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個特殊的一年,而高考也成了最迷的一屆。
江蘇文科狀元無緣清北,湖南文科第四名選擇考古專業。
2020年7月,鍾芳蓉高考成績考出676分,獲湖南省文科第四名。
2020年7月30日,鍾芳蓉告訴記者,已經決定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選擇背後要承擔的壓力,網上的熱議輿論,家人都不懂,只有她的學長明白。
2020年7月23日,湖南高考成績陸續公布,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績。
當晚,50多名老師乘坐9臺車,抱著煙花炮竹走了30多裡鄉間道路到村裡報喜,村民們也放起鞭炮慶祝。
父親鍾先生說,自己一直在外打工,他聽到成績時激動落淚 。
鍾芳蓉就讀的學校是一所寄宿學校,平時不允許用手機,鍾先生只有在女兒每半個月回家一次的時候進行聯繫。
學校為,湖南耒陽正源學校,教學模式類似衡水中學,為考試而教學。
教育模式,無所謂正確與否,至少對於哪裡的學子來說,這是唯一的道路,能夠改命的道路。
自2012年到現在,學校共有12位考生進入了清華北大,可謂戰績喜人,今年有兩位,鍾芳容就是其中之一。
而她的學長潘軍正是第一位考入北大的學子。
作為她的學長,潘軍幾乎和他的人生經歷一模一樣。
從高分考入名校,滿懷信心期待,渴望在這裡開啟傳奇人生,實現滿腔抱負。
當年,高考分數出來,同樣被聚光燈包圍,市領導,校長,學校老師一行幾十人驅車到他家,祝賀金榜題名。
一塊披著大紅花的長方形獎牌至今還掛在家中客廳。
而上了北大,才知道自己太過天真。曾立志科研,夢想成為下一個錢學森,為國為民,建功立業。
可是,在全國學子中脫穎而出,也就註定他要和最頂尖的人才競爭。於是基礎的弱點成了最大的障礙。
大學裡的努力不再像高中,努力學習不再是考試,而是實驗,論文,探索。題海戰術無效。
從小在農村,註定見識有限,這使得他在看待任何事件,格局都不足,眼光永遠只能看到眼前。
想出國深造,沒有經濟基礎,即使克服困難,回國後也難進985,211等頂級名校。
因為很難比得上富貴人家子弟,小時候出國,參加各種比賽,出國也基本是搭建好一切,只要心無旁騖的努力,用興趣開拓就好。
而潘軍的路,努力考研出國,學成歸來,也是繼續搞科研,夢想終究要向現實低頭。
做科研,就工資而言,一輩子也買不起北京的房。
自己的故事講給她聽後,潘軍沒有勸解自己的學妹鍾芳容。
他明白這位小姑娘目前的壓力,考古歷史出身找不到好工作也不是什麼隱秘消息。
鍾芳容,安靜的聽著。期間,媒體採訪的電話就沒斷過,乾脆直接開啟飛行模式。
選擇考古專業,這種冷門不好就業的專業,潘軍也有類似的經歷。只不過選擇一旦做出,就沒有後悔的權利。
潘軍只能在化學這條道路上走下去,如今鍾芳容也要走上考古這條不太好走的道路。
作為過來人,潘軍沒有讓她改專業,因為每個人都不同,熱門的計算機,金融等也不一定適合鍾芳容。
農村孩子接觸這些從未見識過的東西,本身也非常冒險,沒有家庭支持,沒有金錢奠基,一個人單打獨鬥,很難,很難,很難。
作為學長,擁有類似的經歷,潘軍勸解鍾芳容,選擇考古,歷史雙學位,不僅對考古有幫助。日後,想轉行也更好。
「即使你以後想轉行,也來得及,至少給自己留條退路。」
或許,作為過來人,潘軍不看好鍾芳容在考古專業的發展,所以才給她出此計策。
潘軍他也有類似的經歷,從金榜題名,萬眾矚目,到如今曲終人散,一地狼藉。
鍾芳容的未來如何無人知曉,他是否能在考古道路上走下去,我們不知道答案,只能拭目以待。
願每位學子都能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擁有光明的未來。
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