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農加貴 一師一校堅守「麻風村」34年

2020-09-09 中工網

2020-09-09 13:07:54 來源:新華網

每年教師節,都是農加貴最開心的日子,「我教的學生不算多,但大部分都會在這一天給我發簡訊、發微信,有的還會回學校來看看我,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很滿足了!」

農加貴是落松地小學的一名老師,也是這裡唯一的一名老師。坐落在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大山深處的落松地村,曾經是人們避而遠之的「麻風村」,自1986年獨闖「大山禁區」以來,農加貴一師一校堅守了34年,將110名學生送出了大山。

農加貴正在給落松地小學的7名學生上課(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航拍視角下的落松地小學以及落松地村(攝於7月24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目光,讓我決定留下來!」

7月24日,按照此前跟農加貴老師約定的時間,我們凌晨5點20分從蓮城鎮出發,驅車前往落松地村。半個小時候後,微微晨光中,落松地小學的校門映入眼帘,農加貴老師也已經站在門口了。

還來不及寒暄,7個小孩就蹦蹦跳跳地竄了進來,不一會兒,教學樓裡傳出了琅琅書聲,農加貴老師一天的教學工作開始了。

天光漸明,我們得以看清落松地小學的全貌,一進校門是籃球場,往裡走是一個小花園,再往前是一棟嶄新的4層教學樓,後面還有小片的菜園和果園。儘管面積不大,但整座校園整潔乾淨,花草繁茂,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趁著學生們早讀完吃早餐的空檔,農加貴老師跟我們講起了學校之前的樣貌。「現在是樣樣都有了,剛來的時候別說校園,連教室都沒有,是借了一間醫務室來上課。」

1986年,讀高二的農加貴,因為家貧輟學在家。前途一籌莫展之際,叔叔農春盛帶來了「好消息」——有一份代課老師的工作。然而,高興了沒兩分鐘,農加貴又陷入了愁緒,甚至還平添了一絲恐懼,因為提供崗位的地方,是「那邊那個村」。

「那邊那個村」,是附近村民對於「麻風村」的別稱,在「談麻色變」的年代,那裡無疑是一片禁區。

在叔叔反反覆覆地勸導後,農加貴決定先去看一看。皮膚病防治站裡的醫生農炳康告訴農加貴,孩子們都是健康的,不用擔心!並送上了一個「秘方」——酒精,「讓我上下課都擦擦手消消毒,實在害怕的話也可以兌點水喝到肚子裡。」

有了醫生給的「秘方」壯膽,農加貴接下了代課老師的工作。然而開學第一天的場景,還是讓他害怕到想逃,「當時有12個孩子來上學,8個家長帶著他們來,我遠遠地一看,家長裡有跪著走路的、有嘴巴歪的、有眼睛斜的……說實話當時非常害怕,只想掉頭就跑。」

然而,上了幾堂課後,農加貴改變了主意,「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目光,讓我實在邁不開逃跑的步伐,一咬牙就決定留了下來!」

1986年,農加貴成了「那邊那個村」建村近30年來的第一個老師,也是第一個願意進村常駐的「外人」。

農加貴和學生們在校園裡(攝於7月25日)。(新華網 趙普凡 攝)

「34年來,全村的孩子一個不少,都讀過書!」

時間來到1992年,「那邊那個村」警戒線拆除,醫生撤離。另外一個好消息也接踵而至,村裡的第一屆小學畢業生,在統考中無一例外,都超過了錄取線。「我現在都還記得,最高206分,最低135分,孩子們太爭氣了!」儘管時隔多年,說起當年的情景,農加貴仍難掩激動。

查到分數後,農加貴又四處奔走,希望外面的學校能夠放下成見,給自己的學生一個升學的機會。經過多番爭取,廣南縣五中同意在體檢合格的前提下,接收農加貴的學生。消息傳來,整個村子都沸騰了,「村民們比過年還高興!」

欣喜之餘,細心的農加貴替學生們想到了一個問題,「入學資料要填家庭住址,總不能填『那邊那個村』吧?」略加思索後,農加貴腦海裡出現了一個詞——落松,「村子裡種了很多花生,我們方言叫落松,它們就像老一輩的村民一樣,雖然外表不好看,但內心卻很美。」

自此,「那邊那個村」有了自己的名字——落松地。而第一批落松地小學的畢業生到外讀書,也意味著曾經的「大山禁區」終於迎來了開放和新生。

農加貴的辦公室裡,放著兩大本相冊,裡面按時間先後順序,放著歷屆學生們的畢業照。翻看相冊時,我們留意到,在1999年這一頁,多出了一張學生們打著傘走在泥濘山路上的照片。

詢問之下,農加貴告訴我們,這其實也是整本相冊中,他最珍視的一張。那一年,農加貴被調到另外一所學校任教,離開落松地小學時,10多個學生都跟了出來,「農老師,恐怕這次出去以後,我們就再也見不到您了,就讓我們把您送到那個學校吧!」

農加貴回憶,那天天氣特別不好,一直在下雨,山路泥濘不堪,10多個孩子打著傘、披著雨衣,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送他,「怎麼勸都不回去!當時我真的,非常感動……」性格堅韌而豁達的農加貴,採訪中說起在落松地小學任教以來遭受的困難、孤獨、誤解等等,都是輕鬆地一笑而過,唯獨在說起這段經歷時,數次哽咽……

一個學期後,在當地村民的爭取下,農加貴又調回了熟悉的落松地小學,自此再也沒有離開過。「當年可以說是我離開落松地最好的一次機會,但我知道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在等著我,有一群特殊的群眾在等著我,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我必須回來!」

34年來,農加貴一師一校,堅守著落松地小學,媒體稱讚他是深山裡的「明燈」、是暗夜裡的「啟明星」、是優秀教師的典範……他卻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唯一自豪的是,在自己的努力下,落松地全村的孩子,一個不少,都讀過書!

放學後,學生們在校門口向農加貴揮手再見(攝於7月25日)。(新華網 王俊逸 攝)

「只要孩子們需要我,我會一直教下去!」

任教34年來,農加貴見證了落松地村巨大的變化,學校從最初借來的20多個平米的醫務室,到土木結構的簡陋校舍,再到現在設備齊全、乾淨整潔的校園;村子從以前散布在山坡上的幾間茅草房,到現在統一規劃建設有連排小平房、路燈、花壇、小廣場,通電通水、環境優美的小村寨,還被評為了文山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

「硬體」之外的改變,也在悄然發生。「第一屆畢業生出去讀初中的時候,拉著我哭作一團,害怕融入不了外面的世界,後面一屆接一屆,走出了多少孩子,有當老師的、當警察的、當公務員的……以前要盼個外人來村裡,是非常難的,現在路修通了,人們觀念也改變了,進進出出,跟旁邊的村子沒什麼區別。」

落松地村的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農加貴心頭卻壓著一塊大石頭。現在的落松地小學,有7名四年級的學生就讀,等送走這一屆,農加貴也差不多到了退休的年齡,儘管當地教育部門一直有招聘新老師的想法,但想要找到一個能夠紮根落松地村、讓村民們滿意的接班人,實屬不易。

「如果實在招不到新的老師,只要孩子們需要我,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會一直教下去!」農加貴說。

在落松地小學採訪期間,7個學生中,有一個小女孩下學期要轉到其他學校讀書,幾個孩子私下合計,提前給農加貴老師過教師節。孩子們手工製作的簡易賀卡上,寫滿了祝福和感謝,「農老師,您辛苦了;農老師,您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農老師,長大以後我要當飛行員,帶您去看大海……」(完)

出品人:王江

監製:李霞

編導:念新洪

攝影:趙普凡、王俊逸(實習)

剪輯:羅春明

撰稿:念新洪

編輯:張潔

相關焦點

  • 師者仁心:一個人在「麻風病村」撐起一所學校
    新華社昆明6月4日電(記者浦超)有人說他是黑夜的啟明星,有人說他是深山裡的明燈,有人說他是新時代的楷模……34年來,他一直堅守在那裡,一個人撐起一所學校,教孩子讀書識字,教孩子做人做事。他說,自己就是一名普通鄉村教師,盡力幹好本職工作。他叫農加貴,是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落松地小學教師。
  • 雲南鄉村教師代表:曾經的麻風村裡唯一的一名老師
    曾經,該校所在的村子是人們談虎色變的「麻風村」,沒有人願意走進這裡。而農加貴在他不到20歲的年紀,就成為了當地唯一的教師,一個人撐起一所學校,32年默默堅守,用知識照亮了「麻風村」孩子們的前程,在普通的崗位上成就了不普通的事業。  高二時,由於經濟困難,農加貴輟學。當老師的叔叔勸農加貴到「麻風村」教書,既可緩解家庭經濟困難,又能解決自身就業,這讓他陷入了矛盾之中。
  • 勇闖「禁區」,一人撐起一所學校
    1986年9月1日,「麻風村」小學正式開學上課,第一批學生來了12人,大的有12 歲,小的 5 歲。農加貴從那時起就成為「麻風村」小學的第一任老師。33年來,只有農加貴一人撐起這所學校。他用自身所學幫助孩子開啟智慧,盡其所能幫助村民解難答疑。他是黑夜的啟明星,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也為這座荒涼的大山帶來了生機和希望。
  • 大山深處,一師一校一生的堅守
    隴南的一處小山村裡,廟灣村小學是一所典型的山區一師一校教學點,學習配套設施齊全,校園環境優美。今年59歲高齡的楊進老師站在講臺上認真的講課,教室裡只有一名一年級學生郭思涵在認真聽課,教教室顯得空曠而和諧,一校一師一班一個學生的校園,在大山深處,演繹著徽縣教育事業「一個都不放棄」的堅守。
  • 鄉村教師張習陽:一師一校 37年的堅守
    翠綠的山峰高聳入雲,層巒疊嶂如蜿蜒巨龍,小車沿著一條小路盤旋而上,這裡是安順市平壩區齊伯鎮窯上村,海拔1200米,距離平壩區中心近3個小時的車程,至今沒有開通班車,外出一般騎摩託。  37年來,鄉村教師張習陽就順著這條彎彎繞繞的盤山公路,送300多名窯上學子走出大山,30多名學子考上大學。  「孩子們,排好隊,一個個的打飯,多吃點。」
  • 一人一校 涼山州民辦教師堅守村小20年(圖)
    民辦教師金子黑和學生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9月10日,是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馬可村索瑪花園小學老師金子黑的第20個教師節。  1996年,金子黑成為了馬可村小學的代課老師。一人一校,在偏僻的大山裡,堅守著寂寞與清貧。20年來,他教過的300多名學生中,約100人考上了大學。
  • 甘為人梯,休寧一位教師堅守大山34年
    三十多年的從教經歷,使得「教師」這一職業沉穩、慈愛的氣質,早已在吳國安身上有所沉澱。今年54歲的吳國安是休寧縣山鬥中心小學的一名老師。「他是一個有才的老師。」這是辦公室裡其他老師對吳國安的評價。從起初村小的小學教師、夜校「掃盲班」的成年教師到現在的幼兒教師,34年來,吳國安不斷轉換身份但始終紮根鄉村,行走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
  • 堅守鄉村35年——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
    堅守鄉村35年——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謝富厚  9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市行政中心大會議室,看到了正在忙於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宣講彩排的謝富厚,他坐在第一排,戴著老花眼鏡,手裡拿著演講稿正在緊張地練習。
  • 堅守鄉村執教34年的夫妻教師——黃小林、嚴雲春
    原雙廟鄉小學教學規模近一千名學生,因撤鄉並鎮和其它原因,目前只有7名學生。黃小林和他的妻子嚴雲春是這個教學點僅有的不離不棄的從教34年的兩位老師,他們分別負責3個小學生和4個幼兒班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來這裡就讀的孩子是因為家庭特殊、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或是身有殘疾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的腦癱孩子。
  • 雲南大理楊金元:一師一校一輩子 村裡40歲以下的人全是他的學生
    在這所「一師一校」教學點,楊金元管學校自有一套。   與山下其他學校不同,這裡的作息時間遵從的是村裡百姓多年習慣的兩餐制生活作息:學生早上10點在家吃飯後來校,兩節課後在校吃點營養餐,下午5點放學回家。   每天,他會提前安排哪個年級上什麼課,哪個年級寫什麼作業。
  • 最美女護士長潘美兒堅守偏僻山腳 23年最美青春獻給「麻風村」
    23年來,她以過人的勇氣和無私的愛心,堅守在湖州市德清縣西南部金車山腳下一個特殊的小山村裡——麻風村,憑藉精湛的護理技術護理著每一位麻風病人,並且總是主動申請去風險最高的現症病人區承擔護理工作,她的事跡曾在《光明日報》頭版刊登。
  • 紮根深山教書育人「一師一校」34年(圖)
    興國縣鼎龍鄉石源村上龍教學點的劉國旦老師1981年選擇了教育事業,並且一幹就是34年,而他選擇的工作地點均為條件最為艱苦的教學點。劉國旦老師上課中  興國縣鼎龍鄉石源村位於該鄉邊緣山區,多年來交通閉塞,特別是該村上龍教學點,由於道路沒有修好,當地村民只能步行出門。村民平時購買化肥等生產生活物資只能用肩扛回家。
  • 【鄉村教育】:​一校二師三生:劉德輝41年嘔心瀝血教書育人寫忠誠
    從遠處看過來,這裡校舍整齊有致,一棟建於2003年的磚混結構教學樓、一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盛行的平房和校門走進來就能看到的一排一層雜用平房。校園裡的操場倒是很寬敞,環境衛生也很清潔清爽。西坑小學原來是白石鄉西坑村境內的一所完小,每年在這裡就讀的學生都在230人上下。
  • 【暖新聞•江西2019】一人一校 他堅守講臺20年大字
    為了避免意外發生,一下雨袁清山就把稻草鋪到橋上,每天上學接她們過橋,放學再把她們送到橋對面。【萬分感動】「一人一校」二十年 吃苦心裡卻甜袁清山在觀音橋村當了43年老師,有的村民自己是他的學生,有的村民子女是他的學生,還有的村民一家三代都是他的學生。當老師,是袁清山從小的心願。他下定決心認真讀書,畢業後也做一名老師,「讓村裡的孩子都學到知識」。
  • 師者|夫妻教師撐起一座村小:堅守34年,教出數百大學生
    這對太行山深處的「夫妻鄉村教師」,已在這裡堅守了34年。「我們山裡的孩子,如果想要有出路,就一定要有文化,沒有老師,就相當於切斷了他們走出大山的路。」1984年,高中學歷的高永起,退伍返鄉後聽完村小校長的一席話,選擇了留在村裡,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四年後,老校長退休,學校只剩下高永起一個教師,妻子不忍心他太辛苦,又通過考試加入了村小。
  • 鄉村教師一個人堅守學校16年
    (新化鄉村教師羅良謀從教30餘載,只為山區的孩子有書讀。) 在離邊陲小鎮水車鎮5裡路的清江小學,有一位從教30餘年的「孩子王」——羅良謀,他曾一個人堅守學校16年,當有人問他到底為了什麼?他淡淡地說:「擔心山裡的孩子沒有書讀。」 這位山村小學的孤獨守望者,今年49歲了,1984年以來先後在奉家鎮大橋小學、月光小學和水車鎮柳白小學、石豐小學、龍普小學、清江小學任教。30餘載光陰,變化的是臉上的皺紋,不變的是笑容中的力量。
  • 堅守鄉村41年 江西吉水「老教師」默默奉獻青春和汗水
    人民網南昌9月7日電 嶺口小學、楊家邊小學、下居小學,再到如今的友聯小學,41年來,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的鄉村教師謝冬苟一直在村小擔任教師,40餘年,他堅守初心,紮根鄉村,默默奉獻著青春和汗水。謝冬苟如今任教的友聯小學,設置了學前班、一年級、二年級,學生人數最多時有30幾名、教師3名。作為學校的負責人,除了寒暑假,謝冬苟常年吃住在村,守護著農村孩子們的學習樂園。為了讓農村孩子儘可能享受到跟城鎮孩子一樣的學習條件,每到一所村小,謝冬苟都努力爭資改善學校硬體條件,修建操場、增添運動器材等。
  • 一畝田聯手延安大學鄉村發展研究院,啟動「一村一人一百萬」新農人...
    基於一畝田平臺2000萬用戶沉澱出來的數據,鄧錦宏這樣描繪新農人群體:年齡大約在20-35歲之間,普遍在城市裡工作、生活過,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重度用戶者,平均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6個小時。他們的思想是開放的、手裡的工具是先進的。相比其他人,他們能更加熟練的掌握運用數據的能力。鄧錦宏說,通過新農人群體生產的數據,會在出村、入村兩端發揮重要作用。
  • 鄉村教師堅守的是一種真正的良心
    這些天,因為受人之託想捐助一些東西給山區貧困兒童,和帶一些孩子體驗農村學生的生活,我走訪了幾所鄉村小學,和一些鄉村小學的教師進行了交流。 隨著和老師們交流的深入,我對他們這個群體愈發欽佩,甚至會捫心自問,我能不能做到他們那樣? 我內心深切感受到,鄉村教師真的是一種良心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