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先秦諸子,無不認為上古之世,有個黃金時代,其後愈降愈劣。孔子所說「大同」「小康」,大約就是以這個時期為背景的思想。那麼所謂「大同」時代是何種景象呢?根據古書記載,大概是這樣的:
這時代,無疑是個農業時代。耕作的方法,其初是不分疆界的,其後依家族數,將土地分配,即所謂「井田制」。井田制,是把一方裡之地,分為九區。每區一百畝,中間的一區為公田,其外八區為私田。一方裡住八家,各受私田百畝。中間的公田,除去二十畝,做為八家的廬舍,還有八十畝,由八家共同耕作,其收成,全歸公家,私田的收成,全歸私家,即所謂「助法」。如田地不分公私,每畝田上的收穫,都酌情提成歸公,即所謂「徹法」。
在所種田地之外,大家另有聚居之所,謂之「邑」,合九方裡的人口,共營一邑,八家共一巷,中間有一所公共建築「校室」。春、夏、秋三季,百姓都在外種田,冬天則住在邑內。一邑之中,有兩個老年人做領袖,叫做「父老」「裡正」。古代建築,在街的兩頭都有門,謂之閭,閭的旁邊,有兩間屋子,謂之塾。當早晨大家要出去種田時,父老和裡正開了閭門,一個坐在左塾,一個坐在右塾,監督出去的人。出去太晚了,或者晚上回來時,沒帶樵薪預備做晚飯。都是要被批評的。出入的時候,大家互相照應,所帶東西輕了,幫人家拿些,帶的東西重了,可以分給別人代攜,不必客氣,有年紀的人,讓他安逸些,空手回來。到冬天,父老在校室裡,教訓邑中的小孩。婦女們聚在一間屋子裡織布,半夜方休。
一團體中,如有老弱殘廢的人,眾人無條件養活他,對孤、獨、鰥、寡、殘供給食物,稱做「五疾以上收而養之」。這就是古人視為黃金時代的古代農村社會的基本輪廓,即孔子所謂「大同」。
其後由於人口的增長,生產力的提升,井田制無以為繼,加之外來力量的入侵,「大同時代」終被破壞,「小康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