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富硒」優勢 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小村莊成了「茶博物館」

2020-12-19 四川省人民政府


8月6日,俯瞰萬源市石塘鎮瓦子坪村。記者 楊樹 攝

一縣一策

8月7日,達州萬源市石窩鎮番壩村,白茶園在陽光照射下愈顯青翠,二三十位村民正忙著鋤草。「除了土地流轉費,在茶園務工每天80元,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村民趙洪禮說。

2014年,萬源市精準識別貧困村170個、貧困人口3萬戶9.3萬餘人,貧困發生率18.7%。近年來,萬源市立足「生態、富硒、有機」優勢,發展「4+N」特色農業,即大力發展富硒茶葉、舊院黑雞、蜂桶蜂蜜、中藥材四大富硒產業,同步規劃發展馬鈴薯、獼猴桃、生豬、肉牛、板角山羊等特色富硒產業,並探索由農業單一產品向農旅融合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打響「富硒」牌 「一村一品」布局產業

「以前收電費,老百姓要賣了雞蛋才交得起。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紅票兒』!」番壩村電費收費員周德全笑著說起村裡的變化。

變化始於幾年前。立足「富硒」優勢,萬源市探索「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脫貧奔康模式,推出「真硒萬源」區域公共品牌。番壩村引進業主、成立專合社投資種植白茶。

截至目前,萬源全市已建成茶園32萬餘畝。而番壩村也有白茶共1500畝,村民得到流轉費15萬元、務工費60萬元。

「富硒」孕育萬源另一張名片——黑雞。

位於舊院鎮高峰冠村的百裡坡舊院黑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擁有基地1.2萬畝。「萬源黑雞的硒含量和胺基酸含量高,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該合作社負責人劉曉崗介紹,合作社吸納社員41戶,帶動周邊183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如今,萬源市規劃發展黑雞產業的鄉鎮超過30個,全市黑雞飼養量超500萬隻,年出欄350萬隻以上,年產商品蛋近4000噸。

「為每個村量身打造產業規劃,『一村一品』布局產業。」萬源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茶葉、蜂蜜、黑雞等特色種養殖業,累計建成特色產業基地35萬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556個、家庭農場226家,在有效期內「三品一標」共25個。「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專項資金,年底還將新建3萬畝高標準茶園。」

借力茶文化 農旅融合打造精品景區

富硒農特產品帶動旅遊、康養、餐飲等行業發展。

仿古建築整齊劃一,文化廣場、遊山步道等設施隨處可見富硒茶文化……8月7日,走進位於八臺鎮天池壩村的大巴山茶文化小鎮,仿佛置身於天然茶文化博物館。

天池壩村黨支部書記鄭力介紹,小鎮設置了茶葉展銷、餐飲民宿、娛樂購物等區域,著力打造集文化、商貿、度假、休閒於一體的特色旅遊小鎮。「自去年7月開放以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品巴山雀舌、嘗黑雞……」

如今,大巴山茶文化小鎮已成為「八臺山-龍潭河景區」旅遊環線的重要節點和核心驛站。「平時工作忙、壓力大,得空來這個小鎮住兩晚,喝喝茶、品嘗美食,心情很放鬆。」來自重慶市城口縣的遊客鍾婧說。

萬源市還突出太平鎮、青花鎮、石塘鎮等節點,建設「中國硒部茶園走廊」。在石塘鎮瓦子坪村汪家梁集中安置點,組建形成集感恩院、民宿院、奔康院、黨群服務中心、九宇國儲接待中心和茶博物館為一體的「三院兩中心一館」和「瓦村茶語」集中安置點等景區。

「打造大巴山茶文化小鎮、『中國硒部茶園走廊』等獨具特色的精品景區和鄉村景點,讓遊客觀八臺日出、戲龍潭清流、吃黑雞、品富硒茗茶,讓群眾脫貧奔康的步子越走越穩。」萬源市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袁城霖 吳曉鈴 樊邦平)

相關焦點

  • 百縣千村行|小村莊成了「茶博物館」
    近年來,萬源市立足「生態、富硒、有機」優勢,發展「4+N」特色農業,即大力發展富硒茶葉、舊院黑雞、蜂桶蜂蜜、中藥材四大富硒產業,同步規劃發展馬鈴薯、獼猴桃、生豬、肉牛、板角山羊等特色富硒產業,並探索由農業單一產品向農旅融合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 沐川:建農旅融合產業園 創生態康養旅居地
    近日,筆者走進位於沐川縣富新鎮雙石村的沐溪河流域富硒茶現代農旅融合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片新開墾的丘陵映入眼帘,數臺分布在多個作業面的挖掘機揮舞長臂加快作業,疏鬆的土質,黃色的土壤,一塊塊如同梯田似的地塊錯落有致,讓人仿佛置身陝北的黃土高原。
  • 浙江麗水農旅融合記:深耕「綠富美」成旅遊界「網紅」
    時至今日,旅遊春風吹遍大地,身懷綠水青山這一寶藏的麗水,也利用自身優勢,將旅遊業與生態農業結合起來,開創農旅融合的新格局。  「我們要利用好山水,農旅融合多管齊下,著好富農文章。」麗水市委書記史濟錫表示,麗水要打好生態、經濟的組合拳,既要讓「綠水青山」永不褪色,又要讓「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 加快推動農旅融合發展行穩致遠
    調研中也發現,在我市農旅融合方興未艾的同時,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用地要素制約。我市基本農田和永久基本農田比例高,農旅融合發展用地問題突出,導致許多農旅融合項目因為無法獲得用地指標而沒法開工。農旅融合項目用地主要靠土地流轉,但流轉期較短,直接導致經營主體不敢投入。二是體制機制瓶頸。
  • 石棉:枇杷成為引領農旅融合發展的「產業果」
    松林村的鄉村旅遊正在蓬勃發展,其先後榮獲省級環境優美村莊、省級綠化示範村、省級優秀旅遊示範村等稱號。 遊客在果園中採摘枇杷 在果園中採摘遊玩的遊客,不時傳來歡聲笑語,為寧靜的村莊,增添了別樣光彩。松林村的產業發展模式,只是石棉縣農旅融合發展中的一景。在石棉縣挖角鄉七裡壩,有著和這裡幾乎一樣的場景。七裡壩的主要產業是黃果柑,目前已發展上千畝。「黃果柑在石棉的種植歷史超過了200年,如今,金黃色的果子被我們親切地叫做「金果」。我家種了6畝果樹。靠著不斷擴大的種植規模,光是黃果柑帶來的收入,每年就能超過7萬元。」
  • 縣委書記陳良雲:立足資源優勢 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現代農業園區
    《宜賓市鄉村振興》微信公眾號推出「縣(區)委書記談宜賓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系列報導,10月27日頭條發布《興文縣委書記陳良云:立足資源優勢 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現代農業園區》,全文轉載如下,以饗市民。縣委書記談現代農業園區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載體,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 以農興旅 以旅強農 長泰農旅融合綻放「並蒂花」
    長泰新聞網訊(朱春燕楊偉江)把農業基地打造成旅遊景點,把農產品開發成旅遊商品。近年來,長泰縣堅持「農旅結合、農旅共強」的農業與旅遊發展戰略,推進農業資源與旅遊要素結合,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大力拓展農業休閒旅遊發展空間,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的新路子。
  • 浙東大竹海景區農旅融合實現1+1>2
    背靠萬畝竹林資源,浙東大竹海景區戰略轉型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王嵐 張昊樺 攝) 浙東大竹海景區農旅融合實現1+1>2浙東大竹海景區農旅融合實現1+1>2海曙區委報導組 孫勇「天雷一聲響,毛筍三尺長。」往年四月春筍季,是浙東大竹海景區最為熱鬧的時候。
  • 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打造農旅融合示範項目
    金科琥珀高山生態茶園示範項目以高山生態茶園為核心,堅持「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村企合作、互惠雙贏」原則,發揮民營企業綜合優勢,進行企業化運營產業扶貧項目試點,目標是立足貧困村實際現狀,以市場為導向,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為貧困村扶持長效穩定的優勢產業。
  • 以茶興業 以茶富民——陝西安康富硒茶產業發展綜述
    短短幾年時間,安康富硒茶成功實現了從「小茶葉」到「大茶業」的靚麗轉身。截至2019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100.8萬畝,居全省第二,產量4.01萬噸,佔全省三分之一。茶產業面積、產量、產值分別較2013年增長78.1%、128.8%、181.7%。亮眼成績單背後,是全市上下持之以恆的聚焦與推動。
  • 加快文旅融合發展 提升小康零陵成色
    紅網時刻永州12月21日訊(通訊員 袁忠民 李偉)近年來,零陵區在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中,堅持「以文興旅、以旅興業、文旅融合」的思路,全力打造以「零陵古城」文化旅遊區為龍頭、以魅力小鎮為節點、以鄉村旅遊為支撐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 寧海的這個鄉鎮奏響農旅結合鄉村振興曲...
    近年來,一市鎮憑藉富饒的生態資源優勢,以專業合作社為依託,立足枇杷產業發展實際,破解品質難關、銷售難關、增收難關,多措並舉助力農民增收。目前,全鎮「寧海白」枇杷種植面積達15000餘畝,500畝以上枇杷基地10個,3000畝以上基地1個,650多戶近3000人從事枇杷種植。
  • 農旅融合 美了鄉村富了農民
    這些年,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產業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為寧洱農旅融合輸入了源源不竭的動力,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鼓起了錢袋子,實現了村美民富的雙贏。 為了擺脫「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的尷尬局面,近年來,那柯裡村積極探索「全域旅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路子,研究確立了「1131」發展思路,勢必將那柯裡村蝶變成「網紅打卡地」和遊客親水、觀河、納涼的好去處。
  • 以旅興農,以農促旅,遊膩網助力農旅融合與鄉村振興
    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便為其中之一,二者有機融合衍生出了新的產業業態,充分增加了各自的附加值,帶來了更多利潤和升值空間,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產生了巨大的帶動作用。縱觀全局,農旅融合是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遊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
  • 茶旅融合風光好 美麗溮河全域興 - 東方今報數字報刊平臺
    如今,當地將茶葉和旅遊結合,不僅可以體驗採茶、制茶、品茶,還能賞茶藝、遊茶山、品美食、居民宿,實現了鄉村經濟由「一產為主」轉變為「三產共融」,由單一供給轉變為多元供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探索出了一條以「茶旅融合領航革命老區振興」的溮河道路。
  • 南豐:農旅融合帶旺鄉村遊
    近年來,南豐縣把蜜橘產業與旅遊、文化相結合,延長蜜橘產業鏈,農旅融合的新路子美了鄉村、興了產業、富了口袋。◎ 不一樣的農旅融合發展「熟了,甜了。」秋冬季的南豐,空氣裡都是甜甜的橘香。據了解,今年以來,該縣共接待遊客161.6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06億元。◎ 一二三產融合人氣財氣兼收農旅融合是盛開在田間地頭的夢想。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之際,農民要「靠天吃飯」,但不再「聽天由命」。
  • 河南新安正村鎮:農旅融合帶來好「錢景」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該鎮依託生態資源優勢和農業發展基礎,在持續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不斷推動鄉村旅遊和農業融合發展,在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構建起「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格局。打造鄉村旅遊升級版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 南山發展大健康產業谷與富硒特色小鎮
    以硒為支點,2016年底以來,大健康產業谷與富硒小鎮成為南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引擎,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構築大健康全產業鏈,全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的「養生福地、長壽之鄉」。立足富硒資源優勢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稟賦,南山日益打響水果的富硒品牌效應。產自南山的獲得國家無公害稱號的富硒農產品——韭菜、香蕉、苦瓜、冬瓜以及十裡水果長廊的瓜果等備受市場青睞;「水果生產+銷售」「水果採摘+農家體驗」農業發展新模式逐漸成形,種植戶得享越來越多「富硒紅利」。  農民的獲得感,首先從田地來。當前,南山鎮共登記錄入普通農戶3444戶,規模經營戶596戶,農業單位33家。
  • 洛陽洋豐果業有限公司:農旅融合發展 助力脫貧攻堅
    楊佔通說:「我們真正實現了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月月可供遊客採摘。」  走進洛陽洋豐果業辦公區,在公司的榮譽牆上,「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示範企業」「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河南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等一系列榮譽十分搶眼。憑藉著綠色、安全、有機的特色果蔬產品,如今,洛陽洋豐果業的農產品已成功擺上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貨架。
  • 曲靖市旅發委副主任李雪天到會澤縣待補鎮調研農旅融合發展
    10月17日,雲南省曲靖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李雪天帶隊到會澤縣待補鎮,調研農旅融合發展,待補鎮鎮長嚴琪飛陪同調研。李雪天一行在待補鎮政府召開了調研座談會,待補鎮鎮長嚴琪飛就待補鎮農旅融合工作作匯報,詳細介紹了全鎮旅遊資源、農特產品、區位優勢及農旅融合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