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夫妻教師撐起一座村小:堅守34年,教出數百大學生

2020-12-14 澎湃新聞

早上7點多,高永起和妻子就到達了河北臨城縣趙家崇小學,把教室和院子打掃乾淨,迎接學生們的到來。這對太行山深處的「夫妻鄉村教師」,已在這裡堅守了34年。

「我們山裡的孩子,如果想要有出路,就一定要有文化,沒有老師,就相當於切斷了他們走出大山的路。」1984年,高中學歷的高永起,退伍返鄉後聽完村小校長的一席話,選擇了留在村裡,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四年後,老校長退休,學校只剩下高永起一個教師,妻子不忍心他太辛苦,又通過考試加入了村小。

從此,兩個人,一個學校,撐起了太行山深處孩子們的求學路。高永起已經不記得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但他記錄著,自己教過的孩子裡有400多名考上了大學,30多名考上了研究生。

高永起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們 受訪者提供

深山裡的「夫妻檔」

今年,高永起的妻子葛英芬就要退休了,這是她成為鄉村教師的第30年。

1984年,高永起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不久,時任趙家崇小學的校長就來家裡找他。「校長說,我是高中畢業,現在村裡的學校很缺老師,希望我能留在村裡當老師。」

當時,趙家崇小學每年有五六十名本村學生,卻只有一名老師,既當校長又講課,而校長已經五十多歲,退休在即。

「我對自己沒有考上大學,一直很遺憾,聽完校長的話,我覺得不能讓山裡的孩子因為沒有老師而考不上大學。」高永起說,趙家崇地處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水資源短缺、土地貧瘠,「孩子要想有出路,就一定要有文化,如果沒有老師,就相當於把唯一的出路也給切斷了。我自己考不上大學,但我可以培養學生們考大學。」

基於這些考慮,21歲的高永起通過考試、脫產學習成為了一名正式教師。校舍就在村子外面的一處高崗上,是村民們用自己燒的磚蓋起來的兩間土房,高永起和老校長一人守著一間教室。

初當教師,高永起沒什麼經驗,老校長就手把手的教他講課、批改作業,希望退休後高永起能接起學校的擔子。

1988年,老校長退休,但學生並沒有減少。學校裡只剩下高永起一個教師,和六十多名分散在五個年級的孩子。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高永起動員在家務農的妻子來學校代課,「她也是高中畢業,平時我在學校,她也經常來學校和學生們玩,輔導作業,對學校都比較熟悉。」

代課一段時間後,妻子也通過考試,和高永起一起成為趙家崇小學的正式教師。兩個人在周末和放假的時候才能幹農活,家裡的地平時只能交給親戚幫忙打理。

學校有五個年級,高永起採用了「複式教學」的方式,把五年級和二年級合併為一個班,由自己上課,而妻子則負責一年級和三四年級的學生。每天早上,他和妻子會早早來到學校,把門窗都打開透透氣,然後打掃好教室和外面活動的院子,就等待孩子們的到來。

為了保證從村小畢業的孩子能夠跟上縣裡中學的教學,除了語文和數學外,高永起還開設了音樂、體育、美術課,到了五年級,則增設科學、思想品德課。從早上第一節課開始,一直到放學,一個班的課程表上的所有課程,都由一個老師來上。

高永起給學生們上體育課 受訪者提供

夫妻倆在不同的教室同時上課,有時課間要輔導學生作業、管理班級紀律,一天內難得一見,只有中午或晚上的時候才能見面說說話。但隔著薄薄的牆,兩個人能隱約聽到對方講課的聲音,「也覺得很安心」。

晚上放學回家,高永起和妻子早早吃完飯,一起批改作業,準備第二天上課的內容。兩個人就這樣守著一個學校,學校慢慢變成了「家」,學生也慢慢變成了「孩子」。

高永起對這些孩子百般呵護。之前,鄰村的學生來學校上課需要過一條沒有橋的小河,下雨天水位上漲,高永起會趟著深及小腿的河水,一個個把學生抱到河對岸,放學的時候再一個個抱過去。即使天冷時河水冰冷刺骨,高永起也沒有放棄過,直到2010年左右當地政府在河上修了一座橋。

他也不是沒有遇到過誘惑。上世紀九十年代,曾有村裡的年輕人找到高永起,勸他一起到外省去工作,「他說外面工資給得高,幾年就能回家蓋樓。」但高永起沒有猶豫就回絕了,「我覺得這些學生是我的責任,雖然收入不高,但只要能糊住我們倆的生活就可以。」

2001年趙家崇小學與鄰村的三個小學合併為一個教學點,高永起夫妻負責教授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三年級以上的則前往中心校就讀。合併後,為了讓年紀小的孩子也能提前接受教育,合併後的趙家崇教學點又增加了幼兒園教學,開設了小班、中班、大班。

2004年,趙家崇教學點又迎來了一名新的教師,高永起和妻子葛英芬身上的擔子,才稍微輕了一點。如今,學校已經有了6名教師,共100多名學生,但高永起和妻子,依然堅持每天早上過去學校打掃衛生,然後站在門口迎接孩子們。

一家三代六位教師

高永起所在的趙家崇,雖然地處偏遠,經濟條件差,但村民卻很重視文化,出過不少教師。

「在我父親那個年代,就有不少教師。在解放初期,我們一個村子裡只有26戶人家,當時就出了18位教員,幾乎一家一個。」高永起的父親,也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名老教師,父親高永起對他產生了不少影響。 「他從小就告訴我們,能當教師培養學生,是一個有利於千秋萬代的光榮職業。」

1996年,因為鄰村一個小學沒有教師,學生們將面臨無學可上的問題,得知情況後,高永起和父親動員起了高中畢業的弟弟。「當時外面的老師都不太願意來農村教書,因為條件也比較艱苦,我就和我弟弟說『你來吧』。」之後,高永起和父親一直在家裡教弟弟怎麼給學生們講課。如今,高永起的弟弟仍在鄰村一個小學當教師。

高永起的母親早逝,2008年春天,他的父親因腦出血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儘管和父親居住在一個村子裡,相隔不過數百米,高永起卻不能在床前照顧,「當時學生很多,不能耽誤他們的課。」

於是,白天照顧父親的工作只能交給外嫁鄰村的妹妹,高永起夫婦則等到每天下午放學後,再過去家裡照顧父親。高永起覺得沒有盡到子女孝道,但父親很理解,還曾囑咐他:「不要為了我分心,學生更重要,你管好學校就行了。」

高永起說,平時去看父親時,父親總是很關注他和弟弟在學校裡教書的情況,幾乎話題都是圍繞學校裡的事情,然後再教導他們「作為教師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對待學生」。

前幾年,高永起有兩個侄女準備填報高考志願,詢問高永起的意見,高永起強烈推薦「教師職業」,「我儘量把她們往這個方向上引導,希望她們能當教師就當教師。」後來,兩個侄女都採納了高永起的建議,填報了師範學校,如今已經畢業從事教師工作。

三代人裡出了六位教師,讓這個教師家庭在崇尚文化的村子裡,也受到了不少尊敬。34年裡,高永起已經不記得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但他記錄著,自己教過的孩子裡有400多名考上了大學,30多名考上了研究生。

每到過年的時候,學生們從外地回到了家鄉,都會去高永起家裡坐坐,和他談談在外面的工作和生活,聊聊天,這是高永起感覺最幸福和有成就感的時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堅守鄉村執教34年的夫妻教師——黃小林、嚴雲春
    黃小林和他的妻子嚴雲春是這個教學點僅有的不離不棄的從教34年的兩位老師,他們分別負責3個小學生和4個幼兒班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來這裡就讀的孩子是因為家庭特殊、經濟困難的留守兒童,或是身有殘疾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的腦癱孩子。
  • 85後夫妻教師堅守我國最北鄉村小學,培養出多名大學生
    2020年9月1日,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北紅小學的夫妻教師王忠雷和於晶在教室裡合影。2009年,大學剛畢業的王忠雷作為黑龍江首批特崗教師來到了這裡。三年後,來看望王忠雷的女友於晶放棄到三亞當老師的機會,也留在了這裡,兩人在北紅村結婚生子。寒來暑往,這對85後夫妻在北紅小學堅守到今天。
  • 鄉村教師農加貴 一師一校堅守「麻風村」34年
    坐落在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大山深處的落松地村,曾經是人們避而遠之的「麻風村」,自1986年獨闖「大山禁區」以來,農加貴一師一校堅守了34年,將110名學生送出了大山。(新華網 趙普凡 攝)「34年來,全村的孩子一個不少,都讀過書!」時間來到1992年,「那邊那個村」警戒線拆除,醫生撤離。另外一個好消息也接踵而至,村裡的第一屆小學畢業生,在統考中無一例外,都超過了錄取線。「我現在都還記得,最高206分,最低135分,孩子們太爭氣了!」儘管時隔多年,說起當年的情景,農加貴仍難掩激動。
  • 甘為人梯,休寧一位教師堅守大山34年
    三十多年的從教經歷,使得「教師」這一職業沉穩、慈愛的氣質,早已在吳國安身上有所沉澱。今年54歲的吳國安是休寧縣山鬥中心小學的一名老師。「他是一個有才的老師。」這是辦公室裡其他老師對吳國安的評價。從起初村小的小學教師、夜校「掃盲班」的成年教師到現在的幼兒教師,34年來,吳國安不斷轉換身份但始終紮根鄉村,行走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
  • 師者力量 託舉希望——寫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
    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轉眼之間,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已悄然而至,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讓我們把最真摯的祝福獻給您——人民教師! 當國家、民族面臨重大挑戰之時,他們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為全社會樹立了勇於擔當的榜樣。 為了百年來的強國之夢,他們默默耕耘,以教育之力謀求山鄉巨變,為世人樹起了一座功成必定有我的豐碑。
  • 「我的教師節之堅守」渠縣教師鄧禮映堅守大山35年 培養出150多名...
    今年55歲的鄧禮映是目前學校唯一的老師,從執教第一天算起,他已經在這裡堅守了35年。35年來,從這所不起眼的山區村小,已走出了150多名大學生。一個老師包一個班,門門課程都得自己教。工作累、條件差、工資少,往往是派的老師前腳剛去,後腳便走……目睹此景,鄧禮映也曾動搖過。可是,這些山裡的孩子怎麼辦?他偷偷地抹了一把淚,決定紮下來,先帶出一屆畢業生再說。但無奈迫於生計,1990年春節,鄧禮映隨同鄉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 一人一校 涼山州民辦教師堅守村小20年(圖)
    民辦教師金子黑和學生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9月10日,是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馬可村索瑪花園小學老師金子黑的第20個教師節。  1996年,金子黑成為了馬可村小學的代課老師。一人一校,在偏僻的大山裡,堅守著寂寞與清貧。20年來,他教過的300多名學生中,約100人考上了大學。
  • 綏中教師每天步行10公裡深山代課28年,撐起袖珍村小
    7年前,記者第一次採訪這位堅守大山深處的鄉村代課女教師頗費了些周折吳豔蘭和她的學生們放棄打工 回來代課吳豔蘭1989年從綏中縣一高中畢業,進入母校綏中縣加碑巖鄉舊關小學任代課教師,後來又先後代課於其他兩所村小,目前在加碑巖鄉羊巖子小學教書
  • 師者力量 託舉希望
    一2020年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轉眼之間,第三十六個教師節已悄然而至,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讓我們把最真摯的祝福獻給您——人民教師!當國家、民族面臨重大挑戰之時,他們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為全社會樹立了勇於擔當的榜樣。為了百年來的強國之夢,他們默默耕耘,以教育之力謀求山鄉巨變,為世人樹起了一座功成必定有我的豐碑。
  • 「堅守師者初心 築夢育人使命」 歇臺子小學舉行第36個教師節慶祝...
    溫馨歇小  歇臺子小學供圖 華龍網發下午1:40,歇臺子小學以「堅守師者初心、築夢育人使命」為主題的教師節慶祝表彰活動在六樓大會議室舉行。此次活動共分為致敬、光榮和祝福三個篇章。在「光榮」篇中,學校為上一年度湧現出的優秀教師和教師團隊送上真摯的褒獎,現場表彰了年度「美麗歇小人」、年度「五好會員」、區級優秀教師、區級優秀教育工作者、年度「魅力教研團隊」、年度「魅力年級小家」以及「美麗小家家長」等。以研究為突破,以學術作引領。表彰環節過後,活動現場舉行了歇臺子小學「鵬遠教育」學術委員會成立儀式,學校領導班子為學術委員會各位成員頒發了聘書。
  • 「只要有一名學生,我就要教下去」!郴州宜章女教師堅守瑤寨村小代課31年
    在湖南貧困地區,有一批紮根鄉村的女教師,她們雖只是在一個鄉村小角落裡默默耕耘,卻展現著自己生命的極大價值,為貧寒的山區孩子撐起一片藍天,也為孩子們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們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天地。郴州宜章女教師堅守瑤寨村小代課31年今日女報/鳳網首席記者 李立逶迤的盤山公路在這裡轉了個急彎,這裡是騎田嶺的半山腰,山路的彎太急,車子需要回倒一把,才繼續往上開。路的兩旁,一個瑤家小山寨掛在半壁,三五人家,幾壠水田,幾畦菜地。
  • 堅守村小43年 只為鄉村娃娃的求學夢
    他,像一支蠟燭,點亮了鄉村娃娃們的求學之路,卻燃燒了自己43年的青春;他像一名園丁,退休後又再次回到熟悉的三尺講堂,只為了祖國的花朵能夠絢麗多姿的綻放。他就是郭北鎮亢家村小學教師,今年65歲的曾會章。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由於亢家村交通閉塞、條件艱苦,偏遠的村小很難留得住老師。眼見孩子們就要因缺少老師而失學,22歲的曾會章毅然選擇到村裡當上了民辦教師。
  • 師者仁心:一個人在「麻風病村」撐起一所學校
    新華社昆明6月4日電(記者浦超)有人說他是黑夜的啟明星,有人說他是深山裡的明燈,有人說他是新時代的楷模……34年來,他一直堅守在那裡,一個人撐起一所學校,教孩子讀書識字,教孩子做人做事。他說,自己就是一名普通鄉村教師,盡力幹好本職工作。他叫農加貴,是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蓮城鎮落松地小學教師。
  • 感動中國之鄉村教師張玉滾!堅守山區小學17年,教師隊伍的楷模!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小學教師張玉滾,堅守17年,從21歲的小夥變成38歲的大叔。他作為一名「80後」,看上去卻略顯滄桑。「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刻在張玉滾心裡的一句話,成為他堅守的力量。一、堅守大山「老師都走了,孩子們咋辦」一座破舊的兩層教學樓,一棟兩層的宿舍,三間平房,是黑虎廟小學的全部家當。雖然條件簡陋,但對於張玉滾來說,卻比十幾年前好得太多:「2001年剛來學校時,只有破桌子,破水泥臺子,裡面坐著十來個孩子。」
  • 威遠鄉村教師,紮根鄉村教育20年,為山鄉孩子撐起一片純淨藍天
    講臺很小,她卻用20年青春來堅守,送走一批又一批山區學子;講臺很大,她毅然用汗水來耕耘,為那些貧寒學子帶去希望;講臺很美,因為她用熱情譜出了一曲人生樂章,把自己變成一朵平凡的蒲公英,揮灑花絮,傳播希望……她就是威遠縣新場鎮永高小學校教師劉莉,一位紮根鄉村小學20年的園丁。
  • 教師節特刊|師者如蘭惠瓊州
    記者 張茂 攝奉獻 在萬寧市北大鎮祿馬學校大華寮村教學點,為父子關係的兩位吳老師每天騎摩託車接送家離校較遠的孩子們上下學。圖為他們在蜿蜒的山路上送學生回家。記者 袁琛 攝投入 北師大海口附屬學校,一名音樂老師在給孩子們上音樂課,美妙的鋼琴聲在校園內響起。
  • 鄉村教師故事:在中國「北極」鄉村小學的堅守
    2020年9月1日,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北紅小學的夫妻教師王忠雷和於晶在教室裡合影。2009年,大學剛畢業的王忠雷作為黑龍江首批特崗教師來到了這裡。三年後,來看望王忠雷的女友於晶放棄到三亞當老師的機會,也留在了這裡,兩人在北紅村結婚生子。寒來暑往,這對85後夫妻在北紅小學堅守到今天。
  • 85後夫妻堅守中國最北鄉村小學 直言學校缺老師
    2009年,大學剛畢業的王忠雷作為黑龍江首批特崗教師來到了這裡。三年後,來看望王忠雷的女友於晶放棄到三亞當老師的機會,也留在了這裡,兩人在北紅村結婚生子。寒來暑往,這對85後夫妻在北紅小學堅守到今天。其實剛來時,王忠雷就有離開的念頭。
  • 我國第36個教師節到來 向為師者致敬
    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周益帆)今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根據教育部今年5月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專任教師1732.03萬人,今天是他們每一位的節日。在疫情期間,許多老師堅守學校和崗位,為學生們提供生活和學習上的保障;此時,全國大中小學學生陸續返校開學,老師們又幾乎無縫迎來最繁忙的開學季。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六位老師的講述,在今天,向為師者致敬。
  • 堅守鄉村35年——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
    堅守鄉村35年——記永豐縣官田教學點教師謝富厚謝富厚  9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市行政中心大會議室,看到了正在忙於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宣講彩排的謝富厚,他坐在第一排,戴著老花眼鏡,手裡拿著演講稿正在緊張地練習。