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最終沒有實現,是因為人性太複雜私心太重
文·段宏剛
生活在美好的社會形態裡,不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是很富有的,不但幸福指數高,並且能深刻體驗到生命本身的價值和生活本身的樂趣,明白自己活著的終極目的。
古今中外,許多聖賢本著崇高的博愛情懷和悲憫意識,依靠自己的才智,為人們構想過一些美好的社會形態,以便人們能在短短一世裡不枉此生。
2500多年前,我國大聖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就曾經設想了一個比較完美的社會形態——大同社會。關於這種社會形態在他的著作《禮記》中的「禮運」篇裡有詳盡描述。
《禮運》中原話是這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這段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說在這樣的社會裡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都很高,即使出門時不關門,也不怕小偷來光顧。人們吃飯、穿衣、看病、住房、教育、學習、戀愛、結婚、養老等一系列生活行為,都不用自己費心費力去操心和奮鬥,因為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一個人一旦出生,完全可以享受到一切物質需求。對個人來說,工作不是謀生手段,而是純粹變成實現個人理想和人生價值的一種形式罷了。
如此美好的社會形態,實際上,在近代馬克思與恩格斯也設想過,就是他們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素質很高,經濟高度繁榮,社會高度文明,按需分配,是其顯著特徵。
這樣近乎完美的社會形態,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世界上不同時期出現過類似的社會形態,但最終都以消亡而告終。
歸根結底還是人性太複雜,每個人都不可能始終保持著大公無私的好面目。
人確實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高級動物,在本質上,人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體,身上同時存在著高尚和卑鄙的基因。如果在個人利益與生命安全沒有受到任何傷害的前提下,人都會表現出真善美,以好人面目出現。
反之,人就會表現出自私自利,甚至喪心病狂的一面,以實際行動破壞秩序的和諧。
因為每個人在生命意識中都或多或少的潛藏著私心,要想每個人一心一意、自始至終地為集體利益著想,跟登天的難度沒有多少差別。
再一個,人都是感性動物,當衝動起來,被欲望誘惑起來,自控力會變得相當脆弱,往往心中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始終會把個人得失放在首要位置來追逐。
正因為整個人類社會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有千人千面的豐富性,所以,才催生了許多有趣的歷史故事。
如果把人類意識上升到整個宇宙意識的層面,就會發現,浩瀚的宇宙運行其實跟世間萬物的存在和發展,在性質上是一樣的,都由對立的兩極相互牽制著,永無止境地循環發展,比如,陰和陽,起與滅,存和亡,善和惡,好和壞,真和假,美和醜,強和弱,等等。如果缺少牽制的一方,另一方會變成孤獨的一方。
這些牽制和對立因素構成了原始動力,在制衡中,促進著萬物不斷成長,不斷升華,向著更高級的層面遞進。這個遞進的過程,說得大一些,就是歷史,說得小一點,就是人生,人類社會在反反覆覆地經歷和證明著這個過程。
若要實現一個沒有欲望或理想作為源動力的完美社會形態,首先違背了人性應有的規律,因之,這樣的社會形態只存在於烏託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