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鼓樓區:因唐建有鼓樓,故名;另說北宋熙寧二年(1069)郡守程師孟於城樓置銅壺滴漏報時,謂之鼓樓,鼓樓因此得名;1946年5月始設鼓樓區
臺江區:因此段閩江又稱臺江(南臺江、白龍江)得名;另說漢高祖五年(前202)無諸被封閩越王,在大廟山建臺,題詞:登南城翹望,有臺臨江,故名
倉山區:因倉前山(藤山)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明洪武年間在藤山北麓建鹽倉,俗稱鹽倉前,遂通稱倉前山,簡稱倉山
馬尾區:因地處石馬尾部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閩江下遊有浮礁似駿馬,礁西為馬頭江,礁東為馬尾江,舊鎮中岐位於馬尾江邊,故名馬尾
晉安區:1995年10月由福州市郊區析置,因界晉安河得名;1948年在河上修橋命名晉安,為紀念晉安晚晴社(詩社)的活動,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1952年因橋而名晉安河
長樂區:唐武德六年(623)閩縣析置新寧縣,取《書經》「宅新邑,寧厥止」得名,同年改長樂縣,以長安樂為名;又說取《詩經》長安久樂之義;另據《讀史方輿紀要》:以長樂山為名;1994年設市,2017年11月設區
閩侯縣:1913年3月由閩縣、侯官縣合併,取首字為名;據《中國地名辭源》:閩縣因閩江得名; 侯官縣原作候官,以西漢曾在此設候官得名,清朝以後,通作侯
連江縣:唐武德六年(623)析閩縣地復置溫麻縣,同年改現名;以「城域大江前橫,盈盈如束」而得名;據明《寰宇通志》:連江在縣治南,東流入海,縣名連江以此
羅源縣:曾名永貞縣、永昌縣,乾興元年(1022)改現名,以境內羅江(羅川,今羅源溪)屬一源三分流之一而名;據《羅源縣誌》:因縣境有一小水名羅川,古稱羅江,源出縣西境,東南入海,縣以此命名
閩清縣:五代梁乾化元年 (911) 由梅溪縣更名,以梅溪與閩江匯合,江水濁溪水清,故名;據《八閩通志》:縣溪與大江匯,江水濁而溪水清,故名
永泰縣:唐永泰二年(766)析侯官縣、尤溪縣始設永泰縣,據《中國地名辭源》:以年號為縣名;北宋崇寧元年(1102)因避宋哲宗陵諱更名永福縣,1914年因與廣西永福縣同名而復名;並寓有永遠安泰之意
平潭縣:清嘉慶四年(1799)福清縣析置平潭廳,1913年設縣,因主島海壇島又稱平潭島得名,據民國《平潭縣誌》:考平潭所由得名之故,又因中有一石,平如壇,俗呼巨石為磹,後遂作潭
福清市:曾名萬安縣、福唐縣,長興四年(933)以「山自永福裡,水自清源裡,會於治所」更名福清縣,1990設市;據明曹學佺 《名勝志》:《舊記》 以山自永福來,溪自清源來,故名
廈門市
思明區:清順治七年(1650)鄭成功置思明州,取思念明朝之意,1913年由廈門廳改思明縣,1946年由廈港區、中心區合併始設區;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1950年改思明區,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
海滄區:1978年設杏林區,因杏林村得名,傳明永樂二年河南省固始縣周延杉充軍至此,見杏樹成林成片而命名;2003年改現名,因海滄鎮得名,鎮因臨深闊九龍江得名,宋朝因三面環海得名海口,又因境內有滄江(今九龍江)改海滄;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臨深闊九龍江得名
湖裡區:1987年設湖裡區,區名取自原湖裡大隊
集美區:1987年由廈門市郊區改今名,取駐地名為之;因位於大陸邊緣、潯江西岸末尾,俗稱盡尾、潯尾,方言諧音改今名
同安區:西晉太康三年(282)晉安縣析置同安縣,1996年設區,以境內有同安寨,取同安共樂之意得名;據清《嘉慶重修一統志》:同安故城今同安縣治,城南溪有二石,狀如魚色若銅,亦名銅魚城,縣名源於銅魚城,取城南溪平安之意
翔安區:2003年10月由同安縣析置,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其行政建制開始於晉太康三年(282),屬於同安縣翔風裡和民安裡,各取一字得名
莆田市
城廂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元至元十六年(1279)在興化路治城區及其近郊設城廂錄事司,始有其名;1984年6月析莆田縣的城廂鎮和城郊公社設區
涵江區:1984年析莆田縣涵江鎮、涵江公社設區,唐貞觀元年(627)境內圍海造田,築涵(水閘)排澇,其地稱涵頭,宋代劉氏初開水心河,始有涵江
荔城區:2002年析莆田縣中部地區設區,因莆田因盛產荔枝得名
秀嶼區:2002年析莆田縣南部地區設區,區境有大小島嶼108個,風景秀美名揚四海的媽祖故裡湄洲島亦在其中,故名
仙遊縣:唐天寶元年(742)改清源縣始設仙遊縣,據《元和郡縣誌》:仙遊山在縣西三十裡,縣因以為名;另據清同治《福建通志》:臨川何氏兄弟九人學道於此仙去,故名
三明市
梅列區:1983年劃入沙縣洋溪公社及原陳大公社設區,原為沙縣尾歷聯保地,以地多梅花,故名;另說唐朝時方言稱此地為尾歷,清朝後按諧音更名梅列
三元區:1940年析沙縣、永安縣、明溪縣置三元縣,因設治於三元鎮,故名;相傳唐朝安氏一胎三子,名龍元、虎元、豹元,英傑著名,故名三元
明溪縣:明成化七年(1471)析寧化、清流、將樂、沙縣四縣置歸化縣,1932年因與綏遠省歸化縣同名改現名,因明溪(明江)為名;據《歸化縣誌》:明溪在縣東,東北流,巖側有大小二阜,對如明字,因曰明溪,縣因溪得名
清流縣:北宋元符元年(1098)由寧化縣、長汀縣析置,以溪流迴環清澈故名;另說另說以縣治有龍津河流水清澈命名;又說因縣北有清溪,沿溪山林茂密,溪水澄清似練,故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因江水清澈得名
寧化縣:唐天寶元年(742)黃連縣改現名,取寧靖歸化、安寧順化、安化昇平之意;據明嘉靖《汀州府志》:後又更名寧化,欲使斯民安於王化,故名
大田縣:明嘉靖十四年(1535)由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四縣析置,因治所位於大小田村,故名,據《大清一統志》:大田裡今大田縣治,取舊裡為名大田縣,縣治狀元丘,舊為田則稻先熟,故名;另說因縣境眾山環繞,中有原田,又有大田溪環縣治之南,故名
尤溪縣: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始設尤溪縣,因流經縣南的尤溪(湖頭溪)而得名;另據《輿地紀勝》:尤溪因州多尤姓,故名
沙縣:隋開皇初由沙村縣改現名,因在閩江支流沙溪北岸得名;另因沙溪(沙源)得名;另據《元和郡縣誌》汀州沙縣:因沙丘以為名
將樂縣:三國吳永安三年 (260) 始設將樂縣,因原為建安縣的將檢、長樂二鄉,各取一字得名;另據《延平府志》:縣治在將溪之陽,土沃民樂,故名;又說因水來自將溪而越王樂野宮在是,以邑在「將溪之陽,土沃民樂」故名
泰寧縣:北宋元祐元年 (1086) 由歸化縣始設泰寧縣,宋哲宗將孔子家鄉闕裡府第名泰寧移賜得名;意為國泰民寧;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取漢代馬融《忠經兆人》中的「天地泰寧,君子德也」之意得名
建寧縣:北宋建隆二年(961)南唐升為建寧縣,取建州安寧之意命名,取義於安寧;另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名取義建樹而安寧
永安市:明景泰三年(1452)析沙縣、尤溪縣設永安縣,1984年設市,據明嘉靖《延平府志》:因沙、尤叛寇平,析兩縣地為縣,取永久安定、永遠安定之意;另據《讀史方輿紀要》:縣西南五十裡有安沙,舊傳聚沙成岸,水漲不崩,故曰安;或雲出九龍至此始安也,故名
泉州市
鯉城區:因城區形似鯉魚得名鯉城(鯉魚城);據《泉州府志》載: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羅城,有翼城;又以形似故名鯉城
豐澤區:1996年由鯉城區析置,因境內有宋代水利設施豐澤鬥門,以豐盛潤澤於民之意命名,含「豐饒之地,恩澤於民」之意;另說南宋時曾兩度疏浚東湖,積湖泥為山,建豐澤、湖光、聚星、綠野四亭,豐澤之名始於此
洛江區:1997年由鯉城區析置,區名取自轄區內的洛陽江;另說因轄區內有國內外著名的洛陽古橋,且有泉州市第二大河流洛陽江,故名
泉港區:2000年析惠安縣設區,因轄區內有天然良港肖厝港得名,肖厝港是泉州市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地處湄洲灣南岸港區,是終年不淤不凍的港口,故名
惠安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 (981) 由晉江縣析置,以惠安民之意為縣名,取吉善安寧之意;另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名取義惠順安定
安溪縣:北宋宣和三年(1121)由清溪縣改現名,因厭其名與浙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方臘起義地同音,取溪水安流才能太平之意得名
永春縣:五代閩永隆四年(942)由桃源縣改現名,遂以「境內草木繁盛,四季如春」得名;據《輿地紀勝》:縣境有樂山,山之草木四時不變,故名
德化縣:五代唐長興三年(932)設德化縣,因有歸化、靈化、新化三裡得名;另說取歸德之德,鳴琴布化萬民,故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名取以德感人之意
金門縣:1914年置金門縣,因由金門島(大金門島、吾洲嶼)為主的大小島嶼組成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明築城,取金城湯池意名金門城,後衍為島名
石獅市:1987年由晉江縣析置石獅市,相傳以隋建鳳裡庵前一對石雕獅子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以鳳裡庵前石獅子得名
晉江市:唐開元八年(720)由南安縣析置晉江縣,1992年設市,因縣南有晉江(南安江)得名;據《輿地紀勝》:因晉南渡衣冠士族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晉江
南安市:三國東吳置東安縣,西晉太康初改晉安縣,南朝陳文帝於晉安縣設南安郡,取保持閩疆南部安定之意;隋開皇九年(589)廢南安郡,晉安縣更名南安縣,據《元和郡縣誌》:因縣南安江(晉江)為名,1993年5月設市
漳州市
龍文區:1996年由薌城區和龍海市析置,因轄區內曾有唐代所建龍文塔以及龍文山,亦為體現龍之精神,故名
薌城區:1950年由龍溪縣析置漳州市,1985年改設薌城區,據《中國古今地名詞典》:因境內九龍江西溪別稱薌江得名
雲霄縣:1913年由雲霄廳改縣,縣沿廳名,廳因雲霄山(大臣山、大神山)得名;據《寰宇通志》:雲霄山在漳浦縣西九十裡,以其高聳雲漢得名
漳浦縣:唐垂拱二年 (686) 析龍溪縣始設漳浦縣,治今雲霄縣,因處漳江(漳溪)之浦,故名;開元四年 (716) 移李澳川今址;據《方輿紀要》:漳浦故城其南漳水出焉,因名
詔安縣:明嘉靖九年(1530)由漳浦縣析置,取南詔安靖之義命名;據《詔安縣誌》舊說:唐時有南詔人過此,言此地風景好似我南詔,故名
長泰縣: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武勝場(武德場)升為長泰縣,取長久安泰之意;另說以原武德、武勝、武安場的含義,取「歌頌祟武常勝,德政安泰」雅化得名;有據《讀史方輿紀要》:因縣有長泰溪得名
東山縣:1915年由漳浦縣、詔安縣析置,以島上最高峰蘇峰山原名東山為縣名,另說以東山島得名;據《銅山志》:因在今東山島上,東山島原名銅山,據說因環海為區,屹立於五都之東,得名東山
南靖縣:元至治二年(1322)析龍溪縣、漳浦縣、龍巖縣置;至正十六年 (1356) 改現名,意南方之;據明曹學佺 《名勝志》:以邑當閩境之南,取安靖之義得名
平和縣:明正德十四年(1519)始設縣,以平和鄉為名另說因王守江鎮壓了象湖農民起義後設縣,取義平冦民和、平靜寧和、平定鹹和之意,據《清一統志·漳州府》:平和縣取盜平民和之義,名曰平和
華安縣:1928年由龍溪縣析置,以龍溪縣華崶鎮建縣時,擬將安溪縣局部併入,故取華崶、安溪首字為名;據《中國地名辭源》:華崶鎮俗名茶烘,後雅化為華崶
龍海市:1960年由龍溪縣、海澄縣合設龍海縣,取二縣首字為名,1993年撤縣設市;南朝梁設龍溪縣以龍溪得名,另據《方輿紀要》九龍江:梁大同間有九龍遊戲江上,因名縣為龍溪,並以名江;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平息倭寇騷亂,並置海澄縣,寓海疆澄靖之意取名
南平市
建陽區:西晉太康四年(283)建平縣更名建陽縣,意為城在山之陽,因武夷山之陽為名;另說因在建溪(劍津、延平津)之北而名,據《晉書·張華傳》:雷煥在豫章豐域掘地得雙劍,一劍贈與張華,雷煥死後,其子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1994年設市,2015年3月設區
延平區:1994年由縣級南平市改設,因古時曾名延平得名;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南平縣改延平縣,因為此地是古延平津之地得名據《掌故大辭典》:晉時屬延平縣(今福建省南平市東南),故稱延平津;另說延平縣取「山川袤延,宛轉中有平原」之意
順昌縣:五代閩龍啟元年 (933)升永順場為順昌縣,因縣有順陽鄉,水有順陽溪而名;另據清嘉慶版《延平府志》:以其初順服,故名,取順而昌之意
浦城縣:唐天寶元年 (742) 由唐興縣改現名,以城臨浦(柘溪,今南浦溪)得名;據《八閩通志》:漢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縣因以名
光澤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析邵武縣始設光澤縣,以光澤鄉為名,鄉以產銀而成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地處兩側中低山夾持的長谷形盆地,古時澤池成片得名,光者大也,或謂澤水映日,光色璀璨;又據清康熙版《光澤縣誌》:境內群山聳立,林海茫茫,形如綠寶石,熠熠生光,故名
松谿縣:北宋開寶八年 (975) 由松源縣改現名,以松溪為名,因城東南松溪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松溪因松樹得名;另說,因古代沿河兩岸多喬松,有百裡松蔭碧長溪之稱而得名。
政和縣:以年號為名;北宋政和五年 (1115) 關隸縣改現名,以年號為名;北宋政和年間(1115)徽宗喝了關隸縣的貢茶白毫銀針喜動龍顏,將政和年號賜於關隸縣作名
邵武市:西晉太康三年(282)因避司馬昭諱由昭武縣改邵武縣,1983年設市
武夷山市:北宋淳化五年(994)設崇安縣,取崇地安寧之意;1989年設市,以武夷山得名;據《異仙錄》:始皇二年有神仙降於此山,自稱武夷」山因此得名;另說長壽老翁彭祖隱於此山生有二子,長曰武,次曰夷,二人開山挖河疏導洪水,後人為紀念而命名武夷山
建甌市:東漢建安初年侯官縣析置建安縣,據《寰宇記》:以年號為名;北宋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縣、建陽縣、浦城縣置甌寧縣;1913年建安縣、甌寧縣合置建甌縣,取首字為名;1992年設市
龍巖市
新羅區:1996年由縣級龍巖市改設,因轄區南有名泉新羅泉得名
永定區:明成化十四年(1478)始設永定縣,2014年12月設區,以永定溪得名;另據《永定縣誌》,因在鎮壓鍾三、黎仲端起義後為鎮撫化導而設立,意喻永遠安定得名,寓永遠安定
長汀縣: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始設長汀縣,因長汀溪(汀江)以為名;另說縣名得自長汀村,因縣治遷此得名故名,村以長汀溪為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天下之水皆東,惟汀水獨向南,南,丁位也
上杭縣:唐大曆四年(769)設上杭場,因場形象木排浮在水上,寓《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之義得名;北宋淳化五年(994)改設上杭縣,因上杭場得名;另據《大元大一統志》:按字義杭與航同,自縣而上可通小舟,自縣而下有魚磯間隔,舟楫不通,故名
武平縣:唐朝設武平鎮,五代改場,據《中國地名辭源》:鎮名取武伐平息之意,為意願地名;北宋淳化五年 (994) 改武平縣,因武平場得名;另說因境內有武平河得名;另據乾隆《汀州府志》:以」其地坦彝、人尚武」得名;又據《經史問答》:南海境中有地名南武,近於今之汀,分別添上安平,遂成南安、武平
連城縣:南宋紹興三年(1133)析長汀縣設蓮城縣,以四山環繞如蓮得名,或說以蓮花山得名,或說因四周多植蓮花得名;元至正六年(1346)改現名,據《方輿紀要》:以討平草賊羅天麟於此,因改蓮為連,取去草之意
漳平市:明成化七年(1471)析龍巖縣置漳平縣1990年設市,據《讀史方輿紀要》:縣居漳江上流千山中,地稍平衍,因名
寧德市
蕉城區:1999年11月由縣級寧德市改設,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建縣城,因由純石築成,故名焦城,焦通礁,含有固若礁石之意;另據1943年繪製寧德縣《地籍圖》:城呈現南北長,東西狹的芭蕉葉式
柘榮縣:1945年設柘榮縣,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縣名似以柘洋得名,以古多柘樹得名,意喻柘樹欣欣向榮
周寧縣:1945年8月設周寧縣,取周墩特種區的周字,寧德縣之寧字為名
壽寧縣:明景泰六年(1455)始設壽寧縣,時當鄭懷茂為首礦民起義遭鎮壓,故取寓意福壽安寧而名;另據馮夢龍《壽寧特志》:浙之景寧、泰順、慶元與閩之福寧(應為壽寧)四縣並設於景泰之七年 (1456),為景泰慶壽四字
屏南縣: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由古田縣北境析置,以位於古屏山之南得名,據《今縣釋名》: 縣 (舊治雙溪鎮) 在古田之翠屏山南得名;
古田縣: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始設古田縣,因治臨於閩江支流古田溪得名;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以謝能等人於此墾闢古昔田畝而居得名;又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古田溪因,閩江支流流經古田縣而名
霞浦縣: 清雍正十二年(1734)設霞浦縣;因境有霞浦山,下臨霞浦江,故名;據《霞浦縣誌》:縣境西南有霞浦江,又有霞浦山(洪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
福鼎市: 乾隆四年(1739)霞浦縣析置福鼎縣,1995年設市,因縣有福鼎山(北頂)得名;據《讀史方輿紀要》:取福鼎之名,意為福氣之鼎,即祥瑞
福安市: 宋朝設縣,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名取義福建安撫,1989年11月改設為市,市沿縣名;另說由宋理宗御批「敷賜五福,以安一縣「得名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