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部直屬高校扶貧工作進展及成效。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2012年以來,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44所綜合類和理工科為主的直屬高校承擔了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定點扶貧任務,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屬高校參與定點扶貧,加上其餘的11所承擔滇西專項扶貧任務的直屬高校,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成為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
劉昌亞介紹,各直屬高校積極發揮優勢,創新幫扶形式,把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資源優勢與貧困地區扶貧短板結合起來,把先進的理念、人才、技術、經驗等要素傳播到貧困地區,推進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發動全校力量,調動校友和社會資源,引導各類資金、管理要素等向定點縣聚集,創新開展各類特色扶貧項目,形成了教育扶貧、智力扶貧、健康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文化扶貧等七大類高校扶貧特色路徑。在此基礎上,教育部連續舉辦五屆直屬高校和三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推選活動,累計產生133項高校扶貧典型項目,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範和推廣作用,為下一步總結提煉中國扶貧「高校方案」提供了紮實的案例基礎。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各校克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洪澇等自然災害帶來的嚴峻挑戰,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合力、攻堅克難,聚焦未摘帽縣脫貧摘帽和已摘帽縣鞏固成果,在不平凡的一年圍繞不平凡的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一是「總攻」統攬高校扶貧決戰決勝。今年4月,寶生部長主持召開部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落實教育脫貧攻堅總攻部署,會後印發了《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收官戰總攻方案》,全面發起教育脫貧攻堅「總攻」戰。以總攻為統攬,把高校的力量展示出來,進一步壓實直屬高校定點扶貧責任,特別是對未摘帽貧困縣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動直屬高校建立扶貧工作定期會商制度,建立覆蓋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在內的教育脫貧攻堅雙周匯總制度,開發「教育脫貧攻堅信息報送」APP,加強工作調度,全面精準掌握各校扶貧工作進展。
二是加強高校扶貧分類協調。2020年分別向新增定點扶貧高校、滇西專項扶貧高校、在京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及承擔未摘帽縣扶貧任務高校等通過召開工作推進會、實地調研、致一封信、進展通報等方式推進落實高校扶貧主體責任,督促直屬高校加快定點扶貧責任書落實進度,交流高校扶貧工作經驗成效。
三是優化高校扶貧力量組合。在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部投入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上,統籌協調14所部省合建高校和西北師範大學結對幫扶開展扶貧工作,構建了部內司局、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協同推進扶貧工作的機制。探索和推動高校組團式扶貧工作,指導北京大學牽頭成立「教育扶貧聯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牽頭成立「農林扶貧聯盟」、中山大學牽頭成立「旅遊扶貧聯盟」、四川大學牽頭成立「健康扶貧聯盟」、電子科技大學牽頭成立「消費扶貧聯盟」、湖南大學牽頭成立「非遺(文創)扶貧聯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牽頭成立「資源環境扶貧聯盟」 、同濟大學牽頭成立「城鄉規劃扶貧聯盟」。8個高校「扶貧聯盟」制定章程、謀劃工作、落地項目,推動高校扶貧方式從「獨立團」向「集團軍」轉變。
四是加快高校扶貧工作進度。2020年,各高校克服疫情災情影響,扶貧工作呈現出部署早、行動快、力度大的態勢。截至2020年6月30日,64所承擔定點扶貧任務直屬高校全面超額完成了責任書各項指標任務,教育部成為首個整體完成責任書任務的牽頭單位,11所承擔滇西專項任務高校也按照部黨組要求如期高質量完成了既定指標任務。特別是消費扶貧工作,各校通過倡議動員、直播帶貨等形式,動員廣大師生、校友積極參與,推動扶貧產品進校園、進食堂。各直屬高校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832平臺」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6837.1萬元,在教育系統消費扶貧平臺「e幫扶」購買農產品3200餘萬元,上線貧困地區農產品4042款,覆蓋20個省121個貧困縣,在上半年未開學,食堂未開夥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