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邵龍義,1964 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沉積學與煤田地質學方面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丁11 號。ORCID :0000-0001-9975-6091。
E-mail:shaol@cumtb.edu.cn
邵龍義1 李佳旭1 王 帥1
侯海海2 李建安1 朱明宇1
1.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
2.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礦業學院
摘要:採用分形維數計算方法可以對煤的孔隙結構進行精確的定量描述。為了表徵海拉爾盆地褐煤吸附孔的孔隙結構,基於液氮吸附實驗、掃描電鏡等手段,對研究區煤儲層的吸附孔孔隙結構進行了分析,並利用FHH(Frenkel-Halsey-Hill)模型計算了煤樣吸附孔分形維數,討論了最大鏡質體反射率(Ro, max)及分形維數與煤質、孔隙比表面積、總孔體積等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表明:①研究區煤樣吸附、脫附曲線可以分為A、B、C 共3 種類型;② A 型孔隙形態為開放型的平板孔及圓筒孔,煤樣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總孔體積和較小的平均孔徑;③ B 型孔隙形態為開放型的平板孔及楔形孔,煤樣具有較小的比表面積、總孔體積和較大的平均孔徑;④ C 型孔隙形態為一端封閉的平行板狀孔及楔形孔,煤樣具有較小的比表面積和較大的總孔體積、平均孔徑;⑤煤孔隙表面分形維數(D1)與水分含量無關,與灰分產率呈正相關,與固定碳含量呈「U」字形關係,與Ro, max 呈倒「U」字形關係;⑥孔隙結構分形維數(D2)與水分含量呈負相關,與灰分產率呈正相關,與固定碳含量呈「U」字形關係,與Ro, max 無關。
關鍵詞:褐煤;液氮吸附實驗;吸附孔;孔隙結構;分形維數;水分含量;固定碳含量;灰分產率;海拉爾盆地
0 引言
煤是一種非均質性和各向異性都極強的多孔介質,煤孔隙結構與煤層氣的吸附、解吸和滲流密切相關,採用分形維數計算方法可以對煤的孔隙結構進行精確的定量描述[1-7]。目前,眾多學者在利用分形維數描述不同變質程度煤的孔隙結構方面都取得了較豐富的研究成果:李振等[8] 對河南安鶴煤田和焦作煤田的研究結果表明,高階煤的微小孔發育,半封閉孔含量較高,孔隙連通性一般;姚豔斌等[9] 對兩淮煤田中高階煤進行研究後指出,兩淮地區煤儲層孔隙類型以微小孔為主,大孔次之,中孔很不發育;Fu 等[10] 研究了準南中低階煤的孔隙結構,認為滲流孔主要為植物原生大孔,中孔發育很差;Chen 等[11]研究了貴州西部盤關向斜中高階煤,指出研究區煤的孔隙類型主要為半開放型且連通性差的楔形孔、圓筒孔和一端封閉的狹縫孔。雖然利用分形理論定量表徵煤儲層孔隙特徵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適用性尚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煤的孔隙結構會直接影響到煤層氣的開發利用效果。海拉爾盆地的煤層氣資源豐富,資源量約為1.079×1012 m3[12],但目前對於該盆地褐煤吸附孔孔隙結構的研究卻很少。為此,筆者藉助工業分析、液氮吸附實驗、掃描電鏡等手段,對該盆地研究區煤儲層的吸附孔孔隙結構進行分析,並利用FHH(Frenkel-Halsey-Hill)模型[13] 計算了褐煤吸附孔的分形維數;重點討論了最大鏡質體反射率(Ro,max)及分形維數與煤質、孔隙比表面積、總孔體積等之間的內在關係。以期對該盆地的煤層氣開採能起到幫助和推動作用。1 地質概況
海拉爾盆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北部的呼倫貝爾盟境內,是疊置於內蒙古—大興安嶺古生代褶皺基底上的中生代、新生代陸相沉積盆地,面積為70 480 km2,其中中國境內的面積為44 210 km2。海拉爾盆地可劃分為「三坳兩隆」5 個一級構造單元,由西向東依次為扎賚諾爾坳陷、嵯崗隆起、貝爾湖坳陷、巴彥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12,14](圖1)。盆地內各凹陷含煤地層數量較多,分布各不相同,相互間不影響。盆地內煤層埋深一般小於2 000 m,主要含煤層位為下白堊統伊敏組和大磨拐河組,主要煤種為褐煤。伊敏組煤層主要分布在呼和湖坳陷東北部,西南部不發育,東北部煤層累計厚度超過10.0 m,局部厚度達27.5 m ;大磨拐河組上段煤層全區發育,累計厚度最大逾80 m[14]。2 樣品採集及實驗方法
2.1 樣品採集
筆者本次研究的31 個樣品採自海拉爾盆地東部的1 個煤田和5 個露天礦,其中紅花爾基煤田4 個,伊敏露天礦11 個,扎泥河露天礦4 個,寶日希勒露天礦4 個,東明露天礦5 個,扎賚諾爾露天礦3 個(圖1)。31 個樣品均取自下白堊統主要含煤層位伊敏組和大磨拐河組。2.2 實驗方法
2.2.1 工業分析及最大鏡質體反射率測定
根據國家標準《煤的工業分析方法:GB/T212—2002》對煤樣空氣乾燥基水分含量、灰分產率、揮發分產率及固定碳含量進行工業分析;採用LeicaDM4P 光度計顯微鏡觀察,在油浸反射光中進行隨機最大鏡質體反射率(Ro,max)測量50 點,執行標準為《煤的鏡質體反射率顯微鏡測定方法:GB/T 6948—2008》。2.2.2 液氮吸附實驗
通過液氮吸附實驗可確定吸附孔的比表面積、孔體積和孔結構分布。實驗設備為美國康塔NOVA—2000e 比表面積和孔徑分析儀,遵循中國石油工業標準《巖石比表面和孔徑分布測定靜態氮吸附容量法:SY/T 6154—1995》。該方法可檢測孔徑的理論範圍介於2 ~200 nm,比表面積的範圍介於0.1 ~3 500.0m2/g。BET(Brunauer-Emmett-Teller) 模型和BJH(Barrett-Joyner-Halenda)模型分別用於計算比表面積和總孔體積[16-17]。2.2.3 掃描電鏡
在研究區煤樣自然斷面上利用掃描電鏡觀察煤孔結構,實驗設備為FESEM S4800 掃描電子顯微鏡,執行標準為中國石油工業標準《巖石樣品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方法:SY/T 5162—1997》。3 實驗結果
3.1 工業分析及最大鏡質體反射率
海拉爾盆地煤樣工業分析及Ro,max 測定結果(表1)顯示:研究區煤樣的Ro,max 介於0.200% ~0.457%,平均值為0.338%,屬於褐煤。空氣乾燥基水分含量(Mad) 介於10.04% ~ 34.23%, 平均值為19.52%,水分含量較高;空氣乾燥基灰分產率(Aad)介於4.60% ~ 33.45%, 平均值為11.83%, 灰分產率較低;空氣乾燥基揮發分產率(Vad)介於25.37% ~43.48%,平均值為33.47%,產率較高;空氣乾燥基固定碳含量(FCad)介於22.40% ~42.25%,平均值為35.18%,含量極低。綜上表明,海拉爾盆地褐煤的特點是「高水分含量、低灰分產率、高揮發分產率、特低固定碳含量」。這與王帥等[18] 在二連盆地吉爾嘎朗圖凹陷所採褐煤的實驗結果(中高水分含量、中低灰分產率、高揮發分產率)大致相同,但與Chen 等[11]在貴州西部盤關向斜所採的中高階煤的實驗結果(特低水分含量、低灰分產率、低揮發分產率、中高固定碳含量)存在較大差異。3.2 掃描電鏡觀察
通過掃描電鏡可觀察到伊敏露天礦煤樣的絲質體局部發育組織孔和氣孔(圖2-a),寶日希勒露天礦、東明露天礦、扎賚諾爾露天礦煤樣的腐殖體細胞壁上發育紋孔(圖2-b ~d),東明露天礦和扎賚諾爾露天礦煤樣的均質凝膠體及胞腔孔內充填有高嶺石、綠泥石等黏土礦物(圖2-e、f)。研究區的褐煤中普遍發育組織孔、紋孔、氣孔,偶見黏土礦物充填。組織孔和紋孔為植物原生孔隙,氣孔為煤化作用階段產生的次生孔隙。3.3 液氮吸附實驗
不同學者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或研究角度對煤的孔隙、裂隙系統進行了分類。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國際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於1972 年制定的孔徑分類方案:微孔(小於2 nm)、中孔(2 ~50 nm)和大孔(大於50 nm),該分類方案在國外文獻中使用較多。霍多特[19] 於1966 年制定的孔徑分類方案:微孔( 小於10 nm)、過渡孔( 即小孔:10 ~ 100nm)和中孔(100 ~1 000 nm),該方案為眾多國內研究者所採用。除此之外,國內學者也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如桑樹勳等[20] 於2005 年根據固—氣作用機理,將孔隙分為吸收孔隙(小於2 nm)、吸附孔隙(2 ~10 nm)、凝聚孔隙(10 ~100 nm)和滲流孔隙(大於100 nm)。筆者本次研究中採用霍多特孔徑分類方案。液氮吸附實驗結果(表1)表明:研究區煤樣的比表面積介於0.421 ~ 15.945 m2/g,平均值為3.749m2/g ;總孔體積介於1.438×10-3 ~ 43.520×10-3cm3/g,平均值為14.506×10-3 cm3/g ;平均孔徑介於8.273 ~ 24.918 nm,平均值為16.490 nm。研究區褐煤具有較小的比表面積、較大的總孔體積和較大的平均孔徑。這與王博洋等[21] 在二連盆地所採褐煤的實驗結果(比表面積、總孔體積、平均孔徑分別為3.80 m2/g、9.04×10-3 cm3/g、16.030 nm)大致相同,與Guo 等[22] 在河南所採高階煤的實驗結果(比表面積、總孔體積、平均孔徑分別為0.71 m2/g、8.34×10-3 cm3/g、17.576 nm)存在一定差異。海拉爾盆地褐煤微孔、過渡孔、中孔平均佔比分別為19.72%、72.62%、7.66%,過渡孔發育較好,微孔發育一般,而中孔發育很差,這與王博洋等[21] 對二連盆地褐煤的研究結果(微孔、過渡孔平均佔比分別為10.85%、89.15%)基本相同,與高迪等[23] 對沁水盆地東南部高階煤的研究結果(微孔、過渡孔、中孔平均佔比分別為11.43%、52.96%、35.63%)存在較大差異。表1 海拉爾盆地煤樣測試分析結果數據統計表
3.4 分形維數計算
表2 分形維數計算結果表
4 討論
4.1 基於液氮吸附實驗的吸附孔特徵
嚴繼民等[29] 提出煤的液氮吸附實驗原理符合孔隙材料吸附和凝聚的理論,為通過煤的吸附、脫附曲線特徵判斷其孔隙結構提供了理論基礎。海拉爾盆地褐煤的吸附、脫附曲線可以劃分為A、B、C 共3 種類型(圖3)。4.1.1 A 型吸附、脫附曲線
以扎賚諾爾露天礦ZL3 號樣品為典型代表。該類型吸附曲線隨著相對壓力的增大逐漸上升,脫附曲線在相對壓力約為0.5 時急劇下降,吸附、脫附曲線之間存在明顯的遲滯環(圖3-a)。A 型曲線的煤樣比表面積和總孔體積較大,平均值分別為5.79 m2/g、17.75×10-3 cm3/g ;平均孔徑較小,為12.80 nm ;孔隙類型以過渡孔(61.85%)為主,微孔(28.35%)次之(圖3-d、g,表1);孔隙形態為開放型的平板孔及圓筒孔(圖3-a)。該類型孔隙較大的比表面積有利於煤層氣的吸附及儲集,同時開放型的孔隙使得煤層氣的解吸和擴散相對容易。4.1.2 B 型吸附、脫附曲線
以東明露天礦D4 號樣品為典型代表。該類型吸附曲線在相對壓力小於0.8 時幾乎不上升,並始終與脫附曲線平行,吸附、脫附曲線之間存在明顯的遲滯環(圖3-b)。B型曲線的煤樣比表面積和總孔體積較小,平均值分別為3.29 m2/g、12.77×10-3 cm3/g ;平均孔徑較大,為16.20 nm ;孔隙類型以過渡孔(72.60%)為主,微孔(19.60%)次之(圖3-e、g,表1);孔隙形態為開放型的平行板狀孔及楔形孔(圖3-b)。該類型孔隙較小的比表面積和總孔體積不利於煤層氣的吸附和儲集,但由於該類型孔隙的孔隙透氣性較好,有利於煤層氣的解吸和擴散。4.1.3 C 型吸附、脫附曲線
以伊敏露天礦Y3 號樣品為典型代表。該類型吸附、脫附曲線的特徵與B 型吸附、脫附曲線特徵類似,但吸附、脫附曲線之間無遲滯環(圖3-c)。C 型曲線的煤樣比表面積較小,平均值為3.26 m2/g、孔體積及平均孔徑較大,分別為16.57×10-3 cm3/g 和17.93nm;孔隙類型以過渡孔(80.91%)為主,微孔(14.39%)次之(圖3-f、g,表1);孔隙形態為一端封閉的平板孔及楔形孔(圖3-c)。該類型孔隙的比表面積較小,不利於煤層氣的吸附,但其較大的孔體積使得其儲集能力較強;該類型孔隙一端開放的孔隙結構有利於煤層氣的解吸和擴散。綜上所述表明,海拉爾盆地褐煤的孔隙均為開放型孔隙,對煤層氣的解吸和擴散較為有利,但B型孔隙不利於煤層氣的吸附和儲集,C 型孔隙不利於煤層氣的吸附;比表面積:A 型> B 型> C 型;孔體積:A 型> C 型> B 型;微孔佔比:A 型> B 型> C 型;過渡孔佔比:C 型> B 型> A 型。4.2 變質程度對煤質及吸附孔孔隙結構的影響
4.2.1 變質程度對煤質的影響
如圖4-a 所示,隨著Ro,max 的不斷增加,煤中水分含量迅速下降,當跨過第一次煤化躍遷後,又保持平穩。海拉爾盆地褐煤的水分含量較高,處在迅速下降階段,而其他盆地的高階煤及中階煤中水分含量較低,處在平穩階段(圖4-a),這與Zhao 等[30]、Tao 等[31]、Jian 等[32] 的研究結果相似。煤中灰分產率與Ro,max 呈現出較弱的負相關,與Hou 等[33] 的研究結果相同,海拉爾盆地褐煤中灰分產率與其他盆地的高階煤及中階煤大致相同(圖4-b)。隨Ro,max的增加,煤中揮發分產率逐漸下降,而後趨於穩定,海拉爾盆地褐煤中揮發分產率較高,位於下降階段初期,其他盆地的高階煤及中階煤中揮發分產率較低,位於下降階段後期及穩定階段(圖4-c),這與Chen等[11] 的研究結果相同。固定碳含量隨著Ro,max 的增加不斷增大,在第三次煤化躍遷後趨於穩定,海拉爾盆地褐煤的固定碳含量較低,位於增長初期,其他盆地的高階煤及中階煤固定碳含量較高,位於增長中後期及穩定階段,高階煤的固定碳含量較高,且隨著Ro,max 的增加變化不大(圖4-d)。註:其他盆地樣品數據引自本文參考文獻[7-8、10-11、23、31、33-37]。4.2.2 變質程度對比表面積、平均孔徑、微孔佔比、過渡孔佔比的影響
隨著Ro,max 的不斷增加,煤樣比表面積先迅速下降,在第一次煤化躍遷後趨於穩定。海拉爾盆地褐煤的比表面積與其他盆地的中階煤及高階煤類似,主要分布在10.00 m2/g 以下。煤巖變質程度對低階煤的比表面積影響較大,對中高階煤影響較小(圖4-e)。煤樣平均孔徑與Ro,max 無明顯關係,海拉爾盆地褐煤的平均孔徑較其他盆地中階煤及高階煤大(圖4-f)。隨著Ro,max 的增加,微孔佔比呈現出倒「U」字形變化,在第三次煤化躍遷附近,微孔佔比開始減小(圖4-g)。過渡孔佔比隨Ro,max 的變化趨勢與微孔佔比相反,即「U」字形變化,在第三次煤化躍遷後,過渡孔佔比開始增加。海拉爾盆地褐煤的微孔佔比較其他盆地中階煤及高階煤低,過渡孔佔比較高(圖4-h)。比表面積隨Ro,max 的變化規律和微孔及過渡孔的變化規律與Zhou 等[38] 對於中低階煤的研究相似,但與李振等[8]對於高階煤的結論不同。4.3 分形維數特徵
4.3.1 分形維數與比表面積、平均孔徑、微孔佔比、過渡孔佔比之間的關係
海拉爾盆地褐煤D1 與比表面積為線性正相關,擬合優度R2 = 0.246 5,而D2 與比表面積無明顯關係(圖5-a、b)。D1 與平均孔徑無明顯關係,D2 與平均孔徑均為線性負相關,擬合優度R2 = 0.963 5(圖5-c、d)。這說明D1 是表徵煤孔表面積的分形維數,而D2表徵了煤孔結構的分形維數,該結果與眾多研究者的結論相同。孔表面積分形維數表徵了煤孔隙表面的非均質性強弱,越接近2 說明煤孔隙表面越光滑,越接近3 表明煤孔隙表面越粗糙;孔結構分形維數則表徵了煤孔隙結構的非均質性強弱,越接近2 表明煤孔隙結構越均一,越接近3 表示煤孔隙結構越複雜[34]。與其他盆地的中低階煤相比,海拉爾盆地褐煤的D1普遍較小(平均值為2.241),D2 與中低階煤相差不多(平均值為2.576),這表明海拉爾盆地褐煤的孔隙表面較為光滑,孔隙結構較複雜(表2)。D1 與微孔及過渡孔佔比無明顯關係,D2 與微孔佔比呈正相關,擬合優度R2 = 0.605 1,隨著微孔佔比增加,孔隙結構逐漸變得複雜;D2 與過渡孔佔比呈負相關,擬合優度R2 = 0.671 0,過渡孔佔比越高,孔隙的結構越均一(圖5-e ~ h)。分形維數與微孔及過渡孔佔比的關係與姚銘檑等[34]、Zhou 等[38] 對中低階煤的研究結果類似。註:其他盆地樣品數據引自本文參考文獻[10、34、37、39]。4.3.2 分形維數與煤質及最大鏡質體反射率的關係
D1 與海拉爾盆地褐煤的水分含量的關係並不明顯,這可能是由於煤樣水分含量較高,使得氣—液表面張力基本消失,導致孔隙被水分子充填而使孔隙表面變得光滑。對於其他盆地含水較少的中低階煤,隨著水分含量的增加,D1 呈現出先增大後保持穩定的趨勢,但這種趨勢不太明顯(圖6-a)。其中一個原因是當水分含量較低時,氣—液兩相的水分子會在煤孔隙表面形成張力,從而對分形維數產生較大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D1 表徵的是煤孔隙表面分形維數,與煤中水分含量變化的關係不明顯[39]。D2 與煤中水分含量呈負相關,隨著水分含量的增加,煤孔隙結構變得均一(圖6-b)。這是因為D2 表徵的是煤孔隙結構分形維數,當煤中水分含量較高時,大量水分子充填了煤中的孔隙,使得煤中的孔隙趨向均一化。D1 與海拉爾盆地褐煤的灰分產率呈現出較弱的正相關,隨著灰分產率的增加,煤孔隙表面變得光滑,但在其他盆地的中低階煤中,D1 與灰分產率呈負相關(圖6-c)。D2 與灰分產率呈正相關,隨著灰分產率的增加,煤孔隙結構變得複雜,這一規律在海拉爾盆地的褐煤和其他盆地的中低階煤中均適用(圖6-d)。不同學者在分形維數與灰分產率的關係方面持有不同觀點:①姚豔斌等[39] 認為,D1 表徵的是煤孔隙表面積分形維數,因此對灰分產率的變化不敏感,D1 與灰分產率無明顯關係;D2 表徵的是煤孔隙結構分形維數,因此對煤中灰分產率變化較為敏感,煤中的灰分產率會充填孔隙,造成煤孔隙結構的非均質性增強,分形維數增大,D2 與灰分產率呈正相關。②李增學[40] 認為灰分產率是煤中礦物含量的間接反映,灰分產率越高則礦物含量越高。③姚銘檑等[34]認為,礦物會改變孔隙表面的粗糙程度,同時還會堵塞孔隙,使得孔隙結構非均質性增強,因此,D1、D2 與灰分產率呈正相關。④ Fu 等[10] 認為礦物會充填部分納米級孔隙,導致孔隙結構更加簡單,使低階煤的分形維數更小,D2 與灰分產率呈負相關。註:其他盆地樣品數據引自本文參考文獻[10、34、37]。
D1、D2 與煤樣固定碳含量均呈現出「U」字形關係,所有數據點均位於「U」字形右側,即上升階段(圖6-e、f)。隨著煤中固定碳含量的增加,煤孔隙表面變得更加粗糙,孔隙結構趨於複雜。這是因為伴隨著不斷增加的固定碳含量,脫揮發分作用逐漸喪失主導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煤中過渡孔佔比和體積逐漸降低,而微孔佔比和體積逐漸增高。較高的微孔佔比導致了固定碳含量較高的煤具有較高的分形維數[39]。D1 與海拉爾盆地褐煤Ro,max 呈倒「U」字形關係,且樣品點均位於倒「U」字形右側,即下降階段(圖6-g),隨著Ro,max 的增加,煤孔隙表面變得光滑。其他盆地的中低階煤D1 與Ro,max 無明顯關係。這一關係與姚銘檑等[34]、姚豔斌等[39] 的研究結果相同,與李振等[8] 對於高階煤的認識明顯不同,倒「U」字形關係只適用於海拉爾盆地褐煤,其他盆地的中低階煤,Ro,max 與D1 並不服從這一規律。Ro,max 與煤中水分含量、灰分產率等關係密切,而這些因素又與D1 呈現出不同的關係,導致D1 與Ro,max 的關係不明顯。D2 與海拉爾盆地褐煤Ro,max 無明顯關係,但與其他盆地中低階煤樣呈倒「U」字形關係,所有樣品點均位於倒「U」字形左側,即上升階段(圖6-h),隨著Ro,max 的增加,煤孔隙結構變得複雜。5 結論
1)海拉爾盆地大磨拐河組及伊敏組的煤樣為「高水分、低灰分、高揮發分、特低固定碳」的褐煤,具有較小的比表面積、較大的總孔體積和較大的平均孔徑,液氮吸附微孔、過渡孔、中孔平均佔比分別為19.72%、72.62%、7.66%。2)海拉爾盆地褐煤的吸附、脫附曲線類型可以分為3 種類型:A 型孔隙形態為開放型的平板孔及圓筒孔,煤樣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總孔體積和較小的平均孔徑;B 型孔隙形態為開放型的平板孔及楔形孔,煤樣具有較小的比表面積、總孔體積和較大的平均孔徑;C 型孔隙形態為一端封閉的平行板狀孔及楔形孔,煤樣具有較小的比表面積和較大的總孔體積、平均孔徑。3)隨著Ro,max 增加,海拉爾盆地褐煤比表面積先迅速減小而後趨於穩定,煤中水分含量、灰分產率及揮發分產率均呈現出先減小而後保持穩定的趨勢,固定碳含量隨Ro,max 的增大先增大,而後保持穩定。Ro,max 與平均孔徑關係不明顯,與微孔及過渡孔佔比分別呈倒「U」字形及「U」字形關係。4)海拉爾盆地褐煤分形維數D1、D2 分別表徵了煤孔隙表面和結構分形維數。微孔佔比與D1 無關,與D2 呈正相關;過渡孔佔比與D1 無關,與D2 呈負相關;水分含量與D1 無關,與D2 呈負相關;D1、D2 與煤樣灰分產率均呈正相關;D1、D2 與煤樣固定碳含量均呈現出「U」字形關係;Ro,max 與D1 呈倒「U」字形關係,與D2 無關。參考文獻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編 輯 陳古明
論文原載於《天然氣工業》2020年第5期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東北地區中低煤階煤層氣規模開發區塊優選評價」(編號:2016ZX05041-004)。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到《天然氣工業》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