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最終沒有實現,是因為人性太複雜私心太重

2020-12-22 鴻鵠迎罡

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最終沒有實現,是因為人性太複雜私心太重

文·段宏剛

生活在美好的社會形態裡,不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是很富有的,不但幸福指數高,並且能深刻體驗到生命本身的價值和生活本身的樂趣,明白自己活著的終極目的。

古今中外,許多聖賢本著崇高的博愛情懷和悲憫意識,依靠自己的才智,為人們構想過一些美好的社會形態,以便人們能在短短一世裡不枉此生。

2500多年前,我國大聖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就曾經設想了一個比較完美的社會形態——大同社會。關於這種社會形態在他的著作《禮記》中的「禮運」篇裡有詳盡描述。

《禮運》中原話是這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這段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說在這樣的社會裡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都很高,即使出門時不關門,也不怕小偷來光顧。人們吃飯、穿衣、看病、住房、教育、學習、戀愛、結婚、養老等一系列生活行為,都不用自己費心費力去操心和奮鬥,因為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一個人一旦出生,完全可以享受到一切物質需求。對個人來說,工作不是謀生手段,而是純粹變成實現個人理想和人生價值的一種形式罷了。

孔子見老子

如此美好的社會形態,實際上,在近代馬克思與恩格斯也設想過,就是他們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素質很高,經濟高度繁榮,社會高度文明,按需分配,是其顯著特徵。

這樣近乎完美的社會形態,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世界上不同時期出現過類似的社會形態,但最終都以消亡而告終。

歸根結底還是人性太複雜,每個人都不可能始終保持著大公無私的好面目。

世外桃源

人確實是一個非常奇妙的高級動物,在本質上,人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體,身上同時存在著高尚和卑鄙的基因。如果在個人利益與生命安全沒有受到任何傷害的前提下,人都會表現出真善美,以好人面目出現。

反之,人就會表現出自私自利,甚至喪心病狂的一面,以實際行動破壞秩序的和諧。

因為每個人在生命意識中都或多或少的潛藏著私心,要想每個人一心一意、自始至終地為集體利益著想,跟登天的難度沒有多少差別。

浩渺星空

再一個,人都是感性動物,當衝動起來,被欲望誘惑起來,自控力會變得相當脆弱,往往心中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始終會把個人得失放在首要位置來追逐。

正因為整個人類社會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有千人千面的豐富性,所以,才催生了許多有趣的歷史故事。

如果把人類意識上升到整個宇宙意識的層面,就會發現,浩瀚的宇宙運行其實跟世間萬物的存在和發展,在性質上是一樣的,都由對立的兩極相互牽制著,永無止境地循環發展,比如,陰和陽,起與滅,存和亡,善和惡,好和壞,真和假,美和醜,強和弱,等等。如果缺少牽制的一方,另一方會變成孤獨的一方。

世外桃源

這些牽制和對立因素構成了原始動力,在制衡中,促進著萬物不斷成長,不斷升華,向著更高級的層面遞進。這個遞進的過程,說得大一些,就是歷史,說得小一點,就是人生,人類社會在反反覆覆地經歷和證明著這個過程。

若要實現一個沒有欲望或理想作為源動力的完美社會形態,首先違背了人性應有的規律,因之,這樣的社會形態只存在於烏託邦中。

相關焦點

  • 大同小康社會居然出自孔子
    在這裡,「小康」是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指的是人民富裕安康的社會局面。如何理解孔子的大同與小康社會文章通過孔子與弟子問答的形式,描繪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理想藍圖,表達了作者對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神往態度。
  • 孔子認為「大同世界」非常好,那老子認為什麼樣的世界是好的?
    在儒家經典《禮記》裡,孔子提到了大同世界的概念,和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國有點像。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我沒有趕得上,而內心深懷嚮往。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為領導,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
  • 感悟《大學》 | 止於至善,就是沒有私心
    從民眾的貧富差距來說,國家稅收多了,貧富差距太小,福利太好,能幹的人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就沒了,國家養懶人,遲早要出問題;稅收少了,貧富差距太大,又會危及社會的公平和安定。而中庸之道呢,就是找到這恰到好處的正中間,找到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約數。到了這兒,就止於至善了,多收一分則太多,少收一分則太少,極致完美。但是這能做得到嗎?孔子說:「中庸不可能也!」那是不可能的。
  • 《孔子之道》繼續開講 「大同」思想猶如明燈照亮中國社會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炎平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邊鈺)孔子提出的「大同說」「小康說」對於中國社會有何深遠影響?「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否意味著一個人人平均的社會?9月7日,由四川日報社、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學會、四川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巴蜀講壇》——「中華優秀文化」系列講座之《孔子之道》第二講繼續開講。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教授王炎平圍繞「孔子的治平理想」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他說,孔子根據有關堯舜的歷史傳說,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中國社會因而始終沒有失去崇高。
  • 孔子講的「大同」與「小康」到底指的是什麼?
    「故人不獨親其親」:因為大公無私的緣故,人人相親相愛,不但孝順自己的父母,也孝順他人的父母。」通過上面的解讀,我們就可以知道孔子的立場了,孔子其實是把社會的好壞分為三等的,最上等的就是「大同」,其次的就是「小康」,而最不好的就是孔子所生活的亂世,因此孔子產生了對「大同」和「小康」社會的嚮往。
  • 諸子百家說的「大同社會」到底如何消失的?
    一些人把古書《禮記》奉為儒家經典,其實《禮記》並非孔子所作,孔子只是修訂了《禮記》,從《禮記》的內容上看,《禮記》的內容更合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源於上古黃帝思想,從描述大同社會中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更能看出符合道家思想,也只有道家思想中才會有「大道」這個詞。「道」是華夏民族對世界的終極認知,「天道酬勤、天下為公」符合道家思想。
  • 什麼是大同社會?人類如何才能進入大同社會?
    據說孔子最早提出了大同社會的理想,它一直是我國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我國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書》,還有孫中山的「大同主義」,也都被看作「大同」方案。作為我們共同理想的共產主義也是大同社會的一個形態。老子對於大同社會又有哪些具體論述呢?我們結合經文論述,作一個探討。
  • 從大同社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 孔子誕辰紀念日
    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說,不僅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同時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深切緬懷這位「照亮中華文明天空」的聖人,同時再次致敬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偉岸。在《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了孔子這樣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古人是怎樣理解「大同」社會的
    於是藉孔子言,描述了「大同」社會的情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蔵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造反起家,卻重文輕武,趙匡胤如何實現天下大同?
    大家對「天下大同」這個概念應該不陌生,這是孔子的畢生理想,他希望的社會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一個烏託邦的社會,那趙匡胤實現了嗎?我覺得實現了。對於一個封建集權的社會,它的社會框架是:皇權—官僚—小農,這是一個金字塔的社會,當皇權與天下爭富,官僚便是中飽私囊的打手,民不聊生的就是小農。所以我覺得要實現封建集權下的天下大同,就需要小農的活力競相迸發,充分為這個社會注入新鮮的血液,而趙匡胤做到了!那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靠造反起家卻重文輕武的他,是如何實現天下大同的?
  • 孔子唯獨對這個學生又愛又恨,竟是「私心」作怪
    ……孔子表揚學生是一種「愛」,通過肯定、讚許,鼓勵他們成長;孔子批評學生是一種「恨」,通過斥責、怨怒,鞭策他們改進。但在所有學生中,只有一個人觸動了孔子的「私心」,讓孔子又愛又恨。這個學生就是顏回。由《論語》記載可見,顏回是受孔子表揚最多的弟子。
  • 古代社會黃金時代的景象,即孔子所謂「大同」
    孔子所說「大同」「小康」,大約就是以這個時期為背景的思想。那麼所謂「大同」時代是何種景象呢?根據古書記載,大概是這樣的:這時代,無疑是個農業時代。耕作的方法,其初是不分疆界的,其後依家族數,將土地分配,即所謂「井田制」。井田制,是把一方裡之地,分為九區。每區一百畝,中間的一區為公田,其外八區為私田。
  • 「大同」社會究竟什麼樣?並非康有為理解的那個樣子
    於是藉孔子言,描述了「大同」社會的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蔵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大同社會是否真的存在?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統治形態
    ,從以前初中的歷史教科書上,我們就會發現,這裡面的這些必然的社會形態,其實並不能完全的來概括的,當然,關於這裡的資本主義,是我們國家完全的沒有經歷的,這裡也不做太過於詳細的論證了。答案雖然模糊,但是可以證明的一點就是,我們國家以前的社會形態,也是比之其他的西方國家要特殊的多,因為奴隸社會而言,其實並不是那麼的明顯。
  • 君子和而不同,世界必將大同,終於明白為何都尊稱孔子為聖人了
    孔子雕像一、「君子和而不同」,是中華傳統「和同」思想的集大成者任何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社會環境、群體意志和社會生態。也就是說,只有善於協調、統一各種不同的分歧意見,才能形成新的意見,最終達成共識,而決不是盲從附和,這樣的人才是君子,而小人則沒有自己的見解,一味盲從。由此,君子要以一種平和、寬容的態度面對社會萬象,以達到一種「和諧」狀態。
  • 孔子眼中的小康社會是什麼樣的?
    孔子眼中的小康社會是什麼樣的?禮儀又是如何形成的?白話文釋意:現在大道已經隱去,幾乎看不到了。於是,害人利己這些陰謀的心機自然就興起了,最終因為社會階層的分化越來越明顯就引發了戰爭。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為了治理家國的典範,這六個人都是君子呀,他們沒有不小心謹慎地在推行著禮制,來彰顯其效用,考證他們的威信,記錄他們的過錯。
  • 一個幻想家心目中的大同社會,王莽超越時代的改革
    經過五花八門的禮儀,王莽的夢想實現了,他當上了皇帝。在這其中,只有少數人反對,比如安眾侯劉崇起兵反叛。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反對王莽,這些達官顯貴,以一種旁觀人的眼光,看著這次政變。既然王莽政變進行得如此安穩平和,但又為何經過幾十年之後,當官的和老百姓都出來反對?要知道,王莽是這些人共同選出來的呀!最符合儒家心目中的帝王啊!
  • 可能嗎:大同世界怎麼實現?
    既然人不相同會導致衝突與禍患,既然人們都願意實現大同世界,那為什麼數千年都無法實現呢?是因為人的能力不夠?是因為物質條件不具備?究竟是什麼在阻止大同世界的實現?事實上,當人類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科技時代,世界大同仍然渺無蹤影,而正好相反,人與人加大、加深了不同。人希望大同,但在滿世界的道理中,只有不同的根據,就沒有相同的道理。
  • 「國學」從《論語》中闡述孔子儒家學說的現代意義
    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古老的學派,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創立,從春秋時代一直延續至今,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其間幾度興衰,但依然存在於社會的思想體系中,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儒家從人文精神、人道精神、人格理想、人性品格、倫理思想、道德精神、修養之道、實踐精神、和諧精神,社會理想這十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體系。從古至今,自從人類誕生,思想意識就開始指導人類的日常行為。孔子,作為至聖先師,以身力行,為達到希賢希聖的境界而努力,是一位自我完善的聖人。
  • 求大同 從古到今的夢想
    在儒家看來,「選賢與能」是天子「德配天地」的具體行為,正因為明君懂得「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下並不是私家之天下,所以無論是選拔君位繼承人,還是任用文武百官,都遵循「選賢與能」的方略。  三是「講信修睦」的社會秩序。天子能夠實行「天下為公」之大道而「選賢與能」之方略,則百姓蒙受德澤,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講信修睦」的大同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