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姓名:汪洋
大阪大學理學研究科化學專業2016年6月獲理學博士學位
Q. 選擇留學日本的理由是什麼?
我2011-12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攻讀生物醫學與分子科學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時,申請了英國的一些博士項目。由於英國對於非歐盟學生的獎學金數量有限,使得競爭異常激烈。為了追求全獎資助,我將目光投向了日本。因為我個人對日本比較有好感,且在留英之前我已對日本的「G30計劃」有所了解,加之2012年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憑藉發明iPS細胞的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我便準備申請日本的博士。在參考了大學排名,專業水平和導師信息之後,我申請了關西地區的京都大學與大阪大學,最終我選擇了大阪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Q. 請簡單介紹一下大阪大學。
作為日本通常意義上第三位的大學,大阪大學的學生在日本社會中的評價是很高的。大阪大學歷屆校友人才輩出,尤其是醫學與理工,經常能在新聞裡看到關於大阪大學所取得的尖端研究成果的報導。在2015年的QS亞洲大學排名中,大阪大學首次超過京都大學成為日本排名第二的大學,僅次於東京大學,並被路透社評為當年「世界創新大學」的第18位(日本第一,亞洲第三)。
Q. 對於大阪大學的校園以及大阪的印象如何?
大阪大學主要有吹田,豐中,箕面三個校區,距離通常認為的大都市——大阪市,約有半個小時的車程。歷史上大阪大學的前身,「大阪帝國大學」創建於大阪市中心的中之島,20世紀五十年代陸續搬遷到了現在的位置,因此校園內並沒有古典建築。校園內綠化很好,除了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之外,配套的食堂、便利店、書店、郵局、保健中心一應俱全,可滿足同學們的日常需求,是一處治學的好場所。
大阪生活便利,公共運輸發達。大阪市是日本第二大城市,高度發達,日常的娛樂活動基本都會去大阪市,觀賞演唱會、體育比賽等需求也都能得到滿足。此外,大阪距離京都、神戶與奈良也很近,坐電車很方便。關西國際機場位於大阪府南端,搭乘電車一個半小時就能直達大阪大學。
Q. 請描述一下在大阪大學的留學生活。
我是大阪大學中國留學生學友會(OUCSSA)2015年度的副會長。學友會經常性組織中國同學與學者進行旅行、聚餐、晚會、學術交流、就業講座、迎新講座等活動,豐富留學生們的課餘生活,為學習工作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除了與中國同學多交流之外,大阪大學為各國留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提供了很多平臺。大阪大學留學生會(OUISA)是大阪大學各國留學生建立的組織,經常在吹田校區的IC Hall舉辦活動。平時在食堂會不定期舉行English Cafe,會有很多外國學生與日本學生一起進行交流互動。
Q. 你在大學的研究和學習情況如何?
我所申請的項目是G30下屬的「特別綜合科學課程」(Special Integrated Science Couse, SISC),該課程隸屬於大學院理學研究科,綜合了化學、生物與高分子科學三個學科的研究課題組,採用全英文教學與研究,沒有日語要求。2013年4月我被錄取在生物系的基因組與染色體功能實驗室,從事減數分裂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同年10月轉入化學系,在蛋白質分析與功能蛋白質組學實驗室從事與質譜相關的蛋白質定性的方法學研究開發。兩個實驗室均位於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tein Research, IPR),成立於1958年,是一個在國際上享有很好聲望的蛋白質研究機構,在蛋白質分子結構與功能及其生物學意義的研究領域取得過顯著成就。
在資助方面,我先後獲得過 「文部科學省外國人留學生學習獎勵費」 ,「大阪大學獎學金」(OU Scholarship),蛋白研的RA(助研)資助以及每學期的學費全額免除,這些資助為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
Q. 畢業後將從事什麼工作?
2016年7月至9月,我在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擔任招聘研究員,10月以後去美國洛杉磯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Q. 請給即將考慮來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一些建議。
就理工農醫專業而言,日本研究者的作風多數很嚴謹,研究壓力相對比較大。中國留學生可能會有不適應,要及時調整心態,平時多交朋友,不要總是一個人埋頭苦幹,有時間可以參與中國留學生會組織的集體活動,適時排解壓力,保持身心愉快。此外,可以參加一些留日華人的專業團體,擴展自己的人脈資源,對今後繼續深造或求職會有幫助。
歡迎大家申請大阪大學的博士項目,並預約現場參會和面試。
編者:日本大阪大學首次參加「博士生招生面試交流會」。今年將在上海參會,並有兩位教授老師、現場面試提前網上註冊並預約的同學們。歡迎準備就讀的同學們和計劃洽談博士項目合作的老師們註冊參會。
「2016博士生招生面試交流會」將於11月19日-20日在北京喜來登長城飯店舉辦、並在11月22日在上海花園飯店舉辦。
行動起來,抓緊註冊,給自己多一次機會!
文稿來源:日本大阪大學
感謝閱讀,歡迎分享給您的同學、朋友、同事
微信公眾平臺名稱:博士生交流會
微信號:phdworkshopchina
長按下圖二維碼、選「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