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枇杷成為引領農旅融合發展的「產業果」

2020-12-22 轉山行

5月,石棉縣先鋒藏族鄉松林村在這個花果同香的季節,享受著屬於它的那份愜意。走在松林湖邊的小道上,湖邊的垂柳迎風搖曳,看著水中自己的倒影,與山水相融,仿佛置身於一片世外桃源。

松林湖美景

產業興旺,走綠色發展之路

當下正值枇杷成熟的季節,也是松林村豐收的季節。果園中,金黃色的枇杷,在陽光下散發著誘人的光澤,果香撲鼻而來。松林村果農潘存榮正在自家的果園裡忙碌。「我家種植枇杷也有5年時間了,今年果樹正值豐產期,一棵樹能掛果100斤左右。」潘存榮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今天有遊客提前預定前來採摘枇杷,我在他們來之前先準備一下,將果袋取下來,方便他們採摘。」像潘存榮這樣的果農當地還有很多,在他們的果園中,都掛有一塊寫有自己名字和電話的牌子,遊客來了之後,喜歡哪家的枇杷,就直接打牌子上的電話聯繫。

「我們村發展枇杷已經有10多年的時間,縣農業局的工作人員經常到我們這裡來為大家進行技術指導,從修枝整形到施肥管理等,幫助果農科學有效的種植。我們枇杷種植全部採用有機肥料,每年施4—5次肥,雖然提高了勞動成本,但是卻保證了枇杷的質量。」松林村黨支部書記帥培穎說,「村上還修建了12個蓄水池,鋪設了管道噴灌,果園中的機耕道全部實現了硬化,為果農種植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強有力的保障。」據介紹,松林村主要發展枇杷、黃果柑特色產業,目前已發展枇杷300畝,黃果柑100畝,去年收入近300萬元。

依託自身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遊

近年來,松林村結合自身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遊,現有餐飲5家、民宿3家,餐飲的主要食材均為自產,魚為松林湖的魚、雞為林下養的雞、菜為農戶種的菜,真正體現鄉村特色的農家樂。遊客可圍湖觀景、垂釣、划船、採摘果品,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愜意風光。同時,松林村作為安順場AAAA級旅遊景區的一部分,建有松林湖、步遊道、土司炮臺等景點,提高遊客的休閒體驗。松林村的鄉村旅遊正在蓬勃發展,其先後榮獲省級環境優美村莊、省級綠化示範村、省級優秀旅遊示範村等稱號。

遊客在果園中採摘枇杷

在果園中採摘遊玩的遊客,不時傳來歡聲笑語,為寧靜的村莊,增添了別樣光彩。「我們經常出來旅遊,在其它地方很多時候不是看景而是看人,在這裡有山有水,看到的是美景,還能親自入園採摘,體驗鄉村風情,而且這裡的農家菜也很美味。」來自重慶的遊客李秀珍說到,「這裡的枇杷品質非常好,果大肉厚味甜,而且入園採摘還比市場價格便宜,非常划算,很多朋友都託我給他們帶一些回去。」

松林村的產業發展模式,只是石棉縣農旅融合發展中的一景。在石棉縣挖角鄉七裡壩,有著和這裡幾乎一樣的場景。七裡壩的主要產業是黃果柑,目前已發展上千畝。「黃果柑在石棉的種植歷史超過了200年,如今,金黃色的果子被我們親切地叫做「金果」。我家種了6畝果樹。靠著不斷擴大的種植規模,光是黃果柑帶來的收入,每年就能超過7萬元。」七裡壩果農田光軍說到,產業的發展並不能滿足他的需要,2015年,田光軍的「金果人家」成功開業。「我們這裡是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風水寶地,黃果柑也是果甜花香,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呢?其他人還在觀望的時候,我就下了決心,開辦一家農家樂。」目前,田光軍的農家樂一年能為他帶來近10萬元的收入。

四大優勢,助力鄉村旅遊騰飛

目前,石棉縣全縣星級農家樂達到27家,各類民宿旅遊接待點達到120多個,初步形成「春賞花品果、夏避暑納涼、秋體驗民俗、冬沐浴陽光」的農業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格局。2017全年接待遊客5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7億元。石棉縣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推進農旅融合,離不開其自身的獨特優勢。

區位優勢——石棉縣位於雅安、涼山、甘孜交匯地帶;是成昆高速以及規劃中的石瀘高速、石甘高速的樞紐;是成都到西昌、昆明,攀枝花到雅安、成都的黃金分割點;是川西旅遊環線重要通道;是大香格裡拉—環貢嘎世界高山生態和文化旅遊、攀西陽光度假旅遊目的地的重要過境地,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生態環境優勢——石棉生態優美,民俗多樣。王崗坪、孟獲城、田灣河、公益海等多處風景名勝和貢嘎山、慄子坪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帶你遨遊自然風景、生態氧吧。

文化多樣優勢——石棉縣擁有「紅色文化、驛站文化、民族文化、抗戰文化、川礦文化」等多種文化資源,遊客可以到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川礦記憶博物館等感受歷史的厚重,到松林湖水墨藏寨、蟹螺堡子藏式村寨等體驗別樣的民族風情。

產業優勢——石棉縣還在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其中石棉枇杷有著「中華名果」稱號,同時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登記保護農產品」。石棉黃果柑已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地理標誌(原產地)證明商標」、「四川省第十屆名牌農產品」等稱號。

石棉縣一年四季景色怡人、陽光明媚、瓜果飄香,被譽為「熊貓放歸地,溫泉陽光城」,石棉燒烤更享有「天下第一燒」美譽。目前已初步形成「春賞花品果、夏避暑納涼、秋體驗民宿、冬沐浴陽光」的農業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格局。

相關焦點

  • 彭水善感鄉:農旅融合「譜」新篇
    周家寨堅持旅遊 扶貧的發展模式,先後投入7000多萬元,打造怪石迷宮、農業觀光園、濱江公園等核心景點,通過吃、住、行、遊、購、娛讓貧困群眾全面融入旅遊產業發展。2019年周家寨景區接待遊客超過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000餘萬元。
  • 寧海的這個鄉鎮奏響農旅結合鄉村振興曲...
    寧海的這個鄉鎮奏響農旅結合鄉村振興曲......》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賞日出日落、看滄海桑田、探千年古蹟露天坪,這裡是有著寺前國家登山道的一市山上方村;「五月枇杷黃似橘,年年新果第一枝。」在臥龍山莊枇杷基地,成片的枇杷樹上,一串串金燦燦、黃橙橙的「寧海白」枇杷掛滿枝頭,果香四溢。
  • 以旅興農,以農促旅,遊膩網助力農旅融合與鄉村振興
    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便為其中之一,二者有機融合衍生出了新的產業業態,充分增加了各自的附加值,帶來了更多利潤和升值空間,也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產生了巨大的帶動作用。縱觀全局,農旅融合是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遊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
  • 加快推動農旅融合發展行穩致遠
    有關部門對加快農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扶持力度不夠。農旅融合涵蓋一二三產業,牽涉部門多、協調難度大。全市尚無前瞻性、系統性的農旅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導致產業布局不合理。三是設施服務不足。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適應不了遊客日益增長的需要。與此同時,鄉村民宿、農家樂等產品和服務標準不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比較薄弱,降低了遊客旅遊體驗質量。為此,需要精準發力,加快推動農旅融合發展行穩致遠。
  • 以農興旅 以旅強農 長泰農旅融合綻放「並蒂花」
    近年來,長泰縣堅持「農旅結合、農旅共強」的農業與旅遊發展戰略,推進農業資源與旅遊要素結合,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大力拓展農業休閒旅遊發展空間,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的新路子。來到位於長泰縣巖溪鎮的玫瑰農莊,記者看到,遊客們正在興致勃勃地體驗鮮花壓花技術,一幅美麗的壓花作品在遊客手中慢慢呈現出來。
  • 石棉黃果柑、枇杷品牌價值突破12億元
    石棉黃果柑、枇杷品牌價值突破12億元 2020-09-11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農旅融合」摸魚、釣蝦、住民宿……雁江這處農旅融合示範點國慶...
    不久的將來,文章開頭那一幕就將成為現實。和高洞村農旅融合示範點一樣,位於雁江區保和鎮的晏家壩村農旅融合示範點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我們開這個旅館是為了方便周邊的遊客有時間可以在這裡休息,順便也改善一下家裡的經濟情況。」
  • 推動農旅融合 探索發展新徑
    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逐步開展,白沙鎮也迎來了發展黃金期。為了在新一輪機遇中搶佔先機,白沙鎮主動對接,積極謀劃,精準發力,結合本地生態環境與地理位置的優勢,以產業、基業、本業、主業「四業」為主線,融合山、水、人文等要素,全力打造新農村建設標杆,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 孝感:農旅融合「融」出一片春光
    8000畝荒山崗地,四季花果飄香。在安陸,類似伍欣甸園的農業觀光體驗園有300多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大型田園綜合體10個。以農興旅,以旅強農,孝感農旅融合態勢喜人。孝感市農辦主任邱顯春介紹,該市目前有一定規模的農旅融合示範點342個,經營總面積22.6萬畝,資產規模110多億元。
  • 臺創園已入駐53個項目 農旅融合放異彩
    原標題:臺創園已入駐53個項目 農旅融合放異彩 近年來,臺創園堅持科技驅動,農旅融合發展,全力構建農業、旅遊、休閒、文化、養生等多產業聚集的農業綜合體,以杏林大觀園、萬家歡藍莓莊園、雲煙印象、枇杷莊園等都市農莊為支撐,開發休閒觀光、水果採摘、農事體驗、養生養老、動物觀賞等廣受歡迎的項目,積極發展莊園經濟,打造美麗田園CBD,臺創園農旅融合發展大放異彩。
  • 黑龍江北大荒集團加強農旅融合 「融」出無限風光
    北大荒集團(農墾總局)黨委提出,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確重點,把生態作為根本,在發展文旅產業中展現北大荒的良好生態環境;要將農業產業作為主導,把農業文化「嫁接」進去,在更高層次上引領、帶動農業產業發展;要將文化作為靈魂,發揮北大荒知青文化、軍旅文化、黑土文化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
  • 清遠英德河頭村發展農旅產業,昔日「空心村」華麗蝶變
    3年前,在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碧桂園集團以及當地致富帶頭人許萬紅的努力下,河頭村發展桑芽菜產業,陳井清成為首批參與者之一,承包了幾畝地精心種植,年收入增長3萬餘元,成功摘掉「窮帽子」。依託喀斯特地貌景觀,河頭村積極盤活沼澤地、石頭山、丟荒地等資源,打造鄉村旅遊景點、民宿、蔬果採摘基地等旅遊觀光產業,這條曾經人口流失嚴重的「空心村」重新煥發生機。
  • 中國.永泰(幸福莊園)第二屆枇杷採摘文化節啟幕
    伴隨著歡快的音樂節奏,福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峰、永泰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姜應明、福州市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林正鵑、永泰縣政協黨組成員、青雲山黨工委書記林孝仕、永泰縣武裝部長劉志成、永泰縣農業農村局長黃玉義、清涼鎮人民政府鎮長邱飛堯、福建之光生態旅遊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薛金雲共同從枇杷樹上剪下金燦燦的枇杷
  • 石棉縣:多管齊下促發展 助力枇杷產業提檔升級
  • 綿竹金隆村:走文旅互動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乘著全域旅遊發展的東風,該村建設了文化創意體驗園和農業創意產業園,走出了一條文旅互動、農旅融合的特色發展之路。據了解,耕讀園設立了休閒、眾創、農耕、非遺體驗四大功能區,開設餐飲娛樂、創業創新、農耕體驗、年畫繪製、文化推廣等文創項目,成為近郊文創示範園。同時,為了凸顯傳統文化主題,還將打造傳統文化長廊,在村幹道沿途兩側的民居外牆與文化廣場等重要區域,通過文化上牆、建人物雕塑等形式,增加家規家訓等內容,宣傳綿竹傳統文化,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明素質。
  • 永新華韻執行董事張軍:「非遺+旅遊」融合發展引領文旅產業新風尚
    永新華韻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執行董事、中國文旅康養度假聯盟副理事長張軍在近期舉行的第15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上表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旅遊」 引領了文旅產業的新風尚,也顯現出融合發展的重要價值。本屆中國—東協文化論壇的主題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旅遊開發」。旨在推廣中國與東協各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經驗,探討文化遺產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形式及路徑。
  • 體驗摸魚、釣蝦、住民宿……國慶資陽晏家壩村和高洞村農旅融合...
    和高洞村農旅融合示範點一樣,位於雁江區保和鎮的晏家壩村農旅融合示範點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項目經理陶偉告訴記者,晏家壩村農旅融合示範點核心區域的風貌打造已經接近尾聲,預計9月底全面竣工,將於國慶節開園。此後,還將繼續打造翠竹雅居民宿、大田景觀帶等景點,引進酒店、咖啡店、酒吧、電影院、博物館等產業,為市民休閒、娛樂提供更多方式。
  • 南豐:農旅融合帶旺鄉村遊
    近年來,南豐縣把蜜橘產業與旅遊、文化相結合,延長蜜橘產業鏈,農旅融合的新路子美了鄉村、興了產業、富了口袋。◎ 不一樣的農旅融合發展「熟了,甜了。」秋冬季的南豐,空氣裡都是甜甜的橘香。發展採摘經濟,是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陸續接待一些前來採摘的遊客,很多都是衝著『南豐蜜橘』而來,蜜橘已進入豐收採摘期。」據橘園負責人介紹,位於觀必上樂園的生態採摘區佔地170多畝,依託景區好山好水好空氣,發展橘園生態採摘遊,走出了一條農旅結合的發展之路。
  • 曲靖市旅發委副主任李雪天到會澤縣待補鎮調研農旅融合發展
    10月17日,雲南省曲靖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李雪天帶隊到會澤縣待補鎮,調研農旅融合發展,待補鎮鎮長嚴琪飛陪同調研。李雪天一行在待補鎮政府召開了調研座談會,待補鎮鎮長嚴琪飛就待補鎮農旅融合工作作匯報,詳細介紹了全鎮旅遊資源、農特產品、區位優勢及農旅融合發展情況。
  • 農旅融合 美了鄉村富了農民
    這些年,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產業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為寧洱農旅融合輸入了源源不竭的動力,還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鼓起了錢袋子,實現了村美民富的雙贏。 為了擺脫「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的尷尬局面,近年來,那柯裡村積極探索「全域旅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路子,研究確立了「1131」發展思路,勢必將那柯裡村蝶變成「網紅打卡地」和遊客親水、觀河、納涼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