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名師雲集,老齡化與照護:亞洲醫學人文菁英訓練營,哈佛、耶魯、芝加哥、清華、北大、協和、復旦、中山大學、大阪大學名校精英學者親自授課,助力亞洲醫學人文事業發展。
主辦單位: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
哈佛大學醫學人類學研究項目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
協辦單位: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醫學人類學專業委員會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人文護理專業委員會
2018年11月9日-12日
中國 深圳
Arthur Kleinman:哈佛大學醫學人類學教授
程瑜: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中山醫學院醫學人類學教授
姚克勤: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張玲華: 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周殷華: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副研究員
Kaveh Khoshnood:耶魯全球健康教授
Judith Farquhar: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主任醫學人類學教授
Jeanne L. Shea:佛蒙特大學人類學教授
Mitsuho IKEDA:大阪大學 醫學人類學教授
陳宏圖:哈佛大學精神病學教授
蔡篤堅:屏東基督教醫院 教授 倫理學與社會醫學中心主任
姚志彬:中山大學教授 廣東醫學會會長
袁鍾:協和醫科大學教授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人文專業委員會執行副主委
周程:北京大學 哲學教授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
景軍:清華大學 社會學教授 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潘天舒:復旦大學 人類學教授 復旦大學-哈佛大學醫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
胡琴 中山大學醫學人類學研究中心
電子郵箱:864581618@qq.com
申請截止:2018年10月3日
申請結果公布:2018年10月15日
訓練營舉行時間:2018年11月9日-12日
本次培訓的目的為學員提供一個與世界級大師學習以及獲得一對一的指導的機會,從社會科學與人文的視角探索醫學教育和醫學實踐,並通過生動的理論與案例教學,使學員能夠清晰地了解醫學人文在社區護理和臨床治療方面的價值,為促進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提供一個全新的思路與視角。深圳市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聯合哈佛大學醫學人類學研究項目策劃組織了本次培訓。本次培訓是一次將西方成熟的醫學人文教育與研究體系與亞洲地區進行對接的嘗試,並期望以此為亞洲地區的醫學教育、社會科學及人文教育探索一個跨學科的框架。
授課老師與專家分別來自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佛蒙特大學、大阪大學、臺灣屏東基督教醫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協和醫科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代表了國際上在醫學人文領域的頂尖水平。培訓課程設置靈活,具體方式包括:授課、小組討論、社區/醫院現場教學以及大師一對一指導。培訓科目有醫學人類學理論與研究方法、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與生命倫理學、和全球健康理論等。招生方式將採取公開競爭的方式,評選專家將從來自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中遴選出不超過40名申請者參加本次培訓。授課老師與專家將會對每名成功申請者感興趣的、醫學人文有關的研究課題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本次培訓申請將為有志投身於醫學人文研究與教育的所有青年學者以及博士生開放。根據申請者的自身條件,計劃從所有申請人中招收學員40名。培訓主辦單位為所有學員提供培訓期間飲食,學員需要自行擔負交通費和住宿費。
申請要求:
(1)接受40歲以下(1978年1月1日後出生),在醫學人文或有關領域有研究經驗、或對醫學人文有興趣者申請。
(2)熟練掌握中文和英語,要求申請者具有使用雙語授課和討論學術問題的能力。
申請處理程序:
(1)將申請信、個人簡歷、語言成績,研究計劃等相關材料在10月3日前通過郵件發送到864581618@qq.com,郵件標題名為「亞洲醫學人文菁英訓練營+申請者姓名」。個人簡歷中應包括一名推薦人信息與聯繫方式。
(2)兩封專家推薦信。在9月30日前由推薦人親自通過電子郵件直接發送到864581618@qq.com。
(3)收到完整的申請材料後,由哈佛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專家將遴選出學員,並在10月15日通過電子郵件統一發放錄取通知。
(4)申請人必須在收到錄取通知後10天內給予確認,否則將會視為放棄本次培訓機會。
本次培訓的授課與討論主要圍繞在以下幾個議題:
1) 醫學人文主義中的希望或烏託邦:來自臺灣居家養老政策的重要啟示
2) 醫學人類學的重要實踐
3) 全球健康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4) 醫學中的人類學:疾病敘事、解釋模型與涉身性
5) 巨變時代中養老問題的社會挑戰
6) 讓人文光輝照亮醫學道路
7) 中國老年人照護中福利多元主義的困境
8) 醫學人文領域中的老齡化與照護的當前方向
9) 適老科技與日常生活實踐-基于田野觀察的反思與啟示
10) 醫學——形塑中日近代科學發展態勢差異的關鍵學科?
陳宏圖 教授
陳宏圖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高級研究員和精神醫學系的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榮獲過富布賴特學者獎,是哈佛大學伯克全球衛生研究員,擔任了《國際老年》專業雜誌的責任主編。在過去二十年裡致力於老年痴呆症、憂鬱症和其它慢性疾病的長者護理和醫療系統改進的研究。科研領域側重於各類行為健康幹預方案。多次擔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和其它聯邦政府機構重大科研項目總監。並與凱博文教授一起創建了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全球老年照護同盟」和哈佛醫學院的「全球老年與社會變遷研究計劃」。他目前的主要工作集中在開發和評估養老服務資源。
Kaveh Khoshnood 教授
Kaveh Khoshnood教授在耶魯公共衛生學院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傳染病流行病學研究,在愛滋病預防領域有著近30年的研究經驗,並且為中國的研究生培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曾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完成了多項由國立衛生院資助的關於愛滋病和結核病研究的培訓項目,目前正在與中南大學合作主持 「研究倫理培訓與課程設計」項目。此外,他還指導了來自中國的30多位博士後研究人員。Kaveh Khoshnood教授在多個頂尖期刊上發表了80餘篇研究論文和評論,並且完成了多本著作中有關全球健康、衝突與健康以及研究倫理的章節。
馮珠娣(Judith Farquhar)教授
馮珠娣教授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目前受聘於芝加哥大學,任人類學講座教授。她對中醫藥和中國社會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認識實踐:遭遇中醫臨床》乃其漢學處女作。馮珠娣教授最近期完成的著作是由三聯出版社出版的《萬物:當代北京之養生》,她目前正根據對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醫學的田野調查資料,與北京大學賴立裡合作創作《山中採藥(GATHERING MEDICINES IN THE MOUNTAINS)》一書。
邵鏡虹(Jeanne L. Shea)教授
邵鏡虹教授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獲得亞洲研究學士學位,此後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完成碩士與博士研究。她目前任職於佛蒙特大學人類學系,與哈佛大學和復旦大學在老年人照護和醫學人類學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合作。作為醫 學人類學家和社會老年醫學者,邵鏡虹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國和北美的 健康、老齡化、照護、家庭、社區與社會變化。她自 1986 年開始曾到訪中國達 14 次(其中兩次以福布萊特學者的身份),在中國總共度過了 4 年的歲月。她目 前的田野的在上海,主要研究為居家養老的照護體驗、配偶養老、老年人鄰裡互 助和社區支持。邵鏡虹教授同時有著深厚的教學經歷,她主講的課程包括了跨文 化的老齡化、全球健康中的人類學、中國文化與社會、文化人類學、醫學人類學等等。她在大量的學術期刊,如 Ageing International、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Anthropology and Aging、Anthropology and Medicine、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Modern China、中西醫結合雜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上發表了論文。
池田光穗 教授
池田光穗教授目前就職於日本大阪大學交流設計研究中心。他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中美洲開始應用醫學人類學研究。回到日本後,池田光穗教授在熊本大學進行醫學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研究與授課,與此同時他發表著作《實踐中的醫學人類學:中美洲醫療體系中的地緣政治發展》(日文)。池田光穗教授在目前在大阪大學引入人類交流理論來為學生開設行為人類學和公共人類學課程。他發表了大量的成果,共計66部著作和134篇論文。
蔡篤堅 教授
蔡篤堅教授現擔任臺灣社會改造協會理事長、屏東基督教醫院生命倫理學與社會醫學中心主任、講座教授。蔡教授1988年獲臺灣國立陽明大學MD學位,1996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歷史與文化研究博士學位。蔡教授曾主持完成多項研究項目,包括震後社區重建、「健康臺灣」、國立生物銀行ELSI研究和臺灣智慧城市等。此外,他曾在臺灣醫師工會全國聯合會、國立健康研究所倫理委員會、臺灣多所大學醫學人文教育改革委員會、臺灣居家養老委員會和臺灣政府「Bio-Taiwan」委員會等許多專業委員會、研究院所和大學擔任重要職務。蔡教授目前是《臺灣生命倫理學會期刊》編委會主任和《兒童發展與精神健康期刊》的副主編。他在生命倫理學、醫學人文、健康技術與社區發展領域共發表論文約250篇,並是超過30本著作的作者或編者。
姚志彬 教授
中山大學教授、博士導師,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廣東省醫學會會長,《解剖學研究》主編,《實用醫學》、《廣東醫學》編委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老年性痴呆的實驗治療和神經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曾任全國政協常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中山醫科大學解剖系主任、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處處長,中山市副市長,廣東省衛生廳廳長,九三學社廣東省委會主委等職。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百餘篇,主編《腦研究前沿》、《醫用解剖學》等著作5部,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6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出版《春暖杏林—醫德醫風名言錄》、《讓人文照亮醫學》,及詩集《黃梅雨》和《多雪的春天》。
景軍 教授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94年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獲博士學位;1994年至2001年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從助理教授晉升副教授獲得終身教職;2002年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從副教授升為教授並獲博士生導師資格;2005年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聘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研究領域先後包括歷史記憶、水庫移民、生態抗爭運動、兒童飲食養育、自殺及愛滋病;目前研究焦點是涉及公共健康領域的社會和政策議題;學術機構及社會團體職務先後包括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愛滋病綜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類學學會副主席、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理事。
潘天舒 教授
潘天舒教授主要從事醫學人類學、城市社區和商業和技術人類學研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項目和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老齡化和護理實踐等國內和國際研究項目。2002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2002-2005年在美國喬治敦大學和霍普金斯高級國際研究院(SAIS)任教。
周程 教授
周程教授是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交叉科學系(科學技術基礎論方向)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醫學部公共教學部主任。兼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科學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科學・技術・工程倫理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科技方法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軟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創新戰略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等職。曾任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科技政策室外籍特聘研究員,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早稻田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留學中心客座準教授,北京大學科學研究部副部長等職。
袁鍾 教授
袁鍾教授現任中國醫師協會人文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北京協和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社長/總編、中國醫學科學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工作委員會。
期待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