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微書」創造者王芝文:一人撐起一項國家非遺

2020-12-13 中國僑網

  原標題:一個人撐起一項國家非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我是天天在做『芝麻大的事』。」一見面,王芝文就拿自己的名字打趣道,可就是這「芝麻小事」令他成為陶瓷微書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和唯一傳承人。

  他獨闢蹊徑,將傳統的微書寫於陶瓷之上,不僅創造了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創造了一項紀錄——在高85釐米、直徑29釐米的陶瓷箭筒外壁寫下整部35萬多字的《三國志》。2016年,他入選「廣東文化人物」名人堂。

  日前,在王芝文位於汕頭的工作室,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他,聽他講述他的「陶瓷微書人生」。

  王芝文其人

  廣東汕頭人,1989年畢業於廣東汕頭工藝美術學校,後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設計系學習,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遺項目陶瓷微書的創造者和唯一傳承人。

  1995年以來,其陶瓷微書作品先後獲得國家級和省級金獎三十多項,其代表作陶瓷箭筒《三國志》榮獲「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其作品先後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美國貝克斯菲爾德藝術博物館、希臘國家博物館等收藏。

  用微書在陶瓷上作畫

  在汕頭市衡山路的王芝文陶瓷微書工作室,記者見到了溫文爾雅的王芝文。他留著一頭富有藝術家氣息的微卷中長發,神態瀟灑,只是臉頰略顯黝黑。「長時間在燈光下創作,臉上的皮膚都是被烤黑的。」王芝文幽默開場。

  說起與陶瓷微書結緣,王芝文稱自己「從小就有顆古董的心」。他從小就愛好書法和美術,不僅寫得一手好字,還對古代經典著作頗有探究的興趣。後來讀了美術專業,上世紀80年代,他畢業後被分配到陶瓷廠負責陶瓷設計。

  微書工藝古已有之,但之前多寫於布、絹或紙上,不易保存。能不能將微書寫在陶瓷上呢?王芝文這麼想著,也就這麼試了。很快,他在陶瓷上寫的字越來越小,小到別人認不出來,於是很有成就感。這還不夠,除了在微書材質上有所創新外,他還在書寫風格上獨樹一幟。「我把微書在陶瓷上寫成畫,使它既是書法,也是繪畫。」王芝文稱。

  如今,看王芝文的陶瓷微書作品,遠看是一件造型藝術品,近看是一幅畫,再拿放大鏡細看,才能看出畫裡是無數的密密麻麻的漢字,可謂集詩、書、畫、瓷為一體。多年來,王芝文的這種陶瓷微書作品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政要。「它們集合了多種中國元素,深受外國人的喜愛。」王芝文稱。

  2014年底,陶瓷微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項國家級非遺的特殊之處在於,王芝文既是它的創造者,也是它唯一的傳承人。「一個人撐起一項國家非遺」——業界這樣評價王芝文和他的陶瓷微書。

  專闢展室展出殘缺之作

  「選擇這條路,基本就是與寂寞結緣。」王芝文稱,自從開始創作陶瓷微書,他放棄了好多業餘愛好,甚至從來沒看過一集電視連續劇。

  最初的創作條件非常艱苦,盛夏天氣炎熱,蚊蟲橫飛,又沒有空調,王芝文一般都是打開門窗赤膊上陣。在陶瓷上寫那麼小的字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甚至物我兩忘,且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往往結束時才發現,我已被蚊子咬得全身是包。」王芝文說。

  而陶瓷又不同於其他材質,是要經過燒制才能完成的。每一件陶瓷微書作品都需要經過3次燒制,第一次是燒成坯,第二次是上墨後再燒,第三次才是上了顏色後再燒。由於陶瓷燒制有很多不可控性,因此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無數次失敗的嘗試。

  王芝文告訴記者,上海世博會舉辦前,他應邀製作一件《三虎圖》的陶瓷微書作品在世博會廣東館展出。8個月過去,《三虎圖》的前兩次燒制都順利完成,可是就在最後一次燒制時,意外發生了,作品出爐時出現了一條小裂縫。「當時簡直是心在滴血!」王芝文說。最後,他只好臨時換了另外一件作品去參展。

  如今,這件有裂縫的《三虎圖》被擺放在他的工作室一層「隕」主題展廳裡,展廳裡除了這件作品,還有其他多件殘缺之作。「陶瓷微書作品就是這樣,往往花了好幾個月做出的東西,就在最後燒制時功虧一簣。」王芝文說,「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陶瓷微書作品才會顯得彌足珍貴。」

  王芝文告訴記者,因為載體特殊,相較於一般紙質的書畫作品,陶瓷微書作品則有易保存、可視度高的優點。

  歷時7年創作鎮館之寶

  在王芝文陶瓷微書藝術館內,王芝文輕按開關,兩扇木門緩緩打開,鎮館之寶——陶瓷箭筒《三國志》便呈現在眼前。

王芝文歷時7年完成的代表作陶瓷箭筒《三國志》。

  這個作品是王芝文歷時7年創作完成的。陶瓷箭筒高85釐米高,直徑29釐米,王芝文在箭筒的外壁寫下整部《三國志》,一共是35萬多個繁體字,真真讓人「嘆微觀止」。也因此誕生了一項紀錄——在一塊指甲蓋大的地方,王芝文寫下了50個繁體字!

  近年來,王芝文帶著他的陶瓷微書作品頻頻在海內外參展,引來讚嘆連連,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等世界級藝術殿堂都曾留下過他的陶瓷微書的倩影。

  王芝文:

  我擔心陶瓷微書

  成一個人的藝術

  在王芝文工作室一樓的入門處掛著一塊「微書一絕」的書法作品,這是業內專家對他的精湛技藝的肯定。而說起這個「絕」字,王芝文也說出了他的擔憂:「我擔心陶瓷微書成為一個人的藝術。」

  王芝文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王芝文說,從藝30年,他總結出要想做好陶瓷微書的七大要素,並認為缺一不可:一是身體條件,視力、體質都要過硬;二是心理素質,信心、毅力至關重要;三是書法功底,寫出的字要有血有肉有靈魂;四是美術基礎,要有紮實的色彩知識、靈活的構圖技巧;五是古文素養,只有愛讀古詩詞,寫起來才有感覺;六是陶瓷知識,要諳熟原料配方、燒窯過程等;七是綜合因素,準備工作、工具選擇等也很關鍵。

  他說,陶瓷微書的「絕」也在於對從藝者的要求之高,也正是因為有如此高的門檻,所以才使不少學徒知難而退。他告訴記者,其實對陶瓷微書感興趣、想學的人不少,但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在他所有的學徒中,目前仍沒有一人能出師。「要一個人踏踏實實靜下心來鑽研微書,太難了。」王芝文坦言。

  他說,做陶瓷微書也是在「吃青春飯」,年紀越大,創作的精力就越弱。而如果未能找到更多傳承者,這項國家級非遺就將有失傳的可能。如今,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傳播這項技藝上,他的作品也不斷走出廣東,走出國門,在世界上各大展館展出。目前除汕頭外,他還在北京、東莞建起了王芝文陶瓷微書陳列室,他希望能將陶瓷微書這一藝術瑰寶傳播到更多的地方,能有更多的人將這門技藝繼承並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中國陶瓷微書走進維也納美術殿堂
    新華社維也納5月25日電(記者王騰飛 劉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芝文25日造訪奧地利維也納美術學院,他帶來的「絕活」——陶瓷微書讓參觀者尤其是歐洲文化藝術愛好者得以欣賞東方藝術品的精湛。  陶瓷微書是中國彩瓷與書法兩大藝術的完美結合。
  • 中國陶瓷微書品鑑會在布拉格舉行(組圖)
    5月31日,一名嘉賓在鑑賞陶瓷微書作品。新華網記者王義攝    新華網布拉格6月1日電(記者 王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芝文5月31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辦陶瓷微書藝術品鑑會。中國傳統文化創新的表現形式讓觀眾大開眼界,讚嘆不已。    陶瓷微書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表現形式。藝術家在優美的瓷器釉面上用微書表現中國書法和繪畫,一朵牡丹可能由成千上萬個微縮漢字拼成。
  • 陶瓷微書技驚四座 高手過招,20項「中華絕技」現場PK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思琦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以瓷器為畫布,下筆輕盈穩健、坐定舞臺中央……這是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華絕技」的展演現場,舞臺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芝文以自己的半成品作品為基礎,為觀眾現場展示陶瓷微書的創作過程。
  • 焦作非遺老虎舞需兩人合作:一人舉虎頭 一人撐虎尾
    正是這一切一切,東方今報焦作讀本自今日起,以《厚重山陽》為題,陸陸續續為讀者一一解讀山陽大地的每一個文化符號。  □東方今報記者 成安林/文圖  「祖祖輩輩耍老虎耍了這麼多年,終於耍出名堂了。」7月30日,焦作市中站區東馮封村村民常和平高興地對街坊鄰居說道。常和平是常家武虎第二十七代傳人,也是常家武虎的市級傳承人。
  • 誰來撐起中國的陶瓷大旗
    誰來撐起中國的陶瓷大旗 2006-07-16 來源:慧聰網 責任編輯:白秀芬
  • 勇闖「禁區」,一人撐起一所學校
    農加貴從那時起就成為「麻風村」小學的第一任老師。33年來,只有農加貴一人撐起這所學校。他用自身所學幫助孩子開啟智慧,盡其所能幫助村民解難答疑。他是黑夜的啟明星,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也為這座荒涼的大山帶來了生機和希望。從小學一年級教到小學畢業,年級學生人數增多、課程也隨之增加,村外其它學校老師又不願來,農加貴知道自己今後將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公布
    自本屆推選宣傳活動啟動以來,社會各界反響熱烈,相關文旅廳非遺處、非遺保護單位、專家和網友積極推薦候選人。活動組委會和光明日報非遺傳播專家委員會根據推選標準共同評議後,確定了100名候選人名單(名單附後)。    100名候選人中有傳承人79人,策展人、企業家、藝術家7人,管理者4人,研究者、媒體人、傳播者(含團隊)10人。
  • 檸檬微趣IPO:一款遊戲撐起一家公司
    (原標題:檸檬微趣IPO:一款遊戲撐起業績 推廣費高企用戶增長乏力)
  • 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獲一項新資質!
    近日,江西省文物局下文批覆,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所獲批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該項資質申報及獲批是學校策應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江西陶瓷文物遺存保護暨御窯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的又一重要成果。
  • 來省文化館看廣東非遺文化展
    在省文化館的非遺展覽廳裡,一對父子饒有興趣地觀察展出的「陶瓷微書」。而在傳統工藝美術區,有2樣展品被稱為「鎮館之寶」,其中一樣就是酸枝圓座屏山水微書《唐詩》。遠看是瓷屏上的山水畫,再湊近一瞧,畫裡的連綿青山居然都是一個個字寫成的,總共收納了305首唐詩,在約1平方釐米的瓷面上就要書寫50多個繁體字。
  • 5部桐華小說改編電視,劉詩詩一人撐起兩部,網友:還是非常厲害
    5部桐華小說改編電視,劉詩詩一人撐起兩部,楊穎黃曉明各毀一部,網友:什麼仇什麼怨黃曉明也出演了桐華小說《曾許諾》改編的《上古情歌》,這赤裸裸的得罪造型師啊,真的是慘不忍睹!5部桐華小說改編電視,劉詩詩一人撐起兩部,楊穎黃曉明各毀一部,網友:什麼仇什麼怨劉詩詩出演了桐華小說《大漠謠》改編的《風中奇緣》,電視劇還是不錯的,胡歌在裡面真的惹人憐!
  • 電鑽鑽雞蛋、陶瓷寫10萬字微書……民間到底有多少高手?看完這些我...
    電鑽鑽雞蛋、陶瓷寫10萬字微書……民間到底有多少高手?陶瓷上的一幅山景圖遠看是畫近看卻是由密密麻麻的漢字組成製作的人僅憑肉眼而觀賞的人則需要拿放大鏡才能看清
  • 牛寶剛到基地就開播,一人撐起全隊播放量!還找Doinb當中文老師
    牛寶剛到基地就開播,一人撐起全隊播放量!還找Doinb當中文老師 牛寶剛到基地就開播,一人撐起全隊播放量!
  • 中國外交官獨守島國3年,獨自升旗唱國歌,一人撐起一座大使館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不同的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可能會相互加深交流,而在國家加深交流時有一個職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個職業就是外交官。
  • 「一人撐起一家公司」的5位明星,陳立農還在堅持,她已解約!
    在娛樂圈中,基本上普通人想要出道,都需要經紀公司的包裝和支持,不然成名是非常難的,而很多明星最開始,經紀公司都特別小,他們成名之後卻沒有解約,就讓我們來看下,「一人撐起一家公司」的5位明星,陳立農還在堅持,她已解約!
  • 安徽貧困生690分考上清華 母親早年離世父親一人撐起家庭
    【安徽貧困生690分考上清華 母親早年離世父親一人撐起家庭】在2020年高考中,安徽阜陽臨泉縣長官鎮前郭村高莊自然村貧困學生高琦玉以690分的高分被清華大學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專業錄取。父親高振魁說,「那幾年最難的時候,高琦玉爺爺生病需要很多的醫藥費,還有孩子上學的學費,加上生活開支,都落在了我一個人身上,要不是國家幫助我們,真的很難熬過來。」高振魁常年在外打工,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賺錢養家餬口上,但對孩子的教育,他一直都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孩子最喜歡找人聊天談心的就是自己的父親,高振魁說,「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言傳身教。」
  • 周思中 | 國家陶瓷文化區概念之由來及實施
    《中華大典•藝術典•陶瓷分典》副主編。著有專著《清宮瓷胎畫琺瑯研究:1716-1789》《中國陶瓷設計思想史論》,在陶瓷領域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他的《陶瓷強國論: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特區的建設與作用研究》(2014年江西省景德鎮陶瓷文化協同創新項目成果)一書,是我國「國家陶瓷文化區」概念的最早倡議者及推動者,為當前「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在景德鎮的落實作出了積極貢獻。
  • 「工匠精神」進一步深入人心,「九穀燒」陶瓷精品展銷會即將開幕
    「九穀燒』陶瓷精品展銷會即將開幕」中國是傳統手工藝(非遺)大國,其手工藝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同時也傳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我們希望通過對近300件精品的展示,讓您更多的了解我國陶瓷藝術對外的影響,實現對促進「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之目的;同時,弘揚工匠精神,促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