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綠道力推「垃圾隨時入桶 遊客50米內就能找到垃圾分類箱2020-07-30 08:08:30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記者 寧秀梅 範雅琴 通訊員 彭衝 孫鼎鼎 瀏覽次數:4 次長江日報訊(記者寧秀梅 範雅琴 通訊員彭衝 孫鼎鼎)7月1日起,《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開始施行。該管理辦法實施以來,長江日報記者走訪東湖風景區各景點發現,景點內分類垃圾容器明顯增多;垃圾隨時入桶的文明行為已成為市民遊客的習慣;今年疫情以來,東湖各景點新增多處廢棄口罩專用回收點。
東湖綠道上平均每隔30—50米就有一組垃圾桶
「沒吃完的麵包是廚餘垃圾,礦泉水的空瓶是可回收物。」7月29日下午,在東湖綠道湖光序曲驛站,記者看到在東湖遊玩的市民陳女士正在教今年7歲的兒子如何對垃圾分類入桶。「垃圾分類是一個好習慣,我會跟他解釋,4個不同的垃圾桶都分別裝什麼垃圾,帶他出來玩的時候,我都會讓他自己去區分要丟的垃圾。」
藍桶裝可回收物、紅色桶裝有害垃圾、綠桶裝廚餘垃圾,黑桶裝其他垃圾,《武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很多市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熟悉不少。在東湖綠道上,平均每隔30—50米就設一個垃圾分類的容器。
東湖風景區市政設施維修管理處垃圾分類專班負責人丁捷介紹,2019年10月,他們統一對東湖綠道上1332個分類垃圾容器的標識銘牌進行了更新。為方便遊客使用,保潔師傅在做好自身防護的情況下,每天對各個垃圾分類容器進行消殺。
在周末和節假日新增多個分類垃圾容器
馬鞍山森林公園恢復燒烤後,不少遊客來燒烤樂園聚餐,遊客們在燒烤區拉起搖床,支起帳篷,在鳥語花香的森林裡享受人間煙火味。
「把垃圾分門別類地丟入垃圾桶,都是舉手之勞的事情,我們在丟垃圾的時候多加注意就行了。」和同學在燒烤樂園聚會的範雲說道,「無論是在景區入園處,還是在綠道上,常會看到關於垃圾分類的宣傳標語,『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垃圾不落地,綠道更美麗』,會讓我們潛移默化地去做好這件事情。」
「廚餘垃圾比較少,現在大家節約糧食的意識很強,基本上吃多少就採購多少,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相對較多。」馬鞍山森林公園園林環衛科負責人王常明介紹,除了遊客主動對垃圾分類外,景區保潔人員在清運的時候也會再次進行分類,以方便後期垃圾處理。
王常明介紹,馬鞍山燒烤樂園在旺季和周末會增加分類垃圾容器的使用,以滿足遊客的需求,後期還將徵集一批文明旅遊志願者,在景區內分發垃圾分類的宣傳手冊。
東湖綠道新增21處廢棄口罩回收點
疫情之後,來東湖遊玩的市民遊客發現,綠道旁並排的4個分類垃圾桶旁邊,還有一個小小的垃圾桶,上面標註著「廢棄口罩垃圾桶」。
「夏天容易出汗,有時候口罩被汗溼了,就要換一個新的,揣在口袋裡不衛生,扔進普通垃圾桶裡面也不合適。」鄭先生是一名健身達人,東湖綠道是他最愛去的「天然健身房」,「武漢人現在已經養成了出門戴口罩的好習慣,在一些人多的戶外設置廢棄口罩垃圾桶,我覺得很方便。」
丁捷介紹,根據防疫常態化的要求,東湖風景區主要在楚風園、海洋世界、湖光序曲、梅園踏雪等大型驛站卡口設置了廢棄口罩回收專用桶,目前共計增設了21處。同時,在每個驛站,都有景區工作人員指引勸導遊客將廢棄口罩投放至專用垃圾容器。在各大驛站,均安置了垃圾分類宣傳牌、宣傳欄以及宣傳手冊,驛站的出入口張貼有垃圾分類宣傳海報,同時還通過電子屏進行循環滾動式播放「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宣傳標語,提升市民遊客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和參與率。
上一篇:退役軍人衝在戰疫戰汛戰貧一線 一聲「到」一生「到」下一篇:王忠林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 「放水養魚」紓困解難 激發市場...
【來源:長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