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北京12月28日訊(記者 常嫦)邁入新時代,開啟新徵程。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國家治理周刊、人民智庫主辦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討會——2017第四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成功召開。與會嘉賓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重大意義,把脈新時代社會發展新趨勢,謀劃新時代社會發展新作為。
研討會上,2017精準扶貧典型經驗課題成果發布,10家地方政府、10家企業分別獲得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本次課題調研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人民智庫組織發起,依託人民智庫開發設計的科學嚴謹的精準扶貧評價指標,對全國各地、各行業候選經驗(分政府與企業兩個類別,每個類別候選單位150家)進行深入研究,經過一線調研、科學測評與專家評審,最終形成了「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課題成果,相關經驗簡介如下: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政府類)
(排名不分先後)
1、貴州省六盤水市:「三變」農業經營新模式促進聯體連心
經驗概述:六盤水市委市政府謀劃和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構建了村集體、農民、經營主體「三位一體」「產業聯體」「股份連心」農業經營新體系,激活了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從2014年到2016年,通過「三變」改革,活化了農村資源,創新了農業經營體制,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讓33萬貧困群眾成為股東,整合各類資金57億元,打造了851個扶貧產業平臺,兩年內帶動22萬貧困群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3.3%下降到15.67%,促進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夯實了脫貧基礎。
2、湖南省株洲市:「三個一」社會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株洲市「三個一」社會扶貧模式打通社會扶貧資源鏈、價值鏈與產業鏈,形成了正向循環,成效顯著。依託一張網——「中國社會扶貧網」,通過社會愛心人士與貧困人口註冊信息全覆蓋,社會扶貧力量與專業扶貧人才的資源全整合,精準對接了社會扶貧力量與貧困戶脫貧需求;搭建「一個聯盟」——「株洲社會扶貧聯盟」,通過發揮聯盟會員單位這個關鍵少數的作用,帶動全社會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共同投身社會扶貧之中;組建「一支基金」——「株洲市產業扶貧投資基金」,促使有效集聚資金流入,確保市場產業資金精準到位,通過產業發展激活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主動力。
3、山東省菏澤市:「扶貧車間」模式
經驗概述:山東菏澤市「扶貧車間」模式是產業扶貧的創新舉措,貧困戶通過到扶貧車間工作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從而獲得長期穩定持續性收入,實現脫貧致富。「扶貧車間」由地方政府配合財政扶持和各項優惠政策,引導多方力量援建,一般選址在村小學舊址、村頭建設用地等地方,送就業到村頭、送崗位到門口,通過發展「一村一品」等特色產業,引導戶外家具、頭髮製品、服裝加工、電子配件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扶貧車間」「放活兒」,讓2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增加收入。不斷優化扶貧車間產業結構,保障貧困群眾進得去、留得下、幹得長,極大地強化脫貧攻堅保障,探索走出了一條「扶貧車間下鄉、貧困戶家門口就業」的新路。
4、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脫貧模式
經驗概述: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脫貧模式「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一是「公司加農戶」參股模式發展特色產業,村裡引進外部企業共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公司,進行獼猴桃產業開發;二是發展鄉村旅遊業,引進首旅集團等旅遊企業,聯合開發十八洞溶洞旅遊,培養「農民解說員」,打造「蚩尤部落群」旅遊景區等;三是建立專業合作社、通過探索股份合作扶貧、電商扶貧、資金整合模式等一系列的創新扶貧模式來實現脫貧目標。當前,全村136戶533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5、江西省大餘縣:「生態+鄉村旅遊」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江西省大餘縣結合自身優勢,大力推行「生態+鄉村旅遊」扶貧模式,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重點打造了一批村級生態旅遊扶貧點,走出了一條生態旅遊扶貧的新路子。積極探索「生態+公益性崗位」扶貧模式,加大貧困村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山區公路養路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在每個鄉鎮重點打造了一個以上的旅遊扶貧點,在旅遊景點開發中,要求旅遊公司對貧困戶實施「四個優先」,已成功打造旅遊扶貧示範點28處,帶動800多戶貧困戶脫貧,其中有12個貧困村已列入國家級鄉村旅遊扶貧工程。
6、陝西省平利縣:社區工廠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陝西省平利縣因地制宜,創新破解搬遷群眾就業增收難題,探索出在新型社區興辦勞動密集型社區工廠的就業扶貧模式。具體做法為以「移民搬遷建社區、依託社區辦工廠、辦好工廠促就業」為總思路,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充分就業、推動發展為目標,堅持黨政統籌、能人帶動、基地孵化、連鎖推進,科學制定了「一城十鎮百社區百工廠」的發展規劃,切實發揮社區工廠對貧困人群的造血功能,真正實現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逐步邁向小康。截至目前,全縣培育規模經營戶和龍頭企業195家,帶動貧困戶就業8500人,加快實現了搬遷一戶、就業一戶、脫貧一戶的綜合效應。
7、廣西自治區東蘭縣:特色品牌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東蘭縣創新探索特色品牌扶貧模式推進脫貧攻堅,有效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由一般性扶貧向生態扶貧的轉變,做深、做透小縣大品牌系列文章,做強打響紅色老區、綠色生態、金色銅鼓、銀色長壽、黑色物產「五色品牌」,推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現了小縣的大發展和大跨越。圍繞特色品牌的開發與建設,東蘭縣還強力推進轉移就業扶貧、生態補償扶貧、醫療救助扶貧、社保兜底扶貧、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工程等「十大扶貧工程」,2016年共投入5.91億元,實現4633戶18844貧困人口脫貧、11個貧困村脫貧摘帽,成效顯著。
8、福建省建寧縣:量化折股扶貧模式
經驗概述:福建建寧縣結合產業優勢特色,著重抓好以七個產業領域為重點的扶貧典型培育, 創新探索出了量化折股扶貧工作模式。具體做法是:全縣整合各類資金1300萬元,投入當地發展前景較好的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形成資產,再以優先股的形式量化給貧困戶和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村按照固定利潤分紅,實行滾動管理。該做法自2016年推行以來,全縣已有14個貧困村、486戶貧困戶受益,貧困戶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貧困村村財平均增收3萬元以上。
9、河北平泉市:產業扶貧的「三零」模式
經驗概述:河北省平泉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結構調整為路徑、以綠色發展為目標,在基層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扶貧模式,結合本地食用菌、設施菜、林果等產業發展實際,創新提出了「投入『零成本』、經營『零風險』、就業『零距離』」的「三零」精準脫貧模式,推動了脫貧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其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食用菌產業扶貧模式被農業部列入「全國十大產業扶貧範例」。幾年來,平泉市累計建設「三零」扶貧產業園區80個、8500畝(其中食用菌產業園區65個、7000畝),直接吸納貧困戶3000餘戶,年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已累計實現全市93個貧困村出列、8.5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10、重慶石柱縣:財政資金創新收益模式
經驗概述:近年來,石柱縣創新改革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方式,通過三種創新收益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股權收益模式,整合涉農財政資金8000萬元,全面推進農業項目財政資金股權分紅;基金收益模式,基金的投資對象是農民合作社及參與產業扶貧的各類企業,主要投資於鄉村旅遊、特色產業發展以及能夠為貧困戶帶來穩定收益的項目;信貸收益模式,縣扶貧辦與相關銀行建立扶貧合作關係,在銀行設立信貸風險補償金專戶,按照風險補償金的10倍向由貧困戶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幫扶貧困戶的經營主體發放無抵押、無擔保的扶貧信用貸款。石柱縣財政資金創新收益模式扶貧成效顯著,助力全縣實現數萬名群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