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漢服的美女放著風箏
碧湖生態園裡,孩子在放風箏
漢服社社員動手做風箏
閩南網4月7日訊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昨天風力不小,是個適合放風箏的日子。漳州市區碧湖生態園就成了市民放風箏的首選地。
昨天下午,碧湖公園滿滿的都是人。抬頭一看,滿天空都是各式各樣、五彩斑斕的風箏。
公園外,賣風箏的攤位站滿了市民。其中大多是家長,他們帶著孩子,想挑一隻合心意的風箏。
「難得有個假期,帶孩子出來踏青。」市民張先生說,順便也能陶冶情趣,放風箏是春天不錯的戶外運動。帶兒子來的陳女士說,市區裡難以找到一個空曠的地方,而碧湖生態園地大風景好,特別適合放風箏。
漢服美女放風箏成風景線
昨天下午3點,公園裡來了一群姑娘。她們身著各樣的漢服,很快吸引了不少市民圍觀。
原來是漳州琉璃漢服社的社員們,又組織清明活動了。她們在碧湖公園草坪上,自己動手糊風箏,放風箏。
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說的就是美女在春季放風箏的場景。「真新鮮,現在很少動手做風箏了,都直接買現成的了。」市民小李說。
其實,糊風箏可比放風箏難多了。「兩邊要平衡、一樣重,骨架不能太重太輕……」社員說,在古代,糊風箏可是一種比賽,比的就是誰糊的風箏漂亮,飛得高。
古代放風箏意味著放晦氣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如今,許多人已不諳「放斷鷂」,但清明放風箏的民俗仍沿襲。在雲淡風輕的仲春,擎著風箏去曠野放飛,無疑是一件賞心樂事,一項休閒健身。
古時,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古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晦氣都讓風箏帶走了。(海都記者 鄭娟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