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說「遇見一位好老師勝過一所好學校」。本文作者林傑(ID:linlaoshipindao)20年來從學生到老師,經歷美高、美國藤校、任教美國私立高中、北京頂級國際學校……對中美教育和師資都有深度認識。他認為,美國私校老師有著多元化的優點,但毀於過度自由和單兵作戰。我們未來需要的,是集中西之長、去中西之短的教學方式,以及跨界的教育人才。
一位教育界同行在微信上留言:「林老師,你覺得未來教育產業發展中最缺乏哪種人才?」 我的第一反應是問題太大,自己高度不夠,泛泛而談「人才」,意義不大,我倒有興趣藉機聊一聊更具體的、接地氣的人才:老師。講的更具體點:美國教師。
眾所周知,任何一所學校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師資。比爾蓋茨曾經多次強調「遇見一位好老師勝過一所好學校」。的確,一位學生對某科目的喜好很有可能是受啟蒙老師影響。在美國的私校以及中國的國際學校的一線有了深度經歷之後,我發現師資是個永恆的話題。
不論什麼國家,不論什麼教育體制,優秀和平庸的老師都會存在。讀者可能對體制內的老師隊伍有較多的了解。很多人在抨擊中國教育的時候,會抱怨老師照本宣科,多年來一成不變。雖然課程改革多次,但是師資整體質量滯後,成了一道課改實施的實際阻力。今天我鬥膽,聚焦美式教育體系下的老師問題,包括美國本土以及海外美式教育的國際學校,其中濫竽充數的現象並不新鮮。多年前,在美國高中任教幾年之後,我曾經申請斯坦福和哈佛兩家商學院。在眾多的申請者中,我既沒有高盛投行的經歷,也沒有麥肯錫諮詢的背景,是一名非傳統性質的申請者。我的初衷並非轉行,也不是為了通過獲取MBA來大幅度提高待遇,學校可不買這個帳。
我的邏輯很簡單:一個人的提高,需要跳出自己的行業才能突破瓶頸。教育者和商業精英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前者有愛心,後者有敏銳大腦,兩者相融,我希望成為一名更有效,更深刻的教育者。
雖然我的「教育之心、商業之腦」未能通過商學院實現,但是我的商學院嘗試是受啟發於對美國學校老師的特點和缺陷的觀察。
讓我們先談談美國私校師資隊伍的特點:多元化。
與我共事過的同事來自各行各業,比如從華爾街退休的花旗副總裁、曾經賣過醫療器材的銷售、也有在航空母艦上生活十幾年的退伍軍人等。她的多元化受益於招聘機制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我堅信老師多元的行業背景,給學生帶來了無窮的收穫。由此可以理解,中國的師範大學體系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學校辦學對人才的需求了,這一點美國私校值得我們學習。
再讓我們來談談美國私校師資隊伍的缺陷:
>>>成也自由,敗也自由
讀者若有心去了解,你會發現美國私校,尤其是寄宿制學校,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封閉的環境;如果你嚮往這種地方,因為它是個世外桃源;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寄宿制私校養了一群靠山吃山的老師,即在這裡受教育,大學畢業之後,隨即返回到這裡,身份從學生變成了老師,直到退休,一輩子也沒離開過自己的這座山頭。
如果你想逃離這個地方,因為它是個久了會讓人窒息的真空。這也是為什麼不少老師工作了幾年,就一定要換一個環境。
美國學校師資的最大缺陷,並非環境封閉,並非老師靠山吃山,畢竟大多數老師都是敬業的,至少我的體會深刻。美國本土學校以及世界各地國際學校,其最大優點和最大缺陷源於同一個特質:自由。
自由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夠讓學生充分享用資源,能夠實現教育個性化;自由,能夠幫助每一位老師充分發揮個人能力,提供最大空間施展拳腳。比如影片《死亡詩社》,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士倘所扮演的激情四射,廢寢忘食的英文老師Mr. John Keating。這種老師讓每一位學生終生受益。
但是駕馭自由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學生可能不夠成熟,無法受益於自由,反而受累於自由,失控;老師也可能不夠專業,沒有足夠積累,無法拿「自由」為己所用,反而以「自由教學」為幌子濫竽充數。
>>>單兵作戰,缺乏合作
美式教育的另外一個缺陷是老師更傾向單兵作戰,每一個老師都很獨立。從備課、教學、考核學生等等,都是獨立完成。相反,中國學校以教研組為單位共同辦公,反而促進了老師之間的切磋和交流。這種單兵作戰的背後也是因為強調「自由」,但是顯然是有她的弊端的。因此這一點,中國學校值得美國學校學習。
就拿美國寄宿制學校為例:老師的角色有三重,學生教學、起居管理、體育教練,因此每一位老師的工作節奏很緊張,有時候可能一天要工作15小時。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安排,幾乎不可能會留有時間給老師安靜地共同備課、研究教學、相互提高。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種工作安排也很難及時發現某個老師的不上進,尤其是在教學上的濫竽充數。
美式教育,她注重過程,注重培養能力;相反,中式教育注重知識體系,注重結果。2015年,北京人大附和紐約Avenues學校教學團隊互訪並PK的故事(見」林老師頻道」2016年5月12日文章),就是一個典型的過程VS結果的對比和寫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者的教育出發點本來不同,因此不存在優劣、輸贏。
但是不論出發點是什麼,我們必須能夠衡量教學效果。知識點、結果可以具體化,可以量化,但是過程和能力很難量化。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一位「自由教學」的老師的真正實力也難以判斷。
如果中國的新型國際學校能夠清楚意識到中美教學上各自的弊端,並吸取兩者的優點,那麼我們國際學校嚮往的「中西合璧」在教學上就已經突破了第一步。
有些人誤認為越頂尖的學校,老師質量越高,這種認知是表面的。我的一位既在美國頂尖寄宿學校Choate Rosemary,又在一家普通的公立學校工作的朋友坦言,後者的經歷讓他明白前者經歷的局限性,因為前者生源太優秀,教學資源很豐富,老師的付出可大可小,結果都會不錯。藤校的學生,不論教授教學水平如何,最終大部分畢業生都會有不錯的職業道路,原因無需多言。
如果同行再次問我,「林老師,你覺得未來教育產業發展中最缺乏哪種人才?」我的簡短回答是:跨界的人。正因為如此,當有家長或學生請我推薦幾所美國大學攻讀教育專業,我一般建議本科先不要急於讀教育,而是嘗試其他專業。當一名優秀的老師,所需要的是專業背景和教學激情;至於教學方法,我覺得最好的獲取途徑並非在教育學院,而是在職場。
註:最後推薦一本書,「A Mathematician's Lament"(《數學家的惋惜》),值得推薦給每一位對教學,尤其是數學教學有興趣的讀者。我作為一名老師,深受啟發。
▼我們推薦一個友號「美國留學媽媽圈」的課程,給有需要的你:
歡迎回復以下關鍵詞找到您需要的:
國際教育|學習力|在美國 |他山石 |爸爸說
優學習 | 好習慣 | 特會玩 | 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