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10時,遼寧營口實驗學校成了歌聲的海洋。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在近千名師生的歌聲中步入校園,參加「新學堂歌」進校園活動。近百名學生上臺詠唱經典詩歌,谷建芬老師向大家介紹了「新學堂歌」的創作歷程,並向師生們贈送歌曲書籍和光碟。「我今年已經83歲了,但只要我能動,就要為孩子們寫歌」,她說,「我要讓孩子們在歌聲中長大,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下長大。」
谷建芬老師為孩子籤名送書。本報記者劉勇攝
谷建芬老師是我國當代著名女作曲家,創作近千首音樂作品。其中,《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綠葉的情意》《燭光裡的媽媽》《今天是你的生日》《歌聲與微笑》等曲目至今仍然經久不衰,並為中國樂壇培養出毛阿敏、那英、劉歡、蘇紅、李傑、孫楠等一大批明星歌手,被譽為「改革開放後最重要的通俗音樂創作者和奠基人。」
小學生在現場詠唱經典。本報記者畢玉才攝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彪炳史冊的作曲家,近十幾年來卻不見有新的流行音樂作品問世。在「新學堂歌」進校園活動現場,記者了解到,從2005年起,谷建芬老師就停止了大眾音樂創作,開始專心致志地為孩子們寫歌,如今已超過了50首。這些歌曲不僅保留了她以往作品旋律清新、節奏明快、易學易唱的特點,更抓住了中國古詩詞的韻味和意境,讓孩子們在美妙的歌聲中快樂地學習和傳承經典,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谷建芬老師在孩子們的歌聲中走進校園。本報記者畢玉才攝
談到為什麼在古稀之年轉向,谷建芬老師說,「源於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的一句話」, 2005年,在天安門廣場,吳儀對她說,「現在的孩子們都沒有歌唱了,你去給孩子們寫歌吧。」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如何在物質富足時代實現對孩子的音樂啟蒙,滿足孩子的精神補養?「這種啟蒙必須源自文化本體,形式簡單、內容深刻且適合傳唱。」谷建芬老師瞄準了那些千百年來久誦不衰、既朗朗上口又意蘊豐富的中華文化經典作品。
為經典古詩詞與傳統文化典範詩文譜曲,既面臨著音樂語言設置、文化解讀、傳遞方式等困難,還要兼顧孩子的聲線條件和理解能力。這不僅要求創作者具有較高的文化與音樂造詣,還有對中國語言的研究與掌握。「如講述與訴說的情緒差別、說唱與歌唱的節奏變化、無含義字音與意義深刻字符的合理使用,都直接決定著這些詩文在譜上曲調後,能否準確地傳遞出原有文字蘊涵的豐富意義。」谷建芬老師舉例說,譬如《三字經》如何在原有的說念節奏中加入簡單旋律,自然地完成從說到唱的轉變,而且讓情緒更為飽滿,節奏更吸引人。再如本就晦澀難懂的《道德經》,如何從吐字、咬字、字頭字尾字符音律的處理上,調整音區、強弱、速度的變化,更易於音律與情緒的帶入等。
這一切,對於谷建芬老師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也正因為如此,她完成一首曲子經常需要兩三個月時間。先選出那些大眾辨識度高、教育意義強、文化代表性強的詩文經典,再弄懂詩文中的文化意義、哲學理念、思想內涵、民族精神,然後才能決定譜入怎樣的情緒與情感,設置何種音樂語言。她打破一切界限,將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音樂、地方音樂、古曲音樂、西洋音樂、現代音樂等一切符號,都化身為最原始的元素,再將這些元素重新提煉成音符、節奏和旋律,進而完成全新音樂語言的設置。
2015年是谷建芬老師最艱難的一年,「先是老伴去世,8個月後女兒又走了」,谷建芬老師說,「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才走出了憂鬱。我不能停下,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國家的未來,我得繼續做這件事。」
營口是谷建芬老師宣傳推廣《新學堂歌》的第一站,來自文化、教育、新聞等系統的12名志願者,成為全市第一批宣傳推廣大使。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薛靜告訴記者,下一步將組織全市中小學校,開展《新學堂歌》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在中華傳統經典文化的沃土上成長。(光明日報融媒體記者 畢玉才 劉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