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2020-12-13 王畿鬱兮千裡

杭州市

上城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位於杭州市區中心偏南,南宋時建皇城於杭城南部,習慣稱南邊為上,故名

下城區:1949年由杭州市第三區改設,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地處城區北部,在故皇城北,以南為上此為下,故名

江幹區:1949年5月由杭州第四區改設,因地處錢塘江北岸故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區境南瀕錢塘江故名

拱墅區:曾名湖墅區、杭州市第八區,1949年改現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以境內拱宸橋、湖墅得名;拱宸橋即群星拱北宸(北極星),引申為對北方皇帝的敬意

西湖區:1949年始設西湖區,曾為杭州市郊區,以境內西湖(金牛湖、明聖湖、上湖、錢塘湖、石涵湖、西子湖、武林水)得名;在杭州城西,通稱西湖,據《淳祐臨安志》:西湖在郡西故名

濱江區: 1996年12月由縣級蕭山市析置,以瀕臨錢塘江得名

餘杭區: 秦始設置餘杭縣,1994年設市,2001年設區;舊傳禹會諸侯江南,舍舟登陸於此,因名禹杭(禹航、餘杭),實系古越語地名,語義未詳;另據《越絕書》:越人謂鹽曰餘,杭意為船,即使用船的鹽部落;另說取自洋的吳語音,因東周之前為海洋,餘為古越語的發語詞

蕭山區:曾名餘暨縣、永興縣,唐天寶元年 (742) 永興縣更名蕭山縣,1987年設市,2001年設區;《元和郡縣誌》載:以縣西一裡蕭山(蕭然山)為名;據《漢書·地理志》: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兵卒停留於此,四顧蕭然,故名;另據明萬曆《蕭山縣誌》:許詢於此憑林築室,有蕭然自適之趣,故名

富陽區:西漢置富春縣,以富春江得名;東晉太元中避簡文宣鄭太后阿春諱改富陽縣,1994年撤縣設市,2014年12設區;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 :因位於富春江之北得名

臨安區: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臨水縣為臨安縣,1996年設市,2017年8月設區 ;據《郡縣釋名》: 邑有臨安山,取此山為名,寓君臨即安之意;另說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錢鏐對杭州的歷史功績,以其故裡命名;又說南宋偏安江南,有臨時安置之意

建德市:三國吳黃武四年(225)析富春縣始設建德縣,1992年設市;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孫權封孫韶為建德侯於此得名,其義則取建立功德之意

桐廬縣:三國吳黃武五年 (226) 析富春縣始設桐廬縣,以居桐溪(桐廬江、天目溪)地得名;另說昔有人採藥結廬桐木下指桐為姓,故縣名桐廬;或說為紀念中藥鼻祖桐君,把他採藥的地方命名桐廬;又據《中國地名辭源》:傳桐溪有大椅桐樹,垂條偃蓋,蔭蔽數畝,遠望似廬,故名

淳安縣:隋開皇九年(589)新安郡改名新安縣,曾改為雉山縣、還淳縣、青溪縣;北宋宣和三年(1121)方臘起義被鎮壓,由青溪縣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取淳而易安之意

舟山市

定海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設定海縣,康熙皇帝以山(舟山島)名為舟,則動而不靜,取海波永定之義命名

普陀區:1953年析定海縣始設普陀縣,1987年設區,因境內佛教名山普陀山得名;據《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普陀山原名普陀洛迦、補陀洛迦、補恆洛迦、布吐洛迦,梵語意為小白花

岱山縣:1949年始設翁洲縣,1950年併入定海縣,1953年析置岱山縣,以駐地岱山島得名;岱山為東嶽泰山之別稱,意為雄峙東海;另據《大德昌國州圖志》:岱山在(東)海之北,傳所謂岱輿、蓬萊或者始名於此,島名可能源於傳說中的岱輿

嵊泗縣:以嵊山(神前、陳錢、盡山)、泗礁山兩島的首字得名;嵊泗為島嶼圍拱之意,據《中國地名辭源》:傳早年有人航海過此,見其旁有四塊礁石,故名泗礁山

寧波市

海曙區:以境內鼓樓古稱海曙樓(譙樓、明遠樓)得名;明萬曆十三年(1585)重建並改現名,取自唐杜審言詩:雲霞出海曙,據《中國室名大辭典》:海上晨旦或海上拂曉

江北區:因地處餘姚江北得名;另說因在甬江之北故名,甬江因其流經古甬地得名

北侖區:1984年析鎮海縣設濱海區,1987年改現名,以境內有北侖港得名,港以港中北侖島命名

鎮海區:五代梁開平三年(909)設望海縣,尋改定海縣,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於昌國縣故地設定海縣,為避同名改鎮海縣,喻義鎮服海上倭寇;1985年以其甬江以南設區

鄞州區:秦置鄮縣,因治所在貿山之北,加邑為鄮得名;五代梁開平三年(909)避梁太祖曾祖茂琳諱更名鄞縣,以秦置古鄞縣為名,據《讀史方輿論紀要》: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加邑為鄞;另說有人認為實系越語地名,其義不明,2002年設區

奉化區: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奉化縣,因縣東五裡有奉化山得名;另說以其民淳易於遵奉王化得名;又據北宋寶慶《四明志》:是常州曰明,郡名奉化,又以郡名名縣;另說取奉甘棠而化之之義;1988年設市,2016年設區

餘姚市:秦二十五年(前222)(另說西漢)始設餘姚縣,1987年設市,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為姚姓,故名;據《水經注》:江水又東經餘姚縣故城南,因句餘山(四明山)以名縣;又說系古越語地名,古越語餘意為鹽,意為姚江流域的鹽部落

慈谿市: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由鄮縣析置慈谿縣,1988年設市,據傳東漢董黯居此,汲大隱溪水奉母,後人念母慈子孝改溪為慈谿;據《寶慶四明志》: (慈) 溪因邑人董黯孝養其母而得,又因以名縣

象山縣:唐神龍二年(706年)析鄮縣、寧海縣始設象山縣,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縣以山名;據《圖經》 :縣有一山如象形,故名

寧海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另說東晉永和三年】始設寧海縣,以臨海且風浪寧和得名,取「風浪寧和、海面平靜」之意;據《郡縣釋名》:以瀕海而名曰寧海者,猶寧波之謂,且以別於臨海也;另說當時有將軍率兵沿海南下,到處怒海狂濤,惟三門灣風平浪靜,故名

溫州市

鹿城區:1983年東城區、南城區、西城區合併置為溫州市城區,次年改現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傳東晉太寧元年(323年)築城時有白鹿銜花而至,故名

龍灣區:1984年由溫州市近郊及甌海縣析置,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位於溫之龍(括蒼山勢為龍)盡處的海之弓(甌江口港灣)地段得名,意為蟠龍的海灣

甌海區:1981年析溫州市郊置甌海縣,1992年設區,習稱甌江入海口為甌海;據《中國地名辭源》:取《山海經·海內南經》 甌在海中為名

洞頭區:1953年析玉環縣設縣,2015年7月設區,以洞頭島(洞頭山)得名,據《中國地名辭源》:南端有洞與半屏山(島)北一洞隔海相對,前者稱為娘娘洞頭,後者稱娘娘洞尾,故名

永嘉縣:東漢永和三年(138) 析章安縣設永寧縣,隋開皇九年(589)改現名,沿永嘉郡名,水長而美之意;另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名取吉祥義,或雲甌江亦名永嘉江,故名

平陽縣:西晉太康四年(283年)析安固縣南境設始陽縣,尋改橫陽縣;五代梁乾化四年(914)改現名,取橫既平得名;據《今縣釋名》:以在平水之陽為名;又說以邑有平陽嶺,故名

蒼南縣:1981年析平陽縣南境設縣,以地處玉蒼山之南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傳山中有玉,故名玉倉山,後以諧音作今名

文成縣:1946年由瑞安縣、泰順縣、青田縣析置,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內南田為明代開國功臣劉基故裡,劉基諡文成,因以名縣

泰順縣:明景泰三年(1452)討平鄧茂七葉宗留之亂,析瑞安縣、平陽縣始設縣,以民心向化賜名泰順;另據崇禎《泰順縣誌·建置》:取國泰而人心效順也;又說以「國泰民安、人心歸順」之意賜名

瑞安市:曾名羅陽縣、安陽縣、安固縣,據《浙江通志》:唐天復三年(903)有白烏棲於縣之集雲閣,時以為祥瑞,縣名改瑞安,1987年設市

樂清市: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吳越錢鏐避梁祖諱,由樂成縣改樂清縣,取漢劉熙《釋名》簫聲肅肅然清也之義,乃與王子晉(王子喬)在簫臺山吹簫傳說有關,1993年設市

龍港市:以鰲江下遊俗稱青龍江得名;另一說,因地處龍江口港灣一側得名

紹興市

越城區:因周敬王三十年(前490)越王勾踐遷都建城於此得名越王城(越城)得名

柯橋區:2013年10月由紹興縣改設,因政府駐地柯橋鎮得名,柯橋之名源於柯山;另據《中國地名辭源》:鎮南有河,古稱柯水,水上有橋名柯橋,鎮以橋名

上虞區:秦始設上虞縣,1992年設市,2013年10月設區,據《晉太康三年地記》: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亦云舜與諸侯會,事迄,因相虞樂,故曰上虞;又說系越語地名,其義不明

新昌縣:五代梁開平二年(908)析剡縣東境新昌等13鄉設縣,以新昌鄉為名,寓興隆、昌盛之義

諸暨市:秦置始設諸暨縣,1989年設市;因界有暨浦、諸山,因以為名;另說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諸侯駐蹕於此,定名諸暨,即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市沿縣名,越語地名,諸意為主、王,暨為蝌蚪,即蛙主或蝌蚪之王,得名於古越人的部落名稱

嵊州市:漢朝置剡縣,曾更名瞻縣,唐武德四年(621)始設嵊州並分置嵊縣,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四面皆有秀峰,取四山為嵊之義;北宋宣和三年(1121)第二次以剡字有兵火象而改為嵊縣,以境有嵊山得名;《中國地名由來詞典》

湖州市

吳興區:三國吳寶鼎元年(266)設吳興郡,含吳國興旺之意;1912年由烏程縣、歸安縣並為吳興縣,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採用三國古郡名;1981年併入湖州市;2003年由湖州市區西部析置

南潯區:2003年由湖州市區東部析置;南宋高宗時名潯溪,以南有潯溪得名,淳祐年間溪南市集繁榮屋宇林立,得名南林;據《中國地名辭源》:鹹淳年間合南林、潯溪首字得今名

德清縣:曾名武源縣、臨溪縣,天寶元年(742年)改現名;因境內德清山(烏山)得名;另說晉車騎將軍孔愉,以道德著稱於世,後人把孔愉的德和餘不溪水的清聯繫在一起得名,贊人有德行,如水之清

長興縣: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吳越避梁太祖父朱誠諱,長城縣始改為長興縣,據中國地名辭源》:寓長久興隆之意

安吉縣:東漢中平二年(185)由故鄣縣始設安吉縣,取《詩·無衣》」安且吉兮「之意名

嘉興市

南湖區:1993年嘉興市城區更名秀城區,以五代為秀州治得名; 2005年5月改現名,因南湖(滮湖、馬場湖、東湖、東南湖、鴛鴦湖)得名

秀洲區:1999年6月由嘉興市郊區改現名,古秀州的州字加三點水得名;州以秀水(繡水)為名,相傳天晴時常現五色秀麗異常,故名

嘉善縣: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東北遷善等6鄉始設嘉善縣,據《中國地名辭源》:因「遷善六鄉,俗尚敦龐」得名

海鹽縣: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始設海鹽縣,治今上海市金山區;以地處沿海,斥滷為鹽而得名;據《吳郡記》:海濱廣斥,鹽田相望,故名

海寧市:南朝陳永定二年(558)設海寧郡,取海濤寧謐、海洪寧靜之意;天曆二年(1329年)設海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海寧縣,1986年設市;州沿郡名,縣沿州名;另據《元史》: 東南皆濱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文宗即位,水勢始平,故改海寧

平湖市: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平湖縣,因其地漢時陷為當湖,其后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另據《清一統志·嘉興府一》:縣曰平湖,言地與湖平也;又說以縣東當湖的瀉湖而命名,1991年設市

桐鄉市:明宣德五年(1430)析崇德縣東境始設桐鄉縣;梧桐鄉昔多梧桐,相傳五代時曾有鳳凰來集,以鄉名縣;據《清一統志》: 縣治於梧桐鄉之鳳鳴寺,取鄉為名,1993年5月設市

金華市

婺城區:1985年由縣級金華市析置,以金華舊稱婺州城得名;另說因其駐地為婺城得名;隋文帝開皇時設婺州,據《元和志》:婺州蓋取其地於天文為婺女之分野

金東區:曾為金華市郊區、金華縣,2000年設區,因位於原金華縣境東部,故名

武義縣:唐武周天授二年(691)析永康縣始設武義縣,因縣東有百義山,故名;曾更名武成縣,天祐年間復名,以示武氏尚義意;據《中國地名辭源》:相傳武則天執政時,新設郡縣均冠以武字

浦江縣:唐天寶十三載(754)設浦陽縣,五代梁開平四年(910)錢武肅王與淮南楊行密相仇,恥聞逆姓悉改郡縣名陽者,因改現名;據《郡縣釋名》:唐名浦陽,以縣南有浦陽江也,因縣在浦江北得名

磐安縣:境內有大盤、安文二鎮各取一字得名,引申為磐石之安;另據《荀子富國》中則國安於盤石之句,比喻牢固不可摧毀之意,取磐石之安義得名

蘭谿市:唐鹹亨五年(674)析金華縣設蘭溪縣,以蘭江(蘭溪)為名,因縣西蘭陰山下有溪,崖岸多蘭茝,故水名蘭溪;又說縣以縣治在蘭溪畔得名;另據《大清一統志》:其地出玉蘭,色如翠玉,無葉而香,故名;1985年設市

東陽市:唐垂拱二年(686年)析吳寧縣始設東陽縣,取東陽郡為名,1988年設市;據《中國歷史大辭典·》:以郡在金華山(長山、常山)之陽、縠水之東得名

永康市:三國吳赤烏八年(245)烏傷縣析置永康縣,1992年設市 ;相傳孫權之母曾來上浦進香,祈求永保安康,縣以此名;另說以地有永康溪(永康江)為名

義烏市:秦始設烏傷縣,相傳孝子顏烏將葬,有群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故名;唐武德七年(621)烏傷縣故名義烏縣,其意與烏傷相同;1988年設市;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另有人稱其系越語地名,意義弗明

衢州市

柯城區:因城南爛柯山(石橋山、石室山、石橋山)得名,傳晉人王質入山伐薪,見二童對弈,棋局未終,斧柯(柄)已爛,故名;另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以衢州別名柯城得名

衢江區:2001年由衢縣改設,以衢江(谷水、 穀水、縠水、縠溪、信安江、衢港、信安溪)為名,江因流經衢州得名,據 《元和志》:衢州 以州有三衢山,因取為名,傳昔有洪水自頂湧出,分三道而下,故名

江山市:唐武德四年(621)設須江縣,因城南須江得名;五代吳越以境內江郎山(江山、金純山、須郎山、江郎三爿石),冀江山永固改江山縣;據《文思博要》云:有江氏三兄弟登巔化為石故名;1987年11月設市

常山縣:唐鹹亨五年 (674) 【另說垂拱二年】由信安縣始設常山縣,因縣南有常山(湖山、長山)為名;據1987版《常山縣地名志》:因山上盛長名為常山的藥材,故名

開化縣:北宋乾德四年(966)析常山縣西境開源、崇化等7設開化場,以開源鄉、崇化鄉複合得名;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始縣,沿用場名

龍遊縣:唐貞觀八年(634)析信安縣、金華縣設龍丘縣,以西漢龍丘萇隱居龍丘山(龍邱山)得名;吳越寶正六年(931)錢鏐以丘與墓近義, 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遊龍狀而改現名

台州市

椒江區:1981年海門特區改設椒江市,1994年設區,以地處椒江口得名;因椒江流經市區入海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靈江下遊入海口因其狀如椒,故名椒江

黃巖區:唐天授元年(690)改黃巖縣,據《太平寰宇記》:以其山頂有黃石,故以名之;1989年設市,1994年析置黃巖區

路橋區:1994年析黃巖市東南部置,據《楊晨·路橋志略》:路橋鎮亦稱新安鎮,以新安橋(糶糠橋)得名

三門縣:以瀕三門灣得名,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縣以三門灣得名,因灣口有三山矗立,形成三道航門而名三門灣;另說三門灣因三門島得名;又說有航路三道,故名

天台縣:五代梁開平二年(908)由唐興縣改現名,因境內天台山得名,據陶弘景《真誥》:(山)當鬥牛之分,上應臺宿,故名天台

仙居縣:五代吳越寶正五年(930)因治盂溪水患,希望永保平安,改樂安縣為永安縣;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現名,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圍,傳為神仙之宅得名

臨海市:三國吳太平二年(257)章安縣析置臨海縣,1986年設市,以臨海山得名,據《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山因(臨海)溪名;另說因瀕海得名

溫嶺市:明成化五年(1469)析黃巖縣太平等3個鄉設太平縣,以太平鄉得名,鄉以太平巖得名;1914年取縣西溫嶺更名溫嶺縣,據《方輿勝覽》:其地常燠少寒,故名;1994年設市

玉環市:1912年玉環廳改縣,2017年4月設市;據《太平廣宇記》:上有流水潔白如玉,環山而流,因名;另說南宋高宗因從海上由杭州南渡到溫州江心嶼,過榴嶼遺玉環,故名;又說玉環山一名木榴嶼,避錢王(錢鏐)諱改名

麗水市

蓮都區:唐中和元年(881)沿小括蒼山築城,因「眾山環簇,狀如蓮花」,始稱之蓮城;2000年5月由縣級麗水市改設,因有處州白蓮,故以名蓮都,取將之建成繁華都市之意

龍泉市:據《中國地名辭源》:縣南五裡有劍池,傳說春秋歐冶子於此鑄劍,劍成就湖淬之,化龍而去,因號龍淵,唐初避高祖李淵諱,改為龍泉,縣以湖名,1990年改設為市,市沿縣名

青田縣:唐景雲二年 (711) 由括蒼縣始設青田縣,因青(田)山為名;另說因太鶴山下田產青芝,取縣名叫芝田,後改青田;據《永嘉記》:縣有草葉似竹可染碧,名曰竹青,此處所豐,故曰青田

縉雲縣:唐武德四年(621)析永康縣始設縉雲縣,因縉雲山(仙都山)為名;據王爾鑑《縉嶺雲霞》序:縉雲山九峰爭秀,色赤如霞,古人以赤多白少為縉,故名

遂昌縣:三國吳赤烏二年(239)設平昌縣,平昌山在縣東十五裡,與孟山前後相疊如昌字,故名;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現名,取義通達昌盛

松陽縣:東漢建安四年 (199) 由章安縣始設松陽縣,因縣城在松蔭溪北面得名;另說以地處長松山(長嶺山、牛頭山)之陽得名;另據《元和志》:縣有大松樹大十八圍,因取為名

雲和縣:明景泰三年(1452)析麗水縣始設雲和縣,據《方輿紀要》:本麗水縣浮雲鄉、元和鄉,因以為名;另說源於琴瑟樂器,《文選》:吹孤竹,拊雲和,李周翰註:雲和,瑟也

慶元縣:南宋慶元三年(1197)析龍泉縣始設慶元縣,以年號得名

景寧畲族自治縣:明景泰三年(1452)析青田縣始設景寧縣,因討平寇亂而名,取景泰輯寧之義,據《郡縣釋名》:作邑以安民,故名;另說取景泰皇帝年號,再加字寧,即安寧之意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甘肅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另說因秦邑以為名麥積區:2004年9月由北道區更名,因境內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得名;《中國地名由來詞典》雲,因山崛起一峰,如農家積麥之狀,故名清水縣:據《郡縣釋名》 載,以清水在縣境為名。、祝貢寺首字命名張掖市甘州區:2002年3月由縣級張掖市改設,沿用古地名;《元和郡縣誌》云:因甘峻山(紺峻山)為名,山因山中泉水,味甘冽而得名;另說因地多甘草而得名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因地處肅州之南得名民樂縣:1913
  • 福建省各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因其行政建制開始於晉太康三年(282),屬於同安縣翔風裡和民安裡,各取一字得名莆田市城廂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元至元十六年(1279)在興化路治城區及其近郊設城廂錄事司,始有其名;1984年6月析莆田縣的城廂鎮和城郊公社設區涵江區:1984年析莆田縣涵江鎮、涵江公社設區,唐貞觀元年(627)境內圍海造田,築涵(水閘)排澇,其地稱涵頭,宋代劉氏初開水心河
  •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赤峰市紅山區:1983由縣級赤峰市改設,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區東北一棕紅色的山峰得名元寶山區:1983年設區,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因境內元寶山得名巴林左旗:清順治五年(1648)置巴林左翼旗(簡稱巴林左旗),以巴林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軍寨;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巴林意為陣地,蒙古語稱東為左巴林右旗:清順治五年(1648)置巴林右翼旗(後簡稱巴林右旗),以巴林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軍寨;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巴林意為陣地
  • 貴州省縣級各個縣市區地名由來
    >碧江區:2011年由縣級銅仁市改設,因境內錦江得名;另說源於青山綠水自然生態環境,寓意鑲在雲貴高原上的一塊綠寶石萬山區:1966年銅仁縣、玉屏縣析置萬山特區,以境內大萬山得名;另據《中國地名辭源》:因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山地盆地相間,故名,特區由此得名;2011年11
  • 四川省縣級各地地名由來(一)
    曾為簡陽縣第三區、龍泉區,1960年劃入成都並更名,因地處龍泉山西麓,明朝置龍泉鎮巡檢司,清朝設驛站,故名青白江區:因青白江(清白江)得名;《明一統志》 :清白江在新繁縣北,宋朝趙過此,嘗曰: 吾志如此江清白,雖萬類混淆,其中不少濁也,因名新都區:西漢置新都縣,以蜀王開明曾徙都於此,取新置一都之意命名 ,2001年設區;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
  • 貴州省各地級城市地名由來,你知道多少
    貴陽下轄觀山湖、雲巖、南明、花溪、烏當、白雲6個區,修文、息烽、開陽3個縣,代管清鎮1個縣級市。遵義遵義,簡稱「遵」,是貴州北部重要的城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相信大多數國人知道遵義的名字是因為紅軍在此召開了意義重大的「遵義會議」而知道遵義這個地名。
  • 浙江十一個城市的地名由來,你的家鄉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下)
    上文提到了浙江五個城市名字的由來,下面筆者將為大家介紹浙江剩餘六個城市的地名由來,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對自己的家鄉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喜歡筆者的文章,希望你們可以幫我點個關注哦。浙江十一個城市的地名由來,你的家鄉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苗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苑裡   「苑裡」地名是由來於道卡斯族「苑裡社」的社名。  3、通霄   通霄原稱為「吞霄」,是道卡斯族的社名。日據時期時,以其當地的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便改此地為「通霄」。  11、後龍   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12、三灣   因為本地恰位於中港溪中遊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上,故稱為「三灣」。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4、湖內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因為境內有一大湖沼,在湖岸內建莊而得名。  2.地名由來是取長治(現大湖方面)、文賢(現圍子方面)兩地區名含義而定。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8、梓官   地名由來有二說:  1.梓官地名之由來,似與修造船隻的官匠有關。相傳因修補軍船的官匠聚集於此而有此名。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7、霧峰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此稱;第二種說法是認為「阿罩霧」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譯音,按臺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國九年時,改稱為「霧峰」。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嘉義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4、中埔   「中埔」之地名由來是與本地南南東方之頂埔及東北方竹崎鄉境內之內埔之相對位置而言。「埔」即是未墾之荒地。  15、竹崎   地名緣起於全鄉大部份為山坡地形,又多竹林,經砍伐開墾後,遍處留存許多竹頭,因此稱為「竹頭崎莊」。民國九年改稱竹崎。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新竹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五峰 北埔 尖石 竹北 竹東 芎林   香山 峨嵋 湖口 新埔 新豐 橫山  關西 寶山   境內東側為油羅山脈,西為鹿場大山脈盤結之地域,有五指山、鵝公髻山、鹿場大山、石加鹿大山、油羅山等高峰林立,地名由來其境內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得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新營   地名由來於明鄭時期在此設鎮屯田。初期因有屯辦何積善等人在鹽水鎮之舊營裡屯墾稱為「舊營」,故與之對稱為「新營」。  9、六甲   地名之由來,相傳為鄭成功參軍陳永華駐軍在此開墾荒地,最初依據開墾面積取名有二甲、六甲、七甲等村。六甲位居中心,故取名為「六甲鄉」。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永和市志,民75)  4、中和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臺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種說法是指,「中和」這個地名是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雲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可愛的故鄉——雲林,頁6)  8、西螺   「西螺」地名由來於當地的巴布薩平埔族之番社名「西螺社」。  西螺(臺語ㄙㄞㄌㄟ)最初是平埔族巴布薩族居住,他們稱本地為Soreau。三百多年前西螺地形很像田螺,而湊巧濁水溪對岸的北鬥區也很像田螺,經協議將位於溪南端的叫西螺,北鬥叫東螺。
  • 新疆9個地市的名字由來,以及各自城市定位
    克拉瑪依市 名字由來:克拉瑪依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是一座因石油而興起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城市,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 「吐魯番」作為地名出現,始於元朝。明朝稱吐魯番速檀,清朝設置吐魯番廳、吐魯番直隸廳。 1913年,吐魯番直隸廳改為吐魯番縣。 1975年,吐魯番地區成立。 1984年,吐魯番縣升格為縣級市。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桃園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4、龜山   本鄉地名的由來是取自於以前境內的平埔族社名「龜侖社」,後來將「侖」改為「山」而形成今天的「龜山」。  5、八德   八德舊名為「八塊厝」,是指以前此地初建聚落時,只有八戶人家居住。臺灣光復後,最初稱為八塊鄉,後來改稱八德鄉。
  • 我國含「樂」字的縣市分布及地名的多種讀法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在我國地名中出現在地級市和縣級市、縣、區中含「樂」字的地名。一個「樂」字,在地名中卻有三種讀音。據統計,我國含「樂」字地名的地級行政區有且僅有一個——四川樂山市,而含「樂」字的縣級行政區有20個。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澎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馬公  馬公舊稱為「媽宮」,相傳在明初,移民在今天的正義街十九號創建「娘媽宮」,為全臺最早創建的廟宇,地名刪去「娘」字稱「媽宮」,民國九年改稱為「馬公」。  2、湖西   在澎湖島之東,有大武山與尖山,兩山之間為一小盆地,內有窪地瀦成一小湖,在其東西各有一村,稱為湖東、湖西,湖西之地名由此而來。  3、白沙   以白沙島名為地名。白沙島一帶,因布滿珊瑚砂礫,陽光照耀下,遠眺就像白沙成環帶一般,所以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