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勞動美:青島一女子口袋裡總裝根繩 她造的繩纜曾陪「蛟龍號」下潛
半島記者 王麗平 高芳
一眼掃描2000根紗線、從「最笨」的員工到比賽第一、參與製成蛟龍號特種繩纜……她是青島海麗雅集團華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值車工、輪班長,也是今年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徐美玲。
一眼掃描2000根紗線
4月30日,在位於城陽的海麗雅生產車間內,徐美玲正對著眼前數十臺錠織機一絲不苟地檢查,錠織機上成千上萬的紗線整齊排開。
徐美玲每天的工作是對紗線進行檢查和打結。「一臺機器上大概有2000根紗線,我們要做到一眼掃過就得知道哪根線可能容易斷,並且對需要接線的地方進行打結接線。」1997年就在海麗雅工作的徐美玲,在這23年間已經練就了一眼掃描2000根絲線的絕活,並能同時檢測數十臺機器。
徐美玲告訴記者,紗線紡織的過程很精密,有經線、緯線還有交線,一旦哪一步出了錯,紡紗過程就要停止,此時值車工必須要了解這是停在了一個循環中的哪一步,如果搞不清楚,就會前功盡棄,需要重新再來一遍。
經過23年的值車歷練,徐美玲已經使用過編織機、無梭機、錠織機等各種機器,經手的紡紗材料不下200種,對紡紗技藝更是瞭然於胸,「現在任意拿出衣帽上的一條帶子,我都知道它是用的什麼機器、採用的什麼手法編出來的。」現在徐美玲已經成為了車間裡的「問不倒」。
從「最笨」的員工到比賽第一名
「其實我剛來公司的時候,被師傅說成是最笨的人。」徐美玲說。
不到20歲、初中畢業的徐美玲來到海麗雅工作,做值車工,「值車工最基本的技能就是打結,如何把結打得又小又牢固是檢驗一個值車工的基礎指標。」徐美玲說,沒想到這個看似很簡單的事卻難住了她,他們打的是文字結,這和咱們在家縫衣服隨便打個疙瘩是完全不同的,看到師傅幾秒鐘打出一個漂亮的結,徐美玲拿著兩根線的手卻遲遲不知道從哪下手,「急得我滿頭大汗,還是不會。」徐美玲說師傅無奈地走開,嘴裡說著一句真是這幾年見過最笨的人,這句話讓徐美玲滿臉通紅。
為了練好文字結,別人工作8小時,徐美玲要在車間呆12個小時,下了班,口袋裡也揣著線,在宿舍裡和舍友取經,經過幾天的努力,「有一天晚上我終於打出了第一個文字結,第二天我就拿著線到師傅面前打給他看。」徐美玲說,師傅看了徐美玲打出漂亮的文字結,說沒想到你個小嫚兒挺有韌勁。
在這樣不怕苦肯鑽研的拼勁下,徐美玲在之後每年的練兵大比武中都是第一名,到現在也沒人超越她,現在她也一直保持著線不離手的習慣。
3個月製成蛟龍號特種繩纜
現在,徐美玲已經成為輪班長,隨著公司的發展,她也參與了許多與國家發展相關的重大項目,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2012年海麗雅集團承接研製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下潛時所用的特種繩纜,最後的製造工序就落在了作為輪班長的徐美玲身上。
「當時接這項任務時,心裡其實犯了難,從來沒做過這麼高科技繩纜,並且要求還極其高。」徐美玲說雖然困難,但能在自己工作中幹這麼一件大事,是很多人遇不到的。
就這樣,徐美玲和其他工友組成6人小組,專門負責特種繩纜的製造,但他們遇到材質和工藝的雙重考驗。「我們用的是進口凱夫拉材質,它遇水不會像普通材質那樣發沉。」材質選好了,再就是編織工藝。
「這種繩纜要9000米,並且中間機器不能停。」從來沒生產過這麼長繩纜的徐美玲和同事們一頭扎進車間裡,三個月的時間他們兩班倒不斷鑽研,「如果生產到8000米的時候出了問題,那前面的8000米就要作廢,重新來做。」徐美玲說他們耗費了600餘公斤的材料,但依然不放棄,每製作一次都要剪下30米繩纜進行耐老化、防腐蝕等各種測驗,「這個繩纜是救生繩纜,關鍵時刻是能救命的,所以不容許有任何問題。」在最後的一次實驗中,他們成功了,經過7天時間,機器不停工連續生產出9000米符合要求的繩纜,「看著新聞上,蛟龍號順利回來,我們感覺自己做了一件特光榮的事。」徐美玲說。
現在徐美玲已經從一名初中畢業的懵懂女孩,成長為編織行業的專家了,被授予2019年「青島市三八紅旗手」稱號,2019年青島市「工人先鋒」稱號,2020年獲得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我愛勞動,我愛自己的崗位,我更愛自己的百年企業,勞動最光榮。」徐美玲說。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