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5日電 近日,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在江蘇南京開幕。本屆博覽會由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吸引了全國5000多名創業型新農民和1000多家創新型新企業參加,集中展示了我國農村創業創新最新成果和最高水準。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江蘇省省長吳政隆出席開幕活動。
作為本屆博覽會分論壇之一的產業再造高峰論壇-暨系列創新項目發布會於11月19日下午在南京召開。論壇議程包括產業再造新登場系列項目發布會及圓桌峰會。論壇主承辦方代表延安大學鄉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海聞、西安市鄉村發展公益慈善基金會副主席馮侖,出席會議並發表致辭講話。
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的項目方代表,進行了新項目發布演講與籤約儀式。期間項目發布代表與在場政府單位和企業代表做了即席互動交流,就新技術和新模式、職業技能和商務培訓、全鏈績效提升等議題展開了討論,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鑑的辦法。
當天,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鄧錦宏發表了以《數據驅動的農業產業再造之路》為主題的主旨演講,重點闡述了數據對於驅動農業產業再造的力量,以及如何經由新農人群體高效運用數據。
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鄧錦宏發表主旨演講
鄧錦宏認為,農業數據的主要作用在於,將其運用在生產和銷售的方方面面,能引導和幫助農業從業者變得更好。當數據的細分顆粒度足夠小,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根據市場預期反饋調整銷售定價和策略、降低豐產低價的影響,同時幫買家縮短購買決策周期和降低決策複雜性、根據更多維度數據做出準確的購買決策。
數據驅動變化。數據通過什麼媒介發生著演變?鄧錦宏認為,目前機器和設備均無法達到,最適合的是新農人——村裡的年輕人、新一代的致富帶頭人。基於一畝田平臺2000萬用戶沉澱出來的數據,鄧錦宏這樣描繪新農人群體:年齡大約在20-35歲之間,普遍在城市裡工作、生活過,是移動網際網路的重度用戶者,平均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6個小時。他們的思想是開放的、手裡的工具是先進的。相比其他人,他們能更加熟練的掌握運用數據的能力。
鄧錦宏說,通過新農人群體生產的數據,會在出村、入村兩端發揮重要作用。在出村端,通過數據,農產品買賣能減少中間環節、直接賣到最適合的地方去;也能運用在農業幹線物流調度、優化運力降低運費;同時能幫助農民種植決策、及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品種。在入村端,可以讓生產資料提供單位根據不同村的地理情況和市場化水平、靈活調整更適合的產品解決方案;也能無縫對接各類社會公共資源,比如社會培訓資源,新技術學習和勞動力就業等信息可以更準確快速到達;也可以為各級政府主管單位在產業規劃等方面做決策依據,減少公共資源在鄉村建設的浪費。
他表示,當天要發布的「一村一人一百萬」項目,正是希望沿著數據驅動農業產業再造之路,集中更多的資源進一步賦能全國新農人,讓他們可以使用更多新的網際網路技術,接受更多的企業經營管理升級培訓,掌握更多的數據,運用好更多的數據,把自己變得更好,進而帶動村裡更多的老百姓進一步致富。
之後,一畝田聯手延安大學鄉村發展研究院正式發布了旨在賦能新農人的「一村一人一百萬鄉村致富帶頭人」扶持項目。除了鄧錦宏和海聞,項目還特意邀請了兩位鄉村致富帶頭人上臺一起見證發布。這兩位鄉村致富帶頭人,一位是來自河南商丘金忠鵝業的總經理劉金忠,另一位是來自安徽東信禽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田東東。
「一村一人一百萬培養鄉村致富帶頭人暨新農人培訓平臺」項目發布儀式
劉金忠通過一畝田平臺,每個月售出5萬隻鵝苗,解決了鵝苗的銷路問題,還帶動了當地農戶一起發展養鵝產業,從2016年的30戶到2019年的160戶,每戶每年平均增加收入2萬元以上;田東東通過一畝田平臺,將當地近3000噸的南瓜銷售了出去,收入150萬元,解決了當地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他創辦的野雞養殖場年營業額500萬元,帶動村裡十餘戶貧困戶年增收7000元。
「一村一人一百萬鄉村致富帶頭人」扶持項目的開展將會覆蓋到全國70萬個行政村,從每個村裡選擇1位新農人,通過培訓和平臺的流量傾斜等扶持方式,支持他們在一畝田平臺的交易額做到100萬,將他們培養成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鄉村帶頭人。
據了解,接下來一畝田會和延安大學鄉村發展研究院深入合作,共同啟動專門面向全國新農人的公益培訓平臺。該平臺致力於成為培養新農人的「黃埔軍校」,日後將不斷為農業領域輸出引領鄉村振興的新時代人才。首場培訓將於2020年初在北大滙豐商學院正式開課,屆時符合要求的全國新農人均可報名參加。
一畝田作為國內領先的農業B2B綜合服務平臺,吸納了2000多萬分布在全國2800餘個縣級單位的真實用戶,匯聚了海量的農業數據信息,未來將應用這些數據為農業產業服務,細化信息顆粒度,完善產業鏈各個環節,驅動農業產業升級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