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野夢想家 × 一校一夢想
硬化了操場,到冬天又被凍裂了;配齊了投影儀,卻沒有配套窗簾;採暖期空氣中飄滿煤灰,地面怎麼也掃不乾淨……鄉村學校所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以標準化規模化的思路是難以解決的。
2015年,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聯合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發起「一校一夢想」項目,旨在幫助學校解決「個性化」的困難。過去的幾年裡,全國600多所農村小規模學校通過「一校一夢想」項目對校園空間進行了改造,讓師生生活、學習與工作的空間變得更加溫馨、舒適和安全,並在過程中凝聚了學校、團結了村落,展現出新的活力。
2020年8月19日-22日,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攜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甘肅省臨洮縣洮陽鎮文峰小學舉辦了「村野夢想家X一校一夢想」暑期協作營,吸引了60位來自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參與。作為「一校一夢想」項目的前置協作營,本次活動旨在推動教育工作者回歸兒童需求視角思考校園空間的改造,並通過相互協作和共創,將校園空間改造由傳統的「外包-採購」模式轉變為「師生參與」和「村校共建」的教育過程。
回歸兒童視角:從《小王子》到「大兒童」
如今的鄉村學校,不僅是兒童學習的地方,首先更是兒童生活的地方。城鎮化進程下家庭教育的缺失與村落社區的凋敝,使得學生的安全與照料問題、營養與健康問題、以及社會性情感發展等都成為了鄉村學校必須關注的重要方面。那麼,學校該如何為兒童營造安全和值得信任的學習環境,建立起以愛為基礎的教育關係?
曾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執教四載,現為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高小強教授來到協作營,他從《小王子》中的故事出發,在解讀文本的同時不斷地拋出問題,通過互動的方式引導現場的老師們實時產出。他指出,尊重兒童的天性,想要定位兒童的真實需求,我們可以先嘗試從和兒童在一起開始,重新發現並由衷欣賞兒童的天性、並用兒童的語言與之溝通。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高小強教授
現場反饋
「被稱為「作家」的人卻寫不出真實的生活,被稱為「音樂家」的人卻聽不見大自然的音樂,被稱為「畫家」的人眼裡看不到風景……作為老師,我們又是否真的了解我們的孩子以及他們真實的需要?也許,走進(近)兒童才是真實教育發生的第一步吧!」——雲南省楚雄市東瓜鎮興隆村分眾美麗小學教師 張旋
作為老師和家長不去研究孩子,不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那麼就很難掌握和引導孩子。——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衙下集鎮趙家集小學校長 羅桂花
為了鼓勵老師們進一步換位至兒童的視角,本次協作營設置了在地模擬的環節。老師們首先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具體的、鮮活的兒童形象,將自己想像成這個孩子,並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出「我」的外在與內在特點。
接下來,老師們將協作營所在的臨洮縣文峰小學作為探訪對象,以具象化的兒童形象進行情景模擬。他們分別進入學校的不同場所,例如門口、宿舍、食堂、教室、圖書室、衛生間等,思考下課、排隊、看書、睡覺等不同情境下,自己作為兒童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成人的視角來看,也許乾淨整潔就已經足夠,但當老師們被鼓勵以「他者」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校園環境時,問題似乎一茬接一茬地浮現出來:
食堂的取飯口太高、過道太窄,我感到很不方便;
宿舍裡我的床離燈的開關太遠,晚上上廁所開燈不方便;
廁所的蹲位之間沒有隔板,讓我覺得沒有隱私;
教室裡的標語太過生硬嚴肅,我覺得沒意思
……
列舉種種不足的同時,在另一欄的空白處,老師們收起「批判」的目光,將其投射到以「我希望……」為開頭的句式,經過觀察和反思,老師們重塑起對空間的敏銳感知,他們具體地、生動地描述起了理想中兒童友好型的校園空間。
由此可見,鄉村學校變革者所需要營造的,不僅僅是認知學習的場所,更是一方蘊含著成長關懷意識的、全方位服務型的空間。只有這樣,孩子在身心健康、智力發展、社會情感等多方面的成長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滿足。
師生參與 村校共建:校園空間改造≠花錢請施工隊
在推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對資源配置標準化的強調常常勝過對於用智慧和雙手進行改造的鼓勵——而後者,卻是一個孩子在成長所必要的正面體驗。
本次協作營,21世紀教育研究院邀請了幾位來自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學校的老師、以及分眾美麗小學和嗶哩嗶哩美麗小學的5位老師作為每個小組的「協作者」一同參加。美麗小學老師們的分享為大家打開了思路。老師們分別以籃球場建設、食堂裝飾和設計樹牌等實際案例,探討了如何在校園建設中真正發揮「人」的作用,以較低的成本,將學生管理、師生共創、家校聯動融入校園空間改造,而這些,卻是旁人看來必須要「斥巨資」請施工隊才能完成的。
雲南省楚雄市東瓜鎮興隆村分眾美麗小學執行校長王珂
「17年秋,三位老師自發嘗試設計「統整課」——圍繞同一主題進行跨學科授課,這門課並沒有固定的大綱,而是隨著生活逐漸生發的。比如,在某一堂課上,老師們拋出一個問題:「你想怎麼改造校園?」當時的五年級表示想在籃球場旁建一堵小牆。於是,隨後一個月的統整課便以「牆」為主題進行了師生共學——第一步便是先去村裡看看生活中的牆,順便還到磚廠了解了磚的製作過程。學生觀察牆時進行了詳盡的記錄,從磚廠取經後,孩子們在校內嘗試燒磚,發現不會砌牆,便請家長幫忙來砌……」
美麗小學還提供了師生參與校園改造的思路框架作為參考:
暴露問題
師生大討論:分析原因→解決方案
根據學生需求定製方案
方案可視化
根據學生反饋優化,增設監督員、檢查表等
每周班會總結,迭代改進
聽罷分享,有的老師已經可以大致勾勒師生共同參與操場硬化項目的藍圖:
老師在引導學生規劃操場形狀、大小、分區時融入數學知識,在準備物料(沙子,水泥,石子)的過程中師生合作,在施工的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畫線分塊、拌混凝土,以及在後期的維護(刮平、鋪膜、護養)過程中,學生可以觀察學習整個過程……
但是,師生參與的空間有多大?是老師們遇到的第二個難題。
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設計、施工環節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釐清思路、細化實施過程,成為了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基於此,協作營鼓勵老師們以改造的提出、設計、實施和使用為脈絡,思考自己學校需要改造的個性化內容,再融入師生參與的方案。
除師生參與外,「村校共建」也成為鄉村學校連結周邊資源、降低建設成本、共促村小發展的討論熱點。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中心主任趙宏智分享了自己三年駐紮磑子壩小學的經驗。三年裡,他同學校一起探索,與社區共建兒童福利中心、鄉村發展中心、家庭教育中心和鄉村文化中心,和社區成員一起創建鄉土課程服務,以鄉村教育的發展促進農村的發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教育中心主任, 甘肅省宕昌縣磑子壩鄉村實驗小學高級顧問趙宏智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教育版塊總監何妍以甘肅華亭的東峽小學為例,分享了學校通過「一校一夢想」項目實現烹飪課程夢想的過程。希望引導學校建設者們利用多種渠道的籌款方式,讓學校和其周邊的社區環境產生更多連接,以此幫助農村小規模學校建立一個本地化的社會支持系統,重塑社區活力,進而促進學校本地化發展。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教育版塊總監何妍
鄉村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即為「紮根鄉土」,鼓勵鄉村學校要嘗試主動開發和利用鄉土教學資源,發揮鄉村學校的社會功能,開放校園,匯聚各界力量,讓村民參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並以鄉村文化中心的自覺,為社區提供專業支持和服務。而不應該只關注單一的籌款渠道、大門緊閉,與所在的鄉村、社區割裂。
尊重學校自主:一校一夢想——走出最適合自己的路
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一大困境,便是其長期被當作教育的最小執行單位來對待,以極其有限的資源和精力來應對大量的行政事務,而難以就自己最迫切的需求做出判斷和相應的調整。
除了推動學校進行村校共建,「一校一夢想」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尊重學校在變革過程中的自主性。
在項目推進的短短幾天裡,老師們一面開闊思路,一面不斷聚焦真正需求,在確定最終項目方案前,協作營對舉棋不定的決策者們提出三個問題:
是不是解決兒童(或學校的)迫切需求的?
是不是具有師生參與、村校共建的潛力的?
是不是我們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
受此啟發,老師們從項目的緊迫性、教育內涵和可行性三個角度出發,對自己之前形成的幾個項目方案反覆考量,同時聽取其他協作者的意見,最終確定一個項目方向並細化項目方案,在協作營的最後一天下午以路演的方式將每個學校的項目設計呈現出來:
太石鎮站溝小學在《師生洗浴間和洗手池建設》項目方案書中將「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方便教師生活」作為改造方向,從設計、實施和使用三個階段細化了師生參與的方式,例如:高年級學生參與洗手池的設計、中年級學生協助市場調研;科學老師帶學生選址,數學老師帶領學生購買材料……
太石鎮巴下小學的《人工草坪改造》項目則希望為孩子提供一方可以舒適安全地玩耍的空間與戶外教學的適宜場地,並計劃利用美術課、信息技術課與自習課開展項目式學習,師生共同完成草坪的面積測量、分區規劃等。
連兒灣鄉大灣小學在《擁有一間溫暖的教室》項目方案書中提出動員師生一起改造教室門窗,一起「除舊」——拆除舊門窗,共同「立新」——市場調研後購買新門窗、並做好後期維護,凝聚師生智慧共同打造一方舒適的教室空間。
……
此外,有關「村校共建」的點子也不斷湧現出來:老師們分別提出利用短視頻平臺的宣傳籌資、聯合村委會設計活動、撰寫倡議書、組建幫扶隊等等方式,發動家長、社區村民、地方政府和愛心人士一起參與到學校建設中……
沒有了最初的「千篇一律」,每個方案都成為學校因地制宜「個性化」需求的真實呈現。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辛店鎮泉灣小學校長黎振
精美的海報、娓娓道來的學校故事伴隨著生動的情景劇表演,四天的協作營完美落幕,相信每位教育工作者、校園建設者,也將帶著「打造兒童友好環境」「建設全方位服務學校」的願景重返校園,在摸索中不斷踐行「學習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培育健康的教育生態,重塑鄉村教育中「人」的尊嚴與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