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攜手校友企業打造「e幫扶」電商平臺——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農產品滯銷成了不少貧困地區群眾「撓頭」的難題。最近,四川涼山甘洛縣的彝族群眾格外高興,他們的大涼山花椒雞雞蛋、紅皮土豆、核桃軟糖等農特優產品在「e幫扶」平臺上線後受到熱捧,上線第一天,成交額就達到2萬多元。
「e幫扶」是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由電子科技大學攜手校友企業共同打造的電商平臺,旨在解決「消費扶貧」信息不暢通、物流成本高、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在線集中展銷貧困縣的特色產品,匯聚高校和社會力量助力精準扶貧。該平臺今年1月10日正式上線,目前,教育部45個定點扶貧縣中,已經有44個縣的農特產品在「e幫扶」平臺對接上架。
電子科技大學定點扶貧工作辦公室主任楊恩華告訴記者,自2013年定點扶貧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以來,學校不斷探索,將電子信息領域的綜合優勢與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融合,為貧困地區開出一輛信息化「列車」。
破開「冰點」,以「電子信息+」助推傳統種植養殖業升級
2019年12月27日,岑鞏縣塔山村的「研究生豬倌」鄭培坤目送裝滿白胖胖生豬的卡車離開,喜上眉梢:「2019年,村裡的標準化養殖小區已出欄生豬4600頭,銷售額1300萬元,利潤360萬元,將帶動9個貧困村的5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幅增收。」
7年前,從畜牧專業畢業的鄭培坤返鄉創業搞生豬養殖,建成了年出欄5000頭的標準化養豬場,努力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但傳統養殖模式存在勞動強度大、病害風險高、質量難把控等諸多問題」,經過一系列「試水」,雄心勃勃的鄭培坤也不禁感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養殖戶的難點就是教育扶貧的著力點。在電子科大的幫助下,鄭培坤開始嘗試利用電子信息,採取「智慧養豬」的發展思路。從2017年1月開始,電子科大先後投入近100萬元,幫助「智慧養豬」項目建成了養殖環境感知系統、養殖場視頻監控系統、養殖場遠程管控系統、養殖場信息管理系統等4個系統。「電子信息+養豬」,使養豬產業從「標準化」升級為「智能化」,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發展道路,走上了「知識密集型」的智能化發展道路。
電子科大掛職岑鞏縣委副書記謝繼華介紹,除了「智慧養豬」外,2018年,學校還為岑鞏縣大有鎮2000畝果園建成6套遠程可視化農業監控設備、一套小氣候監測站、一套土壤監測站及一個展示中心,打造「智慧果園」,幫助岑鞏縣83戶貧困戶提高了收益,每年每戶約增加6000元收入。此外,學校還投入300萬元建設「天空地一體化」水稻農情精準監測與分析大數據平臺,為水稻長勢精準監測、藥肥精準施用提供有力保障。
岑鞏縣副縣長張煒說:「電子科技大學為岑鞏的發展帶來了現代化、信息化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夢想正在實現。」
推動「消費扶貧」觸網上線
「教育扶貧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只有打通了兩頭,才能真正讓貧困群眾受益。」楊恩華說,為了把生產端和消費端緊密聯繫起來,電子科大又開始了新的探索。
消費扶貧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與服務,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一種扶貧方式,是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
隨著社會參與度的不斷提高,線下模式的「痛點」逐步顯現。一方面,線下參與方式的市場輻射範圍和影響力比較有限;另一方面,在一所學校對口一個貧困縣的採購模式下,出現大宗採購需求時,對口貧困縣的產能滿足不了。
消費扶貧的「痛點」不止這些。根據相關貧困地區和企業的反映,「消費扶貧」面臨的瓶頸問題,除了信息不暢和物流昂貴外,還包括品質不一、招標煩瑣、方式不長效、供需不匹配等問題。
「『e幫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楊恩華說,建設這個平臺的初心,就是要挖掘貧困地區優質特色產品,打造貧困縣扶貧品牌,加強扶貧產品宣傳,促進產銷對接,解決銷售不暢問題,凝聚廣泛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成效初顯,產銷兩端熱情持續高漲
2019年春節前後,電子科大聯合相關校友企業,嘗試搭建能聯通供需雙方信息,打破各高校間信息壁壘的教育系統消費扶貧採購平臺「e幫扶」。
據了解,「e幫扶」有四大特色功能,即各高校根據需求,上報下一年度扶貧任務、扶貧採購年度計劃;通過平臺算法為有大宗採購需求的高校及其校友企業智能推薦最優化的商品採購方案;查看高校和貧困縣扶貧的進度與具體情況;自主選擇配送方式,可送貨上門,也可集中配送。
為了方便廣大消費者快速找到所需產品,該平臺根據不同需求劃分了「三區三州」「黔東南山珍」「高原特產」等8個類別。針對單位的大宗採購需求,平臺還設置了「大宗採購」「需求上報」入口,並發布了詳細的流程指南。
在這樣的框架下,供銷兩端被逐漸激活。
在生產端,貧困縣的電商公司、農戶等紛紛入駐,有的貧困縣已經在「e幫扶」平臺嘗到了甜頭。在消費端,各高校除了大力開展定向採購外,還紛紛創新方式方法,倡議、調動廣大師生和校友參與「消費扶貧」的積極性,並大力推介「e幫扶」平臺。通過「e幫扶」採購來自貧困縣的土特產品,正在逐漸成為新的校園時尚。
疫情防控期間,「e幫扶」的作用更加凸顯。2月15日,該平臺推出「助扶貧、保供應、惠民生,安心宅家享好物」等促銷活動,得到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積極支持,一個月內為因疫情難以外出的師生家庭送去了20餘萬元的農特產品。
未來,電子科大將繼續堅持科技賦能地方發展的幫扶理念,圍繞循環生態農業發展主線,與地方政府共同探索並實踐「循環生態農業+旅遊業」幫扶模式。「e幫扶」平臺也將持續探索扶貧與消費、扶貧與商業的深度結合之路,助力貧困縣產品品牌化、產業化和商業化發展。(本報記者 魯磊 通訊員 王曉剛 鍾興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