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本就實力雄厚的公辦園一面領著補貼,一面通過「親子園」等賺足了外快……可以預見,幼兒園領域的馬太效應會因此變得更加嚴重。
全文1301字,閱讀約需2.5分鐘
▲視頻截圖。視頻來自新華社
「小孩出生才3個月就來報幼兒園了,早就滿額了。你不找人上不了的,找人都不見得上得了。」——孩子入園難問題,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可我不曾想,竟難到這個地步。我看看自己年滿兩歲的還沒有進入「組織」的孩子,頓時內心「慌得一比」。
據新華社報導,近日有安徽合肥市民反映,部分公辦幼兒園開辦「親子班」變相兜售入園「優先權」。記者在安徽省水利廳機關幼兒園和安徽省直機關第三幼兒園暗訪發現,兩所公辦幼兒園均有招收「親子班」學生,用以「預定」直升幼兒園小班名額的情況,收取費用數千元一學期。
一兩歲的孩子,每周一節課,每個月1000元左右的學費,且必須由家長陪伴,這合理嗎?的確,親子班或許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也能為家長教育寶寶提供某些指導,但把親子班辦成幼兒園的「敲門磚」,已經偏離了早教的初衷,甚至就是明擺著利用特權來「圈錢」。
事實上,光有錢也未必能辦成事。在採訪中,「找人」被孩子家長們屢屢提及,「親子班也要關係才進得來,要關係很硬。」不知道多硬算是「很硬」,但毫無疑問,在大多數家長眼裡,孩子上幼兒園儼然已經變成了一場「關係比拼」。至於手握「學位權」的園方負責人,處在這場「關係網」核心,會滋生出怎樣的問題,不言而喻。
▲合肥市某公辦幼兒園門口。視頻來自新華社
而在「錢」和「關係」的雙重擠壓下,一些中低收入的普通市民自然首當其衝,難以享受平等的入園權利。
合肥部分公辦幼兒園的違規性質無疑,早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就聯合印發了《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嚴禁以開辦實驗班、興趣班、親子班等特色教育為名在保教費外向家長另行收取費用。對此,當地教育部門也表示,會對相關情況進行調查。
然而,指明違規情況或許容易,解決入園難的問題卻並不簡單。公辦幼兒園學位供不應求,這是現實。據了解,2017年合肥市在園幼兒共27.1萬人,其中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17萬人。
在很多地方,性價比最高的公辦幼兒園自然是入學首選,民辦園收費高卻未必有公辦園的師資與質量。公辦園「一位難求」,用「親子班」來鎖定入園門票、靠關係從「後門」入園的現象,也非合肥一地獨有。
更何況,合肥還用相關政策給公辦園「錦上添花」。據悉,為了鼓勵國有企事業單位辦幼兒園,合肥市出臺了獎補政策,每生每學期500元到800元不等,對社會招生的幼兒數越多,獎補的標準就越高。這樣一來,原本失衡的供求關係變得更加扭曲。一些本就實力雄厚的公辦園一面領著補貼,一面通過「親子園」等賺足了外快……可以預見,幼兒園領域的馬太效應會因此變得更加嚴重。
▲視頻截圖。視頻來自新華社
解決入園難,一味給公辦園補貼顯然並不是個良方。今年5月底,北京提出,按照統一辦園標準、統一收費標準、統一財政補貼的「三統一」原則,對執行政府限價的普惠幼兒園,不分公辦民辦一視同仁,均提供財政補貼扶持,提高補助標準。這無疑打中了入園難的痛點。
普惠不該只針對「公辦園」,而應通過政策激勵,讓更多民辦幼兒園強起來,扭轉民辦園對公辦園的弱勢地位,通過社會自發的力量,建立起不同層次、不同特色、面向不同群體的幼兒園體系。而讓入園不再難,才是對親子班成入園「敲門磚」亂象的釜底抽薪。
但願一年後,我可以不用為孩子上幼兒園而惶惶不可終日。
文/孟然(媒體人) 編輯 思凝 實習生 範娜娜 校對 範錦春
值班編輯 花木南 吾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