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慶師範大學與城口縣合作實施的「燭光·跨越」行動是以「三個對接」和「三個結合」為工作原則,以「三個保障」為工作依託,以「三個目標」為工作指引,通過開展「四個計劃」,全面開啟智力支持、科技創新的精準扶貧工作新模式。該模式的實踐主要包括四個維度:通力協作,強化管理,構建科學高效的合作機制;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注重頂層規劃設計;突出重點,加大投入,著重實施教育幫扶;發揮優勢,因地制宜,以科研成果轉化助推鄉村發展。通過該扶貧工作新模式,可以總結和歸納地方高校精準扶貧的重要經驗與啟示,即依託自身優勢,以扶智育人促進真實脫貧;轉變扶貧思路,以協同合作實現發展目標;注重頂層設計,以長效機制保障系統幫扶;強化組織保障,以項目形式落實扶貧內容。
關鍵詞:地方高校;精準扶貧;教育;合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的教育,將教育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的協調統一。為積極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講話精神, 重慶師範大學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意見》,創新思路服務社會,大力彰顯責任擔當,將扶貧工作融入「內涵發展,提檔升級」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師範院校智力優勢和教師教育特色,實施「燭光·跨越」行動,在城口縣開展校地校企合作項目。
一、重慶師範大學對口扶貧城口縣的探索實踐
城口縣集「老、邊、山、窮」於一體,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慶市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有90個貧困村、46110名貧困人口,貧困村佔行政村總數的52%。截至目前,全縣已脫貧80個貧困村、10645戶41034貧困人口,還有10個貧困村和餘下貧困戶將序時脫貧,全縣實現脫貧「摘帽」。
城口縣交通條件落後,是重慶市至今未能全通高速公路的縣,由於長期受交通瓶頸制約,歷史欠帳深,教育基礎差,中小學生外流現象嚴重;加之地處高寒深石山區、土地貧瘠,有天無地、有山無田,大批青壯年外出務工,產業發展困難;長期的區位發展劣勢,導致人們「固步自封」,思想觀念陳舊,脫貧內生動力不足,返貧現象時有發生。有鑑於此,重慶師範大學基於人才本土化、科技項目在地化的思考,於2016年與城口縣合作實施「燭光·跨越」行動(「燭光」代表重慶師範大學紮根城口智力扶貧的精神,「跨越」代表城口人民勇於創新實現新發展的精神),全面開啟智力支持、科技創新扶貧新模式,短期推動教育發展,減少當地中小學生外流;中期通過項目合作帶動產業發展;長期達到產學研深度融合,如期實現城口脫貧「摘帽」,解決當地居民「思想貧困」問題。
(一)通力協作,強化管理,構建科學高效的合作機制
構建科學高效的合作工作機制是高校精準扶貧的重要基石,也是重慶師範大學「燭光·跨越」行動計劃實現預期目標的根本。重慶師範大學與城口縣政府合作之初雙方即制定了縣校合作八個方面的管理辦法,從而有效地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組織管理保障。
一是縣校合作組織領導。成立縣校合作工作領導小組,由雙方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有關部門和處室負責人為成員,縣校合作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重慶師範大學,由一名處長兼任辦公室主任,選派一名幹部到城口掛職,專門負責對口扶貧工作。城口縣人民政府設立縣校合作辦公室,掛靠在縣科委,由縣科委主任兼任辦公室主任,抽調一名幹部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二是縣校合作協商機制。縣校雙方密切協作、相互借鑑,涉及縣校合作工作事宜要雙方協商處理。縣校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每年至今召開2次工作會議,共同研究和協調解決有關合作重大問題。縣校合作具體事宜由雙方牽頭部門協調統籌,雙方相關部門和處室直接對接。
三是縣校合作經費投入。縣校雙方共同出資設立「燭光·跨越」行動專項經費,主要用於科研項目立項、配套,科研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差旅、勞務補助、獎勵,以及縣校合作辦公室辦公等方面。
四是項目聯合申報經費管理。本著「聯合申報、積極爭取、分類管理」原則,農業產業化和扶貧等項目的申報以甲方為主,經費來源由甲方安排。科研項目的申報以乙方為主,經費來源由乙方安排。甲乙雙方共同申報的其他建設項目,經費來源由甲方安排,用於縣校合作的科研開發。
五是縣校合作智慧財產權管理。縣校合作共同出資研發的成果,智慧財產權歸雙方共同所有,所研發的成果首先在甲方轉化,不能在甲方轉化的,經甲乙雙方協商同意可以對外轉讓,其成果轉讓費根據甲乙雙方各佔的比例分成。縣校合作取得的科技成果獲獎排名,乙方在前甲方在後。縣校合作研發成果申請專利保護的,原則上由項目主持人以甲方名義申報。
六是縣校合作管理及考核。縣校雙方將縣校合作工作分別納入年度實績考核,對在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通報表彰。鼓勵縣校教學科研人員參與縣校合作工作,對承擔縣校合作科研項目的,按承擔市級科研課題對待;對參與縣校合作工作的相關人員,在職稱晉升、工資晉級、考核評優等在方面優先考慮。
(二)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注重頂層規劃設計
精準扶貧的基礎是做好頂層規劃與設計。我校從工作開展之初便在扶貧思路、扶貧目標、扶貧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與設計(見圖一)。
1.明晰扶貧工作思路
重慶師範大學於2016年與城口縣人民政府籤訂「燭光·跨越」行動,並寫入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三個對接」和「三個結合」為工作原則,以「三個保障」為工作依託,全面開啟智力支持、科技創新的扶貧工作新模式。「三個對接」,即雙方發展理念、支持政策、發展布局對接。「三個結合」,即創新要素與項目需求、智力優勢與資源優勢、教師發展與項目實施結合。「三個保障」,即雙方組織、制度、經費保障。
2.科學設定工作目標
「燭光·跨越」行動有短、中、長「三個目標」。短期目標協助扶貧,以教育幫扶「四個一」工程為重點,推動教育事業發展;中期目標防止返貧,以產業對接為「脈」、以人才培養為「絡」、以脫貧攻堅為「攬」,進一步拓展和創新合作模式,完善合作機制,強化合作保障,努力開創校地戰略合作新局面;長期目標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旨在通過實施「四個計劃」,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推動城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的同時,幫助城口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實現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
3.整體設計工作內容
「燭光·跨越」行動主要包括「四個計劃」內容。一是實施教育幫扶計劃,重點推進「四個一」工程,即幫扶建設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一所中學、一個特殊教育學校;成立專家顧問團,提供政策諮詢和決策服務;支持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培訓、學歷提升,全科教師培養;對城口籍學生結合當地產業開展專項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對品學兼優學生給予獎助學金資助。二是實施人文與旅遊發展計劃,
支持旅遊經濟結構調整、旅遊開發規劃、旅遊營銷與市場推廣、旅遊人才隊伍建設。三是實施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計劃,支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生態本底調查和價值評估、制定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和生態補償規劃方案、支持環境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四是實施科研合作及成果轉化計劃,支持科研項目申報、科研成果轉化、研發產品技術。
圖一 「燭光·跨越」行動對口扶貧工作頂層設計示意圖
(三)突出重點,加大投入,著重實施教育幫扶
學校結合自身教師教育特色,根據城口教育現狀,把教育幫扶「四個一」工程作為當前扶貧工作重點,不斷加大投入。重師附屬幼兒園定點幫扶城口縣示範幼兒園,重師附屬小學定點幫扶城口縣實驗小學,在學校發展規劃、課程設置、師資培養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重師教育康復中心定點幫扶城口縣特殊教育學校,掛牌成立教育康復分中心,定期選派教師到中心指導工作,選派學生到中心頂崗教學。
2017年成立重慶師範大學附屬城口實驗中學,選派3名管理團隊駐校管理,累計投入辦學經費近400萬元左右。重師城口附中採用「協議管理、整體委託、自主辦學」模式,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傳承經典文化、奠定人生基石」為辦學理念,做有溫度的教育,以「塑造完整人格、成就每位師生」為辦學目標,對師生一生負責;實行「落地式」家校共育模式,開城口先河,所有教師每年開學前翻山越嶺開展新生家訪活動;實施「全員聘用,競爭上崗,目標考核、末位淘汰」管理方式,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管理目標;實施「名師帶動、科研推動、精神驅動、人文感動」四大教師發展戰略,形成「跟崗學習、崗前培訓、專題培訓、全員輪訓、青藍工程、附校教師互派」六大教師培養體系;踐行「因材施教」教育方針,推行「2+4+N」分層走班教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重慶師範大學派駐管理團隊,秉承重師「自強不息、躬行師道」精神,充分利用母體高校資源,大力推動附中事業發展。校長付長波是重慶師範大學正處級幹部,2017年6月,離開優越的工作環境,丟下讀高三的兒子,顧不上妻子的反對,背著藥罐,拖著病體,踏上赴城口教育扶貧之路。從剛到城口的一無所有,到今日老百姓口中的「好校長」「好學校」,這光環是用「無數個不眠夜、無數包中草藥」換來的,是用「不為名利的教育情懷、不怕困難的改革決心」換來的,是用「親自書寫1100份錄取通知書、到大山深處走訪貧困家庭學生」換來的……。以校長為代表的派駐團隊的這種精神,強烈地感染著學校的每位教師,為城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找到了新方向,更為千千萬萬的山裡孩子鋪就了一條光明之路。
憑藉持續的努力與自身的優勢,學校的教育扶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7年6月成立的重慶師範大學附屬城口實驗中學,改變了城口只有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的歷史,為當地學生提供了新的選擇。重師城口附中辦學近兩年來,硬體建設取得較快發展,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STEM創客工作室、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圖書館、標準塑膠運動場、羽毛球館、桌球館、各類功能房等場所陸續投入使用,總投資3.1億元,佔地面積110畝,建築面積61000平方米;引進、招聘、政策性劃轉259名教師,招收學生3376人,初中學生2876人,3個年級54個教學班,高中學生930人,2個年級18個教學班,有效遏制了城口縣中小學生到外地讀書的勢頭,留住擬外出上學生源200餘名,每年為每個家庭減輕經濟負擔約15000餘元;在全縣學業水平統一監測中,初一、初二年級各學科相關指標均取得第一名,高一年級在2018年年終測試中,學生成績比入學時平均提高20%,得到家長廣泛認可,產生良好社會反響,教育部、重慶市紀委、重慶市教委等相關網站,光明日報,騰訊新聞、百度新聞等相關媒體都進行過宣傳報導。此外,3年來重師先後培訓城口縣教育領域校長和教師284人左右,選派51名師生到相應學校頂崗教學和實習,資助城口籍貧困學生100餘人,安排15個小學教育全科教師定向城口招生,安排近200名學生暑期到城口開展「三下鄉」活動。
(四)發揮優勢,因地制宜,以科研成果轉化助推鄉村發展
學校根據城口資源優勢和實際需求,充分發揮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優勢,在四大領域開展了17個項目的合作:提供決策諮詢與服務,建立重慶市(重慶師範大學)山地經濟研究中心城口分中心,在城口縣舉辦西南地區「山地經濟特色項目選育研討會暨培訓班」、組織策劃並開展了全國「山地區域鄉村振興秦巴山論壇」,為城口提供了鄉村振興智力支持;支持特色農業發展,圍繞城口中蜂養殖特色農業,與城口縣農委合作,科研團隊長年進駐城口縣東安鎮,開展蜜蜂飼養疾病檢測、基地建設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向第三方公司輸出技術,帶動不少農民增收致富;支持人文與旅遊發展,根據城口旅遊發展現狀與縣旅遊局合作,開展「重點景區提升策略」「鄉村民宿旅遊規劃」「生態旅遊眾創空間建設」等方面的研究,進行「山神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的打造;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圍繞城口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的需求,與縣環保局、自保局、民政局合作,開展規劃編制、自然資源本底調查、養老產業等方面的研究,推動環保部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項目「昆蟲本底調查評估」團隊,利用兩年時間調查了城口縣所有25個鄉鎮的野外環境,採集昆蟲標本10餘萬隻。
依託科學研究成果的重點攻關和成果轉化,重慶師範大學在城口縣的對口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燭光·跨越」行動實施以來,幫助城口引進、落實科研經費500萬元左右,培訓鄉鎮幹部、旅遊從業人員、蜂農等550人左右,科研人員到城口開展工作200餘人次,推動蜜蜂養殖團隊長年駐城口縣東安鎮工作,「面對面」教授養蜂技術,帶動200餘個農戶300餘人加入養蜂產業合作社,實現明顯增收,取得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重慶師範大學對口扶貧城口縣的經驗與啟示
(一)依託自身優勢,以扶智育人促進真實脫貧
重慶師範大學結合自身優勢,大力開展「智力支持、科技創新」扶貧工作,充分發揮教師教育特色,重點推進教育扶貧「四個一」工程,成立重師城口附中,將第一所附屬中學設立在全國深度貧困縣,且不謀取任何經濟回報。重慶師範大學派駐管理團隊,不畏懼辦學條件差、成本高、難度大等困難,秉承重師大「自強不息、躬行師道」的精神,充分藉助母體高校資源,艱苦創業、勇於創新、大膽改革,取得明顯辦學成效,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是現階段教育精準扶貧的典型案例和成功案例,具有很強的榜樣示範作用,可以在重慶甚至全國推廣。
(二)轉變扶貧思路,以協同合作實現發展目標
重慶師範大學將扶貧工作寫入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融入學校「內涵發展、提檔升級」發展戰略,把單方的對口扶貧上升為雙方的戰略合作,有效激發雙方工作活力,實現優勢互補、需求配對、資源共享、共同發展,這是高等院校對新階段扶貧工作的有效探索與創新,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複製性。
(三)注重頂層設計,以長效機制保障系統幫扶
科學的規劃布局,系統的頂層設計是燭光·跨越」行動對口扶貧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重慶師範大學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成立領導小組,建立組織機構,出臺幫扶細則,設立扶貧專項經費,選派扶貧幹部,定期召開專題黨委會和校長辦公會,多次率隊赴城口考察調研,2016年實施「燭光·跨越」行動,力爭通過發展理念、政策、布局相對接,創新要素與項目需求、智力優勢與資源優勢、教師發展與項目實施相結合,實現短期協助脫貧、中期防止返貧、遠期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目標。
(四)強化組織保障,以項目形式落實扶貧內容
構建科學高效的合作工作機制和管理機構是我校精準扶貧取得卓越成效的組織保障,也是學校「燭光·跨越」行動計劃能夠實現目標的基礎。在學校和地方高度重視,達成扶貧攻堅共識,形成政策方案後,學校教學科研人員與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基層群眾組織、企業和居民之間要積極聯動對接,彼此溝通協調,尋找結合點,達成合作意向,籤訂項目協議,以具體項目的形式推動扶貧工作,能使合作具體化,也能顯現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