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尋鄉村振興的「江津密碼」
2019年,我區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舉辦中國·重慶(江津)第二屆富硒產業發展大會,籤署了「硒貨西進」渝藏合作協議;實現富硒產業產值80億元,增長17.6%;建成50個富硒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新認證30個富硒產品,建成高標準農田1.48萬畝,蔬菜產量達97.5萬噸。
-
「硒」望田野煥發勃勃生機——江津區全力推動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江津區充分發掘「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富硒美食之鄉」「中國生態硒城」新優勢,緊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富硒產業科技創新,加大富硒產業扶貧力度,切實將「富硒資源」轉化為「富硒動力」,為農業插上「硒」望的翅膀,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振翅高飛。數據顯示,2018年,全區富硒產業產值突破68億元。2019年,全區富硒產值達80億元。
-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江津嘉平:山區小鎮走出特色效益農業之路
轄區無一家工業企業、80%以上的耕地都是坡耕地——位於江津南部山區的嘉平鎮,過去一直是個經濟小鎮、山區窮鎮。 但近年來,該鎮卻將這種劣勢變成了發展優勢,至今已初步形成富硒產業「五萬工程」,成為江津第一富硒產業大鎮。去年,該鎮農業產值達到2.9億元,增速達到11%。
-
北流 農業示範區帶動1.26萬脫貧戶增收
近年來,北流市將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與精準脫貧工作進行深度融合,大力推進「5+2」特色產業,實現覆蓋脫貧戶1.26萬戶,覆蓋率達93.37%。在新榮鎮扶中村,北流市以廣西北流偉民米業有限公司為龍頭,按「公司+示範區+農戶」模式,發展富硒水稻產業,創建了廣西四星級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北流市富硒水稻核心示範區。目前富硒水稻核心示範區總面積達2.72萬畝,數以萬計的農戶種植富硒水稻,戶年均增收約5000元,1949戶脫貧戶入股示範區共獲分紅1400萬元。
-
富硒田園好生活 生態柏林走前端
8月16日上午,「富硒田園 生態柏林」——柏林第三屆高山生態富硒農副產品採購節在江津區柏林鎮東勝場拉開帷幕,吸引了2000餘名區內外市民前往觀看、採購,現場熱鬧非凡!區位優勢實現鄉村振興柏林鎮地處「中國富硒美食之鄉」江津南部邊陲,土壤硒平均含量達0.3187%,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是典型的富硒鎮。柏林鎮著力打造富硒特色產業,目前全鎮富硒優質大米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金銀花、黑毛豬、黑山羊、土雞、高山蔬菜、糯玉米、葛根等富硒資源也相當豐富,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
上饒:科技扶貧帶動173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173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科技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全市各地還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2016-2020年,全市申報並獲批建立了10家國家級星創天地,籤約入駐的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累計總收入達到40582萬元,應用新技術、新發明生產的新產品銷售收入達1475.5萬元,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年均銷售額達到2279.2萬元、年均淨利潤898.1萬元,幫助1738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脫貧。
-
國家郵政局:基本實現村村直通郵 帶動貧困戶增收2.3億元
國家郵政局大力促進郵政、快遞服務現代農業,惠及438個國家級貧困縣7.1萬戶貧困人口,帶動貧困戶增收2.3億元。為做好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國家郵政局成立了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加強組織協調;及時出臺《郵政業助力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等政策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立足「富硒」優勢 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小村莊成了「茶博物館」
「除了土地流轉費,在茶園務工每天80元,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村民趙洪禮說。2014年,萬源市精準識別貧困村170個、貧困人口3萬戶9.3萬餘人,貧困發生率18.7%。近年來,萬源市立足「生態、富硒、有機」優勢,發展「4+N」特色農業,即大力發展富硒茶葉、舊院黑雞、蜂桶蜂蜜、中藥材四大富硒產業,同步規劃發展馬鈴薯、獼猴桃、生豬、肉牛、板角山羊等特色富硒產業,並探索由農業單一產品向農旅融合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
彈奏脫貧攻堅「四重奏」
農發行皮山縣支行信貸部主管雷文介紹:「這些貸款的發放主要用於兔、鵝的養殖和精深加工,已初步打造成兔、鵝養殖基地,可直接帶動3000多人就業,間接帶動1.2萬戶貧困戶實現增收。」養殖扶貧補短板。皮山縣農民的貧困「根子」在於缺點子、缺技術、缺致富帶頭人,農發行新疆分行三級行充分認識到這一短板,主動融智融資,篩選並扶持致富帶頭人。
-
萬載恆暉富硒有機蘆筍種植幫助農民脫貧增收(圖)
中國江西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李曉陽報導:萬載恆暉富硒有機蘆筍種植示範基地幫助農民種植有機蘆筍脫貧增收。基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運行管理模式,確保農民在已流轉的土地上能持續受益。此外,該公司還承擔了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的重任,已先後幫助了115戶農民脫貧增收。 據悉,未來3-5年,江西恆暉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搶抓機遇、持續發力,努力把基地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經濟發展後勁,實現公司富硒有機蘆筍種植面積達1000畝,精深加工產品年產量達到80噸,年綜合產值突破1億元的既定目標,同時,力爭輻射帶動全縣富硒土壤區富硒蘆筍種植面積達5000畝。
-
江津產鄉裡巴巴生態硒米榮獲「中國富硒好米」稱號
江津網訊(記者 鄧浩)12月14日,記者從重慶鄉裡巴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獲悉,在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富硒農業發展大會上,該公司生產的鄉裡巴巴生態硒米獲2020年度優質富硒農產品「中國富硒好米」稱號。
-
黑龍江農業「保險+期貨」助力脫貧攻堅
新華社哈爾濱12月20日電 題:黑龍江農業「保險+期貨」助力脫貧攻堅 新華社記者王建、徐凱鑫、王鶴 遇到自然災害或糧食價格下跌,是廣大種植戶的鬧心事,尤其是對貧困戶來說,甚至可能造成返貧。
-
瀘州江津將共建荔枝、龍眼等特色農業產業帶 共建富硒特色產業帶
現場,瀘州市農業農村局與重慶市江津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籤訂了《瀘渝沿江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籤署後,瀘州與重慶江津區將共建荔枝、龍眼、真龍柚、花椒等特色農業產業帶、共建富硒特色產業帶、推動農業人才交流合作、推動漁政聯合執法合作等6各方面達成合作。共建巴蜀魚米之鄉優質糧油產業帶。
-
江津硒浦富硒大米被評為「中國富硒好米」
本網11月4日電(記者 徐瑩)10月28日至29日,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與桃源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富硒農業發展大會暨第三屆中國(湖南·桃源)富硒功能農產品博覽會在長沙市舉辦。來自重慶江津的硒浦富硒大米從全國200多家涉硒農業企業和數百款富硒農產品總脫穎而出,榮獲「中國富硒好米」稱號。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正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快速轉變,人們更傾向於購買天然健康食品和具有養生預防等功效的功能性食品。而有著生命元素之稱的「硒」元素,因其防癌、抗氧化、提升免疫力的綜合功效,在富微量元素食品中獲得了最多市場青睞。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永新:貧困戶變身「上班族」
近年來,永新縣著力實施「就業扶持一批」戰略,開發公益性崗位、對接工業園區、發展產業基地等,多渠道、多舉措,為貧困戶鋪設了一條條就業脫貧路。 目前,全縣已有2.1萬餘貧困群眾變身「上班族」,人均年收入近萬元。
-
貴州山區調整種植結構 「一地多贏」讓貧困戶脫貧
新華社貴陽7月16日電 題:貴州山區調整種植結構 「一地多贏」讓貧困戶脫貧新華社記者施錢貴「地還是那些地,改變了種植方式,收益就大不一樣。」提起土地的綜合利用,種了20多年地的潘國富很有感觸。45歲的潘國富家住貴州省興仁市回龍鎮楊家灣村,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潘國富通過發展薏仁米種植,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今年,潘國富把自家連同租來的10多畝山地全部種上薏仁米,預計可收1萬多斤。「從目前的價格來看,薏仁米估計能賣3元錢一斤,一萬多斤能賣三四萬元。」盤算起今年的收入,潘國富的嘴角露出笑容。
-
今年產量35萬噸 綜合產值突破30億元
記者獲悉,今年奉節臍橙種植面積達到37萬畝,產量35萬噸,綜合產值突破30億元。 產量35萬噸即將上市邀請大家來品嘗 奉節臍橙是奉節脫貧的最大「功臣」。奉節始終踐行「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推動臍橙產業高質量發展。
-
綠色產業帶動5896家貧困戶增收 長陽中藥材產值超十億元
「8畝多木瓜園,今年收入超過2萬元。」12月1日,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關口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秦講文說。長陽地處武陵山區東大門,海拔高、氣候溫潤,藥材資源豐富。「資丘木瓜」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入選《中國藥典》。這裡祖祖輩輩採藥、種藥。
-
寧夏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實現了從深度貧困到消除絕對貧困的根本性轉變。 我區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6818元,預計增加到今年年底的11450元,年均增長11%,連續5年高於全區平均水平。經過多年脫貧攻堅,我區貧困地區的面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2019年寧夏列入第一批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範基地,成為國際減貧中國方案的寧夏樣本。 基礎設施極大完善,危房改造讓11.7萬戶困難群眾住進了安全房,中南部城鄉飲水工程讓110萬山區群眾喝上了安全水,村村通硬化路,動力電、光纖寬帶、4G網絡實現全覆蓋。
-
小小蘑菇拉動144億元產值!曾經的貧困戶,如今年入十幾萬元
前不久,貴州省宣布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小小蘑菇帶來15億元產值,覆蓋全縣7萬貧困戶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的蘑菇小鎮,是安龍縣一個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區。臨近午餐時間,小鎮附近的一家酒店開始張羅起蘑菇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