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文化館的非遺展覽廳裡,一對父子饒有興趣地觀察展出的「陶瓷微書」。信時記者 陸明傑 攝
大洋網訊 廣府繡品、湛江儺舞、潮州音樂……站在青石板鋪就的老字號一條街,似乎還聽得到熱鬧的叫賣聲。長假時間過半,想要避開人群又希望品嘗文化大餐的市民,不妨移步廣東省文化館看一場乾貨滿滿的非遺展。
「會呼吸」的灰塑讓民居冬暖夏涼
滿洲窗投下斑駁的光影,古舊的木門上貼著門神年畫……踏入嶺南元素滿滿的非遺展廳序廳,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雙眼圓睜的灰塑獨角獅,活靈活現。
據悉,灰塑作為嶺南地區特色傳統裝飾工藝,在西關大屋等傳統民居中很常見。西關大屋之所以冬暖夏涼,正是跟「會呼吸」的灰塑材料密不可分。灰塑的主要原料是生石灰,看起來外表堅硬,但內部柔軟,可以熱脹冷縮適應天氣,不會輕易開裂。再加上利用太陽光的熱輻射,能夠帶動建築內部的空氣流動,使溫度恆定,還能實現屋內防蟲防蛀防潮。
而在傳統工藝美術區,有2樣展品被稱為「鎮館之寶」,其中一樣就是酸枝圓座屏山水微書《唐詩》。遠看是瓷屏上的山水畫,再湊近一瞧,畫裡的連綿青山居然都是一個個字寫成的,總共收納了305首唐詩,在約1平方釐米的瓷面上就要書寫50多個繁體字。
據了解,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廳面積530平方米,展示內容精選廣東省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呈現了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多彩。市民可以去一覽非遺文化的風採。此外,進入公眾號「廣東省文化館」—「微文化」—「非遺展館」,通過VR技術還能「掌上看展」。
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有701項
迄今為止,廣東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47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01項。針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創新,省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年輕人學習這些技藝之後,如何在市場中養活自己,讓這些技藝得以流傳。第二,怎麼讓非遺作品加入現代設計的元素,適應現在的市場。
據介紹,非遺項目本身就是以往生活中的東西。因為社會的發展,這些東西原本功能缺失,導致使用越來越少。因此,怎麼讓非遺活下去,在適應市場後回歸生活,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今一些非遺項目已成功引入市場,如石灣酒的機械化生產,用石灣陶技藝做酒瓶,在皮包上加入廣繡和潮繡元素等等。省文化館也積極搭建平臺,讓非遺傳承人、設計師、媒體、高校以及資金方等一同對話,商討在輸血的同時,如何真正造血。
展覽信息
1.廣東省非遺展
地點:廣東省文化館綜合樓2樓——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廳
時間:10月1日~10月7日
備註:上午10點和下午3點各有一場免費講解,可通過廣東省文化館官網、微信公眾號,或撥打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電話020-87318413預約
2.「聚焦廣東·美麗家園」——慶祝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航拍作品展
地點:廣東省文化館綜合樓1樓——公共文化展廳
時間:9月30日~10月7日,上午9點至12點,下午2點至5點
交通指引:
市民乘坐30路、51a路、51路、56路、136路、140路、252路、303a路、303路、502路、502路沙田班車、504路、508路、540路、804路、836路、841路、b12路、b16路、b6路,到廣州體院站下車即可。
(信時記者奚慧穎、孫小鵬 通訊員李劭侹、伍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