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南文科第四名的鐘芳蓉最終選擇北大考古系在網上引起了極大爭議。因為這個選擇,鍾芳蓉也成了考古界的團寵。
但卻無人知道,在這個選擇背後,她承受了多大的壓力。或許有一個人能夠完全明白,這就是她的學長潘軍。
鍾芳蓉就讀的湖南耒陽正源學校自2012年到現在,一共有12名考生考入了清華北大,今年有兩位,鍾芳蓉是其中之一。而潘軍正是該校第一位考入北大的高材生。
在鍾芳蓉身上,潘軍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年的他和鍾芳蓉幾乎如出一轍,同樣被聚光燈包圍,同樣被市領導、學校老師一行幾十人驅車到他所在村裡,慶祝他金榜題名。
一塊披掛著大紅花的長方形獎牌至今掛在家裡的客廳。潘軍也曾立志要從事科研,稱其他的選擇對他而言都毫無吸引力,他的偶像是錢學森。
耒陽正源學校的校長羅湘雲建議鍾芳蓉提前10天去北京報到,帶爺爺奶奶一起坐一次高鐵,費用由他來出。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大山裡面的人們和外界被一堵無形的牆隔開了。
正源中學實行封閉管理,學生們寄宿學校,初中生半月回家一次,高中生延長到一個月。學校管理非常嚴格,495個攝像頭分布在380畝校園各個角落,時刻監控著學生。
有沒有熟悉的感覺?熟悉就對了,就是衡水模式。事實上校長羅湘雲是衡水模式的忠實擁護者,他的教育理念是,高考怎麼考?我們就怎麼教。
2019年開始,學校每年都會派一些高三的學生去衡水學習,短則半年,長則一年。鍾芳蓉高三也去過衡水學習,但除了她,其他幾位去衡水的學生,高考成績反而變差了。
鍾芳蓉坦言,衡水的學習對她幫助很大,但她只呆了一個學期,就不願意再去了,衡水的壓力太大了,她這種性格內向的孩子感到極為壓抑。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幾乎全部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區域,和外界處於半隔絕狀態,除了學習,和外界幾乎沒有任何的信息交流。
8月3日下午,現在在耒陽做選調生的潘軍來到了鍾芳蓉的家裡,他告訴了鍾芳蓉他自己的真實故事。
考上北大後意氣風發,立志當科學家,拒絕了家人要求報考的臨床醫學,選擇了化學。但6年後研究生畢業,他還是選擇成為了一名選調生。
他講述了他在大學的努力,有限的見識,使得他格局太小,對專業也不夠了解。儘管他在讀研時,是導師最勤奮的學生,也曾在影響因子19的國際期刊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過論文。
但他依然敗給了現實。出國深造沒有經濟基礎,即使勉強成行,回國後也很難進985,211高校。而如果繼續做研究,可能一輩子也買不起北京的一套房。
潘軍並沒有勸鍾芳蓉改專業。他能體會到她目前面臨的壓力。自從報考考古的消息傳出後,父母不理解,4家電視臺上門採訪,她閉門不出,最後直接跑深圳去了。
鍾芳蓉已經成為了典型,她也沒有反悔的機會。在聽潘軍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她很安靜地聽著。期間,媒體採訪的電話接連不斷,她乾脆開啟了飛行模式。
對於她的壓力,潘軍非常理解,他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就像他當初必須在化學這條路上走下去一樣,鍾芳蓉現在也必須在考古這條路上走下去。
所以,作為過來人的潘軍並沒有勸鍾芳蓉改專業。事實上他也不覺得那些熱門的計算機,金融就一定適合她。
一個從未接觸過計算機和金融的農村孩子去讀這些熱門專業也是很冒險的事,尤其是金融還需要人脈,農村孩子沒有基礎,沒有家庭支持,會非常難。
當潘軍知道鍾芳蓉對歷史也很感興趣時,建議鍾芳蓉大學選歷史專業雙學位,說對從事考古行業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作為一條退路,「即使你以後可能想轉行,都來得及。」
或許,作為學長的潘軍並不看好鍾芳蓉在考古專業的後期發展,才出此建議。或許他也有過類似的親身經歷,從萬眾矚目,到曲終人散,徒留一地狼藉。
鍾芳蓉在如此壓力下能否在考古上繼續走下去?沒有人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