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農加貴先進事跡
農加貴,男,壯族,1966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現為雲南省廣南縣蓮城鎮北寧中心學校落松地小學教師。先後被評為雲南省「教書育人楷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師德楷模」、全國「模範教師」、全國「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雲南省「道德模範」、全國「最美職工」、雲南省「鄉村教師獎」、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全國「四有好老師」啟功獎等榮譽稱號。
麻風病是一種甲類傳染疾病,在還沒有探索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之前,麻風病人聚居的地方,是外界人眼中可怕的「禁區」。
出生在一個普通壯家山寨的農加貴,因家庭貧困,1986年高中未畢業就輟學在家。在叔叔百般勸說下,農加貴承受著家人的反對、冒著失去戀人的風險,還擔心著自己會被疾病傳染,帶著恐懼心理的來到了麻風村小學任教。
1986年9月1日,「麻風村」小學正式開學上課,第一批學生來了12人,大的有12 歲,小的 5 歲。農加貴從那時起就成為「麻風村」小學的第一任老師。33年來,只有農加貴一人撐起這所學校。他用自身所學幫助孩子開啟智慧,盡其所能幫助村民解難答疑。他是黑夜的啟明星,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也為這座荒涼的大山帶來了生機和希望。
從小學一年級教到小學畢業,年級學生人數增多、課程也隨之增加,村外其它學校老師又不願來,農加貴知道自己今後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教不同班級的所有課程,就算只上語文、數學、思想品德和科學這幾門課,一個星期也有 70 多節課。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農加貴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班級管理。摸索出循環複試教學,經過實踐,很適合這個村的教學,既兼顧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又提高了教學質量。在班級管理中,為有效管好班級的孩子,他通過培養班幹部、小助手的方式,搞「學生自治」,管好班級。
1992 年,「麻風村」這個禁區的警戒線拆除,醫生也撤離,這一年是首屆學生小學畢業的一年,農加貴再一次面臨著學生升學的難題。村外學校知道是麻風村的學生都不願意要,學生升學填報學校時,不敢再寫「麻風村」小學,農加貴與村民商量,一致同意把「麻風村」改為「落松地」村,將校名定為落松地小學。學生參加考試後,農加貴專程到縣招生辦諮詢錄取情況並抄寫畢業成績。參加考試的學生,最高的206分,最低135分,全部超過115分的錄取線。為確保學生都順利到縣城讀書,解決村民們的後顧之憂。農加貴在做村民思想工作的同時,不斷向上級反映情況,最終得到上級主管部門同意。但要求農加貴帶學生到縣皮防站做健康體檢,辦《健康證》,初中學校才敢接收。最後,學生們都順利通過體檢辦了《健康證》,全部到縣城讀初中。
農加貴有兩個子女都還在讀書,村裡的老屋需要改造,愛人在家盤田種地需要開支,可農加貴卻把他在2018年被評為雲南省優秀教師獎勵的10萬元錢全部捐給縣教育發展協會,用於獎勵長期在邊遠山村教書的困難老師和成績突出而因家庭困難讀不起書的優秀學生。
紮根「禁區」34年,播撒人間大愛的農加貴,他經受住冷言冷語,獨自一人堅守一個學校。他從當初的猶豫、恐懼,甚至想逃離那個「禁區」,到今天的熱愛、感動,再到捨不得、離不開,手把手教麻風村的孩子,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都難以想像,更難以做到。
34年來,農加貴共招收了12個教學班(每3年招生一次),最多的班有 18 人,最少有 5 人。送走小學畢業生11屆,共110人。許多學生已走出了寨子,大部分孩子都去外面工作了。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生,他們為了回報母校和感恩農加貴老師,外出參加工作的學生當中,就有3個學生將領到的第一個月工資捐給了母校。
34年來,農加貴與村民、學生結下了唇齒相依的情感。農加貴在課餘時間為村民代念、代寫書信,幫助村民修理電器,連購買配件的錢都由他出。村外的那條山石土路是2002年政府資助一點,當地村民投入義工勞動,頂著寒風酷暑揮灑汗水硬是在陡峭的山腰上開鑿而成。山上開路,開山炸石無可避免,村民沒文化,不懂爆破技術,於是,又成為他們的工兵員,一放學,農加貴立即趕到工地,鑽炮眼、放炸藥,引爆炸石,隨後又馬不停蹄趕回學校,好幾次連飯也吃不上,但為不耽誤大家的勞動,他從不抱怨。2002年,農加貴在村裡開辦了「成人夜校」,教村民識字、讀書,傳授種養殖技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一分耕耘,自有一分回報。1997年,農加貴由一個代課教師轉正成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農加貴老師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屢屢獲獎。最讓他引以為豪的是,2017年11月17日,他作為雲南省唯一當選敬業奉獻類全國道德模範,赴京參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時,習近平主席緊緊握住了他的手,握住了這雙以前別人避之尤恐不及的手。2019年,農加貴又受邀參加建國70周年閱兵儀式。
20 歲來到被人們稱為「禁區」的「麻風村」教書。33年,農加貴一個人撐起了整所學校,打開了「麻風村」認知外界的窗口,幫助被歧視的孩子贏回尊嚴;33年的堅守,他用自己的知識、善良和堅持,讓飽受歧視的一個村的孩子們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與大愛。如今,已53歲的他依然堅守大山深處,依然帶領著求知若渴的孩子拾階而上。
廣南縣蓮城鎮北寧中心學校
2020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