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印銘記:一天半完成ICU改造|新冠肺炎|武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2020-12-11 騰訊網

馳援武漢協和西院

在此次戰「疫」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下稱「武漢協和西院」)是武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定點收治醫院之一,也是馳援武漢的廣東醫療隊「打硬仗」的一大「主戰場」。

2月1日,一接到「戰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鍾南山院士團隊的張挪富教授便帶領廣醫一院7人「先鋒隊」直奔武漢協和西院。隨後,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兩支國家級醫療隊,以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一批批廣東醫護人員陸續加入武漢協和西院的「戰隊」中。

「把最危重的病人交給我們!」2月2日,張挪富像17年前抗擊非典時的鐘南山那樣帶隊主動請纓,挑起救治危重病人的重擔,短短一天半時間內便完成了ICU改造。2月3日晚,協和西院ICU正式接收病人,截至4月6日,由廣醫一院領銜、廣東多家醫院混合編隊的廣東支援武漢協和西院ICU醫療隊共收治了96名危重症患者。到4月8日武漢重啟這一天,這支醫療隊才踏上歸程,回到廣東休整。

在武漢協和西院六七十天的艱苦奮戰中,廣東支援武漢協和西院ICU醫療隊和中山一院重症救治醫療隊的醫護人員用專業和堅守拯救患者的生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打出了廣州實力,打出了廣東品牌,雙雙獲得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東院副院長陳振光:

很多黨員衝在前、幹在前,用切身行動感染著身邊隊友;年輕同事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這些都深深感動著我。疫情當前,我們理應衝鋒在前、勇往直前,展現中山醫人「醫病醫身醫心,救人救國救世」風採,彰顯新時代共產黨員使命擔當。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重症醫學科二區護士長蔡敏:

戰「疫」一線顯本色,抗疫戰場勇擔當,跨越生死逆行,白衣與命運抗爭;有時是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我們經過一場場生死時速的較量與時間賽跑,給生命供氧,與死神搶奪生命,有一分的希望,絕不言放棄。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黃敬燁:

武漢那裡的工作很難,但不怕!只要我們堅持住,哪怕是救活一個病人,我們的付出也是值得的!汗溼的衣衫,剪短的頭髮,都在見證著我們投身於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的無私奉獻及決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席寅:

68天的抗疫生涯,一定會銘記一輩子。從早期的混亂、緊張、疲憊、無力,到後麵團結、冷靜、專注、勇敢、堅持,箇中滋味經歷過永遠不會忘記。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護師董強梅:

我在ICU裡護理過的新冠肺炎患者,有些人最後的轉歸併不理想,我有過疑惑,有過情緒低落的時刻,甚至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但當看見患者清醒轉出ICU,他們對我們揮手告別並豎起大拇指時,讓人動容的場景,又讓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ICU副主任醫師韋伊爾:

曾經按下暫停鍵的武漢,如今已經重新按下了播放鍵。這場戰「疫」改變了許多人,包括我們醫務人員。當站在空蕩蕩的武漢天河機場時,那股油然而生的力量,是責任!病房患者眼睛裡的,是信任!武漢人眼裡的,是感謝!馳援武漢,我不後悔!

馳援同濟醫院光谷院區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以下簡稱「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武漢戰「疫」進入「攻堅戰」階段後新開設的重症收治定點醫院。這裡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7支精銳醫療隊,其中唯一的「廣東力量」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第三批133人援漢醫療隊。

從2月9日馳援武漢起,這支醫療隊整建制接管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一個重症病區,在50天的時間裡,累計收治患者90例,其中77例為重型/危重型。據疫情有關文獻報導,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病死率高達49%-61.5%,高齡(大於60歲)和合併基礎疾病是造成重型/危重型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在中山三院醫療隊病區收治的重型/危重型患者中,平均年齡63.8歲,合併1種以上基礎疾病的佔68.8%,重症累計治癒65人,重型/危重型患者平均住院日22天,病死率2.6%,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日分別顯著低於文獻報導的49%-61.5%和30-40天,團隊高效救治患者的同時實現「零感染」。中山三院醫療隊創新並實施的「多學科、立體、個體化綜合治療模式」在有效降低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癒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中山三院突出的工作成績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援鄂醫療隊中堪稱「最佳」,充分代表了國家醫療隊水平,其治療經驗獲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專門發文推廣。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臨床營養科/醫務部拓展辦主任卞華偉教授:

戰「疫」工作中我們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幫助,解決了生活上的困境,保障了醫療工作順利開展。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成了每一天工作的主旋律,能夠有這種凝聚力,離不開我們心中那一份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這種民族凝聚力讓我們向全世界證明了我們是一群有愛有擔當的醫護人員。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綜合ICU主任畢筱剛教授:

面對危險,黨員就應該衝鋒在前。回顧這次戰「疫」,黨的堅強領導,增強了團隊凝聚力,是思想保障。醫務人員的敬業、專業是業務保障。醫療隊員強健的身體、科學的院感防控、強大的後勤保障,是取得勝利的保證。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綜合ICU主治醫師袁曉峰:

回想在出發前2月8日的晚上,自己想像可能遇到的最壞情況,對比在武漢援助期間國家給我們提供的充足物質供給,感慨祖國的強大、制度的優越、人民的團結,希望以後通過自己的繼續努力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科情感障礙專科副主任甘照宇:

心理醫生也衝鋒在戰「疫」第一線!我在隔離病區指導患者如何用方艙之聲進行音樂治療,同時確保醫療隊員們心靈無憂全心戰「疫」。能在國家需要的地方貢獻自己的力量,既是職責,更是一種榮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康復醫學科病區副主任鄭海清:

深刻感受到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疫的家國情懷,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武漢人民的熱情與無私付出,更感受到了黨和國家以及全國人民對我們醫護工作者的關心與支持!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三區護師許皓彤:

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其實,醫療隊的每個同事都像一隻螢火蟲,自身發出的或許只是微光,但聚集在一起便是萬丈光芒,我們在平凡中不經意地書寫著偉大。

馳援雷神山醫院

1月26日開工,2月8日交付使用的雷神山醫院,在運轉兩個多月後「清零」休艙,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戰果的一個重要節點,「廣東力量」也在此做出重要貢獻。2個多月中,雷神山醫院累計收治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餘人,康復出院1900餘人。不但保持3000餘名醫護人員及志願者「零感染」的紀錄,雷神山醫院收治的病人中,重症接近45%,死亡率約2.3%,重症患者死亡率約4.3%。

從雷神山全面運轉至4月9日,兩支廣東醫療隊曾在此接管包括ICU在內的病區,共收治145名患者。2月17日,第四批國家援助湖北中醫醫療隊廣東隊進駐雷神山醫院,接管C6病區。這支廣東中醫醫療隊共61人,由廣東省中醫院36人和深圳市中醫藥系統25人組成。他們從零開始,不眠不休60小時內完成病區驗收及開科準備。他們通過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組合拳」,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自2月20日正式接收病人至病區關艙,累計收治99例,其中危重4例,重症20例,中醫藥治療覆蓋率100%;其中純中醫治療68人。3月12日,由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餘納帶領的廣東援助湖北第二十二批醫療隊進駐武漢雷神山醫院,接管了其中一個ICU病區,直到4月9日完成救治任務,將病區交接給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成為堅守武漢最後撤離戰場的一支湖北省外支援力量。

廣東省中醫院護士宋夢西:

感謝武漢這一座英雄的城市,42天,我們彼此鼓勵,相信會扛過這一段苦難;我們彼此溫暖,撫慰內心的柔軟。我們彼此學習,用難以想像的堅強抗擊新冠。雷神山戰「疫」的日子,與病人、戰友,一起直面病魔,心向陽光,戰「疫」必勝,我們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主管護師胡佳俊:

支援武漢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經歷,也是我這一生都會珍藏的回憶。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六病區裡,我流過淚、流過汗,收穫了戰友情、護患情和對武漢的「故鄉」情,能守護這城裡的人,是我此生榮光。

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骨科護師梁立傳:

報名參加援鄂醫療隊,是我今年來做的最正確的決定。馳援武漢讓我深刻感受到平時所學所做的是多麼重要,在關鍵時候,掌握充足的醫學知識是多麼重要!武漢櫻花已開,相信這座充滿歷史沉澱的城市,在疫情過後會更加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深圳市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郭竹英:

作為醫護人員,義不容辭去一線,哪裡有病人哪裡就是我們的戰場,不分區域及病種。武漢人民也很不容易,但是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慢慢地恢復了原有面貌,路面的車輛多了起來,武漢人民臉上露出了笑容。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翁淑賢、任珊珊、周潔瑩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楊耀燁、高鶴濤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葉碧君

相關焦點

  • ...武漢漢口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馳援武漢漢口醫院漢口醫院距離華南海鮮市場僅4公裡,是武漢疫情的風暴中心,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也是廣東醫療隊進駐的首家醫院。1月24日,首批廣東援助湖北醫療隊133名隊員奔赴武漢,他們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9家高水平醫院。其中,多人都是參加過2003年非典救治的精英骨幹。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朱慶棠:慎終如始 打好最後「攻堅戰」
    正在緊張救治病人的朱慶棠  平安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朱慶棠,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武漢醫療總隊領隊在那天晚上的醫院會議上,任務突如其來:院領導要求他於次日率領一支131人組成的國家醫療隊,到武漢去支援新冠肺炎重症定點收治醫院。  4月2日,當多支醫療隊奉命交接病人、撤離武漢時,已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奮戰55天的朱慶棠和同事們,還在忙於接收從其他醫療隊轉來的病人。
  • 重症患者數量超過ICU的床位數怎麼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
    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醫學工程部主任朱慶棠表示,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那時候重症患者非常多,重症患者是需要送到ICU去救治的,但是當時ICU的床位比較緊張,這些患者有可能失去搶救機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派出的隊伍裡面有18個專科, 40%的隊員長期在ICU工作,90%以上的隊員有ICU工作經驗,所以提出,要在普通病區裡面增設高端設備,建設具有ICU功能的高級生命支持單元。
  • ——記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張「重症八仙」照片廣為流傳,照片中八位國內重症醫學界頂尖專家在武漢艱苦戰疫,攻堅「重症堡壘」,直至新冠肺炎病亡率大幅下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就是「重症八仙」之一。結束武漢戰疫之後,管向東又奔赴綏芬河戰疫一線。  「到武漢去!到湖北去!」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簡介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山一院,前身是廣東公醫醫科專門學校附設公立醫院
  • 專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
    4月29日下午1點多,在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即ICU病房)裡忙碌了一上午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這家醫院目前收治了兩百多例經綏芬河口岸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
  • 0304專稿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馳援武漢記錄醫者擔當,使命在心
    醫者擔當,使命在心記錄人: 中山六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郅敏2020年2月28日,武漢,天氣小雨,我是廣東省第二批醫療隊隊員,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郅敏,今天是我們來到武漢支援滿月的日子。春節前,得知新冠疫情爆發,我便私下向我院負責醫療的姚麟副院長報名馳援武漢。那時候,我想的很簡單,那就是這麼大的疫情,一定需要大量的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幫助武漢渡過難關,這是醫務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當時也是考慮到我院呼吸科的主任年紀比較大,重症科的主任又剛剛調入我院工作不滿一個月。加上疫情初期,我作為中山六院大內科負責醫療的副主任,參與過醫院發熱門診的改造、熟悉新冠肺炎的治療和防控措施。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3月5日下午,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組成的20多名專家,齊聚中山一院高端遠程會診中心,為省內5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把脈問診」,討論和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正式動工
    按高水平三甲醫院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標杆性醫院金羊網訊 記者張豪報導:7月27日上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開工動員大會在橫瀝島舉行,標誌著南沙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新高地建設邁出了關鍵一步規劃床位1500張總建面近50萬平根據規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掛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際醫院牌子)選址位於廣州市南沙區橫瀝鎮明珠灣區起步區橫瀝島西側,規劃病床數1500張,項目佔地面積155934㎡,總建築面積498818㎡,其中地上建築面積(計容面積)326450㎡,地下建築面積(不計容面積)172368㎡。
  • 重症患者數量超過ICU的床位數如何解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回應
    有記者提問,在這次救治的工作當中有個重要舉措,就是把重症患者集中到高水平醫院,然後由高水平的醫療隊進行集中救治,重症患者數量超過ICU的床位數,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醫學工程部主任朱慶堂介紹,我們援鄂醫療隊共有三批150人馳援武漢。
  • 專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託住病人的生命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侯顆4月29日下午1點多,在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即ICU病房)裡忙碌了一上午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管向東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這家醫院目前收治了兩百多例經綏芬河口岸輸入的新冠肺炎病例。
  • 全國10強醫院:華西醫院第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六
    一般來說,全國領先醫院的所在地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很大程度上,一個地區越發達,其醫療水平也越高。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我國10強醫院,看看都有哪些吧?處於第一的是,位於北京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據悉,該醫院創建於%921年,為我國三甲醫院,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大型綜合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預計2020年底投產
    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南沙新增7000個優質學位,大力發展「智慧教育」;同時引進更多高端醫療資源,力爭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首期年底前交付使用,完善疾控預防控制體系,打造大灣區醫療衛生新高地。記者了解到,2019年南沙教育醫療補短板成效顯著,新增幼兒園學位6500個、公辦中小學學位4710個,高考升大率首次達100%,廣外附屬學校、廣州二中南沙天元學校、廣大附中南沙實驗學校、灣區實驗幼兒園等正式招生,新引進灣區實驗學校、執信中學、廣雅中學、美國林肯中學、斯坦福實驗學校、英國國王學院學校等國際國內知名學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項目順利推進,新落戶省中醫藥科學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正式掛牌
    8月26日,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6周年的特殊日子,福田區政府與中山大學籤署《合作協議》,福田人民醫院正式納入中山大學直屬附屬醫院管理體系,並更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此次籤約,既是深圳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重大戰略的豐碩成果,又開啟了深圳醫療衛生改革最富有實踐意義的篇章,為全國醫改按下「快捷鍵」。
  • 中地君豪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捐資助力學科建設
    5月14日,中地君豪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地君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學科建設項目捐贈儀式在中山一院院史館三樓會議室舉行。此次捐資金額為人民幣1000萬元,所捐資金將用於中山一院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醫療設備採購等多個方面,助力中山一院繼續加強學科建設,在醫學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向「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醫學中心」的目標更進一步!
  • 2020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柏鵬課題組招聘公告
    廣東衛生人才網同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招考公告信息:2020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柏鵬課題組招聘公告,報名時間:詳見公告,請考生多加關注。
  • 浙大校友方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新冠肺炎救治青年...
    其中,浙江大學校友方毅(1999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獲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新冠肺炎救治青年突擊隊獲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他們是青年中的優秀典型和模範代表,來了解一下他們的先進事跡吧!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于都縣人民醫院籤訂合作幫扶協議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程彥報導:為貫徹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體落實健康扶貧的有關要求,進一步提升于都縣人民醫院綜合能力,保障于都縣縣域內人民群眾的醫療服務需求,12月20日下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于都縣人民醫院合作幫扶」籤訂儀式在于都縣人民醫院舉行
  • 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 這場「戰疫」中寫下「中大擔當」
    3月1日,深圳確診廣東省首例境外輸入型新冠肺炎病例的消息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當公眾在關注這則新聞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及思路帶來的影響及變化時,敏銳的媒體人則把目光聚焦於準確篩查出該病例的第一道「關口」——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發熱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