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黃金時代的景象,即孔子所謂「大同」

2020-12-22 暢華人文

凡先秦諸子,無不認為上古之世,有個黃金時代,其後愈降愈劣。孔子所說「大同」「小康」,大約就是以這個時期為背景的思想。那麼所謂「大同」時代是何種景象呢?根據古書記載,大概是這樣的:

這時代,無疑是個農業時代。耕作的方法,其初是不分疆界的,其後依家族數,將土地分配,即所謂「井田制」。井田制,是把一方裡之地,分為九區。每區一百畝,中間的一區為公田,其外八區為私田。一方裡住八家,各受私田百畝。中間的公田,除去二十畝,做為八家的廬舍,還有八十畝,由八家共同耕作,其收成,全歸公家,私田的收成,全歸私家,即所謂「助法」。如田地不分公私,每畝田上的收穫,都酌情提成歸公,即所謂「徹法」。

在所種田地之外,大家另有聚居之所,謂之「邑」,合九方裡的人口,共營一邑,八家共一巷,中間有一所公共建築「校室」。春、夏、秋三季,百姓都在外種田,冬天則住在邑內。一邑之中,有兩個老年人做領袖,叫做「父老」「裡正」。古代建築,在街的兩頭都有門,謂之閭,閭的旁邊,有兩間屋子,謂之塾。當早晨大家要出去種田時,父老和裡正開了閭門,一個坐在左塾,一個坐在右塾,監督出去的人。出去太晚了,或者晚上回來時,沒帶樵薪預備做晚飯。都是要被批評的。出入的時候,大家互相照應,所帶東西輕了,幫人家拿些,帶的東西重了,可以分給別人代攜,不必客氣,有年紀的人,讓他安逸些,空手回來。到冬天,父老在校室裡,教訓邑中的小孩。婦女們聚在一間屋子裡織布,半夜方休。

一團體中,如有老弱殘廢的人,眾人無條件養活他,對孤、獨、鰥、寡、殘供給食物,稱做「五疾以上收而養之」。這就是古人視為黃金時代的古代農村社會的基本輪廓,即孔子所謂「大同」。

其後由於人口的增長,生產力的提升,井田制無以為繼,加之外來力量的入侵,「大同時代」終被破壞,「小康時代」來臨。

相關焦點

  • 《論語》導讀之112:孔子追求人人生活美好社會和諧相處的大同景象
    顏淵,即顏回。季路,即子路。侍,侍立,站在身邊。盍,何,為何,何不。爾,你。共,共享,共用。敝,破舊。伐,誇耀。善,好處,優點。施,表白,宣揚。勞,功勞。安,安穩,安居。信,信任。懷,關懷,照顧。顏回、子路站在孔子的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把車馬、輕軟的衣服和朋友共用,破舊了也不遺憾。」
  • 《孔子之道》繼續開講 「大同」思想猶如明燈照亮中國社會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炎平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邊鈺)孔子提出的「大同說」「小康說」對於中國社會有何深遠影響?「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否意味著一個人人平均的社會?9月7日,由四川日報社、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學會、四川省中心圖書館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巴蜀講壇》——「中華優秀文化」系列講座之《孔子之道》第二講繼續開講。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教授王炎平圍繞「孔子的治平理想」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他說,孔子根據有關堯舜的歷史傳說,提出「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中國社會因而始終沒有失去崇高。
  • 什麼是大同社會?人類如何才能進入大同社會?
    據說孔子最早提出了大同社會的理想,它一直是我國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我國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書》,還有孫中山的「大同主義」,也都被看作「大同」方案。作為我們共同理想的共產主義也是大同社會的一個形態。老子對於大同社會又有哪些具體論述呢?我們結合經文論述,作一個探討。
  • 大同小康社會居然出自孔子
    小康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出自西漢的《禮記•禮運》。在這裡,「小康」是僅次於「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指的是人民富裕安康的社會局面。如何理解孔子的大同與小康社會文章通過孔子與弟子問答的形式,描繪了一幅大同世界的理想藍圖,表達了作者對這樣一個理想社會的神往態度。
  • 古人是怎樣理解「大同」社會的
    於是藉孔子言,描述了「大同」社會的情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蔵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從大同社會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 孔子誕辰紀念日
    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說,不僅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同時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每年的這一天,我們都深切緬懷這位「照亮中華文明天空」的聖人,同時再次致敬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偉岸。在《禮記》「禮運」篇中,記載了孔子這樣一段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大同」社會究竟什麼樣?並非康有為理解的那個樣子
    於是藉孔子言,描述了「大同」社會的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蔵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孔子講的「大同」與「小康」到底指的是什麼?
    孔子說,真正施行大道的時候,以及後來的夏、商、周三代,我都沒有趕上,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有一個層次,「大道之行」是在「三代」之前的,所謂「大道之行」其實就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時代,那個時代的特點就是人們都大公無私。
  • 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真能實現嗎?
    孔子提出的教育觀點,在古代社會形成了怎樣的影響自古以來農業與教育都是我國的立國之本。雖然現代社會中科技發展才是第一生產力,但是也必須建立在農業與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之上。雖然在古代教育曾是貴族子弟的專屬特權。但是這種教育禁錮在春秋時期,被儒家創始人孔子所打破。
  • 開學季,在古代是怎樣一番景象?
    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在古代,學費被稱為「束脩」。「脩」即肉乾,是用鹽、香料等加工製作成的臘肉或鹹肉幹。「束脩」,便是一束肉乾,一般是十條。《論語·述而》中,孔子有言: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即「只要自願拿著十餘幹肉為禮來見我的,我從來不會不教」。這裡其實也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真正的無類,而是富貴人家的遊戲。
  • 諸子百家說的「大同社會」到底如何消失的?
    一些人把古書《禮記》奉為儒家經典,其實《禮記》並非孔子所作,孔子只是修訂了《禮記》,從《禮記》的內容上看,《禮記》的內容更合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源於上古黃帝思想,從描述大同社會中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更能看出符合道家思想,也只有道家思想中才會有「大道」這個詞。「道」是華夏民族對世界的終極認知,「天道酬勤、天下為公」符合道家思想。
  • 《博覽群書》之「面朝大同看小康」
    這就是中國人口唯心誦的「五福臨門」的五福原始出處。所謂「康寧」,孔傳的解釋是「無疾病」,然亦可從中解讀出安康、康樂的意思。 「康」及由此衍生的「小康」,也由民眾的自然的世俗訴求日漸提升為政治價值、社會理想。這可從一個特殊視角加以揭櫫。眾所周知,古代中國盛行以「諡號」為臧否逝去人物的手段。在《逸周書·諡法解》這部最早的「諡號集成」中,「康」是作為一個正面的嘉諡出現的。
  • 大同社會是否真的存在?夏商周時期的社會統治形態
    奴隸社會其實就是把可當為商品買賣的奴隸,拿來給僱主產生財富的一種統治形態,但是這裡的奴隸可不單單是這樣的一種用法,這裡的奴隸是完全的沒有任何人權可言的,可以隨便被主人殺害,而關於這一點,在古中國就沒有這麼的明顯,比如說,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把所謂的奴隸大量的召集起來,給自己產生大量的財富,而奴隸也是有人權的,甚至在一些法律中十分的清楚的表示了出來,不能隨意的殺害的
  • 禮運大同篇 《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的出典         1924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嚮往的「大同」世界,即指《禮記·禮運》中所描敘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這個社會裡,「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 孔子認為「大同世界」非常好,那老子認為什麼樣的世界是好的?
    在儒家經典《禮記》裡,孔子提到了大同世界的概念,和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國有點像。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我沒有趕得上,而內心深懷嚮往。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選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為領導,彼此之間講究信譽,相處和睦。
  • 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最終沒有實現,是因為人性太複雜私心太重
    孔子描述的大同社會最終沒有實現,是因為人性太複雜私心太重文·段宏剛生活在美好的社會形態裡古今中外,許多聖賢本著崇高的博愛情懷和悲憫意識,依靠自己的才智,為人們構想過一些美好的社會形態,以便人們能在短短一世裡不枉此生。2500多年前,我國大聖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就曾經設想了一個比較完美的社會形態——大同社會。
  • 堯舜禹時期為什麼被稱為大同社會,真的達到大同社會的標準了嗎?
    在《禮記禮運》中有關對社會形態的兩種劃分,即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並進一步指出,大同社會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原始公有制社會;小康社會是「天下為家,各親其親」的私有制社會。長期以來,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均認可這種說法,並將堯舜禹時期認定為「大道之行」的大同時期。
  • 孔子眼中的小康社會是什麼樣的?
    孔子眼中的小康社會是什麼樣的?禮儀又是如何形成的?白話文釋意:現在大道已經隱去,幾乎看不到了。於是,害人利己這些陰謀的心機自然就興起了,最終因為社會階層的分化越來越明顯就引發了戰爭。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為了治理家國的典範,這六個人都是君子呀,他們沒有不小心謹慎地在推行著禮制,來彰顯其效用,考證他們的威信,記錄他們的過錯。
  • 求大同 從古到今的夢想
    三是「講信修睦」的社會秩序。天子能夠實行「天下為公」之大道而「選賢與能」之方略,則百姓蒙受德澤,整個社會就會呈現出「講信修睦」的大同氣象。「講信修睦」即是指國君能夠談說有信、政令無欺,君既言信行睦,上行下效,世人便皆講求信用,和睦相處,社會便會呈現出繁榮、富足、平等、無私的「大同」景象,《禮運》中從「人不獨親其親」到「外戶而不閉」即是描述了這樣一種「大同社會」的美好圖景。
  • 如果沒有孔子,中華文明會怎樣?很遺憾:文明有可能產生倒退
    「仁」之一說,體現了人道精神,「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兩者對於人類社會而言的重要性自不必贅述。人道主義乃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時代都是適用且不可或缺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因此孔子「仁與禮」的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可謂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