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季節是一年中魚類生長的高峰季節,同時也是各類疾病的高發期,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及營養性疾病會在此區間內交集,甚至並發導致損失慘重。整個養殖過程中,水質的調控,體質的強化是健康養殖的根本,魚病的正確診斷是魚病防治的基礎。
即將開始的高溫季節是一年中魚類生長的高峰季節,同時也是各類疾病的高發期,病毒病、細菌病、寄生蟲病及營養性疾病會在此區間內交集,甚至並發導致損失慘重。整個養殖過程中,水質的調控,體質的強化是健康養殖的根本,魚病的正確診斷是魚病防治的基礎。
高溫期我們應該關注以下內容:
1 寄生蟲問題
梅雨季節天氣陰晴不定,極易滋生寄生蟲。近期對魚體進行檢查時,應重點關注鰓部寄生蟲,體表寄生蟲,腸道內寄生蟲,並根據檢查的結果科學用藥。寄生蟲數量不多時,可以使用阿維菌素或者伊維菌素等廣譜殺蟲劑進行治療,若發現某種寄生蟲數量較多時,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處理。目前市面流行的針對指環蟲、錨頭蚤的特效藥藥性不明,很多情況下,大劑量使用後極易引發大紅鰓,需謹慎對待。若發現較多寄生蟲感染時,可通過內服高質量的驅蟲藥除蟲,風險較低。
鯽魚主要檢查鰓絲(指環蟲、車輪蟲、中華蚤等),口腔(錨頭蚤、魚怪等),前腸(舌型絛蟲),體表(錨頭蚤、嗜子宮線蟲等),重點關注是洪湖碘泡蟲(喉孢子蟲),6月10日左右鹽城地區的喉孢子蟲進入集中爆發期,多數池塘或多或少的發現感染的情況,應引起重視。
圖一:鰓絲末端的中華蚤容易被忽略
圖二:寄生於尾鰭內的子宮線蟲容易被忽略
草魚、鯿魚主要檢查鰓絲(指環蟲、車輪蟲、中華蚤等),口腔(錨頭蚤),前腸(九江頭槽絛蟲)、後腸糞便(腸袋蟲),眼球(雙穴吸蟲)。
鯉魚主要檢查鰓絲(指環蟲、車輪蟲、中華蚤等等纖毛蟲),口腔(錨頭蚤等),體表(錨頭蚤、嗜子宮線蟲等),腸道(鯉蠢絛蟲、吉陶單極蟲等),重點關注是嗜子宮線蟲、吉陶單極蟲。
圖三:扁彎口吸蟲容易被誤診為孢子蟲
圖四:草魚後腸的腸袋蟲
2016年下半年鯽魚喉孢子蟲,舌型絛蟲感染率相對較高,從目前情況看,2017年這兩種寄生蟲的感染、危害不會低於去年。
2 細菌問題
細菌性出血病、大紅鰓、爛鰓、腸炎等疾病是幾種危害較大的細菌性的疾病,細菌性的疾病在出現前會有一些徵兆,如吃食量的下降、水質的惡化、野雜魚的死亡等,一旦發現有這樣一些徵兆時,需要及時對魚體進行檢查,查看體表粘液是否正常,鰭條是否存在異常充血的情況等等,及時採用外潑,內服的方法進行處理。
圖五:池塘小雜魚出現死亡可能是細菌性出血病的徵兆
目前用於治療細菌性疾病的藥物主要有氯製劑、碘製劑、醛類、表面活性劑類、二硫氫基甲烷等等,從實際效果來看,氯製劑對於細菌性疾病效果不甚理想,碘製劑、表面活性劑類可作為處理細菌的首選,但是具體選擇時還應該結合具體的發病種類,水質情況靈活調換,如魚類發生大紅鰓時,最好不要使用氯製劑、表面活性劑及二硫氫基甲烷等藥物,部分發病池塘使用上述藥物時效果非常不錯,但可複製性太差,風險較大,更多的池塘在選擇這樣一些藥物後發生了更大規模的爆發性死亡。細菌性疾病中,除了大紅鰓以外的疾病對於治療藥物的選擇比較廣泛,水質較好時可結合當地情況選擇任意的消毒劑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食品安全關注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抗生素已經列入禁藥的範疇,如諾氟沙星、氧氟沙星2017年已被禁止使用於水生動物細菌病的治療,養殖戶應該及時關注相關信息。有條件的養殖區,可以建立小型實驗室,致病菌分離後做藥敏實驗,高效篩選最適抗生素,可以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另外養殖戶在選擇藥物時過分看重藥品本身說明書的內容,極易被廠家誇大的療效打動,選擇一些不正規的企業生產的藥物,導致療效不佳。應該具備鑑別藥品質量的基本能力。
圖六、七:養殖戶倉庫大量堆放著廉價藥物
3 病毒問題
今年氣候不穩定,氣溫較同期偏低,6月水溫在22-26度間徘徊,造成部分病毒病的發病周期較往年長。目前鯽魚鰓出血、草魚出血病處在高發期,鯉魚皰疹病毒病即將進入高發期,對於病毒病的防控要做好幾點,一是科學的診斷:各種病毒病有較為明顯的發病特徵,生產上通過典型特徵的辨別,發病魚的種類及規格等大致可以判斷所發疾病是否由病毒引起,但是這樣的工作絕大多數的技術人員完成不了;二是做好併發症的防控。多數病毒病在沒有受到刺激,沒有併發症時死亡量並不大,但是一旦繼發了細菌等感染後,可能會出現爆發性的死亡;三是在發病期切勿進排水、使用碘製劑以外的其他藥物,加大投餌量、使用耗氧型的調水產品也有可能加大死亡量。
圖八:相似症狀疾病的診斷不夠準確
對於病毒病的預防在業內已經達成共識,形成了在發病前投餵免疫增強劑提高魚體非特異性免疫的普遍做法。部分養殖戶受此理念的影響,長期、低劑量的投餵同一種免疫增強劑,此做法值得商榷。魚類是比較低等的生物,肝胰臟兼具免疫、造血、分泌消化液、解毒等的功能,長期使用免疫增強劑來強化某一種臟器的某一種功能,本身對於臟器就是有傷害的。
4 投餌問題
魚是冷血動物,體溫隨水溫的變化而變化,而消化、生長跟水溫也是密切相關,一般來說22-28度間是魚類的最適生長溫度。鑑於目前鰓出血等病毒病高發的實際情況,不少養殖戶選擇降低投餌量的方式,以期降低發病率,部分池塘在水溫26度時投餌率仍只有百分之一左右,這也導致了一些問題的出現,最近在魚體檢查中,發現仍有一些池塘的鯽魚卵未產出,可能跟投餵量的過少直接相關,部分池塘的魚出水後體表粗糙,粘液缺失,也可能跟體質不良相關。建議養殖戶在降低投餌量的同時提高餌料質量,額外足量補充維生素,提高體質。
5 水質及底質的管理
高溫季節的缺氧泛塘也是常見的漁業事故,一方面氧氣的溶解率跟水溫負相關,水溫越高,能溶解在水中的氧氣越低,再者較高的水溫導致藻類活性旺盛,可能出現過量繁殖時營養缺失藻類集體死亡的情況,引起泛塘。
高溫季節暴雨頻發,由於雨水溫度,密度大,會快速下沉到池塘底部,此時易造成底泥上翻,釋放出大量的毒素。因此在陰雨季節應勤用化學改底,暴雨前提前一兩天改底一次,有條件的池塘,應及時備上增氧劑。'
6 保健、腸道有益菌的定植
我國養殖的大宗淡水魚中鯉科魚類佔了絕大多數,鯉科魚類飼料消化的主要場所在腸道,除了消化液幫助飼料消化外,腸道中的有益菌群也對飼料的消化、腸道環境的穩定產生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傳統意義上的保健主要是肝臟等免疫器官的強化,但是肝臟機能的提升除了使用免疫增強劑外,還應該有足量營養的配合,而這些營養來自於腸道的吸收,因此,腸道功能的提升某種意義上來說跟肝臟的強化一樣重要。我們在飼料中可以添加優質的有益菌種,促進其在腸道中定植。長期添加優質有益菌,可以有效防止腸炎的出現,促進魚類健康、快速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