引領推動產業升級,深化茶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優化茶產業規劃與推廣,探索多渠道產業發展路徑。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金銀花開金銀來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發揮學校特色優勢,因地制宜、辨證施治,校地攜手共同發展金銀花產業,形成了成熟的產業發展經驗模式,有效推動陝西省蒲城縣脫貧攻堅進程。

  蒲城縣地處渭北旱塬,俗稱「旱腰帶」,氣候乾旱少雨、自然環境極差,堯山鎮閆家村是旱塬中的旱塬,土地貧瘠,嚴重缺水,莊稼「十種九不收」,是典型的貧困村、「問題村」。2013年學校與蒲城縣建立定點扶貧結對幫扶關係以後,學校接續選派3任駐村第一書記,與閆家村黨支部班子一道引入並發展金銀花產業,通過黨建引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綜合施策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產銷對接鞏固脫貧成果,扶貧育人實現校地共建共贏,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高校+地方政府+村黨支部+村級股份合作社+貧困戶」的「五位一體」精準產業扶貧新路子。

  7年來,學校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超過300萬元,引進各類幫扶資金500餘萬元,直接採購及幫助銷售金銀花茶100餘萬元,撬動政府投資1000餘萬元,閆家村金銀花產業迅速發展,有效推動了蒲城縣脫貧攻堅進程,2019年5月,蒲城縣全縣實現脫貧摘帽。如今,蒲城縣金銀花產業已成為全縣脫貧攻堅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全縣共發展金銀花5萬餘畝,2020年全縣金銀花產值達到1.5億元,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10餘萬人。閆家村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4000元增長到2019年底的21000元,解決了全村80%貧困戶就業問題,並帶動周邊十幾個村的村民就業,吸引待業和外出務工勞動力200餘人。全村8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學校與蒲城縣攜手打造金銀花產業發展的模式得到了陝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省範圍內進行了推廣,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進行報導。

浙江大學:撐起茶農「搖錢樹」

  景東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普洱市北端,面積4532平方公裡,擁有無量山、哀牢山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產茶歷史悠久。景東縣是雲南省37個重點產茶縣之一,覆蓋全縣3鄉10鎮165個村,涉茶農戶達4.45萬戶23.3萬人,有茶葉千畝村90個、百畝組506個。茶產業是景東縣涉農最多、增加農民收入、培育地方財源、改善生態環境的傳統特色優勢產業,也是實現產業扶貧的重要依託。

  浙江大學充分發揮茶學學科優勢和科技優勢,以茶為媒,依託無量山獨特的茶樹資源,利用校友資源,優化茶產業鏈管控,搭建銷售平臺,架起招商引資橋梁,科技助力景東縣發展,將產業精準扶貧落到實處。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教授王嶽飛等專家率領技術團隊在景東縣開展實地調研和技術指導,對茶農進行技術培訓,指導當地茶農、茶企提高茶園管理和製作水平,在茶樹養護、採摘保鮮、不落地晾青、手工殺青、石模蒸壓和乾燥存儲等加工環節技術上實現顯著突破,成品茶品質大大提升。結合浙大校慶契機,助力茶產品場景式推廣。通過「紫金普洱」茶品牌的創建與推廣,建立了「校地企」相協同、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融合、品牌建設與場景式推廣相促進的高校助力地方精準扶貧新模式。

電子科技大學:打造智慧大農業模式

  岑鞏縣位於貴州省東部,農業人口佔比接近70%,屬於典型的農業縣和國家級貧困縣,擁有豐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有著「雜稻之鄉」「思柚之鄉」等美譽。然而,缺乏統一規劃、沒有科學技術、缺少建設資金、產業鏈條不通、發展理念不新以及連片土地不足等條件制約著當地農業發展提質提速、百姓增產增收目標的實現,也是造成貧困發生和延續的軟肋。

  電子科技大學針對這些問題,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幫助岑鞏縣發展「智慧大農業」。充分發揮學校一流學科優勢,提供技術支持,運用「電子信息+」賦能農業生產經營;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033萬元,及時紓解困難;組織專家謀劃農業發展;充分調動校友資源,打通產業鏈梗阻,確保農戶增產又增收。

  在實施過程中,電子科技大學開展平臺建設「數據連接計劃」,協調農業發展規劃,摸清貧窮「病根」,精準施策「對症下藥」,找準致富「路子」,精準布局「小步快走」;開展農畜產品「精益生產計劃」,開放農業生產數據,提升質量,建立產品「口碑效應」;開展科技興農「綠水青山計劃」,進行綠色農業發展實踐,屏除「破壞式」發展,創新脫貧扶貧新路徑,推進「保護型」建設,樹立現代農業新標準;開展產業鏈條「上下貫通計劃」,共享智慧農業成果;開展科技教育「培幹儲才計劃」,創新農業發展理念。

  學校幫助岑鞏縣在生產上實現自動化、精準化,營銷上形成以消費引導生產的互動機制,管理中建立數據採集與決策分析的綜合信息平臺。幫助孵化了一批智慧農業項目,帶動當地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取得了可喜的脫貧致富成效,形成了具有智慧化、信息化特色的扶貧工作「岑鞏經驗」,更為岑鞏縣2019年「整縣摘帽、精彩出列」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築「文化盲道」

  自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政策以來,貧困殘疾人的脫貧成果顯著,但是新時代脫貧工作不只在物質經濟方面,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項目圍繞「脫貧攻堅」展開文藝創作與公益推廣,從文化角度助力精準扶貧、文化扶貧。

  據統計,全國有1700多萬視障人士,相當於每100人中就有1人視障。我國視障群體的文盲率高達43%,而在普通中國百姓中,文盲率僅為4.08%。為構築一條彰顯人文關懷、傳播文化成果的「文化盲道」,中國傳媒大學聯合北京歌華有線、東方嘉影,共同推出「光明影院」項目,旨在為視障人群講解優秀影片,並通過全國覆蓋的公益推廣,讓視障人群共享電影這一文化成果,傳播新時代的新思想、新氣象,為國家公益事業與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自2017年底創立至今,「光明影院」已製作完成208部無障礙電影,並將持續每年製作104部,這意味著,一年52周,每周視障人士能夠欣賞兩部無障礙電影。2019年6月,「光明影院」項目開始面向全國的覆蓋推廣。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在全國進行基層調研與推廣,同時,與各地政府、殘聯、盲協、盲校等單位展開合作,探索各地特色文化扶貧模式,形成了以33個省級盲協為紐帶,以「五進」模式(進社區、進影院、進圖書館、進盲校、進家庭)並行推廣的全國覆蓋機制。

  「光明影院」百部工程,組織學生走進盲校、社區及貧困地區,懷揣公益之心,勇擔社會之責。這既是對學生進行視聽專業教育,也是按照「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將情懷教育、公益教育融入教學、植入實踐,憑藉策劃製作有創意、有溫度的媒介產品,引領學生牢記歷史使命、服務國家戰略、參與社會公益,為國家的脫貧攻堅戰貢獻青春力量。

蘭州大學:隴中「小草大事業」

  定西市位於甘肅省中部,通稱「隴中」,屬於乾旱、半乾旱黃土丘陵溝壑區,受缺水、土壤養分低等因素影響,種植豆類、蕎類等傳統農作物產量低,是以「苦甲天下」「十年九旱」而聞名的「三西」地區。歷史上過度的農業墾殖,導致森林破壞,草原消失,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之境,隨著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土地棄耕撂荒面積逐年增加。如何結合當地地理環境和種養傳統,探索投入少、風險小、見效快的發展路子,是精準幫扶的關鍵。

  針對定西市產業轉型的特點,蘭州大學充分發揮草學一流學科和院士專家團隊優勢,精準開展草畜產業諮詢服務與技術保障幫扶,形成了「以草帶畜、以畜促草、草畜一體化」的格局。充分調動人才、智力、學科等方面的優勢,爭取土地、資金等方面的配套扶持,培育成熟了一批飼草種植加工、畜牧養殖等企業和個體農戶。

  定西市按照該市安定區校地合作示範基地飼草種植加工模式和經驗在6縣1區建立了商品化裹包青貯飼料生產線,發展飼草加工企業29家,發展適度規模牧草種植戶10044戶,已基本形成北部黃土高原半乾旱丘陵區商品青貯飼草產品和南部高寒陰溼區高端商品草產品生產基地。通過發展草畜產業,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增加了群眾收入,改善了生態環境,帶動了一批貧困戶脫貧。

  「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草畜產業扶貧模式,在助力農民群眾增收脫貧、修復保護生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該模式已在定西市廣泛推廣,帶動了當地貧困群眾有效脫貧致富,為佔我國國土面積64萬平方公裡的黃土高原同類地區生態保護、脫貧攻堅和產業發展闖出新路。

中國藥科大學:耕好鎮坪幾塊「田」

  陝西省鎮坪縣區位獨特,地處陝西最南端,位於陝渝鄂三省份交界處,森林覆蓋率達86.4%,中藥材資源豐富。自2012年底承擔定點幫扶鎮坪縣脫貧致富任務以來,中國藥科大學充分發揮藥學特色,緊密圍繞鎮坪「巴山藥鄉」的自然資源稟賦,全力推動鎮坪中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康養旅遊、綠色農業,以綠色發展引領鎮坪加速實現鄉村振興。

  一是種好黨建「責任田」,學校黨委履職盡責;基層黨組織盡銳出擊;掛職幹部擔當作為。二是種好科技「試驗田」,在華坪鎮租地15畝建立科技試驗田;成立定點扶貧專家庫,組織近百位教授、專家開展研究;積極為鎮坪培養科技人才。三是種好產業「示範田」,建立「鎮坪中藥材種植推廣中心」,推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運作,最大程度降低藥農風險。四是種好幫扶「愛心田」,定製農園採用「生態定製+貧困戶」的扶貧模式,由各鄉鎮出資流轉土地,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愛心人士以每分地1000元的價格出資認購土地,購買農產品或者服務;貧困戶接受僱傭,提供代管代種服務。已形成4個片區基地,1256塊田,帶動貧困戶903戶,實現貧困戶直接增收120多萬元。

  「我在鎮坪有塊田」項目以「田」為媒,築巢引鳳,把技術、人才、產業、資金等發展要素引進來,大力發展中藥產業、特色農業等綠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推動鎮坪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目前,鎮坪縣已經成為陝西省醫藥強縣,經濟增長走在全市前列,2018年率先在安康市脫貧摘帽,2019年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4%,入選生態環境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清華大學:首創「鄉村振興工作站」模式

  2017年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在全國高校首創「鄉村振興工作站」模式,在全國不同地區針對性布點,設計改造閒置房屋,與地方政府共建實體工作站,打造公益性、開放性、長效性的服務平臺,並面向國內相關高校,組織青年學生駐點開展「鄉村振興」主題實踐,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18年,學院發起與地方政府共建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工作。目前已與13個省份18個市區縣政府籤訂共建「工作站」協議,已經建成投入使用4處,另有6處即將建成。兩年多來,工作站建設穩步推進,共組織121支支隊,來自60餘所大專院校、50餘個專業的超過1400人次師生,前往19個省份34個區縣(其中貧困縣10個,均已脫貧)開展「工作站」建設與公益實踐,在服務當地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揮高校帶動示範引領作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人居環境方面,工作站圍繞基礎設施提升與環境整治工作,持續推進貧困地區鄉村人居環境優化提質。產業發展方面,工作站利用多學科交叉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鄉村產業脫貧。組織建設方面,工作站致力於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增進基層組織凝聚力。人才培養方面,工作站依託專家資源,與專業培養相結合,以課堂教學、雲講堂、微沙龍等形式,培養在地化三農人才、脫貧能手等。文化傳承方面,工作站發揮師生專業特長,關注鄉愁,挖掘傳承地方文化特色。助力學校定點扶貧方面,專門在清華大學定點扶貧的雲南省南澗縣設立站點,充分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並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與繼續教育學院合作,建設遠程教學點,培訓2200餘名基層鄉村幹部等。

重慶大學:「五幫五促」 穩邊富民

  重慶大學自2012年起定點扶貧雲南省紅河州綠春縣。綠春縣是少數民族聚居縣,其中拉祜族、瑤族兩個少數民族屬於「直過」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98.8%,其中哈尼族人口佔87.7%,是全國哈尼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同時,綠春縣地處中越邊境,是雲南省25個邊境縣之一,也是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2018年以來,學校結合綠春縣「少、邊」等基本縣情貧情,制定「五幫五促」工作措施,提振邊民精氣神,激發內生動力,促進生產發展、民族和諧,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2020年5月16日,綠春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末的46.86%下降至2019年末的1.31%,累計減貧10.61萬人。

  一是幫黨建促引領,通過在綠春縣成立的重慶大學前鋒黨小組、援建綠春縣邊疆「153」黨建長廊示範創建工程和大興鎮黨建脫貧「雙推進」教育實訓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黨課和技術培訓。二是幫文化促志氣,通過援建成立重慶大學·白鷳鳥合唱團等,成立重慶大學哈尼古歌文化保護傳承示範基地等,加強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三是幫教育促發展,通過捐贈資金保障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設立重慶大學綠春高中復興班和綠春一中前鋒班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四是幫產業促增收,通過幫助加快綠春縣「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創建步伐,設立重慶大學鄉村振興專家工作站等,幫助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助力農產品提質增效,為綠春縣特色農產品進重慶打開市場,使貧困群眾增產又增收。五是幫醫療促提升,開展醫療精準幫扶,學校附屬醫院結對扶持綠春縣醫療技術和條件相對落後的醫院和衛生所,努力提升當地醫院的管理水平和醫務人員診療水平。

吉林大學:智慧管家助農民科學養牛羊

  吉林省通榆縣是吉林大學定點幫扶地區,地處科爾沁草原東陲,嚴重的鹽鹼土壤使得農作物常年歉收,糧食作物產量低。但是草場資源比較充足,光照時間長,草原佔地比例位於吉林省首位。林海村由通信工程學院包保幫扶。當地處於重度鹽鹼地區,糧食作物產量低,但草場資源比較充足,絕大多數村民靠養牛羊維持生計。通信工程系的教授、系黨支部書記於銀輝團隊為這裡量身打造「養殖場管家」,在養殖場周邊安裝無線熱釋電防盜系統,又為村民設計了一款可以監控養殖場溫溼度、氨氣、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濃度的「養殖場管家」系統,實時監控羊倌清理、巡查圈舍,做到超標報警,雲端上傳,科學養殖管理。不僅如此,於銀輝長期帶領團隊師生為農民作科學養殖、醫學防護等科普知識講座,自製印發科普宣傳手冊8種4000冊,包含科學養豬、養羊、養牛、種菜、種人參、種木耳、羊布病防疫防治等。

  育養方式科學了,牛羊長得膘肥體壯,一隻羊從過去的平均120斤增加到現在的150斤出欄。抓住了防、控、育、肥4個環節,科學的環境監控和管理在林海村已經初見成效,實現了肉羊的迅速增肥,解決了母羊的斷崖式斷奶問題,減少了羊群布病和皮膚病的患病率,實現了零丟失率。這幾年,合作社平均每年增收170萬元,為全鎮747戶貧困戶分紅,助力他們實現脫貧。

  2020年4月11日,通榆縣被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4月12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通報2019年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考核結果,吉林大學獲得「好」的評價等級。學校幫助通榆縣90個貧困村28650戶54407人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21.8%降為2019年的0.075%。

華中農業大學:新時代愚公精神指引脫貧路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地處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區,華中農業大學於2012年11月開始定點扶貧建始縣。

  建始縣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多年來堅守山村,被譽為新時代「愚公支書」,華農師生深受王光國同志事跡感染和鼓舞,將王光國同志新時代愚公精神內核歸納為「16字」,即「堅定信念、尊重科學、齊心協力、久久為功」,並將其作為本扶貧項目的指導思想。項目實施的總體思路是:以新時代愚公精神為指引,不等不靠,敢想敢幹,高質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具體而言,堅定信念是根本,以黨建扶貧為統領,將基層黨建工作與精準扶貧工作深入對接融合,築牢理想信念之根;尊重科學是前提,以產業扶貧為主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扶貧產業,堅持尊重科學精準施策;齊心協力是關鍵,以社會扶貧為支撐,積極爭取多方協同,促進文化牽引消費升級;久久為功謀長效,以教育扶貧為基礎,培育一批基礎教育骨幹教師,造就一批鄉土能人,輸入一批「一懂兩愛」人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持之以恆著眼長遠。8年間,組織研究生志願者扶貧接力不間斷支教;舉辦鄉村教師來漢培訓,累計培訓小學校長、骨幹教師105名;培訓管理、技術人員21400餘人次,開展科技服務4900餘次。

  學校充分發揮農科教優勢,與建始縣並肩戰鬥,促成魔芋、獼猴桃、茶葉、高山蔬菜、馬鈴薯等過億元產業5個,扶貧產業發展累計帶動116524人脫貧。2019年,建始縣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9674元、11481元,同比分別增長9%、10%;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29.5%下降至2019年0.35%;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帶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30308戶,帶動比例94.07%。2020年4月,建始縣如期脫貧摘帽。

華南理工大學:牽頭聯合高校齊幫扶

  孔美村位於廣東揭陽市惠來縣隆江鎮,佔地1.8平方公裡,共有5825人,其中412人為貧困人口。上世紀90年代,因受不良風氣影響,孔美村逐漸淪落為「重點涉毒村」,公共基礎設施落後,無支柱產業,青壯年勞力大部分外出,空心化嚴重,由於長期受「重點涉毒村」汙名影響,村民缺乏發展信心與動力,「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

  自2016年定點幫扶以來,根據孔美村實際發展需要,華南理工大學充分發揮高校特色優勢,牽頭聯合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和廣東技術師範大學,以「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優勢互補,共享共贏」的組團幫扶理念,「以黨建為引領,基建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三擎驅動」,走出了一條既有助於強化和落實自身幫扶責任,又充分發揮各組團兄弟高校優勢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

  以基建扶貧為例,華南理工大學派出建築、設計學科高級人才近百人次;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派出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技能培訓等學科專家近50人次;華南理工大學協調各方資金,僅2019年就投入約410萬元,累計投入資金超1000萬元。完成了村口溼地公園、黨建文化長廊、黨群服務中心、河堤景觀、黨群服務中心前太陽能路燈等15個項目。

  組團高校施展組合拳,使得孔美村2019年實現貧困人口清零、貧困村正式出列。短短4年時間,孔美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成為集旅遊項目與特色農產品開發於一體的「美麗紅色村」,成功地由重點涉毒村轉變為美麗紅色村和打卡地。孔美村的蝶變,其核心要素是黨和國家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實現路徑則是華南理工大學發揮自身頂層設計優勢、牽頭組團高校進行扶貧開發的新模式。

相關焦點

  • 南京農業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南京農業大學自定點幫扶貴州省麻江縣以來,在教育部及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立足麻江縣情,聚焦特色產業,發揮學科優勢,整合全校資源,在定點扶貧工作中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精準施策,以實施「用金牌、助招牌、造品牌」為主線,助力定點扶貧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發展。
  • 上海交通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面對最後五年的衝刺時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要求,實施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而產業扶貧,是其中的重頭戲。上海交通大學自2013年起,定點幫扶雲南省洱源縣。
  • 教育部:發揮高校優勢,打造高校扶貧特色路徑
    11月2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部直屬高校扶貧工作進展及成效。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2012年以來,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44所綜合類和理工科為主的直屬高校承擔了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定點扶貧任務,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屬高校參與定點扶貧,加上其餘的11所承擔滇西專項扶貧任務的直屬高校,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成為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
  • ...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交出這份「答卷」|教育發布2020
    近日,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在這一偉大事業中,教育部直屬高校也有重要貢獻。2012年來,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11月2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部直屬高校扶貧工作進展及成效。跟隨教育小微,一起去發布會現場了解一下↓↓↓直屬高校扶貧工作具體情況如何?
  • 脫貧攻堅有我!西農大等教育部75所高校交出這樣的成績單
    近日,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在這一偉大事業中,教育部直屬高校也有重要貢獻。2012年來,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11月2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部直屬高校扶貧工作進展及成效。
  • ——長安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經驗介紹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長安大學充分發揮學校在教育資助等方面的工作優勢,立足教書育人,結合中央和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堅持精準扶貧,加大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的精準資助力度,率先出臺了《長安大學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精準資助專項行動計劃》,以「精準、保密、服務、育人」為原則,從入學到就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實行全過程、全方位資助育人計劃,把精準扶貧工作落到了實處,見到了實效。
  • 張維國在竹山竹溪走訪督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秦楚網訊 記者 陶德斌 彭飛 報導:5月29日至30日,市委書記張維國深入竹山、竹溪兩縣交界處的邊遠山區鄉鎮,進村入戶走訪督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他強調,要在戶戶走到、安幼養老、扶貧工廠進農家、鄉風文明等方面狠下功夫,把精準扶貧工作抓得更準、更實、更細,確保群眾更可持續、更加穩固、更高質量脫貧致富。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劉榮山,副市長趙哲參加調研。
  •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們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們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和鼓勵全社會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扶貧。
  • 大廠:精準扶貧確保精準脫貧
    2019年,大廠繼續圍繞肉牛養殖特色主導產業,採取以入股分紅為主,輔之以農村承包地流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對口幫扶自願發展產業等模式,推進全縣產業扶貧工作。投入扶貧資金329萬元,扶貧項目兩個,涵蓋大廠縣福華肉類有限公司和大廠縣四星肉類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產業扶貧達到了全縣102個貧困戶全覆蓋。
  • 北京師範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經驗介紹
    十二五」以來,北京師範大學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戰略思想,充分發揮學校獨特的學科資源優勢、智力優勢和人才幫扶優勢,自覺踐行扶貧攻堅的時代使命,努力在精準扶貧諮政上出成果、在精準幫扶對象上出實招、在脫貧成效精準上見真效。
  • 呂五權、陳蕊:只有精準扶貧才能精準脫貧
    深刻把握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系統論述,將我國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關於扶貧工作的理論思考上升到一個新高度。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精準扶貧就是這樣的偉大鬥爭之一。
  • 教育部:實施20項教育惠民政策 紮實推進精準扶貧
    中國網10月15日訊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今年的10月17日是我國第二個扶貧日,也是世界第二十三個消除貧困日。教育部今天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扶貧全覆蓋政策有關情況。十八大以來,教育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的重要戰略思想,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採取超常規政策舉措,精準聚焦貧困地區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每一個孩子,啟動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先後組織實施了20項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實現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普及、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學生資助體系、教師隊伍建設、民族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提升等領域的教育扶貧全方位覆蓋,為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課題成果在京發布
    研討會上,2017精準扶貧典型經驗課題成果發布,10家地方政府、10家企業分別獲得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積極探索「生態+公益性崗位」扶貧模式,加大貧困村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山區公路養路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在每個鄉鎮重點打造了一個以上的旅遊扶貧點,在旅遊景點開發中,要求旅遊公司對貧困戶實施「四個優先」,已成功打造旅遊扶貧示範點28處,帶動800多戶貧困戶脫貧,其中有12個貧困村已列入國家級鄉村旅遊扶貧工程。
  • ——發揮學校優勢,實施以「7+1」信息化為牽引的精準扶貧
    一、基本情況   根據教育部《關於做好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的意見》(教發〔2013〕3號),2013年學校承擔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對口幫扶工作;2015年9月,根據國務院扶貧辦《關於進一步完善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國開辦發〔2015〕27號)和中組部《關於做好選派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組通字〔2015
  • 「電子信息+」暢通精準扶貧高速路
    「e幫扶」是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由電子科技大學攜手校友企業共同打造的電商平臺,旨在解決「消費扶貧」信息不暢通、物流成本高、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在線集中展銷貧困縣的特色產品,匯聚高校和社會力量助力精準扶貧。該平臺今年1月10日正式上線,目前,教育部45個定點扶貧縣中,已經有44個縣的農特產品在「e幫扶」平臺對接上架。
  • 大廠精準扶貧 確保脫貧不返貧
    經走訪發現,徐淑會家主要是因病致貧,脫貧的關鍵是治好病,恢復勞動能力。今年,大廠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實施「三個一批」行動。家庭醫生籤約履約率、一站式結算、先診療後付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大病救治率等指標均達到100%。所有貧困戶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均由政府代繳費用。
  • 精準扶貧的「蘇州答卷」
    扶貧要精準,結親扶貧有潛力。去年,貴州銅仁市處於脫貧攻堅關鍵時期,蘇州市工商聯組織50家市直商會結對銅仁50個深度貧困村。結對以來,結對商會克服山高路遠、條件艱苦的困難,赴結對村進行考察調研,因地制宜地制定幫扶計劃。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的開發性金融力量 國家開發銀行精準扶貧的探索...
    為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國開行著力加強機制建設,切實築牢脫貧攻堅工作基礎。一方面,研究編制《國家開發銀行扶貧開發「十三五」實施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開發性金融扶貧的任務目標,並將其分解到年、到領域、到行到人,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 脫貧攻堅 奮進力量丨田進:精準審計,是為了扶貧資金精準落地
    四川在線記者 何勤華人物名片田進成都市財政局一級主任科員,掛職鹽源縣審計局副局長,轉業軍人,掛職期間緊扣中心工作,聚焦打好三大攻堅戰特別是精準脫貧攻堅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權力規範運行,不斷拓展審計監督廣度和深度,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 武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精準扶貧肖家壠村44戶貧困戶脫貧摘帽
    武漢市市場監管局定點幫扶肖家壠村後,局黨組高度重視,每年專題研究精準脫貧工作至少兩次,成立了專門的脫貧領導機構,精準施策、逐戶幫扶,貧困戶收入逐年提高,至2019年底,所有貧困戶實現脫貧。村級集體經濟也從原來的空白,到現在每年僅光伏發項目收入達12萬元。「這主要得益於黨的扶貧政策和武漢市市場監管局的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