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差異辨析:為什麼說我們過的是日子?

2020-12-11 無名觀

生活,我們也稱為過日子。但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叫法,沒有人深究。也沒有人在意。而作為文化傳承,我們有必要理清節日之差異。

什麼是節?節是根據自然規律所制定的特殊時間點;

什麼是日?是針對人類社會特殊人物和事件制定的紀念日;

下面我們統計下農曆和公曆中的節與日,並以此探源文化的內涵。

農曆節與節氣

春節: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歲節(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火神節:

江蘇徐州地區人們在正月初七製作的用來送火神的秸稈靶子。在徐州,尤其是豐縣、沛縣一帶,大年初七是當地的火神節。該節日是恭送火神、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無災無難的重要日子。人們用玉米秸稈並摻雜麥秸綁成兩米餘高的靶子,在底部用木棍支撐,送到村子外面點燃,寓意將火災等各種災難送離。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寒食節:

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青龍節:

又稱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等,二月二是龍抬頭,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時期把「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農曆「二月二」,既是「龍抬頭節」,又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南方「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仍沿用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上巳節:

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幹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裡,《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夏鳳節:

四月四,鳳展翅節(夏鳳節)。鳳展翅,慶祝鳳凰的節日。十二生肖的雞年,應當恢復其本名鳳年,因為鳳凰才是飛禽類的代表,百鳥朝鳳。鳳的載體是風,風的動因是太陽,因此鳳文化的精神實質是奉獻,慶祝鳳的節日也就是在歌頌賜予生命動力的太陽。自然界的龍鳳呈祥是風調雨順,人類社會的龍鳳呈祥是***進取。

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伏羊節:

「六月六」是漢族和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因各地區節日內容的側重點有所 不同,又有多種異名,有嘗新節、伏羊節、晾經節、曬衣節、洗曬節、蟲王節、姑姑節、天貺節等。布依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還有稱為「六月街」、「六月橋」、「拜灶節」的,有的直稱為「小年」,可見其隆重程度。夏曆六月初六,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治水英雄大禹的生日。 六月六-江淮吃焦屑 貴州炒麵,就是「焦屑」江淮地區有在夏曆六月初六嘗新小麥的習俗。俗語說:「六月六,嘗口焦屑長塊肉」。  因此,六月六還被稱作「天貺節」(貺,kuài,賜贈的意思)。據傳宋真宗趙恆於某年的六月六日,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遂定是日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貺殿。 六月六-大禹生日 大禹雕像大禹是中國遠古時代偉大的治水英雄、中國炎黃以後的又一人文初祖、夏王朝的奠基者。 西漢著名學者揚雄《蜀王本紀》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禹,六月六日生於石紐。」

七夕節:

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趕秋節:

又稱秋社節、交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是湘西花垣、鳳凰、瀘溪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在立秋時,當地群眾停止幹農活,穿上盛裝,結伴成群,歡聚在傳統的秋坡上,進行打鞦韆、吹笙、歌舞等娛樂活動。活動完畢時,由眾人選出兩位有聲望的人裝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預祝豐收和幸福。

中元節:

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1]

中秋節:

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重陽節:

節期在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寒衣節: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1] 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2] 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下元節:

為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上元九炁賜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天官賜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 [1]

豐收節:

是世界各地人民慶祝豐收的節日,在中國漢族及大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曆十月初十。在中國畲族等部分少數民族中為農曆八月十五。在南印度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曆3月中左右。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覆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臘八節:

俗稱「臘八」 ,日期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小年:

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它最初是以北鬥星的鬥柄指向確定,鬥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曆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曆。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9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春季

立春:鬥柄指向法:鬥指寅;定氣法: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於公曆2月3-5日交節。 [19]

雨水:鬥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曆2月18-20日交節。

驚蟄:鬥指丁;太陽黃經為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曆3月05-07日交節。

春分:鬥指壬;太陽黃經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曆3月20-22日交節。

清明:鬥柄指向法:鬥指乙;平氣法:冬至後105天;定氣法:太陽黃經為15°。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公曆4月04-06日交節。

穀雨:鬥指癸;太陽黃經為30°。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曆4月19-21日交節。 [2]

夏季

立夏:鬥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夏季的開始。公曆5月05-07日交節。

小滿:鬥指甲;太陽黃經為60°。小滿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江河滿。公曆5月20-22日交節。 [20]

芒種:鬥指己;太陽黃經為75°。「芒種」是「忙種」的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公曆6月05-07日交節。

夏至:鬥指午;太陽黃經為90°。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便是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曆6月21-22日交節。 [21]

小暑:鬥指辛;太陽黃經為105°。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曆7月06-08日交節。

大暑: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曆7月22-24日交節。 [2]

秋季

立秋:鬥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公曆8月07-09日交節。

處暑:鬥指戊;太陽黃經為150°。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曆8月22-24日交節。

白露: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曆9月07-09日交節。

秋分:鬥指已;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平分。公曆9月22-24日交節。

寒露:鬥指甲;太陽黃經為195°。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曆10月08-09日交節。

霜降:鬥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曆10月23-24日交節。 [2]

冬季

立冬:鬥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冬季的開始。公曆11月7-8日交節。

小雪:鬥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意味開始下雪。公曆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鬥指癸;太陽黃經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曆12月6-8日交節。

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曆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鬥指子;太陽黃經為285°。氣候開始寒冷。公曆1月5-7日交節。

大寒:鬥指醜;太陽黃經為300°。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20-21日交節。

公曆時間紀念日

一月

元旦【01/01】公元曆法第一天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1945年1月27日,前蘇聯紅軍解放了波蘭境內的奧斯維辛死亡集中營,1月27日是聯合國指定的一年一度緬懷大屠殺遇難者的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2005年11月1日,第60屆聯大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由104個國家共同提交的一項決議草案,決定將每年的1月27 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國際麻風節

「國際麻風節」(International leprosy Festival),又稱「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於1953由法國律師佛勒豪(Raoul Follerean)發起 並經由世界衛生組織確立,時間為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

二月

世界溼地日【02/02】

國際母語日

國際母語日(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是1999年11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般性大會宣布:從2000年起,國際母語日設定在每年的2月21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

反對殖民主義鬥爭日

反殖民主義鬥爭日在2月21日,是在1948年8月開始創立,正式確立是在1949年的世界民主青年聯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後,這主要來源於印度的反對英帝國主義的紀念日。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

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創始於2003年,聯合國的專門機構指定每年二月的最後一天,做為世界居住條件調查日。該節日設立主要用於推動各國政府和社會進一步重視人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

國際氣象日:國際氣象節【02/10】

情人日【02/14】西方節日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日期在每年公曆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

這一天不好說是紀念日還是節,在時間點上,與中國的上元節相差不大。而中國上元節則是傳統男女示愛的日子。

三月

國際海豹日

由於濫捕亂獵和海水汙染,海豹的種群數量在急劇下降。為了保護海豹這種珍稀動物,拯救海豹基金會在1983年決定每年的3月1日為國際海豹日。

全國愛耳日【03/03】

為了降低耳聾發生率,控制新生聾兒數量的增長,預防工作尤為重要。1999年,衛生部頒布了《常用耳毒性藥物臨床使用規範》,加大了對耳毒性藥物臨床使用中的規範化管理力度。中國有聽力語言殘疾人為殘疾人總數的首位。針對大陸耳聾發生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每年的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Ear Care Day)。

世界青光眼日

世界青光眼協會和世界青光眼患者協會在2008年共同發起將3月6日定為世界青光眼日。

學雷鋒紀念日【03/05】

婦女日:婦女節【03/08】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中國又稱「國際勞動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植樹日:植樹節【03/12】

植樹節是按照法律規定宣傳保護樹木,並組織動員群眾積極參加以植樹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和植樹月,共稱為國際植樹節。提倡通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國際警察日【03/14】

國家消費日【03/15】

世界水日【03/22】

世界氣象日【03/23】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03/24】

中小學安全教育日【三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四月

整人日:愚人節【04/01】西方節日,主要內容是惡搞

(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愚人節。節期為公曆4月1日,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後才揭穿並宣告捉弄對象為「愚人」。玩笑的性質極少包含實質惡意,但個別玩笑由於開得過大而引起人們的恐慌,從而產生較大規模反響並且衍生成為(傳媒)謠言和都市傳說,所以對於人們來說一般會加以避免開如有關災難之事的玩笑。

世界衛生日【04/07】

世界地球日【04/22】

世界讀書日【04/23】

五月

國際勞動日:國際勞動節【05/01】

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

中國青年日:中國青年節【05/04】

世界紅十字日【05/08】

母親日:母親節【五月第二個星期日】

國際護士日:國際護士節【05/12】

全國防災減災日【05/12】

全國碘缺乏病日【05/15】

世界電信日【05/17】

全國助殘日【第三個星期日】

世界無菸日【05/31】

六月

國際兒童日:國際兒童節【06/01】

國際兒童節(又稱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於每年的6月1日。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

世界環境日【06/05】

世界認可日【06/09】

父親日:父親節【第三個星期日】

中國父親節,爸爸日

8月8日

國際奧林匹克日【06/23】

全國土地日【06/25】

國際反毒品日【06/26】

七月

香港回歸日【07/01】

建黨日【07/01】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23日成立後,在反動軍閥政府的殘暴統治之下,只能處於秘密狀態,沒有公開進行活動的環境。在大革命時期,黨忙於國共合作、開展工農運動和支援北伐戰爭,沒有條件對黨的誕生進行紀念。把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辰紀念日,是毛澤東同志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當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志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世界人口日【07/11】

八月

建軍(紀念)日,建軍節【08/01】

八一建軍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定為每年的八月一日,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設立,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的節日。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國際青年日:國際青年節【08/12】

中國醫師日:中國醫師節【08/19】

九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09/03】

教師日:教師節【09/10】

全國愛牙日【09/20】

國際和平日【09/21】

國際聾日:國際聾人節【09/22】

世界旅遊日【09/27】

十月

國慶日:國慶節【10/01】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國際音樂日:國際音樂節【10/01】

1979年,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國際音樂委員會第18屆大會上,通過了一項議程,定於從1980年開始,10月1日為「國際音樂日」。國際音樂日是各國音樂家進行國際性音樂文化交流的日子,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舉辦音樂文化交流活動,進行各種音樂演出。國際音樂委員會每兩年在"國際音樂日"發獎一次,獎勵那些在音樂創作,表演,音樂教育等方面有重大貢獻的音樂家。

世界動物日【10/04】

世界教師日【10/05】

每年的10月5日為世界教師日。世界教師日是為紀念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聯合發布《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書》於1994年設立的。1966年10月5日,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審議通過了《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書》,因此將該主題日設在當天。《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書》是全世界關於教師職業的重要文件,該文件首次提出「教師工作應被視為專業」,由此,教師職業應該是專業性職業的看法逐漸成為共識。

國際住房日【10/07】

世界郵政日【10/09】

世界精神衛生日【10/10】

中國傳統節日,老年人節日

提倡孝道,家庭和諧

為人父母孝順老人,自己子女自然能從平常的言行之中耳濡目染,學習子女之道。上敬老人下育子女不是空談道理,而要落實到行為當中,

國際盲人日:國際盲人節【10/15】

世界糧食日:世界糧食節【10/16】

世界消除貧困日【10/17】

聯合國日【10/24】

程式設計師日:程式設計師節【10/24】

十一月

喪屍日,萬鬼日:萬聖節【11/01】

西洋鬼節,諸怪日

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1] 。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墨爾本喪屍節始於2006年的昆州

2009年布裡斯班的殭屍遊行活動開始和Brain Foundation of Australia共同合作

希望藉助這種形式提高全社會對於腦部疾病和腦部損傷的關注

同時為基金會募集資金,助力相關疾病的研究工作

幫助這些像行屍走肉一樣的患者早日擺脫痛苦。

中國記者日

消防宣傳日【11/09】

世界糖尿病日【11/14】

國際大學生日:國際大學生節【11/17】

感恩日:感恩節【11/26】

十二月

世界愛滋病日【12/01】

世界殘疾人日【12/03】

法制宣傳日【12/04】

世界足球日【12/09】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13】

澳門回歸紀念日【12/20】

平安夜【12/24】

耶誕日:聖誕節【12/25】

西方耶穌誕生日。

聖人的概念只有在中國有,大多指具有一定能力和品德以及較大影響力的人,比如老子,孔子。而像孟子一樣水平的人只能稱作亞聖。從西方社會角度來看,耶穌可以稱作他們的聖人,但是未必可以稱作中國的聖人。同時,因為中國聖人比較多,所以很難制定某一個時間稱作聖誕日,只能有老子誕辰,孔子誕辰或者其他人的誕辰。

因此這種紀念日只能是針對某個具體的人。既然是耶穌的誕生日,所以合理的名稱應該是耶誕日。

相關焦點

  • 五月初五端午節,為什麼說並不是一個吉祥的日子?
    五是宇宙的根本,是萬物向心力的所在,古人也說: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五)也。所以說跟五沾邊的就是了不起,那麼為什麼端午節中日月都是「五」,反而不是一個吉祥的數字呢?原來在春秋戰國時,五月五日並不具有神聖的意義,而是一個非常兇險會給人帶來災難的日子。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
  • 教師節這樣過,老師戲謔說:領導已替我們過了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又要到了,今年是第36個教師節。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表示,教師節是尊師重教的重要節日,是向全體教師致敬的日子,要讓每一位教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然而,一些地方的教師節卻雖然有教師節的氣氛,但教師們卻感受不到教師節與平常有什麼不同。
  • 學校裡有3類教師最不願意過教師節,教師節前的日子說起來都是淚
    原標題:為什麼一線教師希望取消教師節?教師節定在9月10日也是考慮到教師開學季的辛苦。據說當初在確定教師節的具體日期時,有關部門曾經徵求各方意見,最終採納了大名鼎鼎的現代教育葉聖陶老先生的建議,將日期定在了9月10日。其中的含義很簡單,每年的九月初是新生入學的日子,應該讓學生一踏進校園,就養成一種尊師崇教的意識,讓學生牢記教師的辛勤,崇尚教師的光榮。
  • 宜嫁日遇到中元節 "鬼節"結婚者多過"七夕節"
    "鬼節"結婚者多過"七夕節"   昨天8月8日是一個「討口彩」的日子,又是黃曆上的「宜嫁日」,但恰恰這個「雙喜」日子又是陰曆的中元節,俗稱「鬼節
  • 巧姐出生在七月初七,王熙鳳為什麼說日子不好?
    眼看到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很多青年男女都奉此節為中國的情人節,其實不完全是這樣。七夕節,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尤其對女性來說。七夕起源於漢朝,這個節日如今能夠傳下來,主要是因為傳說中的牛郎和織女,他們每年只能在這一天相聚,象徵了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
  • 農村的「三月初三」是什麼日子?為什麼這一天這麼神秘呢?該看看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的「三月初三」是什麼日子?為什麼這一天這麼神秘呢?該看看農村的「三月初三」是什麼日子?為什麼這一天這麼神秘呢?該看看「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 什么女生節女神節女王節?今天就過婦女節!
    今天3月8號,是婦女節,也是漫威首部女性超級英雄電影《驚奇隊長》在國內上映的日子。作為漫威第一部以女性超級英雄為主角、宣傳女性力量的電影,特地選在國際婦女節這天上映,也算是用心良苦了。3月7日,漫威影業官方微博特意給全中國女生送來獨家祝福,祝大家女生節快樂!
  • 同義詞辨析詞語分類
    :漂亮、美觀 醜、難看2)在具體與抽象事物方面差異:優美、美好3)在詞義側重點方面的差異主觀感受與客觀評價:舒服、舒適靜態與動態:全、齊 幹、乾燥自然與人工:美麗、漂亮其他:宏偉、雄偉3、相對於同一適用對象在程度方面的差異:冷、寒冷(天氣) 快、快速6、從理性意義,色彩意義,語法意義方面辨析差異
  • 英語學習:易誤解短語辨析第七節
    英語學習:易誤解短語辨析第七節   例句 Even after ten years in American, she appears to have little more than a nodding acquaintance with English .
  •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要過洋節
    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喜歡過老外的節日?說白了,就是老外的節日有的玩、好玩,而且可以玩。現在的年輕人在概念裡沒有洋節國節之分,是節就過,奉節必過。可謂聖誕、元旦一樣過,元宵、端午、中秋一個都不能少。平時大家工作學習都忙忙碌碌,好不容易逮著個節日,高興還來不及呢,哪還管它是哪裡來的節?
  • 中考英語學習:短語辨析第四節
    中考英語學習:短語辨析第四節   例句 His grandfather is in Abraham’s bosom .   誤解 他祖父 在亞伯拉罕的懷裡 。   正解 他祖父 安息了 。
  • 當上課成為最難熬的日子,我們該怎麼辦?
    當上課成為最難熬的日子,我們該怎麼辦?最難熬的日子對學生來講,最難熬的日子是哪一天?作為教師似乎不應該問這個問題,因為看起來我們給學生的教育應該每天都是幸福的、快樂的、成長的,學生在校的每一天我們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這應該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 【六一特輯】2014年兒童節怎麼過?
    但因為世界各地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情況的差異,兒童節也呈現各種地區性和文化上的差異。每年的6月1日,很多國家和地區會為兒童和家長,特別開放免費的公共文化展演、遊園遊戲服務以及親子活動的場所等等。如何將兒童節轉化為一個全家節日,我們的專家團隊特別為您精心推薦以下攻略:全家的兒童節:請在這一天,全家人在一起,共同度過一個相互陪伴的兒童節; 也請和孩子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家庭(比如說雙親家庭、單親家庭、以兒童為戶主的家庭、以監護人為戶主的家庭、大家庭、核心家庭和非傳統家庭等等),但每個家庭都承載著重要的愛與關懷的使命;每個家庭成員都會承擔著不同的家庭角色,都有不同的需求
  • 七夕節來了!我們要摒棄西洋節,真正過好中國人的情人節!
    今天是8月25日,農曆七月初七,是咱中國人的七夕節,更是中國人傳統的情人節。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傳頌著牛郎會織女的故事,昭示著中國人堅貞不渝的愛情。一些有志之士已經把七月初七定義為中國人的情人節!然而,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情人節文化卻一直沒有做強,人們只知道今天是牛郎會織女的日子,卻沒有把這一中國人的情人節發揚光大。
  • 端午節南北方,過節「差異」巨大!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南北方過端午節有哪些差異」!南北過節差異南北方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 為什麼說鼠年不能搬家 為什麼雙月不能搬家 如何補救搬家日子不好
    搬家是一件大喜的日子,歷來非常受人的重視。在搬家的風水講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挑選一個吉日了,以求家運興旺,能有一個好的開頭。但是搬家的日子是很有說法的,那麼為什麼說鼠年不能搬家?為什麼雙月不能搬家?如何補救搬家日子不好?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2020婦女節多少歲可以過_我國第一個婦女節是什麼時候
    一直以來,我們對三八婦女節都有一些不客觀的認識,覺得婦女節是四五十歲的大媽才過的節日,年輕女性並不喜歡這個節日。那麼2019婦女節多少歲可以過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20婦女節多少歲可以過_我國第一個婦女節是什麼時候。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 【普珥日】 反敗為勝的日子
    普珥日是神的子民反敗為勝的日子,從以斯帖記我們學到什麼呢?
  • 有人說輕鬆,有人說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教師的壓力為啥越來越大
    有人說老師很輕鬆,老師自己卻說壓力越來越大,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為什麼出現這麼巨大的認識差別?近幾年來,隨著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師這個職業的日子也確實越來越不好過,工作量比以前增長了不知多少,一到開學季,很多老師就有了焦慮症。害怕開學的除了學生,還有老師。
  • 2018考研英語雙語閱讀:為什麼要過父親節?
    ­  History of Father’s Day­  為什麼要過父親節?­  History of Father’s Day Festival as seen today is not even a hundred years 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