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不僅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自己的勤勞奮鬥收穫美好生活,也個個都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是個小天才,如果能夠憑藉高智商享受到「不勞而獲」的快樂,當然沒有那個家長願意看著孩子受苦。
我有個朋友是兒科醫生,他說小寶寶的智力發育主要是先天基因的影響,和後天教育的因素。在基因上能誕生出天才的概率少之又少,但通過自小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孩子長大後智力水平高於常人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說完這句話,朋友就給我舉了一個例子,說寶寶的聰明並不是只有長大後才能顯現,其實從小時候寶寶的抓握能力就能看出十之八九。
原來,小寶寶和我們成人一樣,手上分布著大量的神經叢,有些聰明的小寶寶發育的比較好,抓握能力從小就比別的寶寶強,長大之後體格發育和智力發育也都會更快。
那麼家長如何通過寶寶的手部力量的發育情況來判斷不同時期寶寶的智力發展水平呢?
1.剛出生的小寶寶看抓握
家長們對待自己剛出生的小寶寶都愛不釋手,恨不得24小時都能把孩子抱在手上,觀察孩子任何細微的變化。而家長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還是伸出一根手指放到寶寶的小手掌裡,看寶寶的反應。
由於剛出生的小寶寶各項系統都為發育完全,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是少之又少,可唯獨能緊緊抓住爸爸媽媽的那根手指。一般越健康的小寶寶手部抓握的能力越強,很可能是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就在周圍!
2.3-6月的寶寶手部動作多
身體的任何精細動作和智力發育水平是分不開的,手部動作也屬於精細動作的一部分,它幫助我們區別於其他動物能夠熟練使用工具。成長到3個月的寶寶一般會出現握拳、揉眼睛、抓玩具等手部動作,一方面寶寶在逐漸地感知自己的手部力量,並正在慢慢熟悉。
另一方面,寶寶的手部動作多也代表寶寶渴望探索身體的奧秘,也渴望能夠探索外部世界,他們被玩具的絢麗色彩所吸引,因而渴望伸出手觸摸。這個時候寶媽們可以幫助寶寶做一些拉坐練習,幫助寶寶適應手部力量並加強使用。與此同時,寶媽要注意只是給寶寶提供輔助力量,而不能完全將寶寶直接拉起,以免傷到寶寶的手臂。
3.6個月寶寶可以進行聯合練習
寶寶成長到6個月的時候,已經能夠自己坐著,或是能夠慢慢適應獨坐。發育慢的寶寶這時候還不能夠穩住自己的身體重心,東搖西晃的容易摔倒,家長們要注意在鍛鍊寶寶獨坐能力的同時做好防護準備。
而對於那些已經能夠自己坐著的小寶貝來說,家長們可以鍛鍊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以及腰部的力量,拿一些色彩鮮豔的小玩具或是給寶寶聽一些舒暢悅耳的兒歌,加強寶寶的聽力、視覺發展。
寶寶發育的第一個關鍵期是在嬰兒時期,其次才是3歲之後。在嬰兒時期,家長就要做好對寶寶的智力練習,讓寶寶的肢體協調能力得到快速發展,以便增強孩子未來的運動能力和智力發展。
看了以上文章,你有什麼要補充的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