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俯瞰萬源市石塘鎮瓦子坪村。 楊樹 攝
四川在線記者 袁城霖 吳曉鈴 樊邦平
8月7日,達州萬源市石窩鎮番壩村,白茶園在陽光照射下愈顯青翠,二三十位村民正忙著鋤草。「除了土地流轉費,在茶園務工每天80元,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村民趙洪禮說。
2014年,萬源市精準識別貧困村170個、貧困人口3萬戶9.3萬餘人,貧困發生率18.7%。近年來,萬源市立足「生態、富硒、有機」優勢,發展「4+N」特色農業,即大力發展富硒茶葉、舊院黑雞、蜂桶蜂蜜、中藥材四大富硒產業,同步規劃發展馬鈴薯、獼猴桃、生豬、肉牛、板角山羊等特色富硒產業,並探索由農業單一產品向農旅融合發展,帶動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打響「富硒」牌 「一村一品」布局產業
「以前收電費,老百姓要賣了雞蛋才交得起。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紅票兒』!」番壩村電費收費員周德全笑著說起村裡的變化。
變化始於幾年前。立足「富硒」優勢,萬源市探索「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百姓」脫貧奔康模式,推出「真硒萬源」區域公共品牌。番壩村引進業主、成立專合社投資種植白茶。
截至目前,萬源全市已建成茶園32萬餘畝。而番壩村也有白茶共1500畝,村民得到流轉費15萬元、務工費60萬元。
「富硒」孕育萬源另一張名片——黑雞。
位於舊院鎮高峰冠村的百裡坡舊院黑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擁有基地1.2萬畝。「萬源黑雞的硒含量和胺基酸含量高,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該合作社負責人劉曉崗介紹,合作社吸納社員41戶,帶動周邊183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如今,萬源市規劃發展黑雞產業的鄉鎮超過30個,全市黑雞飼養量超500萬隻,年出欄350萬隻以上,年產商品蛋近4000噸。
「為每個村量身打造產業規劃,『一村一品』布局產業。」萬源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茶葉、蜂蜜、黑雞等特色種養殖業,累計建成特色產業基地35萬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556個、家庭農場226家,在有效期內「三品一標」共25個。「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專項資金,年底還將新建3萬畝高標準茶園。」
借力茶文化 農旅融合打造精品景區
富硒農特產品帶動旅遊、康養、餐飲等行業發展。
仿古建築整齊劃一,文化廣場、遊山步道等設施隨處可見富硒茶文化……8月7日,走進位於八臺鎮天池壩村的大巴山茶文化小鎮,仿佛置身於天然茶文化博物館。
天池壩村黨支部書記鄭力介紹,小鎮設置了茶葉展銷、餐飲民宿、娛樂購物等區域,著力打造集文化、商貿、度假、休閒於一體的特色旅遊小鎮。「自去年7月開放以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品巴山雀舌、嘗黑雞……」
如今,大巴山茶文化小鎮已成為「八臺山-龍潭河景區」旅遊環線的重要節點和核心驛站。「平時工作忙、壓力大,得空來這個小鎮住兩晚,喝喝茶、品嘗美食,心情很放鬆。」來自重慶市城口縣的遊客鍾婧說。
萬源市還突出太平鎮、青花鎮、石塘鎮等節點,建設「中國硒部茶園走廊」。在石塘鎮瓦子坪村汪家梁集中安置點,組建形成集感恩院、民宿院、奔康院、黨群服務中心、九宇國儲接待中心和茶博物館為一體的「三院兩中心一館」和「瓦村茶語」集中安置點等景區。
「打造大巴山茶文化小鎮、『中國硒部茶園走廊』等獨具特色的精品景區和鄉村景點,讓遊客觀八臺日出、戲龍潭清流、吃黑雞、品富硒茗茶,讓群眾脫貧奔康的步子越走越穩。」萬源市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