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和我家一個小妹妹通電話。
她和我聊大學的生活。去年考入重點本科大學,選了教育相關的專業。我以為我會聽到她和我說,大學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對未來的許多期待。可是並沒有,和我們當年很像,好不容易踏入大學,卻在大學的生活中,倍感迷茫。
她說:「姐姐,我時常覺得空虛。除了學習,我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以後我到底想做什麼。」
其實很多人,活到八十歲,都不知道自己這一生熱愛什麼,這輩子到底想做什麼。這不是丟人的問題。
學校,它能教會我們的,是技能,是普遍的認知,是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從來不會教我們去找自己人生的路徑。
學生時代,我喜歡畫畫和寫作,最後卻沒有努力朝這些方向去發展。為了平衡每一科目,為了考試能通過,不得不做很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情。連大學的專業選擇,也只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出國讀國際會計和金融在大多數人眼裡更容易成為金領。追求成功的價值觀,引導了我去選擇職業和出路。雖然後來做的不錯,可是心裡很茫然,這明明不是我熱愛的,我該怎麼堅持走下去?
直白點說,是沒有理想。
尋尋覓覓,活到快三十歲時,才明了真實的心意。我所追求的自由和理想,慢慢顯現。恍過神來,有點兒無奈之感。少年時代,那麼努力,竟從未為理想而活。
這些年,從中國到新加坡,從新加坡到中國,再從中國到加拿大。見人見世界。十七年的奔波,已然化成血骨,鑄成現在的我。不再輕易被所謂公眾認同的價值觀而囚籠,也不會盲目從眾地追求成功。那些外面世界的人,和不同語言下發生的事,都在教會我,要清醒而獨立地活著,生命長河之中,只有做自己才能熠熠發光。
如今,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陪伴她們成長時,我時常問自己:該怎麼幫助我的孩子們,去尋找她們的理想和想要的人生?
閉上眼睛,想像她們長到十八歲成年時,她們會不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我的理想是什麼?我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我開始倒推時間,大女兒離十八歲還有九年,小女兒離十八歲還有十五年。這些年,她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關於「理想」的答案。有可能找得到,也有可能找不到。只是,我會努力幫助她們去找到。
每個人,生命中總有那麼一兩件事兒,是你可以忘記時間,忘記空間,忘記索求,忘記利益,忘記一切與它無關的事情,長時間專心且誠心以待。這樣的事情,就是你發自內心熱愛的。事實上,在學生時代很容易被你發現它的存在,到了進入大學和社會之後,卻不那麼容易顯現出來。小時候在單純而簡單的環境下,人更容易遵從內心的聲音。走入社會,反而會被嘈雜的環境和逐利的價值觀影響,很難真正聽從初心,也很難沉下心來做自己熱愛的事。
所以,在孩子像海綿吸收知識的成長歲月裡,作為父母,儘可能地為她們打開世界的窗,帶她們去看看,生活方式有多種,人生的選擇也可以有多種。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去當醫生、律師、科學家,也不是只有當金領這條路才是人上人。這個世界之所以絢爛,是因為我們活得各自精彩。
我想起小時候很喜歡畫畫,和長輩們提起來,大家回應給我的話大概是:「學畫畫有什麼出路?以後回老家當個美術老師嗎?」 「學畫畫的人,靠什麼養活自己?賣畫嗎?」 「藝術這條路多艱辛,有幾個真正混出名堂的?」 諸如此類。他們毫無惡意,事實上,他們是好意,他們已經把自己所見的最中肯的建議給了我。可惜,我也不懂,我不知道學畫畫以後的出路是什麼。我不知道一個會畫畫的人,以後能做室內設計師、平面設計師、服裝設計師、插畫師等等等等。在盲區裡,我並未深究過理想,武斷地放棄愛好,自己掐滅了某一種未來的可能。反思一下。這樣的例子,我不願意再發生在我的孩子們身上。
從兩個孩子很小的時候起,我便留意她們的愛好。哪些事情,是她們持續喜歡的,哪些只是出於好奇嘗試的。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叫「主觀能動性」。
比如,我家大女兒愛看書,能宅上一天窩在沙發裡一本又一本地閱讀,若不是我為她的視力著想,總趕著她去戶外玩,估計她能天天宅在家看書。這是不用我去催促,她發自內心願意做的事。這是主觀能動性帶來的結果。
漸漸的,孩子的閱讀量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會產生表達的欲望。這兩年,她時常抱著iPad寫作,洋洋灑灑寫了一頁又一頁,英文的熟練與行文的深度,已遠遠在我們的英文水平之上。我鼓勵她在寫作的世界裡,去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作者,也可以稱之為偶像的作者。她找到了,熟讀作者的書,模仿作者的文筆,學習作者的寫作構架。我從未要求過她。這又是主觀能動性帶來的結果。
由此可見,孩子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她深知哪一件事,能讓她忘乎所以地喜歡,能調動起全部的主觀能動性。父母,要去引導的,是鼓勵和欣賞她的愛好。至於往後的出路,別輕易給出一個有限的選擇。始終要堅信,社會是發展的,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過早地給孩子設限,絕非明智之舉。再說,很多父母其實也未曾真正看過這個世界,到此一遊的旅行真算不上看世界,世界之大,是地域之大,也是精神之廣。即便走過很多地方,不見得知曉那些地方之下,架建的精神文明和傳承的希望之火。謙虛點。敬畏點。與孩子同行,當她的夥伴,保守地給出自己的建議,但選擇權在孩子手上。她要的明燈,在越過我們頭頂的遠方。
孩子很小的時候,經常被父母問到:「你長大想幹什麼呀?」 孩子的回答多半是臨時起意。即算每個年齡段的她們回答都不一樣。不礙事。多問問。繼續多問問。看上去隨意的問題,卻能時常引發孩子的思考。只有她思考過自己長大想幹什麼,她才會留意自己最喜歡幹什麼。人總是願意在自帶天賦的領域裡待得越久越好。孩子也一樣。
今天下午,和孩子們在一起喝下午茶。老規矩,聊起我們近期看過的書。九歲的大女兒提到J.K.羅琳的《哈利波特》,讚不絕口表示作者的想像力如此豐富,若是自己也能寫出這般水準的故事該有多好。
我說:「誰知道呢?J.K.羅琳從小熱愛寫作,我看過相關介紹,小學時的她已經開始嘗試寫短篇小故事了。寫作,沒有捷徑。靠的是大量閱讀,多思考,多觀察,以及日積月累的練筆。想要成為一位大作家,先成為一個小作家。」
女兒點點頭:「要是還能自己畫插畫,那就更好了。」
我:「如果還能翻譯成多種語言,全世界的人都能讀到,哇塞!這是多幸福的事情。」
女兒:「我可以試試。」
喝一口茶,我笑笑:「好。」
童小叨
兩女娃de媽媽
美國正面管教家庭講師
北美生活與育兒的記錄者
加拿大某護膚品牌主理人
不販賣焦慮
不消費苦難
不道德綁架
懷揣一個心念
讓更多人從我的文字裡
獲得慰藉與正向的收穫
個人微信號:
tongqian2021
第一時間發布更新文章,
分享北美兒童學習資料,
以及其它信息。
冷不丁還有小福利哈~
這是留給我的讀者們。
大家保持交流,共同成長~
如果你覺得寫得不錯,請點」贊「👍,
如果你覺得實在可以,請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用,請點「收藏」
如果你願意與更多人分享,請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