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你是不是有時會感到管教孩子力不從心,為什麼說了那麼多次,孩子還是我行我素,讓你忍不住發火,甚至動手打人,結果孩子哭,大人煩,什麼事都幹不成,還要花時間哄孩子,這樣得惡性循環讓你心力憔悴,卻又不知如何是好?
我們試著用各種方式安撫他們,比如乞求、命令、哄騙、處罰及賄賂,目的只是想讓孩子們守規矩。
他們常常大聲吵鬧,不管不顧,不守規矩,沒有禮貌。他們的行為經常顯得對家長和其他長輩不夠尊重。他們一再跟家長對抗,而家長卻無計可施。
當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用發愁,《孩子:挑戰》這本書能幫你解憂。《孩子:挑戰》被稱為兒童心理學的奠基之作,暢銷世界60年,全球600萬家庭的選擇。
這本書是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著,他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他開創性地將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個體心理學發展為一系列實踐方法,直接影響了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訓練(P.E.T.)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書中列舉大量案例,用事實說話,德雷克斯在書中倡導:既不建議家長縱容孩子,也不建議家長嚴懲孩子,家長要學習的是如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們,有能力引導他們,不讓他們成了沒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讓他們在家裡感到壓抑和窒息。
在《孩子:挑戰》這本書中,探索的主題是:如何做父母、如何開展家庭教育。
而《孩子:挑戰》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作者在四十年裡,跟數百個家庭保持聯繫,觀察這些家庭的孩子,記錄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互動,由此得到了關於兒童心理和行為的第一手資料。
1、私家推薦
此書由童書媽媽三川玲作序推薦,朱永新、樊登、脫不花、郝景芳、錢志龍私家推薦。50萬冊紀念版在噹噹獨家首發。
童書媽媽三川玲說:「養一個理想的孩子,其實是先要做一個理想的父母」。
很多網友看到這本書,都說這是一本好書。
豆瓣網友:案例給得特別好,想起不少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很多事情恍然大悟。
豆瓣網友: 這本書就是在教我們怎樣學會尊重,其實不僅僅是對小孩,對我們身邊的長輩,愛人都是一樣的!
2、全書內容和研究對象
全書共38章,用大量案例和34條新規則向我們講述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一個父母。印象最深的是第二章《了解孩子》和第四章《孩子的錯誤目標》及第十五章《避免給予過度關注》。
這三章的內容是關於孩子的真相的,想管好孩子,主要在於先了解孩子。德雷克斯的重要創舉是在第四章指出了孩子不當行為的四種錯誤目標,注意,不是動機,也不是原因,而是目標。這是全書解決方案的事實基礎。
本書其他的所有章節都是談論具體場景下如何辨析、如何處理的方法,在正文結束的附錄部分甚至還給了一些練習題和建議答案。
《孩子:挑戰》研究的家庭並不僅僅是模板一樣的普通家庭,它研究獨生子女家庭,也研究多子女家庭,研究父母雙全的家庭,也研究單親家庭,它關注健康正常的普通孩子,還幫助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它總結的教養原則應用於所有場景,並不會因為單親、殘疾而有所鬆動。你越看到最後,就會越熱愛這份嚴格。
我很喜歡書中關於《鼓勵》、《贏得合作》及《退出衝突》這幾個章節,因為我當初也是不斷和孩子玩樂中,了解到孩子的一言一行,發現他有那些行為方向和背後的動機,然後慢慢去引導不利於孩子成長的行為加以改正。
我們雖然生了孩子,但孩子是社會的產物,他最強烈的心理動機就是希望有歸屬感。孩子有沒有安全感基於他有沒有歸屬感,這是他的基本需求。
1、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
兒子七歲就能自己做沙拉,在電磁爐上熱奶,十二歲能蒸米、切魷魚和炒菜,只要他想動手做,我都支持,當初被奶奶看到他小小年紀拿著刀切水果做水果拼盤時,嚇得奶奶還訓我一頓:你都恁放心讓孩子幹活。
正是由於我的鼓勵,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強,三年級自己坐公交車上下學,不讓接送,遇到寒暑假他自己坐公交車穿梭大半個城市去看望姥姥。
正是給他這種自由獨立的培養,讓孩子去接觸不同的途徑和機會去鍛鍊,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強項和長處。
鼓勵是教養孩子最重要的部分。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鼓勵。
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他們這種願意嘗試的勇氣值得點讚和鼓勵,當孩子失敗或犯了錯誤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儘量避免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他是失敗者的語言和行為。
我們要清楚地知道,每次的「失敗」,只是孩子的經驗和技巧還不夠,完全與孩子的個人價值無關。真正有勇氣的人,不怕犯錯誤或有缺點,並且他們的勇氣不會因為錯誤和缺點而減少。這種「能夠接受缺點的勇氣」,大人和孩子都需要。沒有這樣的勇氣,就會感到受挫和氣餒。
鼓勵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從而不令他們氣餒。另外一半指的是學會鼓勵孩子。只要我們表達出對孩子勇氣和自我認知信念的支持,就是對孩子的鼓勵。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行為中,判斷孩子是否有自信。因此,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2、贏得合作的重要因素
「團結就是力量」這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集體的力量總是很強大,常言說:人心齊,泰山移。這在家庭親子關係中也很適用。
在訓練孩子合作時,我們自己需要率先有合作的態度。
當孩子能自己動手做事情時,我們不要阻止:「哎呀,不行,你還太小」。這句話其實最傷孩子自尊心。
當他長大了,想讓他幫你幹活時,孩子會覺得,反正父母一直不需要我幫忙,憑什麼現在我要幫忙?是我們家長浪費了很多能讓孩子出份力的機會。
我們說話的語氣和態度,是贏得孩子合作的重要因素。孩子之所以反抗,可能是我們提出要求的時間不對,也可能要求的是孩子憎惡的事情。
只要有禮貌就能贏得孩子的合作,我們可以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我們的要求。
平時或過年打掃衛生,我會要求兒子和我一起大掃除,有時兒子也不願意,我就會用溫和的語言徵得他的同意。記住:和孩子說話千萬不要用命令或強制的語氣和態度。
因為,任何人在被強迫時都不會通情達理,把我們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是無法贏得合作的。
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商量:
」很抱歉,我打擾你一下「,或者」我明白可能你有些不願意,但這對我來說是幫了個大忙「,或者」如果你認為你能……我將非常感激「。這樣可以保持家庭和諧,減少不滿,贏得合作。
3、父母要有技巧地退出衝突
從戰爭中退出來,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的關鍵點,並不是拋棄孩子。
我有段時間心情不好,遇到兒子不聽話,我會非常生氣地命令孩子去做他不願幹的事,我才發現漸漸長大的孩子不再是以前聽話、溫順的兒子,他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改變對我們的認知,他會對我發火,和我對著幹,甚至和我怒目圓睜。氣得我有種把他趕出家門的衝動。
在我們家,老公是個好爸爸,我是個愛嘮叨的媽媽,所以最不受兒子待見,我和他發生爭吵的次數也最多。有時和兒子吵完,我氣得半死,兒子也關在自己屋中不出來,甚至叫他吃飯還不理我。
有時想想還挺傷心的,看了這本《孩子:挑戰》我明白了:戰爭是兩個人衝突的結果。如果其中一方退出戰爭,另一方就無法繼續。如果父母退出,孩子就沒有了對手,沒有對手或者觀眾——既沒有人需要他擊敗,也沒有人可以用來逞威風。
「讓他的風,無帆可吹」。
其實在和孩子的爭吵中,也出現了一個詞叫「權力之爭」,家長總想控制和命令孩子,而孩子聽到不友好的語氣就會牴觸和反抗,兩者之間都在為誰能讓步而做著堅持和掙扎,有時我們父母會動用家長製作風,強制孩子去執行,結果傷了孩子自尊心,變成了戰爭。
書中的建議是,如果父母能夠有技巧地退出,那麼我們會發現孩子的反應會給我們驚喜。因為孩子需要歸屬感,當他們發現這場戰爭只有自己,大多數情況下會有些迷惑和惶恐,而不是繼續生氣和憤怒。
發生衝突時退出,實際上是幫助維護與孩子的感情。家長心裡仍然有對孩子的愛、親情與友善。
當家裡形成了習慣,孩子就能感受到界限所在,當他們超過這個界限,父母就會退出現場,孩子也會放棄衝突而選擇合作。
引導孩子合作,是我們的一大目標,這是我們贏得孩子合作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所以,每一位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時,要贏得的不是挑戰,而是愛和尊重,以及相伴中的彼此成長!《孩子:挑戰》,不僅能帶你一步步跳脫出來反觀自己的育兒方式,也能幫你用科學的心理學知識了解自己的個體情緒和行為,學習永不嫌遲!
這是一本讓人開悟的書,告訴你如何才能「塑造」一個理想中的孩子。教育孩子對父母是一個挑戰,同樣對孩子也是一個挑戰。想要管教好孩子,先從父母做起,父母和孩子一樣需要接受訓練。當我們對孩子的挑釁做出新回應,我們就可能發展出新態度,為和孩子的和諧關係開創出新途徑。
有人說:育兒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世上本來就沒有叛逆的孩子,有的只是跟不上孩子步伐的父母。
只有理解,才會懂得。只有懂得,才不會崩潰。為人父母,這本書不能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