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野夢想家×一校一夢想 | 重塑校園空間,助力村小發展

2020-09-04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村野夢想家 × 一校一夢想

硬化了操場,到冬天又被凍裂了;配齊了投影儀,卻沒有配套窗簾;採暖期空氣中飄滿煤灰,地面怎麼也掃不乾淨……鄉村學校所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以標準化規模化的思路是難以解決的。

2015年,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聯合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發起「一校一夢想」項目,旨在幫助學校解決「個性化」的困難。過去的幾年裡,全國600多所農村小規模學校通過「一校一夢想」項目對校園空間進行了改造,讓師生生活、學習與工作的空間變得更加溫馨、舒適和安全,並在過程中凝聚了學校、團結了村落,展現出新的活力。

2020年8月19日-22日,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攜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甘肅省臨洮縣洮陽鎮文峰小學舉辦了「村野夢想家X一校一夢想」暑期協作營,吸引了60位來自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參與。作為「一校一夢想」項目的前置協作營,本次活動旨在推動教育工作者回歸兒童需求視角思考校園空間的改造,並通過相互協作和共創,將校園空間改造由傳統的「外包-採購」模式轉變為「師生參與」和「村校共建」的教育過程。

回歸兒童視角:從《小王子》到「大兒童」

如今的鄉村學校,不僅是兒童學習的地方,首先更是兒童生活的地方。城鎮化進程下家庭教育的缺失與村落社區的凋敝,使得學生的安全與照料問題、營養與健康問題、以及社會性情感發展等都成為了鄉村學校必須關注的重要方面。那麼,學校該如何為兒童營造安全和值得信任的學習環境,建立起以愛為基礎的教育關係?

曾在農村小規模學校執教四載,現為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高小強教授來到協作營,他從《小王子》中的故事出發,在解讀文本的同時不斷地拋出問題,通過互動的方式引導現場的老師們實時產出。他指出,尊重兒童的天性,想要定位兒童的真實需求,我們可以先嘗試從和兒童在一起開始,重新發現並由衷欣賞兒童的天性、並用兒童的語言與之溝通。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高小強教授

現場反饋

「被稱為「作家」的人卻寫不出真實的生活,被稱為「音樂家」的人卻聽不見大自然的音樂,被稱為「畫家」的人眼裡看不到風景……作為老師,我們又是否真的了解我們的孩子以及他們真實的需要?也許,走進(近)兒童才是真實教育發生的第一步吧!」——雲南省楚雄市東瓜鎮興隆村分眾美麗小學教師 張旋

作為老師和家長不去研究孩子,不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那麼就很難掌握和引導孩子。——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衙下集鎮趙家集小學校長 羅桂花

為了鼓勵老師們進一步換位至兒童的視角,本次協作營設置了在地模擬的環節。老師們首先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具體的、鮮活的兒童形象,將自己想像成這個孩子,並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出「我」的外在與內在特點。

接下來,老師們將協作營所在的臨洮縣文峰小學作為探訪對象,以具象化的兒童形象進行情景模擬。他們分別進入學校的不同場所,例如門口、宿舍、食堂、教室、圖書室、衛生間等,思考下課、排隊、看書、睡覺等不同情境下,自己作為兒童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成人的視角來看,也許乾淨整潔就已經足夠,但當老師們被鼓勵以「他者」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校園環境時,問題似乎一茬接一茬地浮現出來:

食堂的取飯口太高、過道太窄,我感到很不方便;

宿舍裡我的床離燈的開關太遠,晚上上廁所開燈不方便;

廁所的蹲位之間沒有隔板,讓我覺得沒有隱私;

教室裡的標語太過生硬嚴肅,我覺得沒意思

……

列舉種種不足的同時,在另一欄的空白處,老師們收起「批判」的目光,將其投射到以「我希望……」為開頭的句式,經過觀察和反思,老師們重塑起對空間的敏銳感知,他們具體地、生動地描述起了理想中兒童友好型的校園空間。

由此可見,鄉村學校變革者所需要營造的,不僅僅是認知學習的場所,更是一方蘊含著成長關懷意識的、全方位服務型的空間。只有這樣,孩子在身心健康、智力發展、社會情感等多方面的成長需求,才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滿足。

師生參與 村校共建:校園空間改造≠花錢請施工隊

在推進教育公平的過程中,對資源配置標準化的強調常常勝過對於用智慧和雙手進行改造的鼓勵——而後者,卻是一個孩子在成長所必要的正面體驗。

本次協作營,21世紀教育研究院邀請了幾位來自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學校的老師、以及分眾美麗小學和嗶哩嗶哩美麗小學的5位老師作為每個小組的「協作者」一同參加。美麗小學老師們的分享為大家打開了思路。老師們分別以籃球場建設、食堂裝飾和設計樹牌等實際案例,探討了如何在校園建設中真正發揮「人」的作用,以較低的成本,將學生管理、師生共創、家校聯動融入校園空間改造,而這些,卻是旁人看來必須要「斥巨資」請施工隊才能完成的。

雲南省楚雄市東瓜鎮興隆村分眾美麗小學執行校長王珂

「17年秋,三位老師自發嘗試設計「統整課」——圍繞同一主題進行跨學科授課,這門課並沒有固定的大綱,而是隨著生活逐漸生發的。比如,在某一堂課上,老師們拋出一個問題:「你想怎麼改造校園?」當時的五年級表示想在籃球場旁建一堵小牆。於是,隨後一個月的統整課便以「牆」為主題進行了師生共學——第一步便是先去村裡看看生活中的牆,順便還到磚廠了解了磚的製作過程。學生觀察牆時進行了詳盡的記錄,從磚廠取經後,孩子們在校內嘗試燒磚,發現不會砌牆,便請家長幫忙來砌……」

美麗小學還提供了師生參與校園改造的思路框架作為參考:

  • 暴露問題

  • 師生大討論:分析原因→解決方案

  • 根據學生需求定製方案

  • 方案可視化

  • 根據學生反饋優化,增設監督員、檢查表等

  • 每周班會總結,迭代改進

聽罷分享,有的老師已經可以大致勾勒師生共同參與操場硬化項目的藍圖:

老師在引導學生規劃操場形狀、大小、分區時融入數學知識,在準備物料(沙子,水泥,石子)的過程中師生合作,在施工的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畫線分塊、拌混凝土,以及在後期的維護(刮平、鋪膜、護養)過程中,學生可以觀察學習整個過程……

但是,師生參與的空間有多大?是老師們遇到的第二個難題。

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到設計、施工環節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釐清思路、細化實施過程,成為了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基於此,協作營鼓勵老師們以改造的提出、設計、實施和使用為脈絡,思考自己學校需要改造的個性化內容,再融入師生參與的方案。

除師生參與外,「村校共建」也成為鄉村學校連結周邊資源、降低建設成本、共促村小發展的討論熱點。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中心主任趙宏智分享了自己三年駐紮磑子壩小學的經驗。三年裡,他同學校一起探索,與社區共建兒童福利中心、鄉村發展中心、家庭教育中心和鄉村文化中心,和社區成員一起創建鄉土課程服務,以鄉村教育的發展促進農村的發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農村教育中心主任, 甘肅省宕昌縣磑子壩鄉村實驗小學高級顧問趙宏智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教育版塊總監何妍以甘肅華亭的東峽小學為例,分享了學校通過「一校一夢想」項目實現烹飪課程夢想的過程。希望引導學校建設者們利用多種渠道的籌款方式,讓學校和其周邊的社區環境產生更多連接,以此幫助農村小規模學校建立一個本地化的社會支持系統,重塑社區活力,進而促進學校本地化發展。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教育版塊總監何妍

鄉村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即為「紮根鄉土」,鼓勵鄉村學校要嘗試主動開發和利用鄉土教學資源,發揮鄉村學校的社會功能,開放校園,匯聚各界力量,讓村民參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並以鄉村文化中心的自覺,為社區提供專業支持和服務。而不應該只關注單一的籌款渠道、大門緊閉,與所在的鄉村、社區割裂。

尊重學校自主:一校一夢想——走出最適合自己的路

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一大困境,便是其長期被當作教育的最小執行單位來對待,以極其有限的資源和精力來應對大量的行政事務,而難以就自己最迫切的需求做出判斷和相應的調整。

除了推動學校進行村校共建,「一校一夢想」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尊重學校在變革過程中的自主性

在項目推進的短短幾天裡,老師們一面開闊思路,一面不斷聚焦真正需求,在確定最終項目方案前,協作營對舉棋不定的決策者們提出三個問題:

  • 是不是解決兒童(或學校的)迫切需求的?

  • 是不是具有師生參與、村校共建的潛力的?

  • 是不是我們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

受此啟發,老師們從項目的緊迫性、教育內涵和可行性三個角度出發,對自己之前形成的幾個項目方案反覆考量,同時聽取其他協作者的意見,最終確定一個項目方向並細化項目方案,在協作營的最後一天下午以路演的方式將每個學校的項目設計呈現出來:

太石鎮站溝小學在《師生洗浴間和洗手池建設》項目方案書中將「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方便教師生活」作為改造方向,從設計、實施和使用三個階段細化了師生參與的方式,例如:高年級學生參與洗手池的設計、中年級學生協助市場調研;科學老師帶學生選址,數學老師帶領學生購買材料……

太石鎮巴下小學的《人工草坪改造》項目則希望為孩子提供一方可以舒適安全地玩耍的空間與戶外教學的適宜場地,並計劃利用美術課、信息技術課與自習課開展項目式學習,師生共同完成草坪的面積測量、分區規劃等。

連兒灣鄉大灣小學在《擁有一間溫暖的教室》項目方案書中提出動員師生一起改造教室門窗,一起「除舊」——拆除舊門窗,共同「立新」——市場調研後購買新門窗、並做好後期維護,凝聚師生智慧共同打造一方舒適的教室空間。

……

此外,有關「村校共建」的點子也不斷湧現出來:老師們分別提出利用短視頻平臺的宣傳籌資、聯合村委會設計活動、撰寫倡議書、組建幫扶隊等等方式,發動家長、社區村民、地方政府和愛心人士一起參與到學校建設中……

沒有了最初的「千篇一律」,每個方案都成為學校因地制宜「個性化」需求的真實呈現。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辛店鎮泉灣小學校長黎振

精美的海報、娓娓道來的學校故事伴隨著生動的情景劇表演,四天的協作營完美落幕,相信每位教育工作者、校園建設者,也將帶著「打造兒童友好環境」「建設全方位服務學校」的願景重返校園,在摸索中不斷踐行「學習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培育健康的教育生態,重塑鄉村教育中「人」的尊嚴與價值。

×

相關焦點

  • 小籃球舞出大夢想 惜福鎮街道鐵騎山小學獲評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王勝楠 通訊員 王洪波 青島報導  近日,教育部官網進行公示,惜福鎮街道鐵騎山小學被評為2020年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校
  • 未來設計家|聚焦2019上海設計周×《非常夢想家》主題論壇
    很多懷揣夢想的人來到上海,希望通過自己的奮鬥努力,在這座城市安居紮根。今年年初,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推出了6集治癒系家裝改造節目《非常夢想家》。節目通過助力上海的奮鬥者們實現「安居夢」,折射上海這座城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廣博胸懷。8月30日,2019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簡稱「上海設計周」)在上海展覽中心拉開序幕。
  • 通城: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 促進教育內涵式發展
    近年來,通城縣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優化教育管理、實施素質教育、創建品牌特色等方式,著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辦學特色,全方位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讓孩子心中有陽光,臉上有笑容,校園有春風,促進教育內涵式發展。
  • 一校連湘桂 瑤村書聲脆——江華湖廣小學登上人民日報
    湖廣小學位於湘桂邊界,學校所在地被當地人傳統稱之為「湖廣村」,湖南和廣西兩省區邊界線從學校所在村莊穿村而過,一邊是湖南江華縣濤圩鎮石井坳村,一邊是廣西富川縣新華鄉龍集村。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時,該村地處廣西湖南邊界,田地跨界相連,由百姓自主選擇戶籍所在地,原本同姓同族甚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有的選擇廣西,有的選擇湖南,於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村跨兩省,一屋有兩籍」的奇特現狀。
  • 【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體衛藝工作】喜訊:南京一校足球隊獲得和平區小學男子組U12A級組冠軍
    本次和平區校園足球聯賽,採用主客場雙循環賽制,歷時兩個半月共進行了8場比賽。作為足球特色學校,南京一校將足球運動納入學生必修課程之中,每班每周一節足球課,保障此項運動的全校普及。社團、活動課、中高年級班級男女足球隊組建、校園足球聯賽賽和足球文化節的開展,為全體學生提供了親近足球的體驗平臺,也為熱愛足球的學生搭建了夢想綻放的舞臺。
  • 創校校長馮晨:「雲谷」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很多人對雲谷都非常地好奇,會覺得雲谷是一所高大上的學校,但在創校校長馮晨心中,它其實是一所非常真實、接地氣的學校……   2016年10月,阿里巴巴合伙人用自己的錢投資創辦了雲谷學校,學校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的教育。這些合伙人為什麼要辦學校?
  • 創校校長馮晨:「雲谷」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頭條
    很多人對雲谷都非常地好奇,會覺得雲谷是一所高大上的學校,但在創校校長馮晨心中,它其實是一所非常真實、接地氣的學校……2016年10月,阿里巴巴合伙人用自己的錢投資創辦了雲谷學校,學校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15年的教育。這些合伙人為什麼要辦學校?全因情懷和責任,他們想要探索麵向未來的教育,為中國教育的改革做一些努力和嘗試。
  • 推薦重生文:現代醫學博士,一招穿越,成為村野老姑娘,毒霸一方
    推薦重生文:現代醫學博士,一招穿越,成為村野老姑娘,毒霸一方茶餘飯後的時候可以看一本自己喜歡的小說,真是一大幸事。在書的海洋中,你可以穿越到不同的時空,體驗不同的生活。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推薦不同的書籍,一起暢遊。推薦重生文:現代醫學博士,一招穿越,成為村野老姑娘,毒霸一方。這5本書是小編比較喜歡的,今天拿出來送給大家,希望能夠為您枯燥的生活帶去一些樂趣。
  • 一村一策發展特色產業 創新推出消費帶推扶貧 武昌助力新洲23個村...
    近年來,武昌區扶貧工作隊因地制宜,堅持產業扶貧,全域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協助村裡建起了千畝瓜蔞示範園。示範園全力打造集「瓜蔞種植、瓜蔞觀賞、瓜蔞烘焙、藥材炮製、休閒保健、網絡直銷」於一體的瓜蔞產業鏈,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帶動一批貧困戶脫貧致富,給三店產業扶貧提供了新的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種植瓜蔞,既發展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為當地不少貧困戶、留守老人們提供了就業機會。
  • 藝術家進校園,助力西澤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丨均衡發展
    2019年5月18日至19日,雲南省老幹部詩詞協會一行26名藝術家到西澤鄉進行採風活動,藝術家們深入校園、貧困村,助力我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 又一外企開業 平湖眾匯空間「雙推」產業發展和強村富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月8日,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眾匯空間的第三號標準廠房,迎來了德資企業德默菲換熱器(平湖)有限公司的開業。截至目前,眾匯空間五幢面向歐美企業租賃的單層高標準廠房中,已有三幢被企業「相中」,這其中不乏萬奇汽車零部件(中國)有限公司等知名外資企業。位於平湖經開的眾匯空間,不僅是產業集聚發展的「大平臺」,更是全市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助推器」。據悉,眾匯空間由平湖「強村計劃」54村抱團建設,是平湖目前參與村最多、投資規模最大、建設標準最高的市級抱團強村項目。
  • 鄉村教師農加貴 一師一校堅守「麻風村」34年
    坐落在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大山深處的落松地村,曾經是人們避而遠之的「麻風村」,自1986年獨闖「大山禁區」以來,農加貴一師一校堅守了34年,將110名學生送出了大山。天光漸明,我們得以看清落松地小學的全貌,一進校門是籃球場,往裡走是一個小花園,再往前是一棟嶄新的4層教學樓,後面還有小片的菜園和果園。儘管面積不大,但整座校園整潔乾淨,花草繁茂,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趁著學生們早讀完吃早餐的空檔,農加貴老師跟我們講起了學校之前的樣貌。「現在是樣樣都有了,剛來的時候別說校園,連教室都沒有,是借了一間醫務室來上課。」
  • 一校一商城,史上最便捷的校服購買體驗來了
    」功能系統,幫助校服企業與家長、學校建立起更高效的服務通道,創新銷售服務形態,實現「一校一商城」。一、欽家校園專屬商城系統校園專屬商城是欽家智能校服安全平臺根據「一校一服」實際應用場景及家長購買校服存在不便等痛點,專門為校服企業定製打造、用於服務學校及學生家長的校服購買自助功能版塊。在 「校服訂購專區」,學生家長可自主、輕鬆完成孩子校服選購、退換貨、復購等操作。
  • 「一城一島」!上海中學東校高中部效果圖+視頻,速看
    小布了解到,高中部建成後,上海中學東校將實現初中、高中聯動管理,在資源共享、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創新發展,並進一步發揮龍頭和標杆學校優勢,引領輻射並帶動主城區內中小學協同發展,助力臨港新片區教育事業品質提升。
  • 助力優秀校長,成就教育夢想
    ,分別是貴陽市環西小學、貴陽市第三十中學和貴陽市雲巖區第一小學,我們助力優秀校長,成就教育夢想!一所好學校,必然擁有一位好校長。」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自身就蘊藏著一定的文化要素,通過時間的累積形成獨有的文化積澱,我們助力校長挖掘學校文化靈魂,形成獨具特色的、完整系統的文化理念體系,從而點燃優秀校長的教育夢想,推動學校的蓬勃發展。
  • 小足球 ️大夢想~廈門市人民小學足球嘉年華巡禮
    2019年12月23日,廈門市人民小學的同學們迎來了「小足球 大夢想」足球嘉年華暨「興苗杯」班級足球賽決賽的雙料足球盛宴。思明區梧村街道辦副主任鄭芬芳女士,思明區教育局體衛專幹呂文耀先生,廈門市校足辦競賽部主任林力斌先生,廈門市足球協會監事長王介福先生,福建少兒頻道《小小夢想家》欄目主任林曉君先生、副主任徐矜女士,臨夏市合作校代表馬聚德先生,東浦幼兒園園長洪瑪莉女士,廈門市人民小學校長吳清裕先生、書記王衛華女士出席了本次盛會。
  • 蕉嶺桂嶺學校打造「一校一精品」校園文化特色品牌
    「我們還汲取客家建築精髓、學校外立面圖騰紋樣和學校標誌外形輪廓,衍生出圓形、菱形、半圓形和六邊形等四個幾何符號作為輔助圖形,應用在校園文化建設方方面面。」古芹巧邊說邊向記者展示了校徽、雨傘、記錄本、U盤等一系列融合輔助圖形、學校標誌等元素設計的文創用品。「我們在打造校園文化空間時也運用了很多輔助圖形,展板、背景牆、休閒書屋等各個地方都有涉及。」
  • 新媒體對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的重塑
    這一重要論述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分析新媒體作用於高校網絡文化的特點和規律,把文化陣地構築到網絡空間,切實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以及移動通訊技術的進步,新媒體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新媒體主要指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實時地、交互地承載和傳遞各種個性化、多媒化複合信息的中介[1]。
  • 乳源: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 促進教育全面均衡發展
    乳源: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 促進教育全面均衡發展 2020-08-27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信校園卡繳費大廳 助力服務商重塑校園繳費場景
    以往排著長龍入學繳費的學生總是成為校園一景。但今年我們來到廣東理工學院的財務處,除了辛勤工作的老師,我們已找尋不到學生的身影。抱著疑惑的我們只能諮詢財務處的老師,老師笑著說:「今年學校使用微信校園卡的線上繳費,學生在家中就可以使用微信完成交學費和宿舍費了。所以你看這裡沒幾人,我們的負擔也少了很多,不用不停歇的從早坐在椅子上工作到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