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點多,高永起和妻子就到達了河北臨城縣趙家崇小學,把教室和院子打掃乾淨,迎接學生們的到來。這對太行山深處的「夫妻鄉村教師」,已在這裡堅守了34年。
「我們山裡的孩子,如果想要有出路,就一定要有文化,沒有老師,就相當於切斷了他們走出大山的路。」1984年,高中學歷的高永起,退伍返鄉後聽完村小校長的一席話,選擇了留在村裡,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四年後,老校長退休,學校只剩下高永起一個教師,妻子不忍心他太辛苦,又通過考試加入了村小。
從此,兩個人,一個學校,撐起了太行山深處孩子們的求學路。高永起已經不記得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但他記錄著,自己教過的孩子裡有400多名考上了大學,30多名考上了研究生。
高永起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們 受訪者提供今年,高永起的妻子葛英芬就要退休了,這是她成為鄉村教師的第30年。
1984年,高永起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不久,時任趙家崇小學的校長就來家裡找他。「校長說,我是高中畢業,現在村裡的學校很缺老師,希望我能留在村裡當老師。」
當時,趙家崇小學每年有五六十名本村學生,卻只有一名老師,既當校長又講課,而校長已經五十多歲,退休在即。
「我對自己沒有考上大學,一直很遺憾,聽完校長的話,我覺得不能讓山裡的孩子因為沒有老師而考不上大學。」高永起說,趙家崇地處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水資源短缺、土地貧瘠,「孩子要想有出路,就一定要有文化,如果沒有老師,就相當於把唯一的出路也給切斷了。我自己考不上大學,但我可以培養學生們考大學。」
基於這些考慮,21歲的高永起通過考試、脫產學習成為了一名正式教師。校舍就在村子外面的一處高崗上,是村民們用自己燒的磚蓋起來的兩間土房,高永起和老校長一人守著一間教室。
初當教師,高永起沒什麼經驗,老校長就手把手的教他講課、批改作業,希望退休後高永起能接起學校的擔子。
1988年,老校長退休,但學生並沒有減少。學校裡只剩下高永起一個教師,和六十多名分散在五個年級的孩子。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高永起動員在家務農的妻子來學校代課,「她也是高中畢業,平時我在學校,她也經常來學校和學生們玩,輔導作業,對學校都比較熟悉。」
代課一段時間後,妻子也通過考試,和高永起一起成為趙家崇小學的正式教師。兩個人在周末和放假的時候才能幹農活,家裡的地平時只能交給親戚幫忙打理。
學校有五個年級,高永起採用了「複式教學」的方式,把五年級和二年級合併為一個班,由自己上課,而妻子則負責一年級和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天早上,他和妻子會早早來到學校,把門窗都打開透透氣,然後打掃好教室和外面活動的院子,就等待孩子們的到來。
為了保證從村小畢業的孩子能夠跟上縣裡中學的教學,除了語文和數學外,高永起還開設了音樂、體育、美術課,到了五年級,則增設科學、思想品德課。從早上第一節課開始,一直到放學,一個班的課程表上的所有課程,都由一個老師來上。
高永起給學生們上體育課 受訪者提供
夫妻倆在不同的教室同時上課,有時課間要輔導學生作業、管理班級紀律,一天內難得一見,只有中午或晚上的時候才能見面說說話。但隔著薄薄的牆,兩個人能隱約聽到對方講課的聲音,「也覺得很安心」。
晚上放學回家,高永起和妻子早早吃完飯,一起批改作業,準備第二天上課的內容。兩個人就這樣守著一個學校,學校慢慢變成了「家」,學生也慢慢變成了「孩子」。
高永起對這些孩子百般呵護。之前,鄰村的學生來學校上課需要過一條沒有橋的小河,下雨天水位上漲,高永起會趟著深及小腿的河水,一個個把學生抱到河對岸,放學的時候再一個個抱過去。即使天冷時河水冰冷刺骨,高永起也沒有放棄過,直到2010年左右當地政府在河上修了一座橋。
他也不是沒有遇到過誘惑。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有村裡的年輕人找到高永起,勸他一起到外省去工作,「他說外面工資給得高,幾年就能回家蓋樓。」但高永起沒有猶豫就回絕了,「我覺得這些學生是我的責任,雖然收入不高,但只要能糊住我們倆的生活就可以。」
2001年趙家崇小學與鄰村的三個小學合併為一個教學點,高永起夫妻負責教授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三年級以上的則前往中心校就讀。合併後,為了讓年紀小的孩子也能提前接受教育,合併後的趙家崇教學點又增加了幼兒園教學,開設了小班、中班、大班。
2004年,趙家崇教學點又迎來了一名新的教師,高永起和妻子葛英芬身上的擔子,才稍微輕了一點。如今,學校已經有了6名教師,共100多名學生,但高永起和妻子,依然堅持每天早上過去學校打掃衛生,然後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們。
一家三代六位教師高永起所在的趙家崇,雖然地處偏遠,經濟條件差,但村民卻很重視文化,出過不少教師。
「在我父親那個年代,就有不少教師。在解放初期,我們一個村子裡只有26戶人家,當時就出了18位教員,幾乎一家一個。」高永起的父親,也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老教師,父親高永起對他產生了不少影響。 「他從小就告訴我們,能當教師培養學生,是一個有利於千秋萬代的光榮職業。」
1996年,因為鄰村一個小學沒有教師,學生們將面臨無學可上的問題,得知情況後,高永起和父親動員起了高中畢業的弟弟。「當時外面的老師都不太願意來農村教書,因為條件也比較艱苦,我就和我弟弟說『你來吧』。」之後,高永起和父親一直在家裡教弟弟怎麼給學生們講課。如今,高永起的弟弟仍在鄰村一個小學當教師。
高永起的母親早逝,2008年春天,他的父親因腦出血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儘管和父親居住在一個村子裡,相隔不過數百米,高永起卻不能在床前照顧,「當時學生很多,不能耽誤他們的課。」
於是,白天照顧父親的工作只能交給外嫁鄰村的妹妹,高永起夫婦則等到每天下午放學後,再過去家裡照顧父親。高永起覺得沒有盡到子女孝道,但父親很理解,還曾囑咐他:「不要為了我分心,學生更重要,你管好學校就行了。」
高永起說,平時去看父親時,父親總是很關注他和弟弟在學校裡教書的情況,幾乎話題都是圍繞學校裡的事情,然後再教導他們「作為教師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對待學生」。
前幾年,高永起有兩個侄女準備填報高考志願,詢問高永起的意見,高永起強烈推薦「教師職業」,「我儘量把她們往這個方向上引導,希望她們能當教師就當教師。」後來,兩個侄女都採納了高永起的建議,填報了師範學校,如今已經畢業從事教師工作。
三代人裡出了六位教師,讓這個教師家庭在崇尚文化的村子裡,也受到了不少尊敬。34年裡,高永起已經不記得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但他記錄著,自己教過的孩子裡有400多名考上了大學,30多名考上了研究生。
每到過年的時候,學生們從外地回到了家鄉,都會去高永起家裡坐坐,和他談談在外面的工作和生活,聊聊天,這是高永起感覺最幸福和有成就感的時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