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記者 沈莉萍
最後一批寧波援漢醫療隊今天結束在象山為期14天的休養,回家了!
他們於3月31日圓滿完成馳援任務,從武漢勝利回到寧波。
(寧大醫學院附屬醫院歡迎儀式)
2月9日,僅僅用了幾個小時,來自寧波25家醫院的268名醫護人員組成的緊急醫療隊火速集結,星夜兼程馳援武漢。
他們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51天徵程中,成建制接管了2個重症病區,留下了許多難以忘卻的記憶:
創下了12小時籌建起重症病區的「寧波速度」,在抵漢48小時內收滿98名重症患者;
創下了收治患者173人、治癒出院158人、治癒率91.3%的佳績;
創下了光谷院區收治並治癒年齡最大的94歲重症患者的紀錄。
在這場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寧波先後共有310位「白衣天使」緊急馳援湖北,在荊楚大地上為患者點燃了一盞盞生命之燈。
難忘武漢經歷,總結救治經驗
去時千山遠,歸來萬裡春。
援鄂醫療隊合影。(李超 徐能 攝)
「來了!真的來了!我們回來了!」
「我的兄弟姐妹們,離開你們整整66天。我和我的隊友們,非常非常想你們,也非常非常感謝你們。」
寧波援鄂醫療隊領隊、寧波市第一醫院書記阮列敏含淚踏上舞臺,向隆重迎接隊員回家的所有領導、醫護以及家屬,深深地鞠了一個躬。
「這場疫情來得惡而兇猛,它讓人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也成為了我們醫護工作者擔當作為、能力水平的最好檢驗,它讓我們在長達兩個多月的痛苦、煎熬中有了特殊的收穫。」
面對這場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疫情阻擊戰,「我們都是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阮列敏說,「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武漢、湖北、中國都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勝利,並為全世界各國抗擊疫情鬥爭提供了有益借鑑。」
「52天來,我們親眼見證了武漢的英勇無畏於與愛國情懷,我們也親眼見證了甬鄂同心、血濃於水的戰疫力量,從我們出發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成了寧波市800多萬市民支援武漢的橋梁紐帶。市委市政府包機送物資、全市各界關愛源源不斷。」
阮列敏說,帶出去的這支隊伍,讓她很感動。在武漢,工作這麼艱苦,卻沒有一個醫生護士抱怨,沒有一個人提出來「我會不會感染?」卻總是問「我會不會拖後腿?我能不能勝任?」 年輕的80後、90後已經成長起來了,將成為新的中堅力量。
268人一個不少地帶回來。此時此刻,阮列敏的心,才算真正地放下了。
寧波市第一醫院的歡迎現場,很多醫護、家屬都搶著和阮列敏合影。
有一位20來歲的姑娘,將一束鮮花獻給阮列敏,一把抱住她淚眼婆娑。這是一名患者,聽說醫療隊要回來,她從早上9點一直等在醫院,一直等到了下午1點。鮮花裡還插著一張卡片:「你以此行證醫心,亦以此戰報人民。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阮列敏說,很多病人都來問候,她已經很想去門診了。
(寧波市第一醫院此次歸來的17名援漢醫療隊員)
對援鄂醫療隊員、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王志宇來說,醫療隊創新工作模式,包括「兩融合、一併進」(身心同治、中西醫結合、多學科模式)醫療護理理念、「陽光處方」新冠重症患者的照護模式,不僅提高了治癒率,還縮短了治癒時間,這些都是值得總結和思考的。
安全回來才是給家人最好的答案
(迎接親人回家)
走時無畏歸來無恙。今天的淚水,是久別重逢的幸福與激動。
援漢醫療隊員範震見到一雙兒子的時候,一手抱起了一個。兩個寶貝一個7歲,一個4歲。
小兒子範子然:「爸爸,我在家裡給你準備了禮物」。大兒子範子辰:「爸爸,我把弟弟照顧好了。儘量不吵架,不搶玩具。」範增告訴兒子:「爸爸把病毒打敗了,完成了任務。」
範增的妻子王娜說,丈夫不在的時候,她照顧好兒子和家人,孩子也懂事了不少,相處得挺好。「現在平安健康歸來了,我們一起慶祝!」
範增說,在武漢的時候,想早點回來,但離開武漢的時候,卻又有很多的不舍。
「這段特殊的經歷,讓我和武漢結緣。以後我要帶著孩子去看看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和他們講講當年的故事。」
(援鄂隊員馮琳琳的先生,將玫瑰獻給妻子)
援鄂醫療隊員程嘉斌的妻子,也是第一醫院的護士。得知丈夫要回家了,昨夜她又失眠了。凌晨2點還沒睡,6點就醒了。見到丈夫的那一刻,心才安了。那隻牽著她的手,是如此真實可感。
程嘉斌說,安全回來才是給家人最好的答案。
「很多人把我們稱為英雄,將鮮花掌聲都給了我們,其實,我們很普通。救治病人是醫護人員的職責所在。武漢還有很多志願者,他們穿著隔離服去幫助別人,我非常佩服,他們比我們更偉大。」在武漢,他感受到了人與人相互給予的溫暖,以及醫患關係從未有過的融洽。
程嘉斌的父母在慈城,3歲的兒子也一直由父母帶著。夫妻雙方的爸爸媽媽還有親戚,都已經在家等著了。今晚的這桌飯菜,才是真正的團圓飯!
市人大代表鄞州中心組第三小組每人捐出工作補貼買的土特產送給援鄂醫護人員。(李超 徐能 攝)
援鄂醫療隊隊員點蠟燭。(李超 徐能 攝)
援鄂醫療隊隊員吹蠟燭。(李超 徐能 攝)
與隊友一一告別。(李超 徐能 攝)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